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主持人节目策划艺术(修订版)
48772000000021

第21章 主持人采访策划艺术(3)

总体而言,在《爱的奉献》这个晚会中,各个主持人是对大悲、大喜情感的控制十分到位。一般来说,大悲的情感应该采用较慢的语速、较低的语调、较长的停顿来表达。大喜的情感则采用较快的语速、较高的语调、较长的停顿。虽然说基本如此,但是主持人应该控制好这些要素的度。《爱的奉献》赈灾晚会中主持人都发挥了极高的水平,在巨大的悲痛情感的笼罩下,。各主持人都成功运用语言形式控制了自己的情感,几乎没有情感失控的现象。如董卿在介绍三个来自灾区的学生时,整个语速大致控制在每分钟140个字,停顿时长在2秒以上的6处,整个语调非常低沉。这些语言形式在用,使得悲痛情感恰当地呈现,没有任何的失控。控制其情感表现时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这就是语境被动控制所取得的传播效果。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世纪亲情”是新世纪来临时播出的一期节目。节目组请来了“世纪老人”隆友于。这位老奶奶100岁了,在座的93位观众全都是老人的子孙。看看崔永元在现场采访中是如何实现时空转换的:

崔永元:奶奶,您出生的时候是在1901年,那还是在清朝。

奶奶:清朝。

崔永元:您那个时候有什么印象?

奶奶:那个时候不能说。我没有吃过一天安乐茶饭。

崔永元:奶奶,您说现在好不好?

奶奶:现在当然好了,女人站起来了,女人能够说话,能够办事了。

崔永元:奶奶,您看现在日子好了,大家都想长命百岁,所以大家特别羡慕您,您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您的长寿秘诀,怎么身体这么好?

奶奶:我没什么讲究,我吃的都是咸菜饭,什么都可以吃,包谷、棒子面,我最喜欢吃这些。我就喜欢简单,粗茶淡饭,再好的那些我都看不上。

崔永元:奶奶您刚才说吃了五谷杂粮,然后心情愉快,不生气,还有什么秘诀呀?

奶奶:劳动,我注意的是劳动。平时一秒钟都不停,到现在衣服还是我自己洗,不要别人给我洗。我那个屋子都不要别人给我打扫,我都是自己打扫。

崔永元:奶奶,您前边说您喜欢看电视,但是我看您家里收音机特别多。

奶奶:有两个。好像一天不听就不舒服。

崔永元:您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际上的事吗?

奶奶:国际大事我都关心得很。

崔永元:您知道美国现在正在选总统吗,现在?

奶奶:我知道,布什、小布什嘛!

崔永元:奶奶,您看这是我给您准备的礼物。我听说您喜欢收音机,我特别高兴,因为这收音机便宜。奶奶,这合不合适?我特别选了一个大钮的,大钮的奶奶使用起来方便。

崔永元:其实奶奶的观念,我们听起来特新。但是,是不是就这么新呢?是不是所有的新鲜事都接受呢?

女儿:也不是。我举个例子,我的女婿从国外回来时给我买了一台洗衣机,第一次用洗衣机,她怕费水,完了以后,大盆小盆,非要把水都接起来,我说太累了,不要了……卖了(洗衣机),又舍不得。后来,她的衣服都是用手洗,她不要用洗衣机。

崔永元:我觉得奶奶的这个观念特别好,因为现在许多城市都缺水,大家一定要重视节水问题。

以上的例子中,主持人巧妙地把老奶奶的位置从清朝转换到现在,转换到观众的角色,转换到消费者的角色,是极其成功的。

记者的采访如果不成功,可以不发或者补充采访,但主持人的现场采访和主持却是一点退路也没有。

主持人采访的主导性,还表现为主持人应有鲜明的时间意识。因为无论广播还是电视的采访,幕前还是幕后的,都有时间的限制。广播电视节目本身是时间性非常强的,不像报纸,随时可看。记者采访也没有时间限制,多多益善,写作时可以再提炼。主持人可不行,漫无边际地交谈,冗长地对话,都是不行的。更何况许多主持人的采访过程,也就是主持节目的过程,节目时间完全由主持人把握着。如果主持人没有时间意识,也就不能适时展开节目进程,甚至有头无尾,草草结束。

§§§第二节:主持人采访策划的运作

广播电视采访长期以来被看做是一项独立的工作,甚至是一种岗位分工,然而随着主持人节目的出现和发展,采访也已成为主持人所必备的基本功,并且主持人的采访因其节目的特点,又有了许多新的要求。

应该说,不论采访的复杂程度如何,良好的策划都会使一次采访进行得更为顺利。从实际效果来看,策划对于采访特别是主持人节目采访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直播的主持人节目就更加重要。

一、策划的必要性

主持人采访必须要有一定的策划,这是因为:

(一)获得采访机会的需要

采访现场的人和环境有时是非常复杂和瞬息万变的,而且有些采访面对的是特殊行业的问题,甚至是横跨多个学科、有复杂的人文历史等背景的问题。

在一些重大采访中,有时由于采访对象无暇顾及采访的主持人,而造成采访的困难;有时采访对象可能不乐于接受采访;有时主持人甚至无法接近采访目标。面对一瞬即逝的采访机会,主持人在采访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必要的准备,要精心策划、周密筹谋。

美国许多著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都是经验丰富的记者出身,其中巴巴拉·沃尔特斯是以采访名流而著称的记者型主持人。在古巴举行的一次不结盟会议上,巴巴拉·沃尔特斯想要采访约旦国王侯赛因、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和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但这些人物都是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更何况会场上世界各国记者云集,警卫森严,巴巴拉无法接近任何领导人。

这位机智的女记者想出了绝妙的点子:写字条叫卫兵递上去。巴巴拉写给侯赛因国王的条子是这样的:

“亲爱的陛下:我们可以确定我们的采访吗?我穿着粉红色的外套,坐在记者席上。如果你看见我,请挥手。巴巴拉·沃尔特斯。”

结果,收到条子的这几位领导人出来举行记者招待会时,不约而同地在记者席间寻视着什么,并向巴巴拉挥挥手,当然,她也就得到了难得的采访机会。

(二)协调配合的需要

主持人采访、特别是电视主持人的现场采访需要工作群体的密切配合。目标、角度、题材、环境、人物、背景、事件、设备等各环节之间的设计都要紧密衔接,要有事先详细的策划。否则,面对复杂的环境和突发的事端就很难默契地完成采访任务。

(三)达到目的、保证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的需要

主持人在采访前,应通过策划来设想采访现场的一些情境,要事先有明确的目的。这样在一些可预知的新闻现场就能够准确把握住现场介入方式,迅速找到拍摄的对象和细节。

著名的主持人杨澜在她的《杨澜访谈录》中。每一次采访都要做细致而充分的资料准备,所以不管采访对象再怎么话少,甚至不配合,她都能让话题持续下去,而且与采访对象之间有很好的互动。比如有一期采访圈内闻名“清高”的陈道明。就是很好的例子。有段对话如下:

杨:你还记得你刚去天津人艺的时候演一些什么样的角色?

陈:我那时候我就记得我没演过什么角色!

杨:民兵?。背景总演过? 群众演员?

陈:第一幕演匪兵,第二幕演民兵,第三幕演解放军,到第四幕就演群众。我记得好像就是这么一个流程。那时候我记得,那时候我挨过批吧,也当然是对一个职业的不满了,演一个群众匪兵,是最后一幕……

杨:没有叫群众匪兵的……

陈:就是群众演员,匪兵,最后一幕,就是我最后一幕,从左边幕条跑到右边幕条,就是说,冲啊,跑过去了。

杨:你就是被追赶的那个。

陈:于是乎我就化了半拉脸。

杨:因为你想,只有半边脸。

陈:只有半边脸,我冲着那边,观众在这边,我就化这半边就可以了,而且,我一跑过去就完事了。

杨:你在中戏上学的时候,据说有一年整个都没跟老师说过话!是吗?

陈:主讲老师,对,我们班主任,其实这老师特别好。

显然,在陈道明说“我就记得我没演过什么角色”时,杨澜能马上补充“民兵”? 这当然不是想补充就补充的,杨澜之前是做了非常细致的了解,又如“据说有一年整个都没跟老师说过话”这些话题,同样是经过仔细搜索寻找出来。又看其中“于是乎我就化了半边脸”,杨澜马上就顺之:“因为你想,只有半边脸。”而且陈道明就顺着他的判断继续说下去。这仅是因为杨澜达人知意,随意说的? 固然也不是,她了解陈道明,最起码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大致性格,所以可以按着他的逻辑来推理。这样的了解,既会使得自己与采访对象的距离一下子很近,又能让采访对象非常地惊奇——她这么了解我! 于是可以得到对象的更加配合。

例如,1983年“植树节”,中央领导同志到十三陵水库参加植树劳动。当时,邓小平同志正在铲土。有位记者没有事先对采访作详细策划,他提出了“对这次植树的感想”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大,正在劳动环境下的邓小平同志只好说:“我是来劳动的,不发表谈话。”

发现这种情况,有备而来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振敏同志迅速把题目化小,介入方式非常巧妙,提出了一个好回答的具体问题:“您说植树要坚持20年?”邓小平接着回答说:“要坚持一百年,一千年,世世代代坚持下去。”由于事先刘振敏已经掌握了许多资料,于是他接着问:“二十五年前您来过这里修水库,变化大吗?”邓小平同志直起腰,看了一眼四周说:“喔,现在满山是树。”刘振敏最后圆满地获得了宝贵的现场采访资料。

(四)完成节目样式的需要

采访的最后成果是节目,由于广播电视节目有样式的限制、有自身的要求和规律,因此,节目主持人在前期采访时必须将后期完成的节目样式预先构想好,这也是要求进行采访策划的重要原因。

首先,现场连线的开头要及早交代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等要素和主要的新闻事实,而且要做到先声夺人,尽早把听众引入新闻现场,使之身临其境。切忌开篇就长篇大论,迟迟进入不了主题,让听众等得不耐烦。其次,事件过程的叙述不能面面俱到,只能介绍最关键的地方,舍弃一般性材料。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现场人物的采访要有针对性。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选择的采访对象要有针对性。就是说,被采访人要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最好是新闻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因为只有这样的采访对象,讲话才具有权威性,才能对深化新闻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对新闻事件中其他的非关键性人物的现场采访,不必苛求,因为现场连线报道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增加一个环节就多一份失败的风险,为了现场播报的流畅顺利,记者要舍得放弃对那些新闻事件边缘人物的采访。

第二,现场提问要有针对性,要尽量采用闭合式的提问方法。就是说,记者在新闻现场提出的问题要具体,要符合主题需要,要针对新闻事件进程中的细节设计,而不是笼统的、开放式的。例如,对一名乒乓球运动员刚刚夺得世界冠军后的采访,像“拿了世界冠军后你有什么感想7”,或“你的体会是什么7”,这样老套的提问就缺乏针对性,由于问题太过空泛,采访对象也不好回答,很可能讲出一大堆与比赛无关的话。相反,如果换成具体一点的问题,如“今天的比赛你在大比分2:3落后的情况下,及时采取了怎样的战术又重新掌握了比赛的主动?”就比较适合运动员回答,同时由于问题和现场气氛、比赛内容直接相关,符合听众当时的求知心理和收听情绪,报道的含金量随之增加。

1992年9月30日,北京二环路周边竣工投入使用。为了打破常规的报道方法,向受众充分展示二环路设有红绿灯后速度提高以及对北京市民生活的影响,一名记者对自己的采访活动进行了周密的策划。

竣工前一天,记者乘车绕二环路走了一趟,记录了公里数和行车时间,并用摄像机镜头将这一过程记录下来,其间记者还在行车中做了出镜的报道。

此外,记者还采访了与二环路有关的代表性人物,如司机、交警、二环路周边居民等,竣工仪式上还采访了工程负责人。这些不同的采访对象以各自特殊的身份、表情和语言叙述了二环路改造带来的变化。

在后期节目制作时,记者采用特技手段,把二环路行车路线图以及顺畅行车的画面与人物采访组合在同一个画面中,通过声音的延续来衔接不同的人物,通过“抠像”等手段来叠加不同的时空,还以图表、字幕、记者现场述评等手段交代新闻背景、展示二环路的走向和位置。

在最后完成播出的节目中,不同时间地点的采访、连续不断的行车以及新闻背景的衬托等,都以同一时空呈现在受众面前,其效果比起其他媒介的报道更为形象生动。

在事后总结中采访者说:“需要说明的是,后期编辑时那些特技的运用,是我早已构思好的,不然就不会有这样的采访和拍摄。”——可见,电视采访和节目的完成是一个整体,采访前必须策划先行。

二、策划的运作机制

除了现场直播的采访外,一些需要制作的主持人节目还要考虑到节目的后期制作,因为,采访与后期的节目制作是密不可分的。广播、电视的采访应在策划期间就将后期的节目完成样式、包装等内容考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