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你一定要学的20堂养生课
48745500000042

第42章 学好养生学,轻松做女人(2)

(2)肾虚型:表现为头昏耳鸣,肢冷畏寒,经行大便泄泻,或清晨起床泄泻不止,腰骶酸软,月经色淡,经质清稀,舌苔白润,脉象沉迟。

治疗经行泄泻,应以健脾止泻为主,调经为辅。脾虚为主者可服用健脾丸或参苓白术丸;肝郁型者可服用痛泻药方;肾虚者需服用四神丸,同时配以一些食疗的方子,在经前期食用。体质偏寒的人,可用生姜5片、红糖30克,水煎后,分2次服用,持续3天;脾虚泄泻者可用白扁豆60克、红枣60克、黑糯米适量,煮粥;肾虚者可用淮山药50克、糯米适量,煮粥食用。

另外,女性在经期还需要注意最好别吃这些东西:

(1)生冷类:即中医中所说的寒性食物如:梨、香蕉、荸荠、石耳、石花、地耳。这些食物大多有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的功效,在平时食用,都是有益于人体的,但在月经期却应尽量不吃或少吃这些,否则容易造成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

(2)辛辣类:如肉桂、花椒、丁香、胡椒等。这类食品都是佐料,在平时,菜中放一些辣椒等可使菜的味道变得更好。可是,在月经期的妇女却不宜食用这些辛辣刺激性食品,否则容易导致痛经、经血过多等症。

(3)影响性功能的食品:菱角、茭白、冬瓜、芥蓝、蕨菜、兔肉、黑木耳、大麻仁。

经期发热,太溪、照海来帮忙

月经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到了月经期,身体的各部位都会出现一些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全身抵抗力比平时差;生殖器中子宫内膜脱落出血,子宫口张开,碱性的经血中和了阴道的酸性环境,阴道酸度降低,使天然屏障功能削弱。

行经期间,女性会发生很多不良的反映,比如:在经期前会觉得肚子胀胀的,下腹部突出,一到经期就会便秘;腹部有受寒的感觉,经痛严重,一受寒会更严重,但是保暖会觉得舒服一点;经期前精神不安定,情绪焦虑不安,容易发脾气;容易头晕,一站起来就眼冒金星,精神不集中,老是健忘;生理期腹部不舒服,月经期间,发低热,手心脚心很烫,心浮气躁,嗓子发干,爱喝水,月经偏少,舌红少苔。

这些都是对女性体质不同的反映,比如经期容易发脾气就是女性工作压力过大所致。而月经期间发热就是由于阴虚。

人的体质分虚实,经期发热的朋友属阴虚体质。月经期间,阴津(血)大量流失,导致身体更虚,不能敛阳,阳气浮在表面上,所以五心(双手双足以及心)烦热;阴虚津少,滋润不足,就老觉得口发干,想喝水;同时,阴虚则热胜,火热煎熬阴血,使得月经偏少。想要解决经期发热,我们要做的是补阴,配合降虚火。

补阴要用太溪,肾经的原穴,它在内踝尖后的凹陷处,与人体的元气相通。取太溪穴时,需令患者卧位或坐式,放松全身肌肉,并将袜子退至露出足跟部。术者用定位的手拇指用力均匀地在内踝与跟腱之间反复仔细地按压,寻找患者感觉酸、痛、胀最为明显且为凹陷的地方,即为此穴的准确位置。

除了太溪穴以外,我们还要关注照海穴。《甲乙经》说:“热病烦心,就是指阴虚火旺引起的虚热。”降虚火要选照海穴。它既然是肾经的穴位,同时又是八脉交会穴,上连脑下连肾,可以引上炎的虚火下行。具体位置在内脚踝下的凹陷处。

介绍了太溪、照海两穴的位置,那么该如何按摩它们?什么时间按摩它们呢?

其实很简单,每天下午5~7点按揉两侧太溪穴和照海穴各3分钟,再用手指从太溪穴经照海穴推,10次左右即可。只要长期坚持,经期发热必会得到改善。

除了按摩调养以外,想要缓解和清除经期发热的现象,在饮食上也要注意。枸杞子泡水代茶饮,可以养阴补血,还可以用牛奶冲阿胶粉或者将阿胶用黄酒炀化炖成果冻服用。这里再介绍几种食疗膳方:

1.百合鸡子黄汤

这是《金匮要略》里记载的,所谓“鸡子黄”就是蛋黄,要用1个柴鸡蛋黄。选用7枚鲜百合,掰成一瓣一瓣的,用清水泡一夜,等出了白沫,把水倒掉。放入锅里,加清水烧开后,用慢火煮30分钟,然后倒入搅匀的蛋黄,再次沸腾以后,放点冰糖调味。

百合是滋阴润肺、清心安神的,蛋黄可以滋阴清热,这味汤专门针对虚热,此外还可以润肺美容。

2.百合蜂蜜饮

取蜂蜜150克,百合干100克,一起放人大碗中,隔水蒸1小时,趁热调匀,冷却后装瓶备用。每次10克,沸水冲服,每天2次,经前连续服用7天。

本方养阴润躁,适用于阴虚血热症身热,症见身热颧红,五心烦躁。

3.羊脂酒红枣

用红枣250克,羊脂25克,黄酒250毫升。红枣煮软熟后祛汤汁,加入羊脂与黄酒,同煮一沸后,盛入罐中,密封储存7天后食用。每次吃3~5枚枣子,每天2次,经前连服7天。

本方活血化淤健脾,适用于经期身热有淤症者。

经期发热是女性阴虚的体现,想要彻底根治,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经行发热中药治疗预后较好,如伴慢性盆腔炎或子宫内膜异位者,经后需继续治疗,方能彻底治愈。

(2)经行发热由气虚或阴虚引起的,总由患者体质虚弱,经行脏腑气血或阴虚生内热所致,故经后应继续调养,并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促进机体对经行期气血变化的适应性,可以防止经行发热。

(3)经行发热一般经后自然逐渐消退,如果病程日久,反复发病,甚至经后热度反而升高者,应根据其临床表现,作必要的检查,明确发热原因进行治疗。

经期头痛要用三穴补充气血

身为女人,经期是甩也甩不掉的包袱,只有与它友好相处,遇到问题时把痛苦指数减到最低,让自己在那几天也有好心情,才是最聪明的做法。女性经期会出现头痛的现象,这是气血亏虚、经络不畅引起的。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荣于头。导致经行头痛的病因病机是由于素有血虚、肝火或血瘀或痰湿,当经前、经行机体气血下注冲任的特殊情况下,病邪易以引发对清窍的失养、上扰、阻塞或蒙闭,发为经行头痛。

因为女人本身体质偏虚,经期或者经后气血更虚,头脑所需营养跟不上,所以头痛,但绝不是头痛欲裂,而是慢慢煎熬,隐隐作痛,这正是虚的表现。肺主气,心主血,气血两虚影响到心肺,就会心悸气短。

要从根本上治经期头痛就要补气血。经期头痛要用三穴补充气血想要缓解经期头痛,我们养成经期按摩三穴的习惯,具体的按摩方法为:前额痛要使用分推法,大拇指分别抵住两侧太阳穴,其余四指从额头正中向两旁分推,再逐渐往上移动,直到发根的地方,完后在太阳穴和印堂上用力点按。

每天早上7~9点(胃经经气最旺盛的时候)按揉或者艾灸两侧足三里穴3分钟,月经前7天开始。同时分推前额,按揉太阳和印堂2分钟,直至月经结束。

其实,经期头痛分为好多种类型,各种类型有不同的特征,也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1)肝火型:经前多日或正值经初头痛剧烈,多以巅顶或头侧掣痛。头晕耳鸣,目眩而胀,痛剧呕吐,烦躁易怒,口苦咽干,便结溺黄,月经量多,经色深红。舌红苔黄,脉弦数。这种类型的头痛的治法主要需要养阴清热,平肝熄风。

方药:主方天麻钩藤饮。

处方:天麻15克,钩藤15克,石决明30克,栀子15克,黄芩12克,桑寄生20克,牛膝15克,杭菊花15克,益母草30克,羚羊角骨15克(先煎),白芍20克,藁本9克。水煎服。

肝体阴而用阳,虽属肝火,由于经行之际阴血下注冲任,肝血不足,肝气偏旺,气火上逆,上扰清窍而致头痛。若体质较弱,肾水不足兼肝火时,也可用杞菊地黄汤加羚羊角骨、石决明、白芍、钩藤。

(2)血瘀型:经前、经时头痛剧烈,或素有头痛,经期加剧,痛有定处,如锥如刺。经来腹痛,经色紫黯有块。舌质黯或有瘀点,脉细涩。这类头痛的治法以调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

方药:主方通窍活血汤。

处方:麝香0.15克(冲服),赤芍15克,川芎lO克,桃仁15克,红花9克,红枣10枚,生姜3片,丹参15克,石菖蒲10克,益母草30克。水煎服。

如检查有脑垂体微腺瘤者,可加化瘀软坚消症之品,如蜈蚣、三棱、莪术、鸡内金、土鳖虫等。如血瘀兼寒,加桂枝、细辛,以温经通络。兼气虚血弱者,加当归补血汤,以益气化瘀,养血调经。

(3)血虚型:经期或经后头晕头痛,痛势绵绵,劳则痛甚;月经后期,且量少色淡。面色无华,心悸怔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治法:养血柔肝,祛风止痛。

方药:主方加味四物汤。

处方:当归15克,川芎lO克,白芍15克,生地黄15克,蔓荆子15克,杭菊花15克,炙甘草6克,何首乌20克,枸杞子15克,石楠藤15克,水煎服。

如兼气虚者,加北黄芪、党参各20克,或用人参养茶汤。

(4)痰湿型:经前或经期头痛而重,胸膈满闷,恶心呕吐痰涎。

口淡纳呆。带下量多,或月经量少或推后,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滑。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处方:法半夏10克,白术15克,天麻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佩兰15克,蔓荆子15克,石菖蒲10克,丹参15克,紫苏梗15克,厚朴10克,每日l剂,水煎服。

经期头痛主要是气血虚造成的,无论从药物调养、食疗调养还是按摩都要注意补充气血,这样才能有效地缓解经期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