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生活中大量的事件对自己不利,必须终日花大量时间考虑对策。
艾利斯根据RET提出了ABC人格理论及治疗程序。A指周围存在的某种现实,作用于个体的外界刺激事件,称激活事件。C是个体在A的作用下产生的行为表现或情绪反应,称为结果C。然而C并不是A的直接结果,其中有中介因素B,即个体的认知信念过程。不同的B(信念)导致不同的C(情绪反应),这样也就改变了B。这里的B可分为两种,即合理信念和不合理信念。合理信念指真实反映了客观情景及事件的信念及认知,它导致个体产生比较自然但不是过分的情绪反应,同时能帮助个体正常体验A引起的情绪反应,进而采取合理化的行为,达到目标。不合理的认知直接引导产生消极的、灾难性的、病态的情绪体验,并且阻碍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和满足自己的需要。
RET治疗中还要注意通过治疗者的权威性反问和质疑,使人领悟,消灭不合理信念,这就是本疗法的第四步质疑D。
在由不合理的信念向合理化的信念转换的过程中,应有相应的行为、情绪改变的支持,即让患者在合理信念基础之上,进行新的情绪体验,同时进行合理的行为,以促使B的改变。信念、情绪和行为的改变中无先后之分,三者是一个互动的系统,任何一方改变都会影响其他两方面和整个系统。经过D后,患者达到E,即见效阶段,也就是纠正了不合理认知,产生了合理性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并且在将来遇到类似事件的刺激时,也有了免疫力,而不会再产生自我损害情绪和行为。
RET疗法在实施中要注意:使患者了解自己有哪些不合理信念,通过认知逐步放弃。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对自己的情绪、行为负有责任,为此要积极参与心理治疗。要帮助患者改变一些顽固性的非理性观念。
2.自我指导训练
这是20世纪70年代迈肯包姆所提出的。方法是教授患者进行自我说服或现场示范指导,主要用于儿童多动症、冲动儿童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等。
3.应对技巧训练
这是戈弗雷特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主要是让患者通过在想象过程中不断递增恐怖事件,学会调节焦虑和处置焦虑。其中保持心身的放松与系统脱敏类似,不同之处是,它有积极应对想象的成分,主要用于治疗焦虑障碍的患者。
4.隐匿示范
由考铁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基本原理是想象演练靶行为,让患者预先了解事件和结果,训练其情感反应,以产生对应激情境的适应能力。对恐惧症患者有效。
5.解决问题技术
这是由德苏内拉等人倡导的。基本设想是有情绪异常的人,往往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难选择对情境的行为反应,因此,他们常常适应不良,不能准确地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基本方法是学习如何确定问题,然后将一个生活问题分解为若干能够处理的小问题,思考可能的解决答案,选出最佳的解决办法。主要用于治疗情绪障碍儿童、有破坏行为的儿童及精神病人。
6.贝克认知转变法
20世纪70年代创立,主要是用来改变患者的态度和信念,从而改变适应不良认知的方法。
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又称心理分析,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创造的一种特殊心理治疗技术。由于当时科学心理学刚诞生不久,因此精神分析疗法可以说是开现代心理治疗之先河,它对此后发展起来的许多心理治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影响。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为潜意识、释梦、本能、防御反应机制、人格层次等理论的确立。精神分析疗法也是弗洛伊德的学术理论在临床上的主要贡献。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很多疾病,特别是神经症、心身疾病都与患者经历中的矛盾冲突、情感、挫折在潜意识里的反映有关,或由其转化而来。患者的症状是无意识层次传递出来的信息,精神分析法是要把压抑在潜意识里的矛盾症结,用内省的方法挖掘出来,带回到意识领域来,用现实主义原则予以彻底解决,帮助病人对症状和被压抑的冲突之间的关系产生领悟,故称“顿悟疗法”。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的工作就是要向患者阐释他所叙述的心理问题的潜意识含义,帮助患者克服抗拒,使被压抑的心理问题不断暴露出来。阐释应该逐步深入,根据每次会谈的内容,以既往资料为依据,用患者能理解的言语告诉其心理症结之所在。通过阐释,帮助患者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而达到解除患者心理障碍的目的。
精神分析治疗不是单一的治疗方法,而是一组治疗方法的统称,包括催眠疗法、精神发泄疗法、自由联想疗法、释梦疗法、日常生活分析疗法等。这一组疗法体系的共同性是,每一具体疗法都把治疗目标对准调整人的潜意识、性欲、动机和人格等心理动力方面,也就是注重心理动机的调整,重建自己的人格,达到治疗目的。
精神分析学说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是精神分析疗法的主体。在治疗中放弃对患者进行定向引导的做法,对患者不限定回忆范围,告诉患者畅所欲言,自由表达,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完全是患者意识的自然流动和涌出。
具体做法是:在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后,让患者躺在舒服的沙发上,医生坐在患者后边,对患者保持中立状态,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去教导患者,启发患者无拘无束尽情倾诉想说的话。如遇停顿,医生可鼓励患者,目的是让其逐渐泄露压抑在内心深处的隐私和情绪。患者在放松的回忆表达中,潜意识的大门开始松动并逐渐打开。有时患者说到带有情绪色彩的事件时,可能停止不语或转移话题,设法避开对这个问题的联想。这种“阻抗”出现时,正表明患者的症结所在。医生此时要抓住关键所在,引导患者进入潜意识的“结”中,耐心解释,使其释放其中的情绪负荷,达到一定的领悟。医生的解释要合情,能使患者本人心悦诚服,产生茅塞顿开之感。至于别人如何评价这种解释或这种解释究竟是否是那么回事,则无关紧要。
2.释梦
释梦即对梦中的情境做出具有象征意义的解释,它是精神分析疗法中挖掘患者心理症结的重要手段。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写道:“梦乃是做梦者潜意识冲突或欲望的象征;做梦的人为了避免被人觉察,所以用象征性的方式以避免焦虑的产生。”“分析者对患者梦的内容加以分析,以期发现追求象征的真谛。”精神分析学说认为,梦并非无目的、无意义的行为,而是潜意识中冲突或欲望的象征。实际上是代表个人的愿望及所追求愿望的不满足,这种欲望在觉醒状态下受到人们自我的压抑,通过对梦的分析,有助于捕捉到压抑情绪的症结。通常在患者叙述梦的内容后,要鼓励患者就梦的情境加以自由联想,医生根据梦的内容所产生的联想进行分析,直到弄清这场梦的欲望和冲突的真意。由于梦境仅是潜意识冲突与自我监察力量对抗的一种妥协形式,并不直接反映现实情况,这就需要根据经验对梦境做出解释,以便发掘梦的真正含义。
3.移情
移情是一种根据经验或以往类似情境知觉和理解当前情境的现象。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患者在早期家庭生活中有些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事件,可能在早期出现过恋母情结、恋父情结。移情作用是指患者把他童年期与父母的情绪依恋转移到医生身上,医生在患者心目中成为其父母的代替者。现在因为医生与患者接触时间较长,所以患者对医生渐渐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有的还把以往对别人的感情转移到医生身上,此种现象称为转移作用或移情作用。移情分正移情和负移情。在正移情中,患者将友爱、亲热、依恋、温存等转移到医生身上,希望从他身上得到爱和情感满足;在负移情中,患者把讨厌、仇恨、愤怒和排斥转移到医生身上,对着治疗医生控诉他自己早期所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在精神分析实践中,让病人重新体验早年时期与父母等人的情绪关系,可以消除过去留下的心理矛盾冲突,通过移情解释,可以使病人认识到他与治疗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他早年情绪障碍的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由于潜意识的影响无所不在,医生也可能对患者产生情感依赖、依恋甚至朦胧的情爱和性爱的念头,医生自己往往意识不到这些反应,因它们很可能通过合理化等防御机制的伪装后而被医生的意识所接受。
用移情法进行心理治疗时有一个具体的技术手段,就是医生如何移入和移出的问题。移入过程是利用患者的某种情愫难以抒发的契机,把这份感情拉向医生自身的过程;而移出则是把自己身上对患者的这份感情重新推开的过程。医生要正确对待自己,如果只能移入而不能移出,不仅会给自己造成许多麻烦,也会使患者多蒙上一层感情阴影。
4.阻抗
指患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有意无意地使治疗重心偏移,阻止那些使自我过分痛苦或引起焦虑的愿望、情绪和记忆进入意识的力量。医生需经过长期的努力,通过对阻抗产生原因的分析,帮助患者真正认清和承认阻抗,这样治疗便向前迈了一大步。
5.解释
解释的目的是让患者正视他所回避的东西或尚未意识到的东西,使无意识中的内容变成意识的。解释要在患者有接受的思想准备时进行。对患者的自由联想和梦所暴露出来的心理症结加以分析之后,要以患者所说的话为依据,使用患者能理解的语言给予解释。解释的程度应随医患间会谈的进展和对患者心理的不断了解逐步加深,使患者通过治疗,在意识中逐渐培养起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和成熟的心理反应。
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是日本学者森田正马根据对神经症的研究,创立的一种具有独特见解的心理治疗方法。
森田认为,神经症的特征是内向性、强烈的自我意识、过度追求完美。具有这种特征的人,当他遇到生活环境的改变,甚至很轻微的精神创伤时,也会倾向于使自己产生自卑感而产生疑病素质。而疑病素质的人竭力追求尽善尽美,越是追求,越感到焦虑、敏感,最终形成精神交互作用,产生神经症。森田疗法正是根据神经症产生的规律来引导患者正确认识自我,要求患者对症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承认现实,不必强求改变,做到顺其自然,反而不改自变。心理学规律表明,注意越集中,情感越加强,听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渐消退。当然,在进行森田疗法治疗时,必须使患者认识情感活动的规律,在“顺其自然”的同时,还要让患者忍受一定痛苦,即面对现实,不要把症状当做自己心身的异物,任意抵抗、排斥或回避。只有通过自己的内力,努力去做应该做的事,才能真正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森田认为,治疗神经症的要点在于陶冶疑病素质和破坏精神交互作用。他主张“听其自然”,“不以为意”。所谓“听其自然”,就是患者老老实实地接受症状的存在及与之相伴随的苦恼和焦虑,认识到对它抵制、反抗或用任何手段回避、压制都是徒劳的。患者要靠原来就存在的求生愿望进行建设性的活动,即一面接受症状的现状不予抵抗,一面进行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活动。总的说来,是要患者不把症状当做自己身心内的异物,对它不加排斥和压制,这样就解决了主客观矛盾,破坏了精神交互作用和过强的精神对抗,症状也因而减轻,以至消失。
森田学说认为,对神经症发病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疑病倾向,而对症状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精神交互作用。所谓精神交互作用就是对于某种感觉,如果集中注意它,这种感觉就变得敏感,如此更加使注意固定在这种感觉上,感觉与注意进一步交互作用,滚雪球似的使这种感觉越来越过敏。由于精神交互作用形成症状之后,患者经常地被封闭在主观感觉之中,愈觉苦恼。再加上自我暗示,就会导致注意的进一步集中。因此,精神交互作用是神经症迁延难愈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正是森田疗法的着眼点,恰恰在这一点上,森田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治疗方法。
森田指出,对神经症的治疗,只能顺其自然。也就是说,治疗就是要把当前固着于自己身心的精神能量,改变方向使之朝向外部。事实证明,森田疗法治疗神经症确实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森田疗法适用于下列三种类型的神经症:
1.普通神经症。这是疑病倾向强的神经症,是心理矛盾不太深的类型。
2.发作性神经症。表现为存在焦虑的同时,有心悸、气急、目眩等躯体症状的神经症,相当于焦虑症。
3.强迫观念症。多数情况属于恐惧症的类型,以及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的强迫性神经症。
根据实施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森田疗法分为住院治疗和门诊治疗。无论是住院或门诊治疗,都应注意选择那些除表现为神经质症状之外,还有某种程度的反省心、自身也在积极做着努力的症状,有从症状中解脱出来的强烈愿望的患者。如仅有某些症状,没有强烈的求治动机,是不宜施行森田疗法的。
1.住院治疗
在确定诊断适应证以后,要向患者讲明病的性质,将有关神经质心理学说介绍给他们,告诉他们没有严重疾病,以消除他们不必要的担心和顾虑。
住院治疗过程分为四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