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你一定要学的20堂养生课
48745500000029

第29章 身体病还得草药医(2)

或问黄连止痢而浓肠胃,吾子略而不谈,何也?日:此从前《本草》各书,无不载之,无俟再言也。然而予之不谈者,又自有在。盖黄连非治痢之物,泻火之品也。痢疾湿热,用黄连性燥而凉,以解湿而除热似矣。殊不如黄连独用以治痢,而痢益甚,用之于人参之中,治噤口之痢最神;用之于白芍、当归之中,治红赤之痢最效,可借之以泻火,而非用之以止痢,予所以但言其泻火耳。况上文曾言止吐利吞酸,利即痢也,又未尝不合言之矣。至于浓肠胃之说,说者谓泻利日久,下多亡阴,刮去脂膜,肠胃必薄矣,黄连既止泻利,则肠胃之薄者,可以重浓。嗟乎!此臆度之语,而非洞垣之说也。夫黄连性燥而寒凉,可以暂用,而不可久用。肠胃之脂膜既伤,安得一时遽浓哉。夫胃薄者,由于气血之衰,而肠薄者,由于精水之耗。黄连但能泻火,而不能生气血、精水,吾不知所谓浓者,何以浓也。

或问黄连泻火,何以谓之益心,可见寒凉未必皆是泻药。日:夫君之论,是欲扬黄柏、知母也。吾闻正寒益心,未闻正寒益肾。夫心中之火,君火也;肾中之火,相火也。正寒益心中之君火,非益心中之相火。虽心中君火,每藉心外相火以用事,然而心之君火则喜寒,心之相火则喜热。以黄连治心之君火,则热变为寒。以黄连治心之相火,则寒变为热。盖君火宜正治,而相火宜从治也。夫相火在心火之中,尚不用寒以治热,况相火在肾水之内,又乌可用寒以治寒乎。昔丹溪用黄柏、知母,人于六味丸中,未必不鉴正寒益心,亦可用正寒以益肾也。谁知火不可以水灭,肾不可与心并论哉。

或疑世人用黄连,不比用黄柏、知母,先生辟黄柏、知母,何必于论黄连之后,而大张其文澜哉?嗟乎!是有说焉,不可不辨也。夫人生于火,不闻生于寒也。以泻火为生,必变生为死矣。从来脾胃喜温,而不喜寒,用寒凉降火,虽降肾火也,然胃为肾之关门,肾寒则胃寒,胃寒则脾亦寒。脾胃既寒,又何以蒸腐水谷哉。下不能消,则上必至于不能受,上下交困,不死何待乎,又肺金之气,必夜归于肾之中,肾火沸腾,则肺气不能归矣。然补其肾水,而益其肺金,则肾足,而肺气可复归于肾。倘肾寒则肾火不归,势必上腾于肺,而又因肾之寒,不敢归于下,则肺且变热,而咳嗽之症生。肺热而肾寒,不死又何待乎。慨自虚火实火、正火邪火、君火相火之不明,所以治火之错也。夫黄连,泻实火也,补正火也,安君火也,不先将黄连之义,罄加阐扬,则虚火、邪火、相火之道,终不明于天下。吾所以于黄连门中,痛攻黄柏、知母,使天下后世知治火之药,不可乱用寒凉,实救其源也。

(1)用于肠胃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呕吐等症,黄连去中焦湿热,并具解毒作用,故有较好疗效。古时也有单用本品治上述诸症的。

若病情较重,或有其他兼症者,则多配人复方。如与木香同用,即香连丸,可调气行滞而除里急后重;若治痢疾、泄泻而身热者,常配伍葛根、黄芩等,如葛根芩连汤。对于肝火或胃热呕吐,配伍吴茱萸同用,即左金丸;或配伍半夏、竹茹等,如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均可奏清热降逆止呕之效。

(2)用于热病,热盛火炽、壮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等症。本品解毒泻火,并以泻心经实火见长。多与黄芩、栀子等配伍,如黄连解毒汤。本品泻心火、解热毒的功效,还适用于心火亢盛、烦躁不眠及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等证。常与黄芩、白芍、阿胶等配伍,如黄连阿胶汤。

(3)用于痈肿疮毒,疔毒内攻,耳目肿痛诸症。亦可用本品以泻水解毒,常配伍黄芩、栀子、连翘等药,如黄连解毒汤。对于耳目肿痛,亦可外用,研末或浸汁涂患处。

甘草,草药中的和平使者

在人们的印象中,药一般都是苦的,俗话说“良药苦口”,可是有一种药非但不苦,反而味道还特别甜,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甘草。人们不但在中药里用到它,在食品中也用到它,如甘草瓜子、甘草橄揽等,欧美一些国家就把甘草制成“甘草糖果”,很受人们喜爱。

甘草号称中草药之王,在中药里甘草可以说是应用最广的一味药了,例如在《伤寒论》的110个处方中就有74个处方用了甘草。明代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说:诸药中甘草为君。治72种乳石毒,解.1200般草本毒,调和从药有功。

甘草味甘,生用偏寒、炙用偏温,归脾、胃、心、肺经,功能补益心脾、缓急止痛、调和药性、泻火解毒、润肺止咳。甘草味甘益脾,凡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短乏力、面黄肌瘦、食少便溏等,多用甘草,配党参、茯苓、白术等药,如《和剂局方》四君汤。若气虚血少,心阳不振所致心动悸、脉结代等,则需重用炙甘草为君药,以益气补中,化生气血,资脉之本源。如《济生方》归脾汤、《正体类要》八珍汤等。

甘草正不仅甘补,且具甘缓之功,一则缓和急迫之症,一则调和药性。关于缓急作用的应用,后世医家多宗张仲景的经验,主要用于脘腹疼痛及四肢孪急作痛以缓急止痛,常配白芍以提高疗效。现代医药学已证实甘草确有较好的解毒功能,可消除和降低氯化铵、组织胺、水合氯醛、苯、砷、汞等的毒性,对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也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而且也证明它能治疗诸般咳嗽,还能抑制胃酸分泌,从而对胃肠道溃疡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甘草还能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胆固醇,以及具有镇痛、抗惊厥的功用。此外,由于甘草独具甘味,又有缓和其他药味性能之作用,故在复方中能起到协调各药“补偏纠弊”的作用。

甘草性甘润,陶宏景言其治“伤脏咳嗽”,李东垣谓其有“润肺”

之效。临床用以润肺祛痰而止咳平喘,常与化痰止咳药同用。因其寒温偏性不强,故咳痰不论属寒属热,内伤外感者均可配合应用,近代研究证实本品有止咳、祛痰作用。

但是,甘草在应用时,一般不起主要治疗作用,它的任务是帮助“君药”发挥作用,并能减轻一些药物的毒副反应,使方中诸药同舟共济,驱除邪患。古人谓:“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

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虽然如此,若配伍应用失当,甘草则当和不和,当解不解,增药之毒,助邪肆虐。正因为此,甘草又有药中“和事老”这毁誉参半的称号。

但是,英国前不久报道,过量服用甘草会对人的性功能造成损害。

过量服用甘草,会使男性激素的分泌减少,从而导致性欲减退等性功能障碍。

默萨台博士以20名健康男子为研究对象,让他们连续10天,每天服用1.3克甘草根部提取物(内含400毫克带有甘草特殊味道的甘草酸),并采集他们的血液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试验对象的睾酮数值都比正常值低很多。

为此,欧盟发表研究报告,明确建议人们每天的甘草酸摄人量不要超讨100毫克。

半夏,降逆止呕,燥湿化痰

半夏,味辛,性温,有毒。现代中药学归纳其功效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半夏入药历史悠久,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半夏者共42次,出现率居第6位。如小半夏汤,蠲饮止呕;麦门冬汤降肺胃之气,治咳逆上气或胃阴不足之呕吐;半夏厚朴汤治梅核气等。《神农本草经》总结汉以前医家对半夏的认识,谓其“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半夏可以降逆止呕,燥湿化痰,对于改善痰湿体质很有帮助。

痰湿体质亦称为迟冷质,多由饮食不当或疾病困扰而导致。这里的“痰”并非只指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体津液的异常积留,是病理性的产物;“湿”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指空气潮湿、环境潮湿,如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气会侵犯人体而致病;内湿是指消化系统运作失宜,对水在体内的流动失控以致津液停聚,或因饮食水分过多,或因饮酒、乳酪、生冷饮料,而使体内津液聚停而形成内湿。此种体质者多伴有脾胃功能失调、内分泌失调等。

痰湿体质者体形大多肥胖,身重容易疲倦,喜食肥甘厚味的食物,并且食量大。食疗上首重戒除肥甘厚味,戒酒,且最忌暴饮暴食和进食速度过快。应常吃味淡性温平的食品,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淤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

适宜痰湿体质者食用的食物有芥菜、韭菜、大头菜、香椿、辣椒、大蒜、葱、生姜、蚕豆、木瓜、白萝卜、荸荠、紫菜、洋葱、枇杷、白果、大枣、扁豆、红小豆、蚕豆、包菜、山药、薏米、冬瓜仁、牛肉、羊肉、鸡肉、鲢鱼、鳟鱼、带鱼、河虾、海参、鲍鱼、杏子、荔枝、柠檬、樱桃、杨梅、石榴、槟榔、佛手、栗子等。

应限制食盐的摄人,不宜多吃肥甘油腻、酸涩食品,如饴糖、石榴、大枣、柚子、枇杷、砂糖等。此外,杏仁霜、莲藕粉、茯苓饼对该体质者是不错的食补选择。

半夏不仅能够治疗痰湿体质,对其他的疾病也很有帮助,以下为大家介绍几种疾病的半夏治疗药方:

(1)老人风痰。用半夏(泡七次,焙过)、硝石各半两,共研为末,加入白面捣匀,调水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

(2)风痰头晕(哎逆目眩,面色黄,脉弦)。用生半夏、生天南星、寒水石(煅)各一两,天麻半两,雄黄二钱,小麦面三两,共研为末,加水和成饼,水煮浮起,取出捣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极效。亦治风痰咳嗽、二便不通、风痰头痛等病。

(3)热痰咳嗽(烦热面赤,口燥心痛,脉洪数)。用半夏、天南星各一两,黄芩一两半,共研为末,加姜汁浸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至七十丸,饭后服,姜汤送下。此方名为“小黄丸”。

(4)湿痰咳嗽(面黄体重,贪睡易惊,消化力弱,脉缓)。用半夏、天南星各一两,白术一两半,共研为末加薄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姜汤送下。此方名为“白术丸”。

(5)气痰咳嗽(面白气促,洒淅恶寒,忧悉不乐,脉涩)。用半夏、天南星各一两,官桂半两,共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此方名为“玉粉丸”。

(6)呕吐反胃。用半夏三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水一半二千,细捣过,煮成三升半,温服一升。一天服两次。此方名为“大半夏汤”。

(7)黄疸喘满,小便自利,不可除热。用半夏、生姜各半斤,加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两次服下。

(8)老人便结。用半夏(泡,炒)、生硫磺,等分为末加自然姜汁煮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此方名为“半硫丸”。

(9)失血喘急(吐血下血,崩中带下,喘急痰呕,中满宿瘀)。用半夏捶扁,包在以姜汁调匀的面中,放火上煨黄,研为末,加米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开水送下。

(10)喉痹肿塞。用生半夏末鼻内,涎出见效。

(11)骨鲠在咽。用半夏、白牙,等分为末,取一匙,水冲服,当呕出。忌食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