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病人的全身状况与手术死亡率之间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LC创伤小,手术时间短,随着LC的普及,LC的手术量成倍增长,围手术期并存病危险性、并发症发生的数量增加。LC是一微创手术,但CO2气腹对心、肺血液循环系统干扰大,特别是对机体重要系统或器官有并存病的患者,危险性更大,LC术前评估不能仅仅局限于原发疾病,还要对并存病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并存病的风险。现就临床工作中常见的重要并存病的术前处理作以简要叙述。
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仅患病率高,而且并发症高。高血压病人围手术期的主要危险在于血压波动较大。特别是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或手术中麻醉过浅加之手术创伤,可以发生血压骤然升高易并发脑血管意外、心功能不全。术中麻醉过深或失血、休克等因素,又可引起血压过低,影响心、脑、肾等脏器的供血和功能,加上术中CO2气腹影响回心血量,患者容易出现心梗或猝死。术前收缩压超过180mm者,脑溢血发生率较无高血压者高出3-4倍。高血压合并性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心衰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因此,术前有效的降压治疗使血压下降并控制在一定水平,将有利于麻醉和术中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一)高血压分期与LC的适应证
高血压患者能否耐受麻醉和手术的打击和负担,与高血压的病程长短、严重程度以及是否伴有靶器官的损害有关。原发高血压一期,舒张压在90-100mmHg(11.96-13.4kPa)之间,无明显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病变,未并发冠心病、心衰或肾功能不全者,可以进行手术。高血压二期,舒张压在101-110mmHg(13.5-14.63kPa)之间者,应先治疗高血压,将血压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并稳定2周以上。各主要器官无明显并发症,无药物副作用时再行择期手术,并要避免术中剧烈的血压波动。对于严重高血压或舒张压超过115mmHg(15.3kPa),并有肾功能损害、脑血管病变、心力衰竭、心肌损害等并发症者,手术危险性很大,应向家属充分说明并得到家属诚恳的同意,进行心血管专科调理和术中心内科医生协助监控,尽可能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二)高血压病人的一般处理
1.了解病史。发病开始时间及既往的治疗方式和结果,有无晕厥、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心绞痛、心衰、呼吸困难等病史。
2.了解血压水平。监测血压至少2次/d,同时重点了解血清电解质、肾功能、尿常规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必要时辅以心脏三位片、心电向量图和眼底检查等,判明高血压的轻重及心、脑、肾等周围靶器官的功能状态。
3.加强休息、低钠饮食、给予镇定药物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三)高血压病人围手术期的降压治疗
降压治疗要尽早开始,对降压药物的选择是要能有效降压,并为麻醉创造条件。目前临床应用的一线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和α1受体阻滞剂。用药方式可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阶梯式降压治疗方案,即根据病情,先用一种作用缓和及副作用少的药物,需要时可改用或合用二种或二种以上作用更强的药物。通常的有效组合为利尿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与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与钙通道阻滞剂。一般认为,血压控制在180/100mmHg以下时,手术的危险性就较小,但如果血压可平稳控制在160/95mmHg以下则更为理想。对血压已控制者,可减少药量,但不能停药,应该持续应用至手术日晨,避免病人的紧张心理、麻醉和手术的刺激激发高血压意外,而且停药后的反跳现象更难处理。对尚未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无论血压是否已经降到上述水平,均宜在心衰控制6个月后再酌情手术。对血压过高的急诊病例或急需手术而血压难以控制者,可在麻醉前用0.1%的硝酸甘油滴鼻或0.6mg的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若无效,可再静脉滴注0.01%的硝普钠或硝酸甘油降压,但应注意监测血压。
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简称冠心病。随着外科学与麻醉学的发展,冠心病病人的非心脏手术适应证已明显拓宽。实践证明,大部分病例均能安全接受麻醉和手术,但围手术期心脏并发症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也日见增多,这种现象在近6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的病人中尤为明显。
隐匿性冠心病或曾经有过心绞痛的病人,LC术前易误诊而且很难得到充分的准备,LC手术中气腹加大心脏前负荷,使心脏负担加重,而膈肌抬高,限制呼吸,可使处于代偿状态的心脏发生失代偿,诱发心脏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脏衰竭或猝死等。这种现象临床上偶有遇到,应重视围手术期患者出现的心血管疾病的前兆症状如胸闷、气短和心电监护发现的异常。
气腹对心血管的干扰比较大,冠心病病人的LC术前处理比开腹手术更显重要,应了解心绞痛和心功能的分级和意义。
(一)冠心病病人的择期LC手术时机
1.近6个月内无心肌梗死、无心绞痛发作、心电图检查证实没有明显心肌缺血和重要心律紊乱、心功能代偿良好者,经过适当术前准备后即可施行手术。
2.对有心绞痛发作,特别是不稳定型心绞痛(表现为心绞痛发作频繁、静息时发作心绞痛、心绞痛时间延长并对常用量硝酸甘油疗效差)或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明显不足及有严重心律紊乱(如多发室早)者,除急诊外,手术应至少延迟至心绞痛被控制、冠状动脉血供改善、心律正常后3个月方可进行。
3.对有陈旧性心肌梗死者,手术应尽可能推迟到心肌梗死后6个月进行;否则,心肌再梗率高达16%-40%,死亡率高于50%。
4.冠状动脉搭桥或安放支架12个月后且停抗凝药7天以上,无心律失常,心绞痛和心衰。
(二)冠心病病人的一般处理
1.病史与检查:外科病例并存冠心病者,大多为隐匿型冠心病,临床多无明显症状与体征,其诊断主要依靠静息心电图检查或心电图负荷试验。既往已明确冠心病诊断者,重点追问其症状特点,有无心绞痛、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并综合体检进行初步的诊断分型和心功能评价。由于代谢综合征这一新的宏观概念的提出,术前亦可普查血脂、血糖并监测血压。
需要注意的是,中青年女性的术前心电图常有ST-T改变,对此,不应忽视心脏神经官能征的可能。
2.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解除紧张心理,对过分紧张者,应适量给予镇静剂;同时改善贫血,纠正心律失常和水电解质紊乱。
(三)冠心病病人的围手术期治疗
1.使用硝酸盐类、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功能。对心绞痛病人,在术前给予长效硝酸盐或用复方丹参注射液8-16ml加于5%葡萄糖液中静滴,同时辅以肌注罂粟碱30mg、环化腺苷酸或双丁酰环化腺苷酸20mg,可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β受体阻滞剂能直接抑制心肌,使心脏自律性降低,传导速度减慢,心肌耗氧减少,有明显的节能效应,尤其对伴有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冠心病病人,具有积极的心肌保护作用。钙通道阻滞剂有抑制心肌收缩、减慢心率和扩张血管的作用,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保护心肌,现已广泛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2.使用能量合剂,加强心肌保护。在正常供氧时心肌主要依靠游离脂肪酸、乳酸和酮体等物质氧化供能,当心肌缺氧时,糖的无氧酵解成为产能的主要方式,然而正常心肌糖原贮备较少,缺血4min即有80%以上的糖原被分解,术前给予GIK液则能提高心肌的糖原贮备,为糖酵解提供物质基础,增加了心肌缺血缺氧时的能源供应。
3.术前6d给予辅酶Q1030-60mg能明显减少心脏缺血后低排的发生。
4.对于已丧失工作能力、药物治疗无效、轻度活动即出现明显缺血症状的病人,可以先予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或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成形术或体外反搏治疗,以重建心肌血供或改善冠状动脉血供,减少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
5.对急诊手术的病例可在术中使用一种主动脉内球泵来降低心脏负荷、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三、心律失常
接受LC手术的病人伴有心律失常者较多。①单纯房性早搏或偶发性早搏不需治疗。②窦性心动过速而无器质性心脏病变者,常需找出引起心动过速的原因,引起心率过速的原因很多,甲亢、情绪紧张、急性感染、发热、电解质紊乱、创伤、失血、休克等因素均可引起心率过速,应进行病因治疗。③窦性心动过缓持续在50次/分以下,若无其他禁忌,可作阿托品试验,也可作运动试验,以区分病窦。④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在术前安装永久或临时心脏起搏器,宜择期手术。⑤有双束支传导阻滞及不能解释的昏厥病史者,发展成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能性很大,应在术前安装临时起搏器,比较安全。LC术中应用单极电凝对起搏器一般无影响,但电灼放置的电极应尽量远离起搏器。⑥慢性心房颤动,可用洋地黄控制心室率在80次/分左右。频发及复杂的室性早搏,如R-on-T、多源性室性早搏伴明显ST段压低者,多有较严重的心脏病,需要专科治疗。⑦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律>120-130次/分,提示病情危重,需治疗原发病,等待基本恢复后才能考虑手术。
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肺功能不全
老年胆囊疾病患者常伴有长期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结核、肺心病等,多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不全,平时呼吸功能代偿的情况下,可无明显表现。在围手术期,麻醉、创伤、感染应激反应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发生呼吸功能障碍或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LC手术时,CO2气腹使横膈升高影响膈肌移动度,肺潮气量减少,血中CO2含量增加,对于并存心肺功能不全和手术时间较长者,则有可能发生术中高碳酸血症、呼吸性酸中毒或心律紊乱;术后并发呼吸功能障碍、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呼吸衰竭。因此术前应仔细询问有关病史,常规摄X线胸片。对于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根据情况进行有关的肺功能检查和评估,必须知道呼吸困难程度分级、术后并发肺功能不全的高度危险性指标。
(一)简易粗略肺功能测定方法——运动负荷试验
1.屏气试验。屏气时间30秒以上,可以耐受LC手术和全麻;屏气时间20秒以上,可以耐受一般手术和麻醉;屏气时间10秒以内,多数不能耐受麻醉和手术。
2.吹气试验。病人尽力吸气后,3秒内全部呼出表示呼吸道通畅,如果5秒以上才能完成吹气,则提示有阻塞性通气障碍。
(二)LC手术耐受性的肺功能评估参数
1.最大自主通气量(MVV)。是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颇为重视的参数。MVV占预计值的70%以上,肺可耐受包括腹腔镜在内的任何手术;50%-69%者,如围手术期处理不当,可导致术后肺部并发症;30%-49%者,术后肺功能不全发生率较高,这类病人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创伤;30%以下者,应列为手术禁忌。
2.肺活量(VC)。可反映限制性通气障碍的程度,容易测定,可作为常规的术前肺功能考查项目。VC受损的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可参考MVV。
3.残/总百分比(RC/TLC%)>50%、PaO2<70mmHg、PaCO2>50mmHg者,一般视为高危病例而慎重手术。
(三)患有呼吸系统并存病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
1.详细询问呼吸系统病史,细致检查胸肺部体征,完善胸片、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等检查,明确相关诊断并了解肺的功能状态。
2.排痰治疗:选用有效抗生素控制已有的呼吸系统感染;利用口服祛痰药物、超声雾化吸入或体位引流促进排痰;对呼吸道阻塞严重、痰液粘稠、排出困难者,可通过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支气管冲洗或吸痰,必要时气管切开吸痰。
3.积极给予氧疗,但对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尤其是伴有高碳酸血症者,吸入的氧浓度应控制在30%以下,即氧流量不超过2L/min,以免引起呼吸抑制。条件允许时还可进行高压氧治疗。
五、糖尿病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6‰……10‰,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存在以糖代谢紊乱为主,并有脂肪、蛋白质等物质代谢障碍以及水电解质丢失或酸中毒等因素,机体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低下,在没有进行有效治疗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外科手术,可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甚至并发心、脑、肾功能障碍或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特别需要警惕的是,约有50%左右的糖尿病病人临床表现不典型或根本无症状,是为隐性糖尿病;还有部分病人的空腹血糖正常、空腹尿糖阴性,临床中较易漏诊。目前虽有少量资料表明糖尿病本身并不成为外科手术的禁忌证,但更多研究证实糖尿病病人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病人,故需要特别重视。糖尿病病人的术前处理原则是平稳控制血糖,增加糖原储备,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一)糖尿病病人的择期LC手术时机
糖尿病病人术前允许保持轻微的高血糖,其良好控制指标为空腹血糖在7.78-8.33mmol/L和尿糖±——+。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后,可逐渐减少胰岛素用量,最后过渡为口服药物。血糖维持上述要求2周以上并给予重要脏器功能保护治疗,方可考虑择期LC手术。
(二)糖尿病病人的一般处理
1.询问病史。详细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如病程长短、伴随症状、诊治经过、治疗方法及血糖、尿糖控制现状,以及其他并存的疾病。曾出现昏迷者,应注意追询昏迷情况及治疗经过。
2.监测空腹、餐后2h血糖,必要时监测每日三餐前后及晚睡前全程血糖,根据血糖水平制订具体治疗方案。不能单纯依靠尿糖测定判断病情、原因。病史较长的糖尿病病人可因为肾血管硬化引起肾功能损害,肾糖阈升高,尿糖升高不明显甚至无升高。
3.测定血和尿酮体、肾功能、血浆胰岛素、C-肽、血清电解质和糖化血红蛋白等,必要时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并眼底检查。其中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测定前1-2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现已成为体现糖尿病长时间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
4.应用足量抗生素,控制已有的感染或预防感染的发生。
(三)糖尿病病人的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1.对病人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取得病人的密切配合。对无严重并发症的轻型糖尿病或肥胖者,宜鼓励适当锻炼。
2.多进食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品,如蔬菜、玉米等,但应注意糖类的比例也不宜过低,需占总热量的50%-60%。
3.对择期手术的糖尿病病人,建议通过内分泌专科的系统治疗,一方面以饮食、锻炼、日常生活及药物等综合方法科学控制血糖,另一方面全面提高对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防治效果。
4.对急需手术治疗的中、重度糖尿病病人宜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考虑到糖尿病可能造成的肾功能损害,胰岛素用量不能盲目以尿糖检验结果估计,最好根据血糖水平估算,可依照空腹血糖值按公式[(空腹血糖毫克数-100)×10×体重(kg)×0.6÷1000体内高于正常的葡萄糖克数]算出体内多于正常的葡萄糖量,再按2g糖:1u胰岛素计算用量。应用胰岛素应遵循以下原则:
(1)开始时剂量宜小,仅用估算量的1/3-1/2。
(2)每日胰岛素需要量在20u以下者,可于每日早餐前30min用精蛋白锌胰岛素即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1次。
(3)每日胰岛素用量在20-50u者,可用普通胰岛素将全日量分2-3次皮下注射。
(4)胰岛素需要量>50u/d的重型病人,应将全日量的普通胰岛素分3-4次皮下注射,各次剂量分配按照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睡前的顺序。
5.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不仅可以长时、有效地将血糖稳定在理想水平,显著地降低了病人反复接受注射的不适与不便,简化了医护人员的繁琐工作程序,胰岛素泵较于传统降糖方式并未增加治疗费用。所以,这一新兴技术有待于在糖尿病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中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
六、慢性肝功能不全
慢性肝功能不全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病人。目前,国内的肝硬化主要为肝炎后肝硬化,其次为血吸虫病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在近年来也有增多趋势。此类病人因肝细胞受损,出现代谢缺陷,分泌的病理性胆汁中多含有成石成分,使胆囊粘膜上皮细胞受损加速,促进晶体析出形成结石;而肝硬化病人由于免疫状态的改变,合并胆囊息肉和胆囊炎的几率也显著增加。由于肝硬化病人的肝功能损害和自身免疫机制缺陷造成的代谢、合成、凝血等方面的功能障碍,给手术增加了潜在的风险;肝硬化导致的解剖学变化及门脉高压后侧支循环的开放也给手术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临床研究报告肝硬化病人的开腹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高达27%-46%和17%-25%。其中的主要并发症为肝功能衰竭、败血症、腹腔内大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即使是创伤小、恢复快的LC,全麻药物和气腹也可以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进一步损害肝功能,所以在其开展初期,肝硬化也一度被认为是绝对禁忌,近年来肝硬化逐步列为LC的适应证,应知道肝功能不全评估分级以指导LC手术。
(一)肝功能不全病人的择期LC手术
1.术前肝功能属Child分级,A级者手术死亡率为10%、B级为31%、C级为76%;而我院临床实践证明,经过严谨细致的术前准备,肝功能A级患者大都可安全、顺利地耐受LC,术后一般不会出现严重并发症。肝功能B级的患者门静脉高压其他并发症的危险性大于胆囊疾病,一般不宜采用以胆囊切除为主的手术方式,即使患者强烈要求也应谨慎对待。肝功能C级时,通常视为手术禁忌。
2.HBsAg携带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且肝功能正常,可以择期LC手术。肝炎活动期的病人不宜接受LC手术。
(二)肝功能不全病人的术前处理
1.病史与查体。重点了解有无肝炎病史,有无乏力、纳差、厌油、大便稀溏等肝炎症状,有无应用肝毒性药物及酗酒史,检查有无蜘蛛痣、腹壁(脐周)静脉曲张、腹水及意识和营养状况。
2.全面了解肝脏储备能力。目前检测肝功能的方法很多,包括血浆蛋白定量、胆红质定性与定量、血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凝血酶原时间、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清胆固醇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细胞功能、肝脏的合成和排泄功能。但至今也没有一项指标能对肝脏病变程度作出完全正确的反映,故手术病人的术前检查项目及结果判断,均应结合临床作出全面考虑和具体分析。近年来,有人认为凝血酶原时间是预测肝功能不全者手术危险性的最好指标,理由是凝血酶原只能由肝实质细胞产生,其半衰期(2d)较血清白蛋白(20d)短,故在反映急性肝细胞功能失代偿方面优于白蛋白,且其在反映凝血功能方面也优于出、凝血时间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3.完善影像学检查。慢性肝功能不全病人的硬化肝体积缩小,胆囊随肝门牵拉向上移位;胆囊三角区常有纤维化或炎性水肿,以致胆囊管解剖困难;胆囊水肿、萎缩或壁厚,肝胆连接处易撕脱;肝十二指肠韧带区往往有大量扩张、扭曲的菲薄静脉,术中极易出血。术前予以B超、CT、MRCP甚至ERCP等检查,大致了解胆管及血管情况,避免胆道损伤及出血危险;预计手术难度,减少术中不必要的操作,从而缩短手术时间,避免气腹与麻醉对肝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4.备血并检测肝炎系列。
5.改善肝功能的治疗:在避免血氨增高的前提下,增加蛋白的供应,减少脂肪饮食,适量给予糖类饮食;补充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K;少量多次输注新鲜血浆、人体白蛋白,提升血清白蛋白至少在35g/L以上;及早纠正肝硬化病人常有的低血钾和碱中毒;纠正凝血功能异常,有效的措施是输注冻干血浆及血小板;选用无肝毒性的抗生素防治感染;有腹水者,适当限制钠的摄入,并适当辅以利尿剂消除腹水;有门脉高压者,应用血管降压素、生长抑素等降低门脉压力。
6.预防肝衰、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腹水等肝硬化并发症。
七、慢性肾功能不全
病人既往有肾脏损害或慢性肾功能不全(尤其老年病人)是外科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它会显著增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术后肾衰占所有肾衰的3.8%,其死亡率达50%-100%,明显高于内科疾病引起的肾衰死亡率(7%-26%)。术后肾衰的主要原因是术前对肾功能不全的认识不足,以致准备不充分、防治不力。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发生术后肾衰的常见诱因为术中肾脏缺血、术后感染及滥用肾毒性药物。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手术危险因素还有:高血钾、酸中毒、出血素质、体液平衡失调、缺血性心脏病、贫血、营养不良及易感染倾向等。LC手术的创伤应激反应较小,对肾脏的刺激性比开腹手术相对要小一些,倘若手术复杂困难、时间较长或术中出血、术后感染等因素,难免影响肾脏供血、供氧,损害肾功能。因此术前应高度重视肾功能状况。
(一)肾功能分期与择期LC
预测此类病人的手术风险,必须基于准确、客观的肾功能评估。较常用于了解肾功能的检测方法有:菊粉清除率测定、内生肌酐清除率(Cer)、血中肌酐和尿素氮测定、肾浓缩稀释试验、尿渗透压测定等。近年文献报道检测尿酶、尿微量蛋白和血清Ⅳ型胶原测定,能较好地发现早期肾功能不全。
1.慢性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肌酐清除率(Cer)50-80ml/(min·1.73m2),血清肌酐<176.8μmol/L。
2.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肌酐清除率(Cer)25-50ml/(min·173m2),血清肌酐176.8-353.6μmol/L。
3.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Cer10-25ml/(min·173m2),血清肌酐353.6-707.2mol/L。
4.慢性肾功能衰竭末期Cer<10ml/(min·1.73m2),血清肌酐>707.2umol/L。
凡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进行LC术,应慎重对待。必须经过充分准备,在肾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时,择期LC手术比较安全。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或有肾功能衰竭表现者不宜手术。
(二)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
1.病史及查体。慢性肾功能不全多无特异的临床表现,早期常无任何症状及体征,较晚期才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胃痛、抽搐等症状。收集病史时注意病人有无肾炎、肾盂肾炎、肾小动脉硬化、肾结核、尿路梗阻、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高血压、痛风、多发性骨髓瘤、多囊肾以及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和接触重金属等;体检可发现有贫血、皮肤抓痕、水肿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许多并发症是可以预料及防范的,其前提是在术前充分地改善肾功能状况,消除各种危险因素,防止低血压,防治感染及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2.调整饮食。在不违背胆囊疾病饮食原则的前提下,给予高质量的低蛋白、高热能、高维生素的饮食。
3.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水或低钠血症者,及时纠正;高血钾者,控制钾的摄入,并用50%葡萄糖50ml加普通胰岛素10u静注,数小时1次,血钾过高者,可用10%葡萄糖酸钙40-80m1分次静注或行透析治疗,手术必须在血钾正常后进行;高血钙、低血磷者,予氢氧化铝凝胶20ml,4/d,并口服钙剂和维生素D;轻度酸中毒者,服用复方枸橼酸钠40-90ml/d,分3次服或应用5%碳酸氢钠50-100ml静滴;酸中毒严重者,应及时透析治疗。
4.尿量<800ml/d、水肿明显者,应予利尿剂治疗。
5.高血压明显者,应用降压药,但降压不宜过快、过多,以维持舒张压在100mmHg为宜。
6.有感染因素者,应用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但应避免使用氨基甙类等肾毒性抗生素。
7.贫血严重或出血者,应适当输血,必要时输血小板,应用止血药;血浆蛋白过低者,应少量多次输注新鲜血浆或人体白蛋白。
八、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正常人的肾上腺皮质每日分泌氢化可的松约20mg。为适应手术及应激的需要,其分泌量可达基础量的10倍以上,如果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而不能适应这种需要,就会出现各种表现,例如软弱无力、嗜睡、高热、低血压、心动过速、恶心、呕吐或腹痛等,甚至出现危象,发生休克和昏迷。
可能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原因有:正在应用皮质激素治疗或在6-12个月内曾应用皮质激素治疗超过1-2周,肾上腺皮质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而功能不足;原有肾上腺功能不足或曾接受肾上腺切除的病人;将要接受肾上腺切除的病人。
此类病人在进行择期LC前,如果条件许可,应进行血氢化可的松测定,如果处于应激状态下的测定值仍然低于正常,应进一步行刺激试验。鉴于腹腔镜手术的微创优势,其对人体的应激反应影响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血氢化可的松测定值正常且刺激试验结果提示肾上腺皮质功能良好者,术前不需补充氢化可的松。LC手术和全麻最易出现的现象是术中较难纠正的低血压,最有效和安全的方法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LC术后应该提高警惕,必要时予以激素保护。使用激素期间,特别注意防治血糖、血钠、血钾过低。同时应用抑酸药物,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九、消化性溃疡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发病率甚高,后者多于前者。据估计,约10%的人口患有或患过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过多及胃粘膜屏障作用的破坏被普遍认为是引起溃疡的主要因素。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通过内科治疗多数可以治愈或好转。胆囊疾病患者,胆囊浓缩和收缩功能紊乱容易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破坏胃粘膜屏障,诱发或加重溃疡病。接受LC治疗的患者多因B超发现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常常将右上腹的疼痛误认为胆结石,放松了对溃疡病的警惕性,尤其是十二指肠后壁溃疡表现为后背疼痛者最易误诊。大多数患者术前并不进行胃镜等检查,临床误诊率比较高。消化性溃疡与胆囊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可有部分相似,二者常常需进行鉴别诊断。LC的全麻和气腹时,神经反射、体液反射及血液循环、应激反应的改变,特别是LC术后,胆汁返流性胃炎发生率更高,均会进一步增加损伤粘膜的侵袭力,同时亦削弱粘膜的防卫力量,使原有溃疡加重,甚至发生出血和穿孔。如果术前能够明确诊断,预防应用抗酸药,多可避免溃疡病的并发症。但是多数病人误诊,本院统计LC术后7天内发生溃疡出血引起贫血约0.2%。更可怕的LC术后溃疡病的穿孔,很难与LC十二指肠电凝损伤引起的“迟发性坏死穿孔”鉴别,死亡率较高。应注意消化性溃疡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
1.病史、查体。了解腹痛的部位和性质,有无不良情绪或口服消炎药物的诱因,能否因抑酸剂或进食缓解,有无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的发作特点,有无嗳气、泛酸等伴随症状;发作时多于剑突下有一固定而局限的压痛点。
2.辅助检查。主要通过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和纤维电子胃镜进行确诊。
3.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定时进餐,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停服非甾体娄药物。
4.抑制胃酸分泌选用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增加胃动力药物及减少碱性液体反流性药物,抗幽门螺杆菌药物。
5.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通过内科治疗治愈或好转,溃疡病稳定期无并发症如出血、幽门狭窄和癌变,可考虑择期LC。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酸药物。
十、老年病人
老年人是指年龄超过60岁者,但因为个体差异较大,也无绝对的界限。老年人的特点是身体重要器官及其功能开始退化,因此无论应激和代偿、修复及愈合、消化及吸收等能力,以及机体的抵抗力均较差,特别是老年病人往往同时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肺、肝、肾及中枢神经系统和代谢性疾病等慢性疾病,较常见的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营养不良、贫血、肺气肿、慢性感染等。老年病人的手术并发症与死亡率远较年轻病人为高。但若术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术中及术后严密观察,及时预防和处理并发症,便可降低手术死亡率。
老年病人的术前处理主要根据老年病人的特点及常见的手术并发症进行。详细询问病史,对病人的各重要器官的功能进行全面的检查,然后对疾病的性质、全身健康状况、手术的耐受性、手术的预定日期作出正确的评价,并进行充分的准备。应特别注意,由于消化吸收功能的衰退和胆囊疾病本身的影响,多数老年病人普遍存在贫血、低蛋白血症及维生素缺乏症等,对此,术前应尽量改善。
十一、小儿病人
近年来,小儿(12周岁以下)胆囊疾病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考虑其原因多与B超广泛应用及诊断水平提高有关。儿童胆结石80%原因不清,20%与溶血性疾病有关。婴儿的胆结石很多可以自溶,有症状时行LC治疗。2-12岁儿童的胆结石常伴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的自溶几率非常小,一般需要择期行LC。大多数文献报告,LC是小儿胆囊结石病的首选标准治疗方法。
(一)小儿疾病的特点
1.小儿处于动态的发育过程中,并非成人简单的缩影,疾病种类以先天性、遗传性、感染性疾病为多,应注意鉴别诊断。
2.临床表现不典型,多表现为呕吐,而且表达及配合能力欠缺,易发生误诊、漏诊。
3.免疫机能差、代偿能力有限,多数病儿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易出现并发症,病死率显著高于成人。
4.小儿代谢旺盛,机体修复能力强,如诊断治疗正确及时,大多可望痊愈。
(二)小儿病人的术前处理
1.加强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态度和蔼、动作轻柔,使患儿感到亲切与温暖,消除顾虑和恐惧,配合医疗及护理,促进疾病的康复。谋求患儿父母的协作颇为重要。
2.合理用药。术前用药应全面衡量利弊,避免毒副作用不利于人体,杜绝滥用抗生素及激素等所谓“保险”药物。
3.综合分析影像学资料,警惕术中可能意外发现的解剖变异。
4.考虑术后远期效果,可酌情准备可吸收性生物夹代替金属钛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