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气心理学
48804700000004

第4章 无往不利的高效能搭讪术

【商 务 篇】

夸张地表达喜悦之情

有些时候,在同样的情形下,同样的台词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被接受的程度也不一样。有些人不管说什么,都难以得到肯定。

说话是一门艺术,怎样把话说到对方心坎儿里,是需要“修炼”的。

要知道,“说话”的不仅仅是“话”, 也包括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一系列和语言相关的元素。这些元素处理不好,原本是为了表达关切、感谢的话,也会在无形中变得刺耳。

在与人沟通时,友善的语言表达至关重要。例如,朋友帮你拿到了某场比赛的门票,兴高采烈地打电话告诉你:“票到手了!”你却心不在焉地回了一句:“哦……”或许你正经历着生病、失恋、吵架等特殊情况,但电话那头的朋友并不了解这些。你的一个“哦”

就像一盆冷水,会浇灭朋友的全部热情,下次再要他帮忙就多了一道坎儿。这样,你的关系网也就失去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分子”。

想要巩固自己的关系网,让别人都喜欢你,那么,说话时务必要照顾对方的情绪,选择合适的语气和内容。尤其是当对方因为帮助你而满心欢喜时,不要吝啬感谢之词,一句充满喜悦的“谢谢”

会使你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牢固。至于那些不冷不热的回应之词,最好统统打上封条,因为它们具有致命的破坏力。

一位外国朋友曾跟我说:“你们日本人很夸张,有时候别人只是举手之劳, 但你们却反复说‘谢谢’,又是点头又是弓腰的,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给对方看。”

确实,日本人表达感谢时如果不够夸张,常常会被认为不诚心;即便是件不起眼的小事,也要尽量表现出喜悦之情。稻盛和夫先生不止一次说起自己做研究员时,因为出了“芝麻绿豆般的成果”而兴奋,却被助手冷落了一番。

当时,他说了一番令我深思很久的话:“研究出了成果,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果,也应该把自己喜悦的心情素直地表达出来,就算看起来有些轻浮,但把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感恩之心表达出来,能够成为一种动力,激励我们继续这项枯燥单调的研究工作。”

事实也证明,拥有交际能力的人,都懂得把感谢转化成喜悦的语气,并传达给对方。另外,有的人语调变化不大,常常使人弄不清其真正意图;有的人语调变化很丰富,说的话也比较容易理解。

一般说来,我们都更容易亲近后者。

我还记得以前有这样一位同事,他说话从来都是语调平平的,没有起伏,仿佛不带任何感情。一开始我并不知道他说话向来如此,还以为是自己给对方造成了困扰,惹得对方不高兴。所以, 我特意请他一起去看棒球比赛(通过了解, 我得知他非常喜欢棒球)。结果,当大家都在喝彩时,他也仍是平静地说:“打得不错。”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相信他是真的对我没有意见。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语气。所以,那位同事的人缘也和他的语气一样平平,尤其是女同事,都不爱搭理他。

现在的年轻人都在提倡个性,但我认为,作为社会人,想要完全融入这个社会,适当地放弃一些个性是有必要的。

搭讪中的心理策略

在人潮涌动的街头或者热闹的宴会上和一个陌生人进行一次成功的搭讪并不是难事,但要把这种偶然而短暂的联系发展成为持久的关系,却不是谁都能做到的。那些被称为“搭讪达人”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能力,即把一次性搭讪发展成持久性搭讪。如果你还没有学会这种能力,那么接下来的文字,对你一定会有帮助。

在搭讪开始之前,你必须在大脑中把细节都演示一遍,做足准备。例如,第一句话说什么?用什么程度的敬语最合适?随着搭讪的深入,你需要思考:对方的兴趣点在哪里?如何为下一次的联系发出邀请?也就是说,你需要边搭讪边观察,以掌握对方的心理状况。

观察对方的步速。走得比较快的人,一般来说都有具体的目的地;而脚步缓慢的人,大抵都没有具体的目的地。在大型酒会上,如果一个人端着酒杯慢悠悠地走,就说明还没找到搭讪对象,这种时候,往往也是一个人感到最无聊的时候。此时上前搭讪,你需要准备一个幽默的开场白,如果能让对方在百无聊赖时对你会心一笑,自然能拉近你们的距离。而对于那些步速较快的人,要么就别上前搭讪,要么就开门见山说明来意。磨磨叽叽、旁敲侧击,只会让人对你感到不耐烦。

观察对方的面部表情。一个正常的人,面部有四十多块肌肉,这些肌肉和血管、神经、光滑紧绷的皮肤相互作用,可以摆出五千多个表情。每一个表情的背后,都包含了不同的心理活动。能否洞悉这些心理活动,决定了你是否能够成功搭讪。例如,当对方的目光停在别处而不是你身上时,他很可能对你所说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正在思考另一件事,因此,你需要换个话题,否则搭讪很难成功。

如果对方自始至终都带着平静的微笑,礼貌性地听你讲话,不时“恩”、“是啊”地应和你一下,那么基本可以断定,他只是在敷衍你。有时候,你们可能正聊得欢,对方却突然沉默了,那么你就要及时回忆一下,刚刚自己是否说了不该说的话。

观察对方的脚。在聚会时,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很多人站立时,前脚的脚尖所指的往往就是其兴趣点。例如,当一个人和一群人交谈时,他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前脚的脚尖朝向那个和自己最投机的人。

如果正在和你聊天的人把前脚脚尖指向身体的左侧或右侧,则表示他的大脑下了暗示:不好意思,我要离开了。你要懂得进退,适时结束话题,这样才有可能下次继续聊。

制造机会“求关注”

一个人的交际范围、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我们每天都在遗忘一些人,也在被一些人遗忘。但是,对自己的关系网有重大贡献的人,无论多忙,也一定不能让对方忘了你!回想一下,对方是否没有把好的机会留给你?是否没有及时给你传递有用的信息?见到大人物时是否忘了把你引荐给他人?那你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很久没有出现在对方视线中了。想让对方记起你,最好的方式就是面对面。可对方也不是你想见就能见到的吧?我的经验是:与其守株待兔,不如上门“求关注”。

大部分人出门拜访前都要打个电话,以示礼貌。“如果不预约就上门去,会显得很唐突。”——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相比于那些正儿八经的理由,“我刚刚在附近办完事,特地过来看看”之类的开场白更能令人感到温暖,也不会给人造成负担。

当然,你可以再客套地说一句“不请自来,还请多多包涵”,相信对方也不会为难你。这种非工作性质的拜访不需要太多话题,随便寒暄几句,见到面、打过招呼就可以了。如果功利性太强,会让对方对你产生防备心。

如果你要拜访的人正好不在,或者在开会,那么留下名片或留言条就好。其实这样更方便,因为可以避免见面时可能会产生的尴尬和冗长的对话,对方则会因为没能招待你而产生小小的“亏欠感”。

如果以后你需要对方帮忙,在“亏欠感”的作用下,会比较容易借到力。

或许你会问,现代通讯这么发达,用电话、邮件、视频等方式都可以联系到对方,为什么非要特地跑一趟?关键就在这里——大家都很忙,但是,只有你愿意亲自跑一趟,为了见一面而费心费力,才能给对方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同样,因公出差时,你可以对出差地附近的客户进行一些了解,尤其是那些平时可能难以接触到的客户,务必厚着脸皮上门去“求关注”。不要有太多的顾忌,你的目的只是“见个面、说说话”这么简单。总之,通过个人名义上门拜访,能有效地把因工作建立起来的关系纳入自己的关系网。

“商界教皇”汤姆. 彼得斯在《追求卓越》一书中提出了“走动式管理”的理念,并写进了公司制度中,其中有一条就是“拜访客户”。不管是不是管理者,拜访都是很重要的。在职场中,维护公司的关系网,也是维护自己的关系网。通过会面交谈,你和客户之间的信任度会慢慢累积。

为什么要买当地特产

很多人去外地出差时常常不知道该给同事或者家人买什么小礼物。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不管去哪里,选一些当地的特产肯定不会错的。

有人就说了,那些所谓的“特产”也没什么特别的,而且现在购物这么方便,在东京也能买到京都的特产。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那什么东西是东京买不到的呢?随便上个网,全世界的东西都能买到,那还送不送?

我前面也说过,送礼重在心意。给对方送地方特产,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让对方知道即使你出差在外,也没有忘记他;第二,加深对方对你所去之地的印象,这样在听到与该地有关的事情时,对方容易想起你。

如果你手头比较紧,或者怕携带麻烦,也可以寄送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明信片,把“虽然人在旅途,但仍惦念着你”的信息传达给对方。所以,在出发之前需要确认好对方的地址。记住,在你的出差行李单上,除了衣服和文件,还要有一份“关系备忘录”。

想要随时随地维护关系网,就要随时随地沟通。即使两个人不在同一个城市,也可以进行有效交流。比如我会在出差前查查最近是否有人过生日,因为一份来自远方的祝福,比你当面请他吃饭更令人惊喜。

如果出差时正逢节日、庆典等特殊时期,则可列一份送礼清单,根据地位高低、关系远近确定送什么、怎么送。那些职位高、影响大的人,收到的礼物一定不会少,如果你的礼品毫无新意,他们甚至连看都不会看一眼。一般给这些人的礼物,我都是买回去后登门呈送的,并会在礼品中附一封信或一张明信片。对于一般的客户、合作者,则可以直接从出差地邮递过去。同时,别忘了给下属也准备一份礼品,一个在节日里犒劳下属的领导,会让下属们心甘情愿地帮你做事,更容易将下属转化为自己坚实的后盾。

这种“远程关怀”一开始比较费心,但效果很好,建议大家都不妨一试。

出差时如何维护关系网

出差是巩固关系网、提高人气值的绝佳机会,除了要照顾到工作地的关系网,也必须注意维护、建立出差地的关系网。亲自出差到客户所在地,然后拜访对方,自然可以让对方感到你的真诚和重视。有个成语叫“入乡随俗”,意思就是到一个地方就要顺从一个地方的习俗,这是尊重、适应和主动融入一个地方的体现。出差到外地,作为客人的你自然要接受对方的地主之谊,称赞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时比直接称赞接待你的人更使人开心。

举个例子来说,出差时如果和客户一起用餐,就一定要尝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去札幌就一定要吃拉面,哪怕你其实更想吃乌冬;去德岛就要吃鸣门金时①、阿波粗茶、阿波尾鸡等,至少尝试其中一样;去冲绳就不能不吃岛豆腐,就算你并不喜欢豆腐。总之,客户作为东道主,请你品尝用当地特色食材烹制的菜肴,一方面是表达对你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你能更加了解当地。“这里真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啊!”“以前从来没有吃过这道菜,味道真的很棒!”

① 一种红薯,是日本德岛县鸣门市的特产。

你的一句夸奖,能瞬间拉近自己和当地人之间的距离。

曾经有一位小有名气的美国投资商人去山梨县考察,当地的项目负责人接待了他。工作结束后,他们去了升仙峡游玩、泡了温泉,还吃了负责人自家种的山梨,气氛很融洽。然而当负责人问出“晚上吃什么”时,空气突然凝固了一样,因为那位美国商人不假思索地说:“就吃摩斯汉堡吧!”而负责人原本是打算带客人去吃乡土料理的。就这样,负责人的满腔热情被“摩斯汉堡”浇灭了。最后,项目没有谈成,因为气氛一直很尴尬。

巧就巧在,那位美国投资商人和那位项目负责人都是我的朋友,而且都跟我说过这件事。

“我不知道他喜欢吃什么,但我想,应该没有人会不吃汉堡吧?”——这就是那位美国商人的想法。

其实,当你不知该怎么做时,就把事情交给主人吧。对方虽然嘴上问你“吃什么”,但心里八成已经有了计划,或者至少有备案。

只要你说“我对这里也不熟,不如你给推荐推荐”,他就会开始向你介绍当地的特色美食,带你去特色餐厅。

再举个例子,客户热情洋溢地带你去了当地最高级的俱乐部,倘若你不褒奖一番,和客户之间就会出现一堵墙。因为,当对方把自认为最好的东西展示给你时,内心充满了自豪感,就等着你夸赞。

如果你不能适时地加以肯定,对方不仅会感到失落,也会因猜测你可能不满意而增大心理压力。要是你再不屑一顾地说一句“你们这里还真是便宜啊”“这些地方不怎么样嘛”,那么就别期待下次对方还会真心接待你了。因此,不管你见识过多么豪华昂贵的俱乐部,最好统统忘掉!

“入乡随俗”最重要的是尊重你所进入的那个“乡”,从语言到行为,你都要有做客的自觉性。如果不能抛开个人的偏见和自大的心态,就不可能真正去了解一个地方、一群人,因而不管走到哪里,都很难建立起新的关系,也难以获得别人的尊重。

攒人气就是要拼耐力

有些人很善于结识陌生人,却不懂得如何与熟人打交道,结果就是“认识”的人虽多,真正有来往的人却很少。原因在于,一次性搭讪只需要有技巧就行,而想要持续积攒人气,则需要有跑马拉松的耐心和毅力。

假设,你和某人因为一个方案而大吵了一架,你们都不肯放低姿态,两人见了面也不打招呼,那么你们的关系便会一直冷下去,最后桥归桥、路归路,井水不犯河水。有些人可能不以为意——“跟这种人来往,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我劝你不妨客观冷静地分析一下:是否有必要闹到一拍两散的地步?对方手里的资源对你是否还有价值?和好与闹掰,哪个结果对你今后的职业发展更有利?经过权衡,如果你确定和对方继续来往没有意义,那就果断放弃;否则就调整心态,重归于好吧。对于职场中人而言,少一个敌人就少一分阻力,多一个朋友就多一分助力。

如果你暂时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可以等一段时间,例如一个月后再联系,这样能较好地避免尴尬。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台机器——久置不用会生锈;用得太频繁容易磨损;要是操作失误,还可能导致报废。所以,一个合格的“操作工人”,既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也要懂得如何保养、修理。

关系的维护、人气的积攒,有时候就像追女孩子,体贴入微、主动出击,才能俘获“芳心”。即使没有闹矛盾,每隔一段时间也应该联系一下,问候一声。在不断的、持续的、有效的交流中,关系网才会越来越坚韧,你也才能被越来越多的人记住。

所以,差不多每隔半年,我就会从头至尾翻一遍电脑通讯录、手机、名片夹,对与自己产生过交集的人进行一次梳理,具体会做以下几件事:

※ 删除确定没有必要联系的人。

※ 将手机中的新联系人、联系方式和新收到的名片进行归类,选择性地将信息输入电脑通讯录。

※ 根据近半年的来往状况,对某些人的备注做一些修改。

※ 挑出半年内不曾联系但以后仍有可能合作的人,主动致电问候。

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厘清已有的关系,又能为将来如何建立或深化关系提供一些参考。还是那句话,不要止步于一次性搭讪,真正的关系都是在持续性交流中建立起来的。

别以为邮件只是邮件

电子邮件的发展使沟通具备了即时、快速、高效的特点,上司的指令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下属的反馈也可以在第一时间送达。

因此,在职场上,邮件交流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手段。

不过,职场中的邮件交流不同于为了消遣而进行的网络交流,不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电子邮件在形式上比较自由,但是绝不能以草率的态度使用,因为对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来对你做出评价。

所以,写邮件也是有学问的。

标题明确。正如书不能没有封面一样,邮件也不能没有标题。

标题要使人一看就知道邮件要讲什么。如果是第一次与客户接触,最好在标题中注明自己的所属单位和姓名。一个简单明了的标题能让对方在第一时间提起阅读邮件的兴趣。

内容简洁,语句通顺。第一次给客户发邮件,内容可以比电话搭讪多一些,但千万不要长篇大论。文字要简洁紧凑,尽量写短句,切忌重复。这就跟说话一样,谁都不喜欢听废话吧?所以,邮件不要求文采,但句子一定要流畅、通顺,尤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否则会让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

格式规范,内容严谨。邮件没有特别统一的格式,但也不可随意涂鸦。要使用合适的敬语,既不能太高级,也不能太草率。尤其是给年长者或高位者写邮件,不可使用网络流行语以及俏皮话,而且要署真实的姓名。

定时查看收件箱。收件箱要每天都看,但一天一次就可以了。

我基本都会在每天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看,如果有需要及时处理的事,就当天处理好;而能留到第二天处理的,就留到第二天。

不过分依赖邮件。邮件只是辅助性工具,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也不可能代替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我的建议是,能见面就不要打电话,能打电话就不要用邮件。一些口头可能很难表达清楚的问题可以用邮件,以提高效率。另外,如果是很重要的活动,还需要发正式的邀请函,以显示诚心。

怎样谈钱不伤感情

○ 太阳作战法

《伊索寓言》中有一个关于“北风和太阳”的故事。

北风和太阳比赛,谁能让旅行者脱下外套,就算谁赢。北风越是鼓足了劲儿地吹,旅行者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甚至还加了更厚的衣服。而太阳发出强烈的光和热,旅行者觉得暖和,脱掉了厚衣服和外套。于是,太阳胜利了。这则寓言是要告诉人们:比起压力和强迫,仁慈、温和更能使人信服。

以借钱和还钱为例。假设某人分别向三个人各借得100 万日元,而在约定的还钱期限内,他只有100 万日元。他会将钱先还给谁呢?

没有借钱经验的人或许会说:“每人还30 万日元不就行了吗?”但在借钱者心中,会对三个债主进行排序,先把钱还给那个自己最不愿意得罪的人。这种情况下,如果你采取北风的特 别 篇做法,是很难索回欠款的,相反会把对方越逼越紧,越逼越远,而还款日期也就遥遥无期了。

“立刻还钱!期限不是早就过了吗!”这种咄咄逼人的催促,会让对方颜面扫地,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对方虽然理亏,但也会强硬起来:“我就是没钱!我能有什么办法!”

一方讨债,一方没钱,这种僵持的局面让双方都不肯退让,而强硬的态度也断绝了和解的可能。因此,如果遇到对方确实没钱的情况,应该保持理智,选择做“太阳”——“我理解你的状况,但我最近确实比较需要钱。要不这样吧,不用一下子还清,每个月还一点,分三个月,你看行吗?”

这种温暖的软处理方式,一方面体现了你的大度,另一方面也能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在无形中将对方纳入了你的关系网中。

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面临多方面的压力时,如果你能适时出现,当一回“太阳”,那么他会发自内心地感激你。所谓“患难见真情”,一起吃过苦的朋友相比一起享过福的朋友,更让人感觉踏实、暖心。

○ 把钱借给“靠谱”的人

有人说,朋友之间不能相互借钱,因为一旦有一方开口借钱,另一方不借就是“不讲义气”,借了又难以开口要回来。的确,“借“太阳作战法”

不断施压只会使自己陷入和其他债权人一样的境地别人制造的“北风”越多,你这个“太阳”就越温暖“太阳作战法”

钱”常常会使人际关系变得僵硬。

我会将朋友分类,什么人可以一起吃饭喝酒、什么人可以客观地给自己意见、什么人可以一起共事,等等。而提到钱,我会把朋友分为两类:“靠谱”的一类和“不靠谱”的一类,即“能借”的一类和“绝对不能借”的一类。对于不懂“知恩图报”、没有固定收入、生活中吊儿郎当的“不靠谱”者,我是不会借给他们钱的;相反,如果“靠谱”的朋友向我开口,我是绝对不会拒绝的。

因为,如果“靠谱”的朋友跟我提出“借我点儿钱”,那他很可能遇到了难处,而此时正是我“施恩”的好机会。当然,一个与我交情不深的人,一般是不会问我借钱的。所以,你也一样,如果“靠谱”朋友向你借钱,千万不要敷衍,能借就借,而且态度要爽快。因为爽快的态度可以让对方打消向你借钱的不安和尴尬,这样不仅让对方保住了面子,也给自己赚足了面子。

要知道,肯借给一个人钱代表着对这个人的高度信任。

现在假设钱借出去了,如果对方按时还钱,那是最理想的状况。但如果没有呢?怎样才能不伤和气又把钱顺利要回来呢?

当然还是前面说过的“太阳作战法”!

几年前,有人为了开公司,从二十个人那里筹集了两亿日元的资金,我就是那二十人中的一员。一年后,那家公司破产了。

自然,索赔的人三天两头找上门去。而当时那人只有两三千万日元的个人资产,根本不够偿还所有人。

如何让他优先还给我?这就要动脑筋了,冷静思考之后,我就用了“太阳作战法”。跟他见面的时候,我一次都没有提起让他还钱的事,反倒是关心他现在的情况,替他担心以后的事情,还帮他提了些建议。不久之后,不仅欠款悉数还回,对方还对我感激不已,到现在,我们的关系还一直很好。

相比锦上添花者,雪中送炭者更让人心怀感激,更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如果对方也重视你们的交情,那么这种“交情”

就会变成约束力,让他们宁愿拖欠那些不情愿借钱给自己的人,也不愿意拖欠你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