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从北到南去畅游
4874300000018

第18章 南方地区(8)

不料老神仙却在这天归家。他一见那大石森林已不知去向,往日的大石森林变成了个宽阔平坦的坝子,宝库里的神鞭也不见了,大怒,立刻派六个姑娘将神鞭收回。人们失去了神鞭,再也无法将石头赶到宜良南盘江去。

从此以后,这群石头就在路南定居下来,而五棵树一带,由于石族部落比较集中,显得雄伟巍峨,成了我们今天的游览胜地、天下的一大奇观——石林。

按区内风景点的分布情况,大致可分大石林、小石林、外石林三个游览区,其中大石林区为主景区。路南石林的入口处有一石林湖,湖中有几柱石峰宛如少女出浴,名“出水观音”。由石林湖向南就进入大石林区。大石林景区“林”

密峰高,景观奇特,主要有石屏风、石林胜景、且住为佳、莲花峰、剑峰池、极狭通人、双鸟渡食、象踞石台、望峰亭、凤凰梳翅等景点。

滇池

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

滇池名称的由来,可归纳为三种说法:一是从地理形态上看,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说:“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围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另一种说法是寻音考义,认为“滇颠也,言最高之顶”。第三种说法,是从民族称谓来考查,《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记载,“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部落的名称,楚将庄跷进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

西汉武帝时设益州郡,郡治为滇池县(今晋宁)。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立云南行省后,将池畔的鸭赤城改称昆明,成为云南省会的所在地。

滇池是地震断层陷落型湖泊,其外形似一弯新月。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886米,南北长39千米,东西最宽为13千米。湖岸线长163.2千米,面积为306.3平方千米,容水量为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滇池风光秀丽,碧波万顷,风帆点点,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四周有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博物馆、西山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龙门、筇竹寺、大观楼及晋宁盘龙寺、郑和公园等风景区。

丽江古城

丽江地处金沙江上游,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丽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城市中心。

丽江大研镇,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人们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汉、白、藏民居的传统,形成独特雅致的风格。当地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厢房与壁围成的三合院。每房三间两层,朝南的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一般由下辈住用。房屋多在两面山墙伸出的檐下,装饰一块鱼形或叶状木片,名曰“悬鱼”,以祈“吉庆有余”。许多庭院门楼雕饰精巧,院内以卵石、瓦片、花砖铺地面,正面堂屋一般有六扇格子门窗,窗心的雕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鸟兽。堂前廊檐大多比较宽,是一处温馨惬意的活动空间。

一般认为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南征大理国时,就曾驻军于此。由此开始,直至清初的近500年里,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设立)世袭统治。其间,曾遍游云南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描述当时丽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明末古城居民达千余户,可见城镇营建已颇具规模。

丽江一带迄今流传着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这种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如今分别收藏在中国以及欧美一些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中的20000多卷东巴经古籍,记录着纳西族千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

花溪风景名胜区

花溪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离市区17千米,面积550平方千米。

花溪原名花仡佬,是一个汉、苗、布依、仡佬等民族杂居的地方,20世纪30年代改为今名。抗日战争时期,花溪始辟为公园。新中国成立后又大加扩建,新建了楼台亭阁、步蹬飞桥、茶座花圃。如今,村寨、碾房、稻田、菜园、樵唱、渔歌相交织,使花溪更显得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南明河纵贯花溪地区,又名花溪河。沿溪两岸,秀峰林立,溪中礁石磊磊,水浅处可以涉足,水深处可泛舟。山水交融,田畴交错,花溪的山与水都各具特色。

花溪的山小而玲珑,秀丽而多姿。景区内有着名的以麟、凤、龟、蛇命名的四山,虽不算高,却充满灵气。麟山上有曲径可攀登,攀上麟山顶点,有一楼阁名“飞云阁”,登阁放眼眺望,花溪风光尽收眼底。凤山苍松翠柏,竹影繁茂,附近有一花圃,四时名花常开不败,花圃旁有玉棋亭。龟山在花溪山水中心,高旷宏阔,山上有一楼阁,与麟山的“飞云阁”相对,名为“中山堂”。

站在中山堂俯瞰花溪,流水淙淙,瀑布和山石相间,使整个山区都活灵灵的。

蛇山与龟山对峙,中隔一水,蜿蜒起伏,形如巨蟒。山上建有观瀑亭、蛇山亭等。

花溪的水,清澈碧绿,一眼可见底,水中游鱼可数。从花溪桥到碧云窝,河水出入两山对峙之中。溪边的芙蓉洲宛如翡翠铺就,桃花滩似飞起的银练。

龟山山麓有坝上桥,桥下河水奔流,瀑布直泻。坝上桥不远即是碧云窝,这里水平如镜,四面突而中间洼,半壁林木参天,浓荫蔽日,古藤蔓萝,掩映日光,一碧无缝,故名碧云。花溪在百步桥又独具特色,有石磴百个,弯弯曲曲置于河坝上,站在桥上,脚下河水奔流不停,有声有势,飞溅的水花如飞珠泻玉。

花溪是花的世界,除人工栽培的花卉外,更多的是漫山遍岭的野花。一年四季,百花争艳,空气飘香,不愧有“花溪”之名。

大理风景名胜区

大理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以苍山洱海为中心的湖泊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包括剑川县石宝山景区和宾川县鸡足山景区。苍山挺拔秀丽,洱海碧水清波,银苍玉洱,交相辉映,明媚秀丽,形成大理的“风花雪月”四大奇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这四景盛名远扬,有人将它编成小诗:“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

大理是白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是“五朵金花”的故乡,有丰富多彩的民俗和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大理市在滇西,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府,是洱海之滨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由大理老城和下关(市区)两部分组成。汉属益州,唐宋为南诏、大理的国都,元为大理路治,明清为大理府治。旧城三月街又名观音街,是白族三月集市古街。街旁有记述元忽必烈平大理国并建云南行省史实的世祖皇帝平云南碑。

旧城南的感通寺,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名刹。下关附近有南诏时期的蛇骨塔和佛舍利塔,塔北有南诏国早期都城太和城遗址,遗址上有着名的南诏德化碑,记述着南诏初期历史及与唐王朝的关系。下关东北的团山是一览市区和苍山洱海风光的佳地,建有洱海公园。

点苍山又名灵鹫山、苍山,位于大理市西北,是横断山脉中段的一座名山。

云、雪、峰、溪是苍山的四大奇观。

苍山由北向南,绵延约50千米,屏列着雄峻的苍山十九峰。主峰马龙峰,海拔4112米。苍山群峰嵯峨壁立,挺立云端,峰顶萦云载雪,银光闪烁。十九峰间清泉奔泻,形成苍山十八溪。山中碧溪飞瀑,古树参天,风景别有洞天。

苍山的飞云变幻多姿,时而淡如轻烟横拖,时而浓似泼墨凝聚,变幻莫测,尤其以“玉带云”和“望夫云”最着名。在夏秋之交,常有一条乳白色的“玉带云”横束在苍翠的山腰。有时,碧空中会突然出现一团灰白色的云,宛如一位白族少女探身眺望着洱海,这就是“望夫云”。

苍山有3000多种植物,是我国植物资源宝库。

蝴蝶泉在苍山云弄峰,原名无底泉,有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古代一对情人在此投潭殉情化为一对蝴蝶,故名蝴蝶泉,是大理着名景点。电影《五朵金花》中“蝴蝶泉边找金花”描写的就是这里。

蝴蝶泉深约4米,水面20平方米,围有大理石栏杆。泉旁边有一棵古老的合欢树,枝干覆盖泉上,每年春夏之时,繁花满树,无数蝴蝶会集于此,上下翻飞,当地称为蝴蝶会。现蝴蝶泉周围配建有许多建筑,形成面积达百亩的蝴蝶泉公园。

洱海在大理城北、苍山脚下,长42千米,宽25千米,形如人耳,方圆百余千米,湖面海拔1966米,是着名的高原淡水湖泊。

洱海湖水清澈,常有风浪,天光水色,变幻莫测。湖周田野阡陌纵横,渔村错落有致,颇有世外桃源之意。湖中有岛,湖岸有很多沙洲和崖壁,形成“三岛”“四洲”“五湖”“九曲”等自然风景,可乘船周游。

金梭岛是洱海三岛中最大的一岛,有南诏避暑宫遗址,文笔山下建有罗荃寺。玉几岛又名小普陀,高出湖面仅4米,岛上建有两层方形小楼观音阁,四季香火不断。赤文岛是洱海中唯一的半岛,形如长柄巨勺,林木葱茏,渔村掩映。

洱海最美的时刻是月夜。月色下的湖面显得朦胧而缥缈,风来波动,水波载着月光,犹如万点繁星。水涵月影,迷茫而空灵,月夜的洱海别有一种梦幻般的秀雅风姿。“洱海夜月”遂成着名的一景。

洱海公园位于下关城东北郊团山,面积1100平方千米,建有供观赏洱海风光的望海楼,在楼上极目远眺,苍山巍峨而粗犷,洱海则绮丽而柔美。苍山银峰,一一倒插湖中,银苍玉洱交相辉映,各呈其异。园内遍种花木,四季奇花不断,尤其是山茶花品种繁多。

大理三塔位于古崇圣寺旧址,也叫做崇圣寺三塔。三塔是规模宏伟的崇圣寺的一部分。雪峦万仞的点苍山峙其后,碧波浩渺的洱海横于前,三塔像巨鼎的三足拔地而起。气势雄伟壮观。三塔的主塔名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16层密檐式,是我国古塔中偶数层数最多者。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塔心中空,塔形与西安小雁塔相似,是唐代中原汉族与大理白族人民文化交流的结晶。

千寻塔西,等距约70米处,是南北两座小塔,各高42.19米,为八角形10层砖塔,塔身有佛像、莲花等浮雕。三塔布局统一,造型和谐,浑然一体。

石宝山在剑川县城西南25千米处,有石钟寺、宝相寺、宝顶寺和海云居等古寺院,其中宝相寺因建造于悬崖绝壁上而着名,其支峰石钟山有宏伟的石窟群。每年农历正月和八月,有两次传统的对歌会。

石钟山石窟群分为石钟寺、狮子关和沙登菁三区,共17窟,133尊造像。

石窟建于南诏和大理时期,历时300余年。其中石钟寺区第一、二窟雕有南诏王像,场面恢宏,富丽堂皇;第三至第七窟主要是佛像和婆罗门教神像,造型生动,各显妙相。

鸡足山在宾川县城西北约40千米处,佛教名山之一。主峰天柱峰,又称金顶,海拔3200多米,登临其上可东观日出,西望祥云,南眺苍山洱海,北望玉龙雪山,峰顶有高42米的13层方形空心砖塔楞严塔。山上金顶寺,是全山最着名的胜地,寺内有西藏送来的铜佛,还有乌铜铸成的2米多高的大香炉等宗教文物。寺下的华首门,是天然石门。对面有铜铸太子阁,略小于金顶寺。

还有巍峨宏伟的祝圣寺,寺内有鸡足山历史图书文物及形态各异的五百罗汉。

此外供奉8米多长卧佛的睡佛寺也很着名。

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最南端,以景洪市为中心,包括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勐海、勐腊三市(县)地区。景区划分为景洪、勐海、勐腊三大风景片区,19个景区,800多个景点,总面积1202平方千米。

西双版纳是傣、汉、哈尼等多民族聚居地区,自然风光十分诱人,尤以美丽的热带风光和原始森林着称,在热带雨林中有大象、犀牛、长臂猿、孔雀等珍奇动物,名胜古迹有景洪曼飞龙塔、勐海景真八角亭、勐腊葫芦岛热带植物园等。土特产有勐海普洱茶,名食风味佳肴有各种民族风味,还有西双版纳香蕉、芒果,勐海天然樟脑,版纳地毯,傣族、哈尼族织锦刺绣品,孔雀翎等也很有名。

景洪又名允景洪,傣族地名,意为黎明之城。景洪是西双版纳州首府,也是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的中心。景洪是傣族聚居区,民族风情浓郁,热带风光非常迷人,旅游景点多。

孔雀湖公园位于景洪城中心,孔雀湖碧水清波,可荡舟游玩。园内饲养着孔雀、巨蟒等野生动物。

春欢公园也位于景洪城区,面积350亩,是一个天然森林公园,建有曼飞龙白塔和景真八角亭的复制品。园旁是曼听寨和曼听佛寺,形成公园、村寨和佛寺三位一体的旅游点。

民族风情园位于景洪南郊,包括南园和北园,面积1000亩。南园有热带水果、植物标本、人工沙滩等三个游览区,是西双版纳自然景观的缩影。北园有由傣族、哈尼族、瑶族、基诺族等民族小楼组成的民族风情展览,还有定期的民族娱乐活动。

澜沧江在景洪穿城而过。傣族有“一日三浴”的习惯,澜沧江是他们的沐浴之处。在城中心,建有澜沧江大桥。在大桥附近,可看到一幅幅独特的傣乡风情画。

曼飞龙白塔位于景洪市西南70千米的大勐龙的曼飞龙山顶,始建于1204年,由大小9座塔组成。砖石结构,主塔高16米居中,小塔分立八角,秀丽挺拔,新颖别致。

热带植物园位于勐腊县西96千米的葫芦岛上。始建于1958年,占地2000多亩。有珍贵植物千余种。

野象谷在三岔河森林公园内,这里是热带森林,栖息着许多野生大象,如同大象王国。在谷内,到处可看到大象的足迹,听到大象的声音,有机会接触到野生的大象。而最为刺激的,则是晚上到林间“探险”,到树上旅馆过夜。

这里是野象经常出现的地方,人工建有一水塘,水里放上野象等动物爱吃的盐巴,只要耐心守候,就可观察到野象等动物来此饮水、滚泥和玩耍。

景真八角亭在勐海县城西14千米处的景真山上。亭子始建于1701年,高20余米,亭子平面为别致的八角状。建筑造型独特,工艺精湛。

橄榄坝在从景洪沿澜沧江而下约40千米处,这里江水清澈,林木葱绿,孔雀飞舞,群莺鸣唱,一派热带风光。傣族佛寺和竹楼相映衬,为一处秀色别具的天然公园。

每年清明节后公历4月13~16日为傣族新年,通称泼水节,附近村寨群众多会集于此,互相泼水,浴佛,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共祝人寿年丰。

九乡九乡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宜良县,以地下岩溶景观和高原湖泊为主体,融山水风光、民族风情为一体,以险秀奇幽为特色,由叠虹桥、三脚洞、大沙坝、阿路龙、明月湖、万家花园、阳宗海7个景区组成,总面积175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