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修订版)
48769700000011

第11章 话题进行篇(2)

如今世界上的三四百万摇篮中,有些是我们国家将世世代代视为神圣之物而保存起来的,如果我们知道是哪几个的话。因为在这些摇篮里,未来的栋梁此时正在长牙;未来闻名的太空人正望着银河以一种无精打采的神情眨着眼睛;未来的历史学家正躺在那里,直到他的这一任务完成;另一个,未来的总统正忙着烦恼他的头发还没有长齐无聊问题。其他大约6万个摇篮里装着未来的官吏,还有一个摇篮在旗子之下的某个地方,篮内躺着未来的有名的美国陆军部长,因为此时负担的责任和荣耀极少,于是把他整个富于战略的心都用来寻找能把他的大脚趾放入口中的方法。

演讲的成功案例可以给主持人提供好的借鉴和启示,主持节目与演讲一样,都要始终抓住观众或听众的兴趣,尤其是娱乐节目的主持中,要让整个录制现场不时地充满了听观众会心的大笑。只有在这样一个如此和谐地进行着信息和情感双向沟通的节目过程中,主持人的幽默才能激活观众的心理情感,而观众以其激活的心理情感,又反转过来促成主持人的幽默淋漓尽致地发挥。

五、利用高潮来推进展开

制造高潮首先靠思想,有思想,才能闪耀出真理的光辉;说出来的是至理名言,听众自然信服。制造高潮需要技巧,比如铺垫蓄势、衬托对比、强调突出、设网解扣、当头棒喝等,都可以酝酿出高潮来。

朱军在一次《艺术人生·陈凯歌专辑》节目中有以下几个话语层次:

首先是切入点和第一个层次。从现场的一个道具——胶片盒切入,讨论陈凯歌的少年时代。

朱军:那么咱们这样好不好,咱们今天的话题就从这个盒子里开始谈?

陈凯歌:行。

朱军:打开一个咱们谈一个。我们先打开这个好不好?非常简单的一管牙膏,是“蓝天”牙膏。看到牙膏,你第一感觉是什么?

陈凯歌:看到牙膏让我想起一件事。

朱军:什么事?

陈凯歌:我的事先不提,你要拿这牙膏说什么?

陈凯歌当时没有回答具体的“事”,而是对主持人的话题提出了疑问。

在意识到陈凯歌没有进入话题时,朱军马上接过话题:

因为我在读您写的那本《少年凯歌》时,我非常感动的就是其中有几句话,就是刚才陈导说的,他在插队的时候带来10管家庭特大号的牙膏,奔赴了广阔的天地。

陈凯歌:对。(此时陈凯歌低头默许微笑)

朱军:现在一想那个时候好像冥冥当中就有一种声音,告诉他是在预支着时间,从插队到当兵,如果按一天一个人刷一次牙来计算的话,他回北京的时候,刚好还能带回一管来,是这样吧?

陈凯歌:这是我当年留下来的。(陈凯歌略带幽默的口吻。现场大笑)

朱军:希望是那样。那么您刚才说的您带着这个牙膏奔赴农村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时候,真的就没打算再回来吗?

陈凯歌:当然是想回来,谁不想回自己的家,可那个时候,一来是没什么办法,两千多万知识青年都下了乡,你说独我一个不去,没这道理。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对那种生活其实是有幻想的,什么幻想呢?当时的说法是叫“头顶芭蕉、脚踩菠萝”的好地方,所以确实是有一种浪漫的想法,觉得那个地方是可以施展的,是青春在那样一个地方度过,也是一件美好的事。

接着主持人提出陈凯歌的当兵时光这一话题。节目深入到第二个层次,陈凯歌谈了几个具体事例。并提到了自己的父亲。朱军抓住这一话题,引陈凯歌展开来谈,聊到了生活中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渲染了陈凯歌对父亲复杂的感情。这一层次,给人们留下了集中而深刻的印象,这一话题也触动了陈凯歌的心弦,朱军抓住时机,在话题深入的时候播放了一段陈父生前意味深长的谈话和寄语。

(现场播放结束)

陈凯歌:非常感动。(陈凯歌眼睛有些湿润)

朱军:是。

陈凯歌:这个录像带我没看过。应该说,父母是孩子的天,父母不在了,其实孩子的天塌了,可是我不知道,直到他去世了。其实我所有的事情,我能有今天的一点点所谓成绩,都是因为头上顶着这个天,的确是这样的。

朱军:那么当时你的父亲也是希望你成就一番导演的事业。

陈凯歌:其实没想过,他觉得做电影导演实在太辛苦了。体力上的透支不说,精神上会有很多的折磨。有的时候,是来自自己对自己的折磨,因为你想成功。而这个行业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困难、难度很大的行业。他当时在外地,我给他写信说,我想报考电影学院导演系,他的回答是否定,说你不应该考电影学院导演系。但是我告诉他说,我已决定,成与不成,我都要试一试。我父亲回了一封信,他说要是这样的话,你就记着一句话,到什么时候,你都不能放弃。至今,当我真有艰难困苦的时候,总是想起他说的不能放弃。

(现场掌声起)

继而,主持人谈及陈凯歌的母亲,并过渡到他现在的家庭、妻子陈红,这样,话题自然而然进入到第三层次。这一话题较之前一层次略显轻松,陈凯歌在轻松的聊天当中又谈到了自己的儿子以及自己身为人父的感受,此时,主持人把握时机,再次提起陈父的寄语,引导陈凯歌根据生活的感受抒发对人生的感悟。

朱军:刚才我们还是回到令尊大人刚才的那句话当中去,他很担心你。担心你的生活,在这之前,他可能担心你的事业,你母亲也是如此。那么此时此刻,你有了这样一个完满家庭,成就了这样一番事业的时候,从心底里来讲,你是不是觉得可以告慰他们?

陈凯歌: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我觉得我只是做了他们期望我做的事,但是他们并没有给我定一个标准,说你一定要怎么样。相反你从我父亲讲的那段话里能够看出来,他其实是很希望我能够退一退,不要那么用力,不要那么太吃劲,不要那么以健康为代价去换取事业的成功。我常常告慰他们,就是我会有默念的时间,就是我会有我和我的父母仍然在一起的感觉。如果真是上天有知的话,他们应该很欣慰。因为现在我不是一条腿走路了,不是只想做我想做的事,或者是想拍电影,我有一个和美的家庭。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第三代。

朱军:正像你说的,如果他们在天有灵的话,你最想告诉他们什么?

(此时陈凯歌低头沉思近一分钟)

陈凯歌:这是一个困难的话题。这真把我难住了。之所以难住了我,是我不愿意敷衍你,说一句大伙儿都爱听的话。我总是觉得我受他们的鞭策,尽管他们不在了。

朱军:那回过头来,现在陈红不在,此时此刻,你最想给她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当面对亿万观众的时候,当然不是家里的话,家里的话我们都能说。

陈凯歌:其实特别简单的一句话,就是拍戏的地方挺冷,你多穿点。(全场大笑)

朱军:回归到了一种特别平常的生活当中。中国人,咱们中国老百姓,有三个字特别准确,那叫“过日子”,根本不是做给别人看,也不是做给自己看、做给对方看,是实实在在地在过日子。我们衷心地祝愿您的生活越来越完满。

朱军最后一段阐述,将本期节目话题的涵义又升华了一个层次。至此《艺术人生》的气氛和谈话的深度达到了一个高潮。

第二节:话题转换

在自然交流中很少有人自始至终只说一件事,中途转换话题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小王:我昨天在新华书店买了本《主持人节目驾驭艺术》。

小张:好巧,我也买了一本。哦,我还买了盘张韶涵的碟!

小王:你买到啦!我早就想买,总买不着,你能借我翻刻一张吗?

小张:当然能。不过,别说我小气,你可不要弄坏了。

小王:你放心,我可不像有的人,不把别人的东西当回事,上次,我借了本书给人家,借出去就没影了。

分析这一段普通的对话,从“书”说到“光碟”,从“光碟”说到“翻刻”,再从“翻刻”说到“人品”,话题频换,无拘无束。这种交谈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

通常的话题转换,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属于随意转换,交谈者意兴所至,话题自然游移;另一种属于有意转换,即交谈者为了控制交谈方向,以一定方法主动更换主题,这时的交谈不再是毫无目的,而是有意识的把握。

在节目主持实践中,有些主持人喜欢抢话,就容易造成“乱打岔”的情况,与这里说的话题转移截然不同。“乱打岔”是不尊重谈话对方的缺乏修养的行为,很不礼貌。有意转换话题,则是一种积极的谈话艺术。它正确地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机智地避开不利因素,使会话继续保持和谐热烈的气氛和丰富的内容。

转换话题一般发生在如下情况:

产生不同意见,不便争论,不必争论或不想争论时。

会话出现冷场时。

根据节目内容需要,需要进入下一个话题时。

上一个话题已经说透,该适时而止时。

谈话内容枯竭,会话难以维持时。

有人失言或出现意外的尴尬局面时。

需要避讳时。譬如,当话题触及他人隐痛隐私时;谈话内容应当向当事人保密的时候都要注意不当说的不能说。

转换话题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最好能不着痕迹,巧妙自然地将对方导向新话题。成功运用这个要领的关键,在于会话双方对新的话题应当有较多的共同语言。这样,会话才能拓展交谈天地,维持融洽气氛。为此,在有意转换之前,充分估计对方心态和审慎选择比原来话题更有新意,在需求上更能满足对方的话题,无疑十分重要。

下列四种转换话题技巧,可供主持人在实践中参考。

一、顺水推舟,以新换旧

这种方式在原来话题的基础上,借助邻近内容悄悄地转移对方的注意中心,由此及彼,以新换旧,来达到自然引渡话题的目的。

这种方式的形式也很多。例如,由对方话语中的某一点引出新话题。某人在交谈中夸耀自己的孩子:“我儿子这次数学考试又得了满分!哎,你女儿怎么样?”乙的女儿数学较差,如果他不愿意公开,就可以说:“哦,满分?你儿子真聪明,语文一定也考得不错吧!”听到人家夸奖自己的儿子,甲不胜自喜,又开始介绍儿子的语文成绩。

也可以表面上为对方的谈话作补充说明,实际上暗度陈仓、偷换话题。若某人说:“博览会上羊毛衫的款式真多……”如果此人滔滔不绝地介绍起羊毛衫的款式,而你又不感兴趣,那么,可以抓住他说话的间隙,插上一句:“我昨天也去看了,不是还有各种名牌冰箱吗?”这样,就能把话题引到冰箱上去。

还可以对对方的回答不断地追问,达到转换话题的目的。比如,在某期心理访谈节目中,现场请到的嘉宾总是一遍一遍抱怨自己不被领导赏识,有才华但缺乏机遇,听到的次数多了,难免使人厌烦。特别是有人还很不“识相”,不管人家爱听不爱听,依然叨叨不休。这时,主持人为掌控现场,不妨借机追问:“你认为一个人成才需要哪些条件?成才既然需要主客观条件,那么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呢?”“客观条件差在哪里?”利用一次或多次连续追问使他逐渐偏离原来的话题。

二、即景生题,随兴而起

这种方式是借助相关的事物或非语言因素,巧妙地转换话题。

节目会话过程中,若已对目前的话题没有兴趣,主持人可以借眼前的景色、物品、陈设、耳畔的声响,乃至嗅觉感到的气味、触觉感受到的物状、身体感受到的气温等,来转移话题。“哦,我怎么现在才发现,您穿的这件衣服是相当名贵的。”“这是什么东西?您上次来我们节目好像也随身带着它。”“您看,现场的这个假山多像一头雄狮!”“您一坐在节目现场,还没等说话,我们的观众就已经热情高涨了?”这种转换方式多用在随意性交谈的节目场景,或者交谈中出现了不愉快以摆脱尴尬的场合。

三、另起炉灶,简洁明快

用明白的语言刹住对方的谈锋,直截了当地以一个新话题取代旧的话题。

另起炉灶式虽然直接,但在转换时要顾全对方的面子,特别是在对方谈兴正浓的时候,主持人可以对只顾自己口若悬河的人说:“这件事咱们有机会再谈吧,我先告诉你一件事……”也可以在听到不愿听下去的话题时说:“我们不谈这个,谈谈……好吗?”既注意到了礼貌,又达到了转换话题的目的。制止闲言碎语时常用这种方法。

四、答非所问,转移回避

生活是复杂的,有许多问题,我们不便直接表态或不愿把关系搞僵,必要时回避一下,来个答非所问,也不是不可以的。

在某次快男快女歌迷见面会上,陈楚生和何洁同时到场参加活动,现场的歌迷及主持人对两人是否会相互喜欢这一话题非常感兴趣,其中一位歌迷更是直接问何洁,她会不会喜欢陈楚生这一类型的男生。何洁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说身边很多朋友都喜欢陈楚生,并希望陈楚生的演艺之路越走越长。

何洁故意回避敏感问题,采用答非所问的方法,把话题引开,避免了在现场与歌迷发生冲突,是个好办法。

第三节:话题衔接

话题衔接,包括节目的衔接,主要是通过衔接语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