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身心灵导师带来的36堂灵性觉醒课
48749300000031

第31章 一行禅师卷(2)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有一座高耸的墙,从墙的顶端看去是一望无边。但是,却没有能让人爬上墙顶的工具,只有一条从墙顶端向下垂下来的两条细线。聪明的人会在细线的一端绑上粗一点的绳子,然后从墙的另一端把细线拉下来,绳子就会被牵引到墙的这一边来。接着再把绳子的末端绑上牢固的粗绳索,然后将绳索拽到墙对面。当这根粗绳垂到对面墙根而且被固定住时,你就能轻松地爬上墙了。

我们的呼吸就好比是那条细线。只要我们会正确地使用它,它就能在那些看似无望的绝境中帮助我们。呼吸是身体和心灵相互连接的桥梁,有协调身心,让身心合一的作用。呼吸与身心状况互相呼应,呼吸不但能启发身体,并且能给心灵带来安宁与平和。

正确的呼吸能给人的身心带来无尽好处,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正确的呼吸能给人体的每个器官增加无穷的活力、能让肺更强健、能增强血液循环。在生病的时候,正确的呼吸甚至比药物治疗还重要,借由呼吸,可以让疾病痊愈。

呼吸是一种工具,呼吸本身也就是正念。虽然,正确的呼吸能够让我们的身心受益无穷,但是我们不能把这些好处当成是学习呼吸的目的,因为这些好处仅仅是修习正念带来的副产品。

学习随顺呼吸

有一种呼吸方法叫做“随顺呼吸”法,这是一种很适合初学者的呼吸方法。

虽然吸气和呼气是靠肺来运作,并且都在胸腔内进行,但是,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位。当肺充气的时候,胃会鼓起来。刚开始呼气的时候,胃会向上鼓出,但是当呼气到三分之二的时候,胃就会瘪下去。

这是为什么呢?胸腔和胃部之间有一层肌肉膜,也就是横隔膜。当你呼吸正确时,空气会先充满肺的下半部,然后充满肺的上半部,横隔膜就会往下推到胃,让胃向上鼓起;当肺的上半部也充满空气的时候,胸腔会往外扩张,这样一来胃就会瘪下去。

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呼吸开始于肚脐而终于鼻尖。

对初学者而言,不妨躺下来练习呼吸,防止太过努力。你需要注意的是,太过努力会给肺带来损害,因为肺常年不正确的呼吸而变得很虚弱。开始练习时,修行者需要背枕着垫子或毯子躺下,双臂自然放在身侧,头不要枕枕头。把精力集中到你的呼气上,在心中默数:一、二、三……,看看它持续了多长,缓慢地测察它。这样,经过几次之后,你就能知道自己的呼气长度,比如你的呼气长度是五。然后,试着延长呼气的长度,多数一或两个数,让呼吸长度变为六或七。接下来开始一边呼气,一边从一数到五。数到五时,不要像以前一样马上吸气,试着让呼气延长到六到七。

这个方法能够清空你肺部的气体。呼气结束时,停顿一会,让你的肺自发地吸入新鲜的空气,让肺自己不需要费力的能吸入多少空气就吸入多少空气。吸气通常要比呼气短一些。默默保持稳定的计数,测量吸气和呼气的长度。

持续几个星期这样的练习,躺下时永远对你的吸气和呼气保持觉知,并且在你走路、坐下、站立时测察你的呼吸,尤其是在户外时。行走时,你可以用脚步来测察呼吸。差不多一个月后,你吸气和呼气的长度就会基本上一致,然后渐渐再相似,最后变得完全相同。如果你呼气的长度是五,你吸气的长度也会是五。如果你在练习时感到疲惫就立刻停止。疲惫是一种出色的身体机制,是最好的警示,会告诉我们是该休息还是该继续。但即便你没有感觉到累,这种长且平均的呼吸也不适合长时间的练习,适宜的练习次数是一次十回或二十回。

关于测察呼吸的长度方面还有一个小技巧,除了用默数来测察,还可以用你喜欢的、有韵律的句子。比如,如果你的呼吸长度是六,你就可以用六个字来代替数数,比如:“当、下、我、心、安、宁”;如果你的呼吸长度是七,你就可以用七个字代替数数,比如;“我、行、走、在、绿、地、上”;如果你是佛教徒你可以说:“我、皈、依、于、佛、陀”;如果你是基督教徒你可以说:“我、们、天、上、的、父”

穿越情绪风暴

当我们的情绪极其强烈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腹式呼吸”的方法来调节你的情绪。

在你被极度害怕、愤怒、压抑等强烈情绪控制的时候,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腹部,并且停止思考,继续思考是危险的行为。情绪就像是一场暴风雨,当你站在暴风圈的中间时候,危险会随时而至。我们大多数人却总是让思想停留在烦恼上直到被情绪淹没,这样的做法对我们没有一点好处,我们需要调整我们的注意力,把注意力往下放,专注在腹部,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你念念分明的呼吸起伏上。坐着和躺着都可以进行这样的练习。

如果你观察过暴风雨中的大树,你就会发现最脆弱的部分是树梢,巨大的暴风雨仿佛随时可以摧毁那细小的树枝。树干部分则完全是一番不同的景象,粗壮的树干屹立不倒,以强硬的姿态面对着暴雨的袭击。处在强烈情绪当中的我们就如同是暴风雨中的大树,头部正在经历着情绪风暴的袭击,所以我们必须把注意力往下,集中于丹田间,念念分明的呼吸,专注于一呼一吸间和肺部的起伏上。这个练习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这样的事实:不管情绪有多么强烈,都是一晃而过的事,绝不会长久驻留。生命中除了情绪以外,还有其他值得珍惜的事物。如果每次你的情绪不稳定时,你都能够练习腹式呼吸,那你一定能够安然的越过情绪的风暴。

活出禅意人生

微笑是最重要的灵性品质

每时每刻,世界上都会发生形形色色的事件。每天会有4万儿童因饥饿而死,许多超级大国已经拥有了足够把世界毁灭多次的秘密武器,然而,每一个日出仍然是美丽且让人欣喜的,玫瑰的清香也仍然会沁人心脾。生命是个多面体,它有令人恐惧的一面,也有绚烂多彩的一面。习禅就是要我们能够充分地品味生命的这两个方面。千万别以为为了习禅,我们就得每天严肃的板起脸来,事实上刚好相反,为了习禅,我们必须常常把微笑挂在脸上。

有一次,我和一群孩子坐在一起,我看到一个小男孩很甜美的微笑着,于是,我对他说:“嗨,你的微笑真美。”他很有礼貌地说了声谢谢。我告诉他:“你不用谢我,是我应该谢谢你,你的微笑这样美丽,让生活都变得更加亮丽了!所以不必说‘谢谢你’,你该说的是‘不用谢’。”

微笑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把微笑挂在脸上,能够拥有安详愉悦的心境,那么,不但我们自己会受益颇多,也会滋润和感染我们周围的人。

有人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以证明微笑的魅力。他给两个人分别戴上一模一样的面具,上面没有任何表情,然后,他问观众最喜欢哪一个人,答案几乎一样:一个也不喜欢,因为那两个面具都没有表情,他们无从选择。

然后,他要求两个模特儿把面具拿开,现在舞台上有两张不同的脸,他要其中一个人把手盘在胸前,愁眉不展并且一句话也不说,另一个人则面带微笑。

他再问每一位观众:“现在,你们对哪一个人最有兴趣?”答案也是一样的,他们选择了那个面带微笑的人。

微笑能够感染他人,这就像是我看到那个男孩美丽的笑容的时候,我自己心里也会扬起欢愉。如果那个男孩意识到了自己能够让别人感受到快乐,那么,他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不用谢”。

生活在现在这样一个忙碌的社会中,为了让自己可以拥有微笑的心境,我们可以专门腾出一些休整的时间,比如,为自己留出不被事物烦扰的时间,在这一天里,我们可以面带微笑,悠闲的独自外出散步,或者携两三好友品茶闲聊。这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一种治疗和康复活动。

我们可以在禅坐中、在厨房的家务事中、在与人交往中,时时刻刻、从早到晚的练习微笑。也许刚开始你会觉得微笑是困难的,那么我们不妨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微笑。微笑意味着我们是自己,意味着我们拥有自己的自主权,意味着我们没有被淹没在无明之中。这种微笑,我们可以在佛和菩萨的脸上看到。

我很乐意给大家奉献一首小诗,不妨在你练习微笑的时候,在心理默读一次:

吸进来,

我身心安爽。

呼出去,

我面带微笑。

安住于此时此刻吧,

这一刻是如此美妙!

微笑可以使你把握自己,这就是为什么佛和菩萨总是微笑的原因。当你微笑的时候,你会认识到微笑创造的奇迹。如果微笑能够真正地伴随着你生命的整个过程,这会使我们超越很多自身的局限,使我们的生命自始至终生机勃发。

沉淀心的尘埃

谭苏是越南人家的小女孩,她还不到四岁半,她的父母托我照看她几个月。

有一天谭苏和三个孩子到外面玩,他们四个人在我家后面的小山坡玩了一个小时左右,大概是玩累了,他们回来想要喝点东西,于是我拿出最后一瓶自制的苹果汁,给每个孩子倒了一杯,最后那一杯给了谭苏,由于她的那一杯是瓶子底部的果汁,所以里面难免有一些果泥,当她看到自己那杯里面的果泥的时候就嘟着嘴不肯喝。

过了半个小时,我在房间里面静坐,听到谭苏在叫我,她说她想喝点冷水,但是却够不着水龙头。我告诉她,桌子上有一杯苹果汁,她看了一眼苹果汁,发现里面的果泥已经沉淀到最底下了,杯子上半部的果汁清澈可口,于是她迫不及待了喝了一大口,然后放下杯子问我:“和尚叔叔,这是新倒的果汁吗?”

我回答她:“不是,这就是刚刚你没有喝的那一杯,它只不过是在那里静静地坐了一会,就变得清澈美味了。”

谭苏又看了一眼杯子,说道:“真的好好喝,它是不是像你一样静坐呢?”

我笑着说道:“更贴切一点说,应该是我在静坐的时候禅观着这杯果汁。”

每天晚上,谭苏都看着我静坐。我并没有解释其中的任何含义,只是告诉她我在静坐。每天晚上,当她看到我洗完脸,穿上僧袍,然后点上一炷香让麝香满溢屋子的时候,她就知道,我马上要开始静坐了。她也知道,这也是她刷牙洗脸,上床睡觉的时候了。

谭苏会自然而然地认为,那杯苹果汁像她的和尚叔叔一样,只要静静地坐一会就清澈了。我觉得,我不需要给不到四岁半的谭苏任何解释她就能了解静坐的意义。

苹果汁在沉淀片刻后就变得清澈,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在静坐中让心止息片刻,心也会变得清澈。这份心灵的清澈会给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带来力量和宁静。而当我们的内在舒畅安宁的时候,周围的一切自然也会变得清澈。

心静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过滤出浅薄、粗率等人性的杂质,可以避免许多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得有涵养和理智。

不要轻易起心动念。如此才能达到“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的境界。其实,人生真的不必太急功近利,不如将心跳放缓,随青山绿水而舞,见鱼跃鸢飞而动。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此心常在静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人生常在静中,纷扰红尘,悟得禅心。

唯有宁静的心灵,才不眼热显赫权势,不奢望成堆的金银,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眼热、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厢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荷,加速心灵的浮躁,而与豁达康乐无缘。

在静坐中感受清明

禅的意义就是要在定中产生无上智慧,再以这无上智慧来印证人生。“禅”是外不着相;“定”是内不动心。禅定就是将境与心统一起来,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所谓“念佛三昧,三昧之王”之中的“三昧”就是指禅定,禅则止,定则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

禅需要有静坐的基础。禅是通过冥想的方式达到入定的状态,这种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只有自己去体会,去感悟。静坐则是通往这个境界的常见的方法。不论是否修佛,静坐对一个人的身心都有好处。在一个彻底放松的环境中,外界的寂静与内心的空明都能够使人减少心中的妄念,能够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平衡。保持正确的静坐,能够使人放下心中的执著,保持头脑的冷静和清醒,再进一步,便能产生智慧,开发精神的领域。因此,很多禅宗的修行之人都很重视静坐。

有一位虚云老和尚,曾经在终南山打坐修行。他非常虔诚,终日打坐,甚至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有一次他煲马铃薯,煲起来之后他便去打坐,哪知这一坐就坐得定下去了,而这一定就定了好多天,并且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旁边的人好几天没有见他,非常担心,就过去看望他,见他还在那里打坐,就把引磐一敲,替他开静。开静以后,虚云和尚对来客说:“既然来了,就在这里和我一起用饭吧!”

于是他就把煲的那个东西打开一看,里面的马铃薯已经发霉了,甚至都长毛了。虚云和尚都没有想到,他入定已六七天了。

虚云和尚修禅的心是虔诚的,他重视静坐入定在修行过程中的作用,并且真正在静坐之中达到了空的境界,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而在开静之后,他又能自然地融入现实生活中,定与不定没有了明显的界限,也就是时时都在定中。虚云和尚为禅修忘记了吃饭,而他的弟子具行则是在禅坐之时引火自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