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艺海索珠·美术、设计与艺术教育研究
48811100000021

第21章 艺术教育研究(2)

激活创新能力的动力是想象力,想象力是一种形象创造能力,一种由此及彼,由不知到知的发散思维能力,是人类创造性活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常说搞艺术的人要有想象力,这就界定了艺术与其他科学的最大不同点。没有创新、创造的能力,艺术之树就会枯竭。纵观古今艺术中能流芳千古的佳作,都具备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征。艺术的审美需要想象力,追求的是个性表现,形式的体现在创造。绘画是视觉想象,文学是思维想象,音乐是听觉想象,舞蹈是行为想象,电影、戏剧是时空想象。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指出:“依靠想象力,我们可以创造新的越位,以致改变游戏规则”[13](13)。

想象力的培养,显然离不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而想象力则是审美能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精神在各个领域都是相通的,它有着一种警示和启迪人类智慧潜能,开拓想象力的作用,这也是科技发展要汲取的精神食粮。

在工科院校,可以通过开设艺术教育课程,举办文化节、艺术节等艺术活动,让学生经常受到新的刺激,思考新的问题,迸发创造火花,产生奇异的想象,并通过想象将知识迁移,实现真正的创造,以此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四)艺术教育在当代已成为弘扬人文精神,协调社会发展的主要渠道

20世纪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最快的世纪,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最快的世纪。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人类在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大大地提高了对地球的破坏力。无序的开采,导致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物质现代化,精神空虚化,吸毒、犯罪、艾滋病泛滥。一些人沦为“有知识,没文化;有学问,没能力”的边缘人。

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片面理解,导致工科院校长期以来过多地强调单一的专业技术教育,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人文知识贫乏,人文修养差,特别是步入社会后,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在北京大学所作《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的演讲中,就认为在全球化浪潮下,高等教育应更关注人文科学,关注人的素质的内在的东西。

表面上看,人文科学是一种“无用“科学,因为它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不直接提高生产效益。但这种”无用“其实包含着一种”大”用处。特别是人文科学中的艺术教育可以凭借自身规律来完成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养成。事实上,综合素质的养成,不在于知识的多少,技能的高低,而在于习惯的养成,在于将知识和各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内化为大学生的涵养。缺乏涵养的大学生是轻浮的、没有厚重感的残缺之人。在高等教育中,综合素质养成必然离不开艺术教育。各类艺术体验对学生人格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丰富个人的思想意识。确实,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契合,需要艺术的熏陶。艺术教育无疑地成为弘扬人文精神、协调社会发展的主要渠道之一。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世纪,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而生”,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为何而生”。确立艺术教育在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地位,以艺术教育改善、补充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审美,开发智能,培养创新思维,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让艺术教育渗透进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动人才综合素质的发展,是目前构建工科复合型人才必须研究的问题。

实施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目标探议[14](14)

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通过艺术教育课程的非审美功能的功利性层面,达到对工科院校非艺术专业大学生进行审美的素质教育,它是工科院校“大素质教育”整体部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显然有别于独立设置艺术类专业点的艺术院校,也有别于师范院校设置艺术类专业点的院、系,更有别于设置艺术类专业点的综合性大学和工科院校艺术类专业点的艺术教育。以工科院校对未来工科人才培养的模式来看,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不是指对专业艺术人才的教育,而是指对非专业艺术人才的艺术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是工科院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使社会主义教育成为一个完全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因此,对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课程目标的定位及课程目标的实施是工科院校艺术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模糊,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课程目标服务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也是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目标的具体化”[15](15)。工科院校的培养的目标是复合型的具有较深厚的专业基础,同时,具备较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较宽的系统科学视野、较高的科学规范、对人、社会同自然关系有较深刻认识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教育目的是加强对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科学知识的补充,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目标应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两方面出发来实施教学。

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的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目标不够明确,教育理论体系基本上承袭了艺术院校的教学体系,课程目标定位过高,强调专业训练,艺术教育课程过于专业化,忽视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作支撑。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艺术教育学科群

课程目标的模糊,造成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现有的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按照“艺术专业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模式设置来进行教学。而作为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应该与时俱进,考虑的是以全面普及与提高工科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为突破口的艺术教育学科群的课程构筑。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存在着许多的随意性,如,有教师就开课,无教师就不开课,开什么课,多少学时,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并且,课程教材内容陈旧,课程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改革进展缓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艺术教育学科群。

(三)师资素质上的差异,制约了课程目标的实现

我国从事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教师大都是毕业于独立设置艺术类专业点的艺术院校、师范院校艺术系的学生,或有少数是来自工科院校设置艺术类专业点的教师,以及近几年各校成立的“素质教育中心(教研室)”的艺术教师。从总体上看:

(1)学历层次不高,学术骨干特别是顶尖一流教师偏少。

(2)缺少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

(3)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没能依据工科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过于强调艺术教育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传播方式依赖于学生的“顿悟”和“感知”,教学方式类似于艺术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传授。这些都成为制约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目标实现的“瓶颈”。

(四)对课程实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998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学校美术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向大会所作的报告中,特别提出美术教育对“提高国民的美术文化素质”的重要性,把美术教育列入我国学校的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16](16)。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并作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确立了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特别强调“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17](17)2000年12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经验交流会》上,进一步明确了艺术教育是美育的组成部分,特别重申“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对我们提出的重要任务和迫切要求。”[18](18)2003年教育部又颁发了《全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其中对高校艺术教育在课程、师资、教材、考核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近期又颁布了国家《艺术课程标准》。

显然,国家把艺术教育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为落实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们知道从20世纪80年代起,许多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在日渐激烈的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已从改革高等教育转入基础教育的改革,把努力提高国民素质作为本国的基本国策。如美国在1983年颁布了《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93年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发展》、1994年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均将艺术教育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各高校在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方面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特别是在工科院校,较长时间以来,由于片面强调工科类各专业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性,忽视了艺术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19](19)的另一方面,对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及实施过程重视不够,其突出表现,就是长期存在对艺术教育在经费、人力、物力、场地、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 实施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措施

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目标应该与近期国家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20](20)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目标的定位是为学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才是艺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或根本目标。”[21](21)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目标也只能定位于为此目标服务,否则,课程目标定位不当,必然导致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脱离它应该与可能的社会功能,必定使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目标的发展,因不切实际而偏离其素质教育的方向和社会责任。

这里,我们从以下“二个建立一个确保”来谈谈实施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措施。

(一)建立工科院校艺术素质教育中心、研究所

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1998年原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随后,国家教委成立以杨叔子为主任的“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国许多高校也同时成立了“艺术素质教育中心”,积极地并富有成效地推动,落实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目标的文化艺术教育,通过讲座、展示、表演、社团、选修课、“第二课堂”设计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形式,提升大学生文化艺术科学素质。实践证明,在高校,特别是在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对培养21世纪工科院校复合型的人才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22](22)。

不仅如此,我们认为,建立工科院校艺术素质教育中心、研究所还有更深层的意义,就是它可以以艺术素质教育中心、研究所为依托,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1)吸引高学历、高层次、高职称的教师从事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工作。

(2)全面协调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类的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对艺术教育课程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和课程质量的监控。

(3)从学术上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素质的提升。

(4)有利于针对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特点,进行各种类艺术形式教材的编写。

(5)在教学上便于课程考核,利于课程目标的实施。

(二)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适合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学科群

学科群结构的合理性、科学性是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生命所在。课程的合理设置及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而课程目标是学校全部教育内容和教育实践的直接目标。它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一致,对每门课程的目标起指导作用,某一门课程的目标作为分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适合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学科群是十分重要的。

艺术教育的门类种多,不同种类的艺术教育的功能和方法也不尽相同,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工科院校艺术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选择所有的艺术种类来学习,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只能依据工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未来社会对工科院校学生培养的总目标来组建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学科群,有点有面,点面结合,以点代面,“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