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神奇外来客
4874800000009

第9章 中国的UFO未解之谜(1)

中国古诗中的UFO记载

估计是诗人天性浪漫,喜欢猎奇,向往自由,而“幽浮”(UFO)悠然来去,缥渺绝尘,很对诗人口味,所以相当感兴趣,经常在作品当中提及。

王安石《读眉山集次韵雪诗五首(之二)》:“神女青腰宝髻鸦,独藏云气委飞车。”

苏轼《金山妙高台》:“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

《荔枝叹》:“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陆游《东堂晨起有感》:“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

辛弃疾《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

这些宋代诗人提到的神奇“飞车”,就是一种UFO了。

上古奇书《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有鸟焉,两头,赤黄色,在其旁。”

晋代学者郭璞注曰:“其人善为机巧,以取百禽。能作飞车,从风远行。汤时得之于豫州界中,即坏之,不以示人,后十年,西风(按:当为东风)至,复作遣之。”郭璞采用的当是成书于汉代的《括地图》的说法,类似的记载还出现在晋代张华所辑的《博物志》中。故事发生在“汤时”,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三眼独臂的“奇肱国”人驾驶“飞车”,无意中落到中原地带,十年后又飞走了。这简短的记载与现代的某些飞碟事件竟那么相似。按汤时人的说法,“奇肱国”的飞车“从风远行”,似乎就像现代的滑翔机。就算是滑翔机,那也不得了,超高科技啊!

秦观《次韵黄冕仲寄题顺兴步云阁》:“仙人乘槎凌斗牛,回环十见天星周。”

苏轼《黄河》:“灵槎果有仙家事,试问青天路短长。”

陆游《初到荆州》:“万里泛仙槎,归来鬓未华。”

杨万里《醉笔呈尚长道》:“晚风一雨生新涨,只送仙槎到天上。”

黄庭坚《鹊桥仙(朱楼彩舫)》:“鸳鸯机综,能令侬巧,也待乘槎仙去。若逢海上白头翁,共一访、痴牛騃女。”

提到“槎”的诗歌多如牛毛,不胜枚举。这些诗里说的“槎”,是古代“幽浮”中最著名的一种。”槎”,本来是指木筏,后来用来给一些“幽浮”命名,如灵槎、仙槎、天槎等。

东晋时方士王嘉着的《拾遗记》上有一段记载:“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槎浮于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昼灭。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槎,亦谓挂星槎。”这难道不是典型的外星飞船吗?

另外,《博物志》载:“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诸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此人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部,问严君平则知之。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清康熙间陈元龙编《格致镜原》,其卷二十八引《洞天集》云:“严遵仙槎唐置之于麟德殿,长五十余尺,声如铜铁,坚而不蠢,李德裕戴细枝尺余,刻为道像,往往飞去复来。广明已来失之,槎亦飞去。”

唐人还有“张骞乘槎”的传说,但不大可信。这些记载都给“槎”披上了神秘的面纱,难怪诗人们常挂在嘴边了。

其他诸如“赤龙”“霹雳车”之类的,还可以挖掘出一些来。

以上这些“幽浮”,大都是诗人引用古籍,过过嘴瘾而已,跟咱们一样,自己也没碰到过。唯独苏轼,居然亲眼见到了“幽浮”。

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0年),苏轼由京都调任杭州通判,十一月三日,途中路过镇江,顺道游览江南名胜金山古寺,寺中住持留苏轼过夜。苏轼挑床睡不着觉,半夜三更开窗欣赏江景,也就在这时,他亲眼看到了千载难逢的“幽浮”。过后苏轼写道:“我家江水初发源,宦遊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冷南畔右盤陀,古来出没随涛波。拭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焉愁长晚寻归揖,山僧若留看落日。微风万倾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三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棲鸟惊。悵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竞何物?(苏轼自注:是夜所见如此。)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巳,有田不归如江水。”

江心此物,飞焰照山,确实神奇,不是“幽浮”,难道真是“江神”?

目前,这首《游金山寺》是被发现的古代诗歌中写“幽浮”事件的孤品。

另外有两首诗,疑似亲历“幽浮”事件。

其一是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写的乐府诗《霹雳引》,其辞曰:“来从东海上,发自南山阳。时闻连鼓响,乍散投壶光。飞车走四瑞,绕电发时祥。令去於斯表,杀来永传芳。”这首诗里所描写的雷霆,很像“幽浮”现象。

另一首是明朝国师刘基写的《次韵和石末公七月十五夜月蚀诗》,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篇幅很长,现只引用相关部分:“招指坤月望日,大月如盘海中出。不知妖怪从何来,惝恍初惊天眼映。儿童走报开户看,城角咿呜声未卒。蟾逃兔遁漠无踪,璧陨珠沉一何疾。丈夫愕视隘街巷,妇女喧呼动圭筚。辉辉稍辨河汉沬,耿耿渐明荒冢漆……”

有人说此诗写的是“幽浮”,但我以为他是在描写月食现象,所谓“妖物”,是时人不懂月食原理的恐惧猜想。

古人曾亲见UFO

(苏东坡《游金山寺》)不是鬼不是人究竟是何物?不说苏东坡当时夜游镇江的金山寺时,在月黑星稀的二更,忽见江中亮起一团火的奇遇深感迷惑,今人也是迷惑的。因为这样的景观今人看了还是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而仍是猜测这样的不明物可能为UFO,即外星人。

外星人之谜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其是否存在、究竟是什么样子等争执从来没尘埃落定过,但是从古至今,对那些被今人视为UFO的不明物,古籍、书画中有颇多记载。

唐朝人段成式所撰的《酉阳杂俎》卷一第三十八则记有大约发生在公元823年前后的UFO事件,指唐穆宗“长庆中,八月十五夜,有人玩月,见林中光属天,如疋布,其人寻视之,见一金背虾蟆,疑是月中者,工部员外郎张周封尝说此事,忘人姓名。”此事在《学津》《津逮》《稗海》各书中也都记载,工部员外郎这位政府高官都在说,可见是一件确实的事。文中重点是用“金背虾蟆”来形容此物的形状,的确和飞碟一样,而且放出的光芒能照天,确确实实是一个发强光的UFO。

唐朝的《洞天集》也另有一则。公元880年,“唐僖宗广明一年,严遵仙槎,唐置之于麟德殿,长五十余尺,声如铜铁,坚而不蠹。李德裕截细枝尺馀,刻为道像,往往飞去复来,广明以来失之,槎亦飞去。”严遵名君平,汉时成都人,是一位有名的算命先生。”槎”就是船的意思,指当时有一个长五十余尺的“仙船”,很坚硬,发出机械式的声音,常常飞来飞去,后来就飞走了。

宋朝人洪迈所撰的《夷坚志》壬卷第叁有一篇“夜见光景”,描写1195年左右,宋宁宗庆元初年间,“临川刘彦立兄弟二人,一夕,屋后松树上圆光如日,高去地二丈馀,即之则晦。个日头忽起,从前山高出二丈,所照草木皆可辨,只比色间色赤耳……如日夜出,色炎如火,附于地,犬吠逐之,光际地避隐。”明朝国师刘伯温在1360年前后的一个七月十五夜,曾见过UFO,写了一首“月蚀诗”来纪念:“……招指坤月坚日,大月如盘海中出,不知妖怪从何来,惝恍初惊天眼联,儿童走报开户看,城角咿鸣声未卒……”这是一个从海中飞出来的形状如盘的“大月”,完全符合飞碟现象。

宋朝人庞元英所撰的《文昌杂录》记有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至1085年)秘书少监孙莘老的UFO事件,“庄居在高邮新开湖边,一夕阴晦,庄客报湖中珠见,与数人同行小草径中,至水际,见微有光彩,俄而明如月,阴雾中人面相睹。忽见畔給如芦席大,一壳浮水上,一壳如帆状,其疾如风。

舟子飞小艇竞逐之,终不可及,既远乃没。”

比如清代画家吴友如约作于1892年(光绪十八年)的画作《赤焰腾空》,就被人们认为是一篇详细生动的UFO目击报告。《赤焰腾空》的画面上绘有许多身着长袍马褂的市民聚集在南京朱雀桥头,仰望空中一团火球。吴友如在画面上方落款写到:“九月二十八日,晚间八点钟时,金陵(今南京市)城南,偶忽见火毯(即球)一团,自西向东,型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荡半空,其行甚缓。维时浮云蔽空,天色昏暗。举头仰视,甚觉分明,立朱雀桥上,翘首踮足者不下数百人。约一炊许渐远渐减。有谓流星过境者,然星之驰也,瞬息即杳。此球自近而远,自有而无,甚属濡滞,则非星驰可知。有谓儿童放天灯者,是夜风暴向北吹,此球转向东去,则非天登又可知。众口纷纷,穷于推测。有一叟云,是物初起时微觉有声,非静听不觉也,系由南门外腾越而来者。嘻,异矣!”火球掠过南京城的具体时间、地点、目击人数、火球大小、颜色、发光强调、飞行速度等,吴友如在题记中都做了记载。《赤焰腾空》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关于UFO的图画之一,成为今人研究UFO的一则珍贵的历史资料。

其实早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就记载过一件与火星人接触的故事。据说那是在三国时期的吴国,一群玩耍的小孩中出现一个身高四尺,身穿蓝衣,长相很怪异的孩子。这个蓝衣孩子对其他小孩说,自己是火星人,因为看地球上的孩子玩得开心,所以才下来看看他们。还说将来天下要归司马氏所有。

有个孩子跑去将此事告诉家中大人。当大人赶来时,火星人缩身跳到空中,只见一块白色的绢布拖着长长的带子向高空飞去。后来,火星人的预言得到了实现,果然是司马氏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另外,《宋史五行史》记载,宋乾道六年,西安官塘出现了一高约丈余、鸡首人身的不明物,从高空而降,大白天在田野上行走,还试图与人交谈。《五行志》中也记载了清朝康熙十二年三月时,当时有人看到过一个黑面人在空中飞驰,红光闪闪的,如同在空中放火。官府捕快闻讯而来,想对其进行追捕时,黑面人忽然不见了踪影。

这样看起来怪诞不经的事,在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中,确实有过不少的记载,为悬而未解的外星人之谜更加增添了神奇的色彩,也为后人研究外星人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UFO曾“光临”广州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文献中,也曾有过许多不明飞行物的记载。1660年,飞碟也曾出现在广州上空并低空飞近民居。

据《南海县志·杂录》和《南海县志》卷四记载:“顺治庚子(1660年),广州有白镪数锭飞于空中,自南而北。有方将军者焚香拜之飞下近檐,儿童群笑之,竟复飞去。有为之赋《飞镪行者》”。

“白镪”即古代银锭。

银锭是指用白银按一定的形状和重量铸造成的块状物,

就形制而言,银锭可分为船形、条形、饼形等形状。其中船形、饼形银锭与现代报道的“UFO”外形极为相似。在飞机尚未问世的年代,广州人不知光临广州的空中飞行器为何物,故据其颜色外形特征,将其称之为“白镪”(银锭)。

笔者认为,“白镪”即现代人所说的“飞碟”或“UFO”。它独往独来,既不犯人,也不避人,飞近屋檐见“儿童群笑之”,并没侵犯儿童,而是“竟复飞去”。当然,访问过广州的UFO究竟为何物?这个谜只有在现代的飞碟之谜揭开以后才目能有最后的答案。

中国古代的科技未解之诚

《拾遗记》卷四一记载道:“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人,一名‘沦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衫开之时,了如亲睹”。他们还掌握着惊人的高效能源,若用于夜间照明,只需“状如粟”的一粒,便能“辉映一堂”。倘丢于小河溪之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这些“宛渠之民”究竟是何许人?秦始皇认为:“此神人也”。那么,天地间真有神人吗?古往今来,众多的学者对这一记载百思不得其解。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用外星来客的观点对这一记载进行了解释:一群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人很早就来到地球并安下基地,称为宛渠国,对地球进行科学考察。这群外星人活动于占地表面积2/3的海洋中,用“形似螺”的“论波舟”作交通工具。这种交通工具水陆两用,日行万里。这就是今天所说的飞碟(UFO)。这些人“两目如电,耳出于项间,颜如童稚”。他们注意观察人类世界,一有新的动向,哪怕“去十万里”也要“奔而往视之”。他们对洪荒时代的地球“了如亲睹”,对“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铜,铸为大鼎”之类事情甚为关心,曾赶到现场考察,结果看见“三鼎已成”。他们对中国当时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生产的重大成果,也都一一“走而往视”。万里长城上也留下了他们活动的身影。

外星人光临地球的传说,中外都有记载。而《拾遗记》尤为独特,记载了外星人与当时地球上称雄一方的秦始皇进行友好接触的情况,留下了比较古老的原始记录。有些学者对这种解释提出异议,表示难以接受。目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解释尚无定论。秦始皇接见的是谁呢?这个问题已成为一个学术界的谜。

长城是外星人叫秦始皇建的,一方面名义上是防止匈奴人侵,一方面在实质上和狮身人面像组成风水布局。

春秋五霸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演出了历史上春秋争霸的最后一幕。岁月的流逝,使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静静沉睡在历史的长卷里,忙忙碌碌的后人几乎把它遗忘了。

然而,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却意外发现了一把沽满泥土的长剑。当考古队员轻轻拭去剑上泥土的时候,剑身上一行古篆一“越王勾践自用剑”跃入人们眼帘。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了全国,但是,更加轰动的消息却来自对古剑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先引起研究人员注意的是:这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为什么没有生锈呢?为什么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呢?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在于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大家知道,铬是一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地球岩中含铬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铬还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它的熔点大约在4000益,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在2000多年以前是什么人、用什么方法将这种金属镀到剑上去的呢?

事实上,铬盐氧化处理的方法在中国古代早巳十分普遍。1994年3月1日,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一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正式开始挖掘。在二号俑坑内人们发现一批青铜剑,长度为86厘米,剑身上共有八个校面,考古学家用游标卡尺测量,发现这八个棱面的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巳经出土的19把青铜剑,剑剑如此。这批青铜剑内部组织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纹理来去无交错,它们在黄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时依然光亮如新,锋利无比。且所有的剑上都被镀上了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在清理一号坑的第一过洞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一把青铜剑被一尊重达150千克的陶俑压弯了,其弯曲的程度超过45毅,当人们移开陶俑之后,令人惊诧的奇迹出现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当代冶金学家梦想的“形态记忆合金”,竟然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藏里,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滑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