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你一定要学的20堂养生课
48745500000035

第35章 四季养生,征服五大邪(1)

中医十分重视四时气候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可以说四时气候对五脏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论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意思是说,大多数疾病的发生,都由于风、寒、暑、湿、煤、火等自然界六淫气候的变幻和转化所致。古人将“风寒暑湿燥火”总称为“六气”。六气可以与现在所称的五大邪相匹配。如果气候正常,人又顺之,则两相得宜而健康成长;如果人不能顺应四时六气而逆之,就会出现贼害现象而罹致疾病。因此,要注意四季养生,征服五大邪。

季节变幻,对策要变化

为什么人会在季节之交闹病呢?说到底,是因为不适应,冬春之交,冷空气逐渐退去,暖空气逐步上来,冷暖相交,气温变化就较大,因此人就不适应,特别是身体不好的人就更不适应,很容易闹病。秋冬之交,暖空气逐步退去,冷空气逐渐攻上来,人们就更不适应,一暖一冷之间,差异很大,而人的身体因需保持恒温状态,故经受不住冷暖之间的变化,就会受病,原有的病就会重犯。特别是气管炎、哮喘病、肺病、胃病的感觉更明显一些。

天气由冷逐渐转热,是风湿寒交替的季节。这个时候,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关节酸痛,并出现春困、全身乏力等现象。从穿的方面来说,应根据天气变化着衣,老人和孩子应该穿长袖,保护关节。此外,刚刚出生的孩子,出门的时候要戴帽子。

如果有能力可以选择高热量的食物。比如豆类、花生、牛肉,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春夏交替,饮食应该清淡,早上可以吃些豆浆、牛奶、鸡蛋,中午吃一些鱼肉,晚上最好喝粥,利于休息睡眠。早上起床之后,通风半小时。下午三四点的时候,再次通风。傍晚的时候应该关窗,因为晚风有点潮。因此,季节交替之时要做好防潮工作,冬天的被子,应该先晒一下再收起来。此外,刚刚装修好的房子,建议先晾一晾再入住。

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为宜。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以增加体质;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

除此之外,秋季凉爽之时,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作相应的调整。临床诊疗中发现,每到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分析原因,和天气变冷、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关,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易于形成血栓。

应对季节变幻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让身体始终保持锻炼状态。俗话说,常带三分寒,生命保平安。平时吃得太多,吃得太饱,就会有消化不了的东西残留在身体里。

时间长了,就会有毒素排不出去,再过一段时间,这些毒素造成身体的不适,当身体不适的时候就会犯病,犯病之时,大多是在季节变换之际。倘若平时不吃得太多、不吃得太饱,身体总有空间没有填满,就不会有毒素残留,遇到变化之际,身体就能较快适应,也就能保平安了。

而对于老人更是如此,老人的消化功能已逐步减退,倘若吃得太多、太饱,就会消化不了,时间长了,就会给身体造成负担,以致成为累赘。

遇到大的季节变化,疾病首先就会找到这些有负担、有累赘之人。

二是逢到季节变换之际,提前预防。一般来讲,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都是季节变换比较大的时段,倘若能在这四个节气之前提前做好准备也许就不容易闹病。一般讲,大致提前半个月就可以了,这样讲吧,立春之际,倘若能在前半个月不断调换服装、调换饮食,兴许就会提前适应了,一旦到了大季节变换的时间,有了事先的预防,还会有什么毛病能找到你呢?正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吧!

三是保持常态。一般来说,季节的变换大致得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比如立冬之际到天气逐步稳定下来,大约得需一个月的时间,倘若一个人在这变化的一个月中每天都在调整衣服,势必使自己不适应,而始终保持常态,以不变应万变也能得平安,就不会疾病缠身了。

风邪,百病之源

风邪是中医疾病之一,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黄帝内经》里“风者,百病之长也”,就说明了在众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风邪是主要致病因素。因为风为春季主气,所以风邪致病多见于春季。但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风邪为病有内、外风之别,也就是产生风邪的外因和内因。

外风由自然界风邪侵入而致。凡寒、湿、燥、热等邪多可依附于风而犯人,如风寒、风热、风湿等。风邪实为外感疾病的先导。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常伤人上部和肌表,而见汗出、恶风、头痛、面部浮肿等。

风性善行数变,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位行走不定,症状变幻无常的特性。如游走性关节疼痛,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以及“中风”的卒然昏仆等症。《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致病多动摇不定。凡临床上的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等,多属风的病变。

风邪有来于外者,也有生于内者,内生者多源于肝。肝为木脏,肝气旺行,疏泄失度即为风。阴精充足,柔顺其风,风得润则无燥火;阴精不足,风不得润,燥火炼液伤精,耗其生血之源,气血失和则变生它病。风行气动,“气往来行,则流而为痒”,故谓“风痒”、“燥痒”即“血虚风痒”。隋代《诸病源候论·干癣候》日:“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临床所见银屑病的症状虽然风寒湿热等邪皆可有之,但主要以风邪为主,这是因为银屑病禀赋肝阴不足所决定的。

从风邪发病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风邪主要与春天的风气有关,与肝木相应。风邪症范围较广,变化很快。发病以后遍及全身,无处不至,上至头部,下至足膝,外而皮肤,内而脏腑,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受到风邪的侵袭。风邪同时还能与寒、湿、暑、燥、火等相合为病,让人防不甚防。风邪致病具有特殊性,风病来去急速,病程不长,其特殊症状也易于认识,如汗出恶风、全身瘙痒、游走不定、麻木以及动摇不宁等症状。下面为大家介绍风邪的几种常见特点和预防、治疗方法:

浮越:风有上浮外越的特性,故为阳邪,致病表现为病位在表在上、易于散泄的特点。所以通常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咽痒、咳嗽、恶风、发热、汗出等,属于感受了风邪。病初起可以用“姜枣汤”(生姜鸡蛋大1块,红枣5枚,水煎,温服)治疗;也可以用紫苏叶10克,或荆芥10克,桔梗6克,甘草3克,水煎,温服。方中的生姜、紫苏叶、荆芥都有散风作用,这些方剂对感冒早期表现为恶风、鼻塞、咽痒、微咳等症状者有很好的疗效。

善行数变:善行,是说风邪导致的病症,表现为病位行无定处的特点,如表现为肌肉、关节的游走性疼痛,痛无定处的风湿性关节炎等。

数变,谓风邪致病的表现变化多,如荨麻疹的皮肤瘙痒,疹块时隐时现,此起彼伏。中医常用白花蛇、乌蛇等蛇肉来治疗这些关节与皮肤疾病,因蛇肉有很好的祛风作用。

善动:指风邪有摇动的特性,所以一切不自主的摇动,如突然晕倒、眩晕、手抖、抽搐、角弓反张、面肌痉挛等,都属于风邪致病。

高血压引起的脑溢血、脑血栓等,表现为发病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口眼歪斜等“动摇”的特征,故称为“中风”。治疗时也要用祛风药。

常兼邪致病:即风邪较少单独侵犯人体,常与其他外邪一起致病,如风与寒、风与湿、风与热、风与燥等,形成复合的致病因素,致病表现则兼有两种外邪的特点。因为风是外感病的主要病因,所以有“风为百病之长”的说法,甚至有时以风邪代指外邪。

凡拥有以上症状的病人,都是风邪所致。服用相应的中药,便可治愈。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患病后继发的致病因素,如痰饮与瘀血,它们又成为新的致病因素,损害人体,产生疾病。

风邪多发生在春天,当风邪与其他病症结合就会产生新的疾病,所以风邪是“百病的源头”。想要防病,首当防风。“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自然界能使人致病的风邪要及时躲避。比如过堂风,迅疾、猛烈,最易使人致病,故不宜在过堂风中久留,更不能在此处睡眠。

寒邪收人气血,湿邪缠性命

冬季以寒为主气。寒邪致病多在冬季。寒邪有内寒与外寒的区别。外寒是外界的寒气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的病邪,伤于肌表,称为伤寒,直中脏腑的则称中寒。内寒则是人体机能衰退,阳气不足而致的病症。

内、外寒不同,但可相互影响。如阳虚内寒之人,易感外寒;而外寒侵入,易伤阳气,引起内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卫阳受损,则恶寒;寒邪中里,直中脾胃或伤肺肾之阳,则出现畏寒肢冷、下利清谷等症。寒性凝滞,易致气滞血瘀,使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出现周身疼痛或脘腹疼痛等痛症。寒性收引,寒邪伤人,易气机收敛牵引作痛。

寒在皮毛腠理,毛窍收缩,卫阳郁闭,发热恶寒,无汗;寒在肌肉经络,则拘急不伸、冷厥不仁、脉浮紧。寒邪致病与肾脏关系密切,肾中藏有真阳,为一身阳气之本。寒邪有以下一些症状: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与热相对而言,则寒为阴,热为阳。

(2)寒性凝滞而主痛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

(3)寒性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

治疗寒邪的良方是祛寒保暖。在寒邪引起的无菌性炎症中,寒邪是致病的外因,所以治病首先要“祛寒保暖”;其次要注重调养身体。

既然致病内因是“阳虚体质”,调养好身体,自然可防寒邪引起的无菌炎症。下面介绍两款食疗方祛除寒邪:

1.良姜粥

材料:高良姜末15克,大米100克。

制作:先将高良姜末置粥锅内,并加入清水2000毫升,用中火煎至1500毫升,去良姜渣,再放入洗净大米用文火煮成糜粥。温热服食。

功效:本粥能温胃行气,散寒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或感受风寒引起的胃痛。

2.白胡椒酿红枣

材料:红枣5个,白胡椒10粒。

制作:先将红枣洗净去核,白胡椒略打裂开。然后在每个已去核的红枣内放入白胡椒2粒,待煮饭时,放在饭面上蒸熟食用。

功效:温中补脾,暖胃止痛。适用于寒性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