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功夫总是闲;
能信不行空费力,空谈论说也徒然。
——明·憨山德清
好高骛远的人,头脑里常常动着各种念头、各种谋略,自认为心怀大志,只是机会还没到或者是还没有执行而已。殊不知踏实地走一步路,胜过说一百句空洞的漂亮话。想了就去做,不要心存等待。人的心胸、志气要大,落脚点却须实在;着眼宜深宜广,行动起来却要稳当。
想了要做,做了要成
佛法劝诫人们戒除妄念,因为妄念是人心底一种狭隘的欲望,往往脱离了人们生活的现实而存在。脱离了现实的基础,任何想法都会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难以实现。就如同谁都想成为世界级的富翁,谁都想拥有纵横天下的智慧一样,志向远大固然好,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一个判定,遥不可及的期望不过是狂妄而已。
所以本焕长老说:“你们年轻人妄想多,想了还要做,做了以后还要成!”长老并不否认年轻人的“妄想”,想法多并不是坏事,但想了之后要能够去做,还要能做成,要通过恰当的方法使“妄想”变作现实。
一个年轻的小和尚在逛集市的时候,看见一位老人摆了个摊子,只见老人旁边有一个盛满水的大木盆,里面有许多大鱼游来游去。老人不卖鱼,只是向有意捞鱼者出售渔网,捞鱼者捞起来的鱼无论大小,都归捞鱼人所有。小和尚一时善心大发,他想:“我要把这些鱼都捞起来,然后全部放生。”
于是,小和尚买下了一只渔网,在大木盆里捞鱼,然而鱼还没捞上来,渔网就破了。于是小和尚又买了一只渔网,接着再捞鱼,然而还是在捞上鱼之前渔网就破了。小和尚又买了第三只渔网,结果还是同前两次一样。
这时,小和尚见老人眯着眼看自己的蠢样,心中似乎在暗自窃笑,便气愤地说:“施主,你这网子做得也太薄了,几乎一碰到水就破了,那些鱼又怎么捞得起来呢?”
老人回答说:“小师父,看你是个出家人,应该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没想到你也不懂啊。当你心中生出意念,想要捞起多少鱼的时候,你可曾打量过你手中所握的渔网是否有那么大的能耐?当你沉迷于眼前的目标之际,你衡量过自己的实力吗?”
像小和尚一样空有远大目标,却不顾及目标可行性,也不为实现目标制定切实可行方案的人,往往难以成事。做事需要认清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然后衡量现状,不为自己无能为力的事徒然嗟叹,也不为成功的遥远而临阵退缩,而要为现在能做到的事尽心尽力,从触手可及的目标做起,一步一步前进,最终实现理想。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两座山上的庙里,两座山之间有一条小溪,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二人成为好友。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已过了五年。
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过了十天还是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受不了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
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等他到了左边这座山的庙里,看到他的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诵经读书,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
左边这座山的和尚微笑着说:“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井水,我就不用再下山挑水了,可以有更多时间诵经打坐,钻研佛理。”
没有规划的人容易随波逐流,一无所得。目光远大的人,会有长远的计划;有长远打算的人,会实实在在做好眼前的事。而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本焕长老认为:“行贵在坚持,贵在不间断。不能说今天行了,明天就不行;此时行了,彼时就不行。”同时,还需要有专注不移的功夫:“修行人,如果想把功夫用好,要时时刻刻和在在处处行,白天行,晚上也行,坐着行,走着也行,醒着行,梦中也行,那才是好的。”
年轻时,不要只知放逸懈怠
人的一生就好像是一次旷野中的旅程,风雨无常是常事,因此世人都希望获得一份安逸的生活。但若一味追求安逸,就无法练就迎击风雨的坚强体魄和强大内心。有一首禅诗形容人生:“四蛇同箧险复险,二鼠侵藤危更危;不把莲花栽净域,未知何劫是休时。”这里的“四蛇同箧”、“二鼠侵藤”与佛经中的一则故事有关:
一位行者在途中被一只猛虎追赶,偏偏此时他身在荒野无处可藏,不由得心急如焚。此时,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口枯井。行者欣喜若狂,奔到井边。他如此幸运,井边正好有一根藤,他便顺着藤下到井里。
快到井底时,他突然发现井底盘着四条毒蛇。蛇吐着红信子,昂头盯着他。行者一瞧不妙,于是只好攀着藤挂在半空,不再往下。现在,他暂时安全了。正当他想松一口气时,却发现两只老鼠正在啃咬他的救命井藤。一旦藤被咬断,他将跌落井底,受粉身碎骨与毒蛇咬噬之苦。一想到此,行者便恐惧忧骇。
忽然,一群蜜蜂从井口飞过,滴下几滴蜜来,恰好落在行者嘴边。他一尝,甜味丝丝入心,以至于使他忘记了自己正身处险境。
这几滴蜜正是人世之安逸。人在安逸中常常忘记世间危险,忘记人生时日的追之不及,忘记自己最初的理想。本焕长老就曾劝诫年轻人:“你们现在虽然年轻,但也要注意观察老苦。不要在年轻时,只知放逸懈怠,待到老苦逼身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年轻时放逸懈怠,不知进取,年纪大了便会徒然悔恨伤悲。若不想生命碌碌无为度过,就要有意识地珍惜从自己指间溜过的每一秒钟。人唯有在忙碌中,生命才有办法安住,活得才有意义。就像一台机器,长久不用就会生锈;而一个年轻人不努力进取的话,心志就会消沉,意志力也会磨损,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衰弱不堪,一事无成。
无德禅师在收学僧之前,叮嘱他们把原有的一切都丢在山门之外。禅堂里,他要学僧“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给龙天”。但是,有的学僧好吃懒做,讨厌做活;有的学僧贪图享受,攀缘俗事。于是,无德禅师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有个人死后,灵魂来到一个大门前。进门的时候,看门人对他说:“喜欢吃吗?这里有的是精美食物。你喜欢睡吗?这里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你喜欢玩吗?这里的娱乐任你选择。你讨厌工作吗?这里保证你无事可做,没有管束。”
这个人很高兴地留下来,吃完就睡,睡够就玩,边玩边吃。三个月下来,他渐渐觉得没有意思,于是问看门人:“这种日子过久了,也不是很好。玩得太多,我已提不起什么兴趣;吃得太饱,使我不断发胖;睡得太久,头脑变得迟钝。你能给我一份工作吗?”
看门人答道:“对不起,这里没有工作!”
又过了三个月,这人实在忍不住了,又问看门人:“这种日子我实在没法忍受,如果没有工作,我宁愿下地狱!”
看门人带着讥笑的口气问道:“这里本来就是地狱!你以为这里是极乐世界吗?在这里,你没有理想,没有创造,没有前途,没有激情,你会失去活下去的信心。这种心灵的煎熬,更甚于上刀山下油锅的皮肉之苦,你当然受不了啦!”
过于安逸的生活如地狱。安逸惯了的人,信心很容易流失,也常常不能忍受挫折,容易被外界的变化牵着鼻子走。当一个人所有的智慧与能力都在这样的地狱中消磨殆尽的时候,再后悔已经来不及。
人的一生,都要经受安逸的诱惑。三伏天,酷暑难当,暴晒的烈日之下与凉风习习的河边,选择哪一个?三九日,冰天雪地,寒风凛冽的狂野与温暖如春的炉火旁,又如何取舍?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人都向往安逸的生活,经过长途跋涉,短暂的安逸生活可以使人得到休息和宁静,但是长期的安逸,有害无益。一开始就选择享受的人和一开始就执著奔波、千锤百炼的人,最后的结局往往是后者成了珍品,前者成了废料。
不随便开口,开口就要惊天动地
须菩提尊者正在山中准备说法,还没有开始说,忽然从天空中飘洒下来无数的五彩鲜花,还传来由衷的赞叹声。
尊者问:“谁在空中散花赞叹?为什么赞叹呢?”
空中传来浑厚的声音:“我是天帝释。尊者的《般若经》说得实在太好了!我情不自禁要散花赞叹。”
尊者反问道:“我还没有说《般若经》中的一个字呢!你怎么知道好呢?赞叹从何说起呢?”
天帝释意味深长地回答:“是的,尊者没有说,我也没有听到。但正是像这样的不说,才是真正的解说智慧;正是像这样的无闻,才是真正的理解智慧。”
意会比言传更能道出佛法的深奥玄妙。昔日佛陀在灵鹫山说法,只拈起一朵金婆罗花,神态安然,沉默不语。在座众人都不明所以,唯有摩诃迦叶微微一笑,故而佛陀将衣钵授予迦叶。佛法妙处难以言说,只能“以心传心”。在这里,言语的用处何其微渺。
事实上,佛家持戒的重要原则之一便是慎言。佛陀常常教导人们不要随便说话,要说就说柔软语、真实语、慈悲语、爱语。本焕长老也常在禅七(禅宗中以七天为期集中参禅修行的一种方式)中开示:“你们在这个时候,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把精神提得足足的,在这里好好用功。你们不能随便开口,开口就要惊天动地。”
长老的话虽是针对禅七修行而言,却将“言”与“行”的关系阐释得很透彻:不行则不言,言出则已行。孔子也说过:“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去实践自己所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再说出来。这与本焕长老“不随便开口,开口就要惊天动地”的说法一样,都是将“行”的位置放在“言”之前,强调“行”的重要。
懂得了某个道理便立刻去做,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这一点。这一方面是因为行为上的惰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缺乏实践的勇气。人有时明明知道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却千方百计找许多借口推说自己做不到。“想得到,做不来”,这句话几乎概括了许多人一生的毛病。
人在世上立身,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提起十二分的精神,不容一丝大意。常言道,“祸从口出,患从口入”,我们要控制自己的言语,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话多不如话少,倘若一开口,便滔滔不绝,套话和废话远远多于有用的话,或者一开口便没有一句好言,那么,不如干脆不说。
我们生活在人与人组成的社会,时时都要面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交往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言语的交流。世人都说为人处世极难,说话办事尤其如此,说话之时要严谨、认真,非到关键处,不可多言。
一个人不要多说话,多说是没有益处的。譬如一个酒鬼,酒后啰啰唆唆地说个不休,有谁把他的话当真?法庭上的法官是不大说话的,但不开口则已,一旦开口,造成的影响往往不容忽视。
信口开河,难以取信于人;光说不做,则无法获取真正的成就。不知道说什么时,选择沉默;没想好时,选择少说;真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候,讲出来的话一定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有逻辑的,否则就可能说出废话,白白浪费体力。有时间将话语修饰得美丽、天花乱坠,不如把说话的时间用来做事。
大事小事都须灌注十分的心力
修行不能日行千里,没有速成的捷径,若无耐心,没有恒心,且没有诚意在心中,便不能得道。本焕长老曾说:“只要能发心出家,只要能用心办道,任何人都有开悟、解脱的可能。”长老承认众生皆有佛性,同时也强调“发心”、“用心”的重要性,这实际上是将坚定的信念当做成事的前提。
佛家认为,有了愿力,就有奇迹发生。所谓愿力,就是希望、愿景、信念。修佛法也好,救济众生也好、普度人间也好,没有这样的“愿力”,就很难有所成就。
很久以前,有一只名叫欢喜首的鹦鹉,它与许多鸟兽同住在雪山对面的大竹林中。有一天,竹林起了大火,火势迅速蔓延开来,竹林瞬间化作火海。由于火势猛烈,鸟兽们都非常害怕,四处逃窜。
眼见这一幕,欢喜首心中不忍,飞向远处的大海取水。大海距此遥远,竹林面积广大,欢喜首根本不可能扑灭大火,但它仍然不舍林中的鸟兽同伴,毅然奔赴大海,沾湿翅膀,回到竹林抖落翅膀上的水,希望扑灭大火。
就这样,它不停地在大海与竹林间往返奔波,不辞辛苦,几乎累死。
欢喜首撼天动地,惊动了天帝释。天帝释惊讶地问:“何业力竟使忉利天宫发生如此震动?”随后用天眼观察,发现了欢喜首的行为,不由得大为感动。于是,天帝释来到了欢喜首的面前说:“竹林如此大,你来回所沾的水不过几滴,根本无法扑灭大火,为什么还要坚持?”
欢喜首回答:“我相信只要有愿力,就一定能灭火,即使牺牲性命。如果我牺牲了性命也不能扑灭大火,愿意来生再继续灭火,直到大火熄灭为止!”
天帝释被欢喜首的悲心及精进的愿力所感动,立刻降下大雨,扑灭了大火。
火再大,有心就能够扑灭。欢喜首的宏愿看似不切实际,但其“精卫填海”的精神和大慈大悲的情怀却可以撼天动地,奇迹又怎会离它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