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你一定要学的20堂养生课
48745500000004

第4章 通经疏络,让健康畅通无阻(1)

中医理论中,人体是一套具有强大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医学家对经络有这样的论述:“一切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身体里有关经络的失控”。所以,人的一切疾病都可以叫做“经络病”,通过激发经络的潜能,使其恢复调控、修复人体。经络的作用不仅仅是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更重要的是治“未病”,通经疏络是我们健康养生的关键。

经络是身体的通道,也是病毒的咽喉

不管是在电视上还是武侠小说中,“点穴”似乎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门功夫,如果哪位大侠不会点穴,那还叫什么大侠啊?但是,这种点穴的经络真的存在吗?经络又是什么呢?

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灵枢·经脉》记载:“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属于经脉方面,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除了十二经脉还有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肤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十二皮部。

经络是用来“决生死,处百病”的,我们全身的经络就好像大山与河川,奔腾不息,川流不止,五脏六腑色彩鲜明,层次分明,如同博物馆陈列的珍贵器物一样,各有各的用处,其主要功能有:联系全身、运行气血、人体屏障、反应内在、调气血。

经络具有联系全身、运行气血的功能。《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除了联通、运行气血的功能以外,经络还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所以称经络是身体的通道。

经络不仅是人体内气、血、津的通道,也是沟通脏腑内外的网络,更是疾病入侵的途径,即病毒的咽喉。人体有自我调节功能,这是先天的本能的良性的,只要人的脏器没有完全毁坏,都能自我修复,就像人手术后的伤口会自动愈合,骨折后又能长出新骨一样,它们都是通过经络这个运送营养能量和排放垃圾的通道实现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那么人为什么还会生病呢?

这是因为人体在受到外界和内部的致病因素影响下,造成相应的经络瘀堵,人体完成自我调节功能所需的能量得不到有效供应,产生的垃圾又不能及时排出,相应的脏器亦不能正常工作,为有害的细菌和病毒提供了滋生的环境,使脏器产生病变。因此,经常按揉经络和穴位特别重要,经常的疏通经络,就会为人体完成自我调节功能保驾护航。

经络能在疾病出生前把它杀死,因为疾病在潜症阶段(潜伏期)

是最容易痊愈的,这就是所谓“病向浅中医”的道理。经络对药物学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后世医家在《伤寒论》六经辩证的基础上又发展为按脏腑、经络理论来分析药物性能,认为某药对于某一经或某几、经有特殊作用,称作药物归经。宋代寇宗爽在《本草衍义》中说:“泽泻之功长于行水……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此后,金、元各家发扬这一理论。张元素(洁古)著《珍珠囊》一书,其中论药物性能即按脏腑经络分类,编成《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在《本草纲目》中加以转载,这主要是研究经络得出的结果。

经络即是身体的通道,又是病毒的人径,医学界很多人都在对其进行研究,并且形成了“经络学”。可见,经络对人体的重要性,我们要经常按摩经络,使其畅通,才能保证健康长寿。

给脆弱的肺经12分保护

中医讲经络,总是离不开肺经,人身上的很多疾病都是与肺经联系在一起的。《内经》上说肺是“相傅之官”,就是宰相,可见其地位之重要。那么肺经起什么作用呢?肺经实际上是“主一身之气”,“主治节”的。凌晨3时到5时的时候,人体的气血开始重新分配,心需要多少,。肾需要多少,这个气血的分配是由肺经来完成的。现在所谓的“正月”也是从寅时开始的,中医的经脉也是从肺经开始的。

可是在实际治疗应用方面,大多数人对肺经重视得并不够,通常只局限在感冒、咳喘上面。

其实肺经的功效是很大的,它上可疏解肝经的郁结,中可运化脘腹之湿浊,下可补肾中之亏虚,岂是一个咳喘可以代表了的?即使是咳喘症,也很少是由肺经直接引发,多是其他脏腑波及或是由风寒引起,通常咳喘的病总会迁延不愈,古时便有“内科不治喘”之说,其实多是因见肺治肺,有痰化痰,宣来降去,不治根本,才成痼疾。肺本是娇脏,最怕攻伐,所以“调诸脏即是治肺”实乃真知灼见。

《内经》上日:“诸气者,皆属于肺。”气虚的培补、气逆的顺调、浊气的排放、清气的灌溉,都可以通过调节肺的功能来实现。其实,肺经的功用不止这些,因为它和肺、大肠、喉咙等器官的联系相当密切,只有保证了肺经的畅通,这些相关器官的功能才能得到保证。

胃经在我们身体中十分重要,当肺经异常不通时,人的身体会出现以下这些毛病:

(1)外经病:沿肺经循行路线上的麻木、疼痛、发冷、酸胀等异常感觉,一般出现在锁骨上窝、上臂、前臂内侧上缘(大拇指方向)。

(2)脏腑病:本经经气异常会出现胸闷、咳嗽、气喘、气短、心烦不安等症状;又因为肺与口鼻相通,所以也会出现鼻塞、感冒、流涕、伤风怕冷等症状。

同时,由于肺经与皮肤的联系,肺经经气异常也会导致皮肤的改变,如一些过敏性皮肤病、色斑、无光泽等。出现以上症状,就证明你的肺经已经出现了问题,需要你通过按摩或是其他方法对其加以保护。

保护肺经我们需要注意肺经上的几个穴位,它们可是肺脏健康的晴雨表。这个晴雨表就是——中府穴、尺泽穴和孔最穴。《内经》中说:“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气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奄体合皮毛,在窍为鬼。”讲得就是如何治愈,告诉了我们具体的治疗办法。

倘若你忧郁很久了,郁结之气难以排解,从哪里宣泄呢?以下我们给出一个例子:有一位40来岁的中年妇女,与她的老伴生气吵嘴,又遭遇风寒,造成胁肋疼痛,医院给她开了舒肝止痛丸,可是吃完药胁痛不但没好,还咳嗽上了。有一位老中医用取嚏法,她连打了十来个喷嚏,头部微微出了些汗,胁肋的疼痛当时就减轻了。老中医说:“既然有了咳嗽症状,就吃点通宣理肺丸将痰排出才好。”于是她先后吃了4颗通宣理肺丸,只一天的工夫,咳嗽、胁痛就都治愈了。

正如上面介绍的,肺经如此重要,到底肺经在我们身体的什么地方,平时我们需要做什么事情来确定自己是否生病呢?

肺经就是手臂阴面靠拇指的那条线,平时敲稍有酸痛感。肺经的鱼际穴定喘的效果很好,只需按揉即可;尺泽穴是最好的补肾穴,通过降肺气而补肾,最适合上实下虚的人,高血压患者多是这种体质;经渠治疗各种咳嗽都有效,所以使用方便,不需辩证;还有孔最穴对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和扁桃体炎效果不错,还能治痔疮;再有个特效穴——少商,是专治咽喉肿痛的,三棱针点刺出血马上见效;有人总觉得气不够使,吸不上气的感觉,就点揉太渊穴,此穴为肺经原穴,补气效果极佳。

肺经的经气旺在寅时,即在早上3~5点,这个时候是阳气的开端,所以这个时间就是人从静变为动的一个开始,也就是转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一个深度的睡眠。那么老人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恰恰容易早醒?实际上就是气血能量已经不够了。如果这个时候醒来小便的话,代表老人比较虚;如果这个时候醒来,同时是大汗淋漓的话,就要注意了,这是一种不好的表现,也说明你的收敛功能和肃降的功能已经很差了,这个时候要去看医生了。

肺经是经络的重要部分,也是联通肺部和其他器官的重要连线,肺经十分脆弱,一旦堵塞就将导致很多疾病,所以经常按摩肺经,保护肺经对我们的健康是十分有好处的。

三焦经,众经之首

三焦经——十二经脉之一,起自无名指尺侧端,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至腕部,向上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上臂后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又从足少阳胆经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在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

其分支从两乳之间处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至面颊及眼眶下部。另一支脉从耳后进人耳中,出行至耳前,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腮肿,耳后、肩、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五脏六腑”人人都会说,但六腑到底指什么,不了解中医知识的人是说不清楚的。通常只能说全五腑: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但还有一腑,这一腑就是三焦。大家熟知的五腑都像一个容器,且时满时空,就像人的胃肠,被食物填满,又排空,周而复始。那三焦呢,三焦就是装载全部脏腑的大容器,也就是整个人的体腔。古人将三焦分为三部分:上焦、中焦、下焦。上焦心肺,中焦脾胃、肝胆,下焦肾、膀胱、大小肠。

《黄帝内经》中记载:“三焦是调动运化人体元气的器官”,就像是一个财务总管。负责合理的分配使用全身的气血和能量。“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三焦之气和则内外和,逆则内外逆。”上边这段文言是汉代华佗所写《中藏经》中的一段话,此书文字古奥,但对三焦的这段阐述倒是通俗易懂。三焦在五脏六腑中的地位可见十分的重要。

三焦经的终止点叫丝竹空,就在人长鱼尾纹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很多女士最易长斑,所以刺激三焦经是可以防止长斑和减少鱼尾纹的。

这条经绕着耳朵转了大半圈,所以耳朵的疾患可以说是通治了,耳聋、耳鸣、耳痛都可刺激本经穴位得到缓解,这条经从脖子侧后方,下行至肩膀小肠经的前面,所以和小肠经合治肩膀痛。还能治疗颈部淋巴炎、甲状腺肿等发生在颈部的疾病。由于顺肩膀而下行到臂后侧,所以又可治疗肩周炎,再下行通过肘臂、腕子,那么网球肘、腱鞘炎也都是三焦经的适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