书城艺术艺海索珠·美术、设计与艺术教育研究
48811100000025

第25章 艺术教育研究(6)

(六)创新教育的平台

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素质教育的绘画艺术显然可以通过“其强调动手操作,鼓励个性表现,尤其是重创意、重体验、重想象等特性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47](47)问题是我们如何驾驭绘画基本知识、技能的传授与绘画创制(创新思维、审美情趣)的形成这两个轮子,平衡动手和动脑的关系,在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构建起专业人才创新教育的平台。

我们认为,要构建专业人才创新教育的平台,必须对现有的以维持性为特征的工科院校“大众化”的绘画艺术素质教育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重新为学生的绘画艺术素质教育活动注入更切近人主观需要及更利于发挥专业人才的本质和潜能的创新学习模式。在课程结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育环境、教育观念及组织形式上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应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发展的科学体系,让绘画艺术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学习的全过程,不断深入引发工科院校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 小结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专业教育的目标都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比较狭隘的专业知识目标,二是比较宽广的专业人才的发展目标。前者是造就专业人才的必备条件,后者是造就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工科院校各类专业的教育亦如此。因此,在工科院校“大众化”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绘画艺术素质教育只是参与专业素质构筑的必要条件,而不能取代专业素质的必备条件。著名的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说得好:“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48](48)

毫无疑义,在“创造力”即“创新力”一词成为21世纪孵化复合型人才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的时候,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以培养创新精神方面为具有独特的优势的艺术教育包括绘画艺术素质教育。尽管实际上艺术教育并不能完全承包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部,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

术教育作为我们社会主义完全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引起了国家及社会的重视,占有了它应有的地位。这将对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革命性的作用。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工科院校历史地承担了我国大批量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工科院校的教育改革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影响我国社会发展、国民的素质和人才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如何创建一个适合人才成才的“温室”,构建一个艺术教育包括绘画艺术素质教育在内的人文科学环境或教育平台,这就是我们对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科学思考的初步结论。

论工科院校艺术教育之音乐素质教育[49](49)

工科院校的音乐素质教育是借助于音乐审美功能的媒体,融入教育学的手段,通过非审美功能的功利性层面,达到对大学生进行审美的素质教育。它是工科院校艺术教育整体部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工科院校的音乐素质教育显然有别于音乐学院及师范类音乐系的音乐素质教育,同时,亦与一般综合性院校的音乐素质教育在施教与受教上有一定的区别。以工科院校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模式来看,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之音乐素质教育不是指对专业艺术人才的教育,而是指对非专业艺术人才的音乐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是工科院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使社会主义教育成为一个完全的教育的补充和完善。这里我们以工科院校艺术教育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素质教育为例,谈谈我们对工科院校的音乐素质教育的见解。

一 工科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20世纪中后期,人类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各国意识到,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不仅要看眼前的经济与科技实力,更要看未来该国人才的综合素质及人才的创新能力。于是各国都把眼光投入到了改革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曾给教育部长写过一份《国家处在危险中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1993年我国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对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表述为:“高等学校要贯彻教育方针,按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50](50)

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1998年原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随后,国家教委成立以杨叔子为主任的“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国许多高校也同时成立了“艺术素质教育中心”。其意义在于积极地并富有成效地推动旨在落实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目标的文化艺术教育,通过讲座、展示、表演、社团、选修课、“第二课堂”设计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形式提升大学生文化艺术科学素质。实践证明,在高校,特别是在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对培养21世纪工科院校复合型的人才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各高校在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方面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特别是在工科院校,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在进行施教上,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的陈旧,致使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陷入用专业艺术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艺术教育,因而往往使艺术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

检讨一下,作为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的音乐素质教育在整个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发展及现状,也十分令人担忧。从现实反映出的情况来看,存在着重视提高,忽视普及;重视比赛,忽视教学;重视艺术尖子人才,忽视面向全体学生;重视艺术比赛的结果和成绩,而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等,音乐素质教育中这种只注重个性的审美功能的发展与提高,而忽视群体的非审美功能的功利性层面的普及与提高,与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之音乐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很不相适应的。

近期我们对一些工科院校近千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一次音乐素质问卷调查中,就可看到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这一任务的艰巨性。通过调查的结果可以用“三多三少”来概括目前工科院校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即几乎100%的学生表示喜爱音乐,几乎100%的学生认为在工科院校进行音乐教育很有必要,几乎100%的学生认为音乐素质教育对开发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他们当中,能够识简谱的仅占3.8%,能够熟练掌握一种乐器的占0.5%,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的占0.2%。工科院校大学生们对于音乐素质教育的渴望与实际具有的音乐素质形成了如此大强烈的反差。由此看来,在高等工科院校里加快音乐素质教育确实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51](51)。

诚然,在工科院校进行音乐素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工科院校大学生们的音乐素质不能得到快速发展,我们认为与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关系,表现在:

(1)家庭教育。由于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不同素质的父母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父母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考虑社会需要,为把孩子培养成“专业人才”,逼着孩子学拉琴、学唱歌,致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文化课也落下了;有的父母则认为搞音乐是不务正业,逼着孩子整天对着数理化,成了书呆子。这些做法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教育体制。在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中,音乐课的编排只在小学才有,至于初高中,则要视各个学校而言,好的学校高中还有开音乐课,差的学校以及一些偏远山区学校,或是中学六年就没开过音乐课,或是老师素质低下,使音乐素质教育不能得到延续。而到了大学,学生多是接受专业技术的教育,音乐素质教育充其量只能是学生的一种爱好。因此,出现工科院校的大部分学生不识简谱及音乐基本理论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社会音乐环境也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学生音乐素质提高的因素,例如现在为学生们琅琅上口的歌曲和音乐,并不是以前那些为人们所传唱的体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歌曲和音乐,而是一些通俗的流行歌曲和音乐,在不少场所和领域里,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被这些通俗艺术形式所取代,虽然“通俗音乐,也有优秀作品,我们不应排斥通俗音乐,对爱好者,要通过良好的音乐教育来提高他们欣赏品位,让他们有正确的鉴赏能力”[52](52),但通俗音乐中一些粗俗的、不健康的、格调低下的东西,也或多或少地对大学生音乐素质的普及与提高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 提高对工科院校音乐素质教育认识的重要性

1994年美国政府出台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将艺术教育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美国教育学家迈克尔·L﹒马克声明“我们主张课程均衡。在这种课程中的音乐、表演、绘画、诗歌、雕塑、建筑应该与其他重要的学科,如数学、历史和科学并驾齐驱……”[53](53)我国国务院李岚清副总理曾说过“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54](54)因此,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必须对音乐素质教育在工科院校全面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音乐素质教育是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培养和造就未来人才综合素质及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宗白华先生说过“音乐对于人心的和谐,行为的节奏,极有影响。”[55](55)音乐家李斯特在《柏辽兹与舒曼》一文中也谈到:“音乐是不加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火焰。”[56](56)音乐素质教育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来培育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是“即非必需亦无实用而毋宁是性属自由,本身内含美善的教育。”[57](57)其次,宗白华先生说:“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58](58)音乐素质教育显然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所需要培养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音乐教育的特点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不仅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你愉快地受到教育。通过艺术教育之音乐素质教育,激发受教者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陶冶和塑造大学生一种超越的人生境界,赋予其一种超脱精神,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促使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升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的目的。

还要指出的是: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科学与艺术是相辅相成,文理相融,学术相通的。李政道博士在2001年4月29日致《美术》月刊编者和读者的文章中说“艺术(诗歌、绘画、音乐……):用创新的手法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科学(天文、物理、生物、化学……):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但对自然的抽象和总结属于人类创造的成果,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同样的。”最后他总结说“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通性,它们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59](59)这段话,很明显,一是指科学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科学;一是指艺术与科学在人身上的反映,即学科学的人以逻辑抽象思维为主,搞艺术的人以形象思维为主。据生理学、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音乐学习对发展人的思维能力,促进左右脑的均衡发展,开启人的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等都有一定的有益作用。

事实上,人的左右脑是有分工的,左脑被称为语言脑,主要承担评议处理、伦理思考和逻辑思维;而右脑是非语言脑,被称为音乐脑,它主要处理情感、音乐信息等,人若左右脑都发达,肯定会有更大的创造力。许多大科学家同时也是艺术家,如爱因斯坦、李四光等就是一种很好的说明。最近美国科学家还研究发现,音乐对人的大脑神经网络和脑细胞的发育有显著作用,这也进一步证实艺术与科学的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