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僧人要求下山云游,元安禅师考问他:“四面都是山,你要往何处去?”
他参悟不出其中禅机,便愁眉苦脸地转身而去。路过菜园时,他恰巧遇到善静和尚正在园中劳作。
善静和尚问他:“师兄,你为何闷闷不乐?”
僧人便将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善静和尚微笑着说:“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
不管人生遭遇了怎样的困境,即使群山环绕,若有决心,依然能够将座座高山踏在脚下。
命运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人又何必太认真?反正都是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就把一切不幸都看成一种难得的体验好了。即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们也要为能在有生之年体验末日而感到幸运。
快乐的时光过去了,不要流连;痛苦的岁月过去了,也不应日日深陷其中。不计较人生的重重困境,因为每一分钟、每个人都能抖落满身重负,放开过往的一切,重新开始一段精彩。
逆境当前,一切陷阱都是路径
圣严法师说过:“只要还有一口呼吸在,就有无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财富。”人或许会遭遇失败和挫折,但因此不能绝望,不能放弃希望,因为希望是引出生命潜能的导火索。一个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抱有希望,生命便不会枯竭。
面对失败,就好像在沙漠中远行,最可怕的不是眼前的一片荒凉,而是心中没有一壶清凉的希望。
在一片茫茫无垠的沙漠中,尘缘法师带领着几位弟子正在负重跋涉。阳光强烈,干燥的风沙漫天飞舞,而口渴如焚的尘缘法师和弟子们早已经没有了水。
水是尘缘法师一行人穿越沙漠的信心和源泉,甚至是苦苦搜寻的求生目标。
这时候,尘缘法师从腰间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那只水壶从随行的和尚们手里依次传递开来,沉甸甸的,一种充满生机的幸福和喜悦在每个弟子近乎绝望的脸上弥漫开来。
终于,一行人一步步挣脱了死亡线,顽强地穿越了茫茫沙漠。他们在喜极而泣的时候,突然想到了那壶给了他们精神和信念支撑的水。
尘缘法师拧开壶盖,流出的却是沙子。
尘缘法师对众弟子们说:“在沙漠里,干枯的沙子有时候可以是清冽的水,只要你的心里驻扎着拥有清泉的信念。”
无论生命处于何种境地,心中若能始终藏着一片清凉,生命自会有一个诗意的栖息地。有些人一遇挫折就灰心丧气、意志消沉,甚至用死来躲避厄运的打击。这是弱者的表现。不因外境而改变自己本心的人,才是成就大事的强者。本焕长老曾说:“无论顺逆,在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不动摇。”
如山一般屹立在艰难困苦面前,不退缩、不逃避、不失落、不放弃,这是一种何等坚定的姿态。本焕长老如此说,也是如此做的。他在年过半百时曾经历数十年的牢狱之灾。当时,前途漫漫,生死难料,许多与他有相同境遇的人多颓丧绝望,本焕长老却毫不动摇,潜心于佛法修行,以至于后来他刑满之时,仍不肯出山,表示要终生舍身于佛。
生活中遭遇逆境在所难免,若能在任何时候都不动摇信心,再困难的境况也坚持下去,那么,总会等到雨过天晴的那一天。
行为是由心态决定的,即使困难一个接一个而来,我们也要拥有对目标的执著,不畏惧困难,不迷茫,明确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不急躁,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最终脱离困境。
将所有问题放在一块儿,眉毛胡子一把抓,可能什么也解决不了。如果将问题分清轻重缓急,每次只抓一个问题,深入思考,专注寻找解决之道,等到有所成效了之后,再把注意力放到下一个问题上,就能切实地突破困境。
障碍可以捶打出坚定思想,陷阱可以磨砺出卓越人才。与其说人生中的障碍和陷阱是人的劲敌,毋宁说它是人的忠实侍从,它伴随人们走向成熟,走向坚强。一切障碍皆线索,一切陷阱皆路径,而一个人是否成熟、是否坚强,关键就看他能否在磨难和痛苦的簇拥下,依然保持独立和自由。
生活中没有任何困难或逆境可以成为畏缩不前的理由,陷入困境、一蹶不振时,一定要拿出勇气,坚持信念,努力走过自己人生的灰色地带。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佛祖明知修行苦,也要修行;玄奘明知取经难,仍不远千里到印度取经;命运难以掌控,仍要去掌控。修佛如同生活,世路难行仍要行。
难行要行,难忍要忍。从某种程度上说,忍耐是成就一项事业的必需,人要想获得某方面的成就,就要学会忍耐。本焕长老言:“不苦修行,磨炼自己,难忍能忍,怎能入道?”
长老话中的“忍”意味着智慧、力量、认识、担当、负责、化解;意味着能忍世间的嗔骂毁辱;能安忍一切寒热、风雨、饥渴、生老病死;对于世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功名利禄、人情冷暖等,不但不为所动,而且能真正地认知、处理、化解和消除。
我们平时所说的忍,通常即是忍耐。没有能力改变现状,就要忍耐、适应,等一切都过去了,剩下的就是美好。
若已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就要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地坚持下去。辱骂也罢,羞辱也罢,权当做喝彩加油的精神食粮,拿来当饭吞下。无论从表面看起来行为多么不合常理,无论众人的眼光多么怪异,无论别人的评价多么低俗,都要昂头挺胸,勇敢地走下去。这便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月船禅师就是这样一位“为了理想把侮辱当饭吃”的人。
月船禅师不仅是一位有名的禅师,而且是一位绘画高手。他的画气势磅礴,却贵得出奇,并且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要先收钱再作画。
有一天,一位女子请月船禅师作画,月船禅师问:“你能付多少酬劳?”女子回答:“你要多少就付多少,但要在我家当众作画。”
月船禅师答应跟着前去,原来那女子家中正在宴请宾客。月船禅师当众作画之后,拿了酬劳正想离开。那女子却对客人说道:“这位画家只知道要钱,画得虽好,其中却透着金钱的污秽。这种画是不值得挂在客厅里的,它只能用来装饰我的一条裙子。”说着便将自己的一条裙子脱下,当众要月船禅师在上面作画。
月船禅师不动声色地问道:“你出多少钱?”女子答道:“随便你要。”月船禅师又要了一个高价,然后平心静气地在那女子裙子上作起画来,作完之后便若无其事地离开了。
别人听说此事后非常纳闷,月船禅师衣食无忧,为什么如此看重金钱?只要给钱,好像受任何侮辱都无所谓,真是不可思议。原来,月船禅师禅居之地常发生灾荒,而富人不肯出钱赈灾,因此他准备建造一座粮仓,以备不时之需。
同时,月船禅师也想完成师父的遗愿——建造一座寺院。他不愿一味等待他人的布施,只好以作画筹集资金。此愿望完成之后,他便退隐山林,不再作画。
月船禅师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作画,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意义,所以即使那位请他作画的女子当众侮辱他,他也不为所动,只是坚持着自己的初衷。
忍辱是一种“胜固欣然败亦喜”的平常心,是一种走自己的路,不在乎他人非议的勇气。能忍辱的人往往愈挫愈勇、百折不挠。
生活中,人们虽很少遇大“辱”,但小“辱”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形下,忍耐和坚持是痛苦的,但它会给人带来幸福。这种幸福就是获得成就的充实感和满足感。
越是难走的路,越要排除万难,迎头而上;越是难忍之事、难忍之人,越要耐心、用心忍耐。但忍耐并不是逆来顺受,屈服于命运。善于忍耐,往往有助于事态向好的方面发展。
遇诱惑不动摇,遇磨难不止步
许多时候,人们之所以无法摆脱烦恼和迷惘,是因为内心彷徨不定,弄不清楚自己下一步的前进方向,面对眼前众多的选择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抉择。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应确认自己要什么,为自己树立目标,确定前行的方向。但在树立目标时,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为根基。本焕长老开示人们:“行不是盲目的,得有一个目标,有个路线,要依正知正见来行。”
所谓“正知正见”,即指远离一切迷妄颠倒的知识和见解。“一个人用功,要有所选择,不能随随便便、马马虎虎的。今天这样行,明天那样行,邪知邪见很重,像这样子用功,是没有什么结果的。”
人需要目标,但是目标不能胡乱选择。倘若选择了一个不切实际或不适合自己的目标,就会百害而无一利。需要从现实情况出发,确立正确的、对自己行动有帮助的目标,才能因此受益。
弟子们和禅师一起在田里插秧,可是弟子们插的秧总是歪歪扭扭,禅师却插得整整齐齐,犹如用尺子量过一样。
弟子们疑惑地问禅师:“师父,你是怎么把禾苗插得那么直的?”
禅师笑着说:“这其实很简单!你们插秧的时候,眼睛要盯着一个东西,这样就能插直了!”
弟子们于是卷起裤管,喜滋滋地插完一排秧苗,可是这次插的秧苗,竟成了一道弯曲的弧形。
禅师问弟子:“你们是否盯住了一样东西?”
“是呀,我们盯住了那边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个大目标啊!”弟子们答道。
禅师笑道:“水牛边吃草边走,而你们插秧时也跟着水牛移动,怎么能插直呢?”
弟子们恍然大悟,这次,他们选定了远处的一棵大树,果然秧都插得很直。
不要只看着脚下,也不要选择容易变化的、不确定的目标,而应该给自己确立一个固定的目标,如此才能直线前进,少走弯路。
人要给自己树立正确的识见和目标,并遵循这些目标行动,再踏踏实实身体力行,在自己确立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轻易犹豫动摇。
有一个生意人非常善于经营,因而名利双收。可惜好景不长,家庭遭逢变故,生意险些破产。生意人非常抑郁,于是找到佛陀,向佛陀抱怨苦难,请求佛陀让自己出家。佛陀便圆了他的愿望,为他剃度,带他修行。
一段时间过后,生意人觉得修行实在没什么意思,终日晨昏定省,只是听经、思考、外出化缘,除了枯燥就是苦闷,于是他对佛陀说:“我还是想还俗。”
“为何要还俗?”佛陀问他。
他说:“我看透了,所以想还俗。”
佛陀于是也遂了他的心愿。
不久,生意人再次发达,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可是,随着生意人年龄的增长,他的热情渐渐消失,生意越做越差,不禁回想起以前修行时无忧无虑、安定自在的日子,只好厚着脸皮再次找佛陀,请求后者收留自己。
佛陀同样答应了他的请求。生意人这才醒悟:自己之所以过得浑浑噩噩,无法从生活的泥沼里拔出来,就是因为心不定。
在一百个人当中,往往只有一两个人清楚自己一生要的是什么,他们懂得确定自己的下一步,随时把握前行的方向,所以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有所收获,有所建树。
本焕长老自从22岁发心立志出家以来,历经八十多年风雨岁月,佛心始终不改,一直行走在尘世之间,行走于慈悲度人的菩提之路上。百年的时光将长老沉淀为一个传奇,其以百岁高龄,求法之心却一如最初,长老仍如小和尚般苦心修法,时时不忘牵系家国,救助众生。
一行禅师曾说:“生命不是一个地址,不是一处我们要到的地方,不是一个目的地,生命是一条路。”生命这条路有时好比高僧的苦修之道,一旦设立了坚定不移的目标,内心有了明晰的方向,就能遇诱惑不动摇,遇磨难不止步,任风雨摧折而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