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冷兵器时代的终结者:枪
48746400000003

第3章 步兵用枪——步枪篇(2)

此外,M4卡宾枪是Ml6A2的变形枪,于1991年3月正式定型。

首先被美国用于装备第82空降师,替换Ml6A2自动步枪、M3冲锋枪以及车辆驾驶员选用的Ml6Al/A2步枪和其他一些9毫米手枪。

M4卡宾枪的基本结构与M16A2相同,深受美国伞兵、特种作战部队以及分队指挥员等其他非一线作战步兵的军事人员的钟爱。即便是治安警察,也视它为可以信赖的伙伴。

M4A1的历史需要从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说起。1965年年初,因为前代主战步枪M14在越南丛林战中的恶劣表现,M4A1的前身M16正式登场,并于1965年11月在德浪河谷战役中全面配发给部队。然而,随着配发数量的增加,M16的问题也越来越多。M16在很多时候对于美国士兵来说是一种威胁而不是武器,美国人扔掉自己的M16而使用缴获的AK47的情况非常普遍。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战地考察和信息反馈后,M16的后继产品M16A1出现了。改进后的M16A1不但提高了可靠性,也在生产质量上严格把关。每一批M16A1在配发到部队前都会进行可靠性抽试,抽试的结果表明M16A1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以说,M16A1是一款设计优秀的步枪。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轻型自动步枪和微型冲锋枪的不断发展,卡宾枪渐渐失去了作为独立作战武器装备而存在的必要。

8.自动装弹单发——半自动步枪

世界公认的第一支半自动步枪是由墨西哥将军蒙德拉贡设计发明的6.5毫米半自动步枪,并于1907年首先正式装备墨西哥军队。它在20世纪中期的各国和地区军队中被普遍装备使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队的主流装备。20世纪60年代以后半自动步枪逐渐被淘汰,现在军事用途上多用作狙击步枪。

半自动步枪是一种可以使子弹自动装填上膛的步枪,因此也被称作自动装弹步枪。它不需要像非自动步枪那样打一枪拉一次枪栓。半自动步枪枪弹击发后,利用部分火药气体、后坐力进行退弹壳、子弹自动装填上膛,并准备再次射击。但每扣压一次扳机只能发射一发子弹。

一般来讲,半自动步枪运用的是马克沁所发明的导气式自动原理。当步枪射击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除了将子弹射出枪管外,同时,还使枪产生后坐力。马克沁就是利用部分火药气体的动力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和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

美国1936年生产的M1式加兰德步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军队装备的Gew.43步枪、苏军装备的SVT-40步枪、苏联1946年定型的SKS半自动步枪和中国仿制的56式半自动步枪,都属于这类枪械的典型代表。

(1)SKS半自动步枪

SKS半自动步枪是由苏联着名枪械设计师谢尔盖·加夫里罗维奇·西蒙诺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设计的,该枪于1946年定型,并用于装备苏军。SKS半自动步枪是采用普通结构的导气式武器,自动装填子弹,配有剑形刺刀。它具有结构简单、硬度好等优点,是一支性能良好的武器。

SKS半自动步枪的导气装置无气体调节器,活塞通过推杆抵在枪机框上,活塞后坐行程小于机框的行程,故该枪的自动方式属于活塞短行程。采用的枪机偏转式闭锁机构硬度好,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勤务性也比较好。

可以说,SKS半自动步枪是一款较为优良的半自动步枪,自它研制成功后,在各国和地区盛行多年,曾被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引进。

此外,埃及、也门、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也引进了此枪。

南斯拉夫曾进行仿造配发部队,称为M59/66半自动步枪。中国也于1956年引进了苏联的全套技术资料进行仿制,略有改进,定型称为56式半自动步枪。

(2)56式半自动步枪

56式半自动步枪为自动装填子弹的半自动步枪,具有重量轻、射击精度好、机构动作可靠等优点。56式半自动步枪指的是1956年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属于苏联SKS半自动枪的仿制型。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支制式列装的国产半自动步枪,和56式轻机枪、56式自动步枪(又称56式冲锋枪)统称为56式枪族。

56式半自动步枪是步兵使用的单人武器,它以火力、刺刀及枪托杀伤敌人,装有折叠式刺刀,可以进行白刃战,装备专用的发射器还可发射枪榴弹。56式半自动步枪的有效射程达400米,集中火力可杀伤800米内集结的敌人。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军事工业。1956年,解放军定型了56式枪族并开始量产。20世纪50年代末,56式半自动步枪大量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制式步兵武器。一个陆军步兵班的标准配置是7支56式半自动步枪、2支56式冲锋枪、2挺56式轻机枪。

事实上,直到1985年,56式半自动步枪正式撤装,由81式步枪或56式冲锋枪取代。但56式半自动步枪仍装备民兵部队。现在,中国军队仅保留少数56式步枪作仪仗队的礼仪用枪。

(3)G43步枪

G43步枪是德国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研制的半自动步枪。

由于当时德国步兵理论比较重视机枪,半自动步枪的研制并未引起特别重视,所以半自动步枪的研制比美国、苏联落后,尤其是在1941~1942年间,在东线战场德国军队的标准步枪Kar.98k毛瑟步枪在火力上根本无法和苏联的半自动步枪比较。

由于当时德军制式武器的火力强度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战场的需要,于是为军队装备一种可以与苏军SVT-40步枪有效抗衡的半自动步枪的议程也随即被提了上来。

G43半自动步枪是Gew.41的改进型。Gew.41是1941年由沃尔特公司设计研制的,当时被命名为Gewehr41(简称为Gew.41)。由于Gew.41步枪比较笨重,而且子弹装填不方便,必须用弹桥从上面将弹匣装满,并不受军队的欢迎。

沃尔特公司按照部队的要求对Gew.41半自动步枪加以改进,改进后的Gew.41发射枪弹的火药气体导出枪管后,推动一个活塞向后运动带动枪机后坐,完成抛壳、子弹上膛,这就是Gew.43。

G43半自动步枪采用的导气系统是长行程活塞式导气系统,该系统久经实战检验,闭锁系统的可靠性也很高。一般可拆卸的10发弹匣可用5发弹夹填装。可以说,在设计上G43步枪完全不输给美国的M1式步枪,只是当时德国战时的生产能力和原料跟不上,因而使得G43产量不是很高。

9.自动装弹连发——自动步枪

自动步枪是指能够自动进弹、连续击发并且具备全自动射击能力的步枪。它是利用推进弹头的部分气体或后坐力进行退弹壳、装弹并再次射击的步枪,也就是说,只要扣住扳机不放,就能连续射击,直到枪内子弹用尽。而非自动步枪只能单发,而且装弹和退壳都要手工操作,其射速低、使用不方便。

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连发的步枪是由美国人克里斯托夫·斯潘塞于1860年发明的。这支枪枪托内有一个通枪膛的洞,洞内就是弹仓,容弹10发,洞口有弹簧,以簧力推子弹入膛。这种枪于1862年12月31日正式装备联邦军队。

1866年,奥利弗·温切斯特也研制了一种连发枪,称为“温切斯特步枪”。但是这种连发枪只能从弹仓中接连推弹入膛而已,开锁和退壳等动作仍然需要手动操作来完成。

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步枪是1883年由美国工程师马克沁发明的。步枪射击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除了将子弹射出枪管外,同时还使枪产生后坐力。马克沁就是利用部分火药气体的动力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和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的,从而实现了步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支对射手撞击的后坐力。马克沁将“温切斯特步枪”进行改装和试验,终于在1883年成功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

由于早期的自动步枪使用当时的标准步枪弹药,威力过大,后坐力使射手连续射击时难以控制精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人费德洛夫研制了发射弹药威力较小一些的自动步枪。

现代枪械中,卡宾枪与自动步枪的界限逐渐模糊,很多较短的突击步枪实质上是卡宾枪,如着名的M4A1卡宾枪也被归类为自动步枪。

(1)勃朗宁自动步枪

勃朗宁自动步枪是美国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步兵的主要装备之一,甚至在越南战争初期也有小量装备。它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参战后不久便发现,在欧洲大陆环境恶劣的堑壕战中,美军缺乏密集的火力。在这一背景下,武器设计师约翰·勃朗宁设计的一种自动步枪很快便被军方看中,并且迅速投产,命名为M1918,也就是勃朗宁自动步枪(英文简称BAR)。

勃朗宁自动步枪采用导气式原理,发射7.62毫米步枪弹,由20发可拆卸弹匣供弹。枪管膛口安装圆柱形消焰器。机匣用一整块钢加工而成,所以外观上显得粗壮结实,拉机柄位于机匣左侧。勃朗宁自动步枪的最大优点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很少发生故障,而它的缺点是它的重量和较大的后坐力。勃朗宁自动步枪重7.5千克,不方便单兵携行,发射大威力步枪弹的后坐力会使射手全自动射击时难以控制精度。

(2)M14自动步枪

M14自动步枪是由着名枪械设计师约翰·坎特厄斯·加兰德在M1式加兰德步枪基础上设计开发的,1958年在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投产,美国军方将之命名为M14步枪。自M14步枪成为美国军队制式装备后,就用来代替M1式的加兰德步枪、M1卡宾枪、M1918式勃朗宁自动步枪。

M14自动步枪部分零件的设计继承了加兰德步枪,采用导气式原理,枪机回转闭锁方式。导气装置位于枪管下方。可选择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比较特别的是一般被快慢机锁固定在半自动射击模式,转换全自动射击模式需要换装快慢机柄。它由可拆卸的20发弹匣供弹,可以装枪榴弹发射器。M14自动步枪使用7.62毫米×51毫米的NATO标准步枪弹,实现了弹药以及步枪标准化,简化了后勤供应。

M14自动步枪全长1118毫米,枪管长为559毫米,重量为4.5千克,有效射程为700米,射速为700~750发/分钟。这种步枪产量约为138万支。

(3)M16系列自动步枪

M16式自动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换装的第二代制式步枪,也是世界上第一种正式列入部队装备的小口径步枪。

1957年,美军正式提出设计一种新枪的设想,这直接催生了M16的出现。M16式自动步枪是由美国着名的枪械设计师尤金·M.

斯通纳设计的。1962年,美国空军首先采购8500支M16式步枪装备机场警卫部队。1964年,美国陆军正式装备该枪。

M16式自动步枪采用导气管式工作原理。该枪与普通导气式步枪不同,没有活塞组件和气体调节器,而采用导气管。枪弹被击发后,火药气体经导气孔高速进入导气管,并直接进入机框与枪机之间的气室。枪机上的密封圈阻止气室内的火药气体前进,因此,急剧膨胀的气体便推动机框向后运动,机框走完了自由行程,其上的开锁螺旋面与枪机闭锁导柱相互作用,使枪机右旋开锁,而后机框带动枪机一起继续向后运动。

M16的发射机构只有单发和连发式,没有三发点射式。扳机护圈可向下打开,便于士兵戴皮、棉手套时射击。

快慢机柄有单发、连发和保险三个位置。通过转换快慢机柄的位置,发射机构可直接控制击锤。

M16系列步枪除装备美国武装部队外,还装备澳大利亚、智利、多米尼加、海地、意大利、约旦、日本、印度尼西亚、韩国、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新西兰、黎巴嫩、斯里兰卡、越南、中国台湾等55个国家和地区。

虽然M16装备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M16式自动步枪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越南战场上就暴露了不少问题,其中尤以弹膛污秽、卡壳故障率高的问题最为严重。针对战场上出现的问题,便出现了M16的改进型。

M16系列自动步枪主要包括M16式、M16A1式和M16A2式三种型号步枪。总体来说,M16系列步枪具有口径小、重量轻、射击精度高、持续作战能力强、在步枪正常射程400米内的杀伤效果好等特点,并广泛采用铝合金和塑料等轻型材料与先进的加工制造工艺。

M16A1式自动步枪是M16自动式步枪的改进型,主要改进之处表现在:弹膛镀铬,重新设计了缓冲器以降低射速,在完成闭锁动作过程中防止反跳开锁;由于M16式自动步枪没有拉机柄,在机匣右侧后端增加了一个辅助闭锁装置,该装置由机框右侧的一排细齿和伸出机匣右边的辅助推机柄组成,它的作用是在枪机因故障不能完全闭锁时,射手可用手推闭锁;枪管下方可加挂M203式40毫米榴弹发射器,具有点、面杀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