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从北到南去畅游
4874300000016

第16章 南方地区(6)

前山雄伟险峻,突兀峥嵘,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群集于此,拥有着名的三大主峰,即第一高峰莲花峰、峰顶平坦的光明顶和奇险难登的天都峰,是风景区的精华所在。后山的旅游路线以北海宾馆为中心,西到排云亭、飞来石和西海诸峰,东抵始信峰和石笋矼,向北则达松谷庵和芙蓉岭,以清凉幽静、深潭碧池的特色,构成了别具风韵的后山风光。

黄山温泉区位于黄山南麓,目前是黄山旅游的接待中心,这里别墅成群,楼阁遍布。紫云峰下的桃花溪水声淙淙,溪上的名泉上桥车水马龙。这里可以浴汤池、听流泉、观飞瀑。

黄山温泉古称汤泉,它以神秘的神话传说和特异的医疗功能而誉满神州。

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传说就是黄帝在这里浸浴7天,全身皱皮脱落随水流去,然后乘龙升天的故事。黄山温泉能帮助旅游者涤污去尘、消除疲劳,对某些疾病具有一定疗效。黄山宾馆温泉主要含碳酸氢成分,属重碳酸盐泉。矿化度低,属于淡温泉。平均水温42益,水质纯优,无色无臭,清澈甘醇,可饮可浴。

与汤泉同样引人入胜的还有温泉风景区的旖旎风光与飞瀑流泉。在温泉宾馆左侧不远的山路上,还有一座六方翘角、顶覆琉璃的观瀑亭,它是专门为观赏黄山三大名瀑之一的“百丈瀑”而兴建起来的。

百丈瀑在清潭、紫云两峰间,飞泉倾泻,势如银河天降。人字瀑在温泉疗养院后的紫石、朱砂两峰之间,背后是天都峰,故又称“天都瀑布”“飞雨泉”,瀑布分左右两支飞泻而下,远望恰如一个巨大的人字。

猴谷在黄山南大门东南,车行5千米即到。这猴谷是黄山12群短尾猴中一群的栖息地。黄山短尾猴是举世闻名的灵长类濒危珍稀动物,是猴家族中体形最大、尾巴最短的一种。它与人类的血缘关系较近。这个猴群平时在周围的群山中游戏,每天四次投食时自动全部回归,此时游人才可欣赏到这个猴群集体。

天都峰为黄山三大主峰中最险峻者。要沿着坡度70毅以上、窄仅容身、宽不盈足的由1564级台阶构成的“天梯”拾级而上,并非易事,令人有“难于上青天”之感。攀登途中立有一道刻有“天上玉屏”的石屏风。在云飞雾绕之中朝北望去,只见邻近耕云峰上两块长石横架山顶,像两个犁尖在耕云犁雾。

再远观右前方的石笋矼,已经变成了“羊子过江”“仙人飘海”等一系列奇景。

过“天上玉屏”,又有一巨石横架山梁,石上白云浮腾,石下茫茫一片,人称天桥。前面悬崖上有一古松引体伸向前海,犹如苍龙探海,故称探海松。从“天桥”南端越过“之”字形的石阶,便爬上了天都峰上最惊险的“鲫鱼背”,这是一段长10余米,宽仅一米,两侧凌空、下临深渊的石质刃脊,前人所谓“天都欲上路难通”,指的就是这一段。过鲫鱼背还要穿过三个石洞才能抵天都峰顶,过第一个石洞时,回首返顾,只见洞顶有三个形似石桃的圆石,传说是孙悟空从天上扔下仙桃变成的“仙桃石”,实际上是花岗岩经过球状风化的产物。第二个洞较大,可容百余人,向称石室,室外有块石头像醉仙斜卧洞外,取名“仙人把洞门”。穿过三个石洞,便到达海拔1810米的天都峰顶。峰顶一面高约数十米的石壁上刻有“登峰造极”四个大字。站在顶平如掌的天都峰巅,无限风光,顿使人们心旷神怡。现从半山寺有一条全长2千米,绕过鲫鱼背的登山新道,沿途风光依旧而登顶难度减轻。

一线天从天都峰顶下来,顺磴道往文殊院方向北上,经小心坡、蒲团石、渡仙桥诸景点可达沿垂直裂隙风化而成的“一线天”奇境。这是一条狭长的石巷,高达30余米的两侧石壁紧紧夹峙,壁下有80余级高低不平的石阶铺砌其中,最宽处两米,窄处只有半米,仅容一人通行。仰望长空,蓝天一线,因而得名“一线天”。其规模之巨大、景色之奇特为国内所罕见。过一线天,回头一望,眼前出现了三座参差不齐、直立如笋的石柱,石上奇松挺立,白云萦回其间,石尖微露,有如海上仙山,故名蓬莱三岛。

玉屏楼又叫文殊院。站在玉屏楼前文殊台上可以饱览两峰秀色:左看天都,近乎垂直的金字塔形,右看莲花,整个山体就像一朵“突兀撑青穹”的盛开芙蓉。玉屏楼地处黄山三大主峰的中心,这里几乎集黄山奇景之大成,徐霞客把这里称为“黄山绝胜处”。迎客松在玉屏楼,树围130厘米,高10多米,树冠约90平方米,平伸“双臂”,似在热情洋溢地欢迎远道而来的嘉宾。

莲花峰海拔1873米,是安徽省第一高峰,融雄伟俏丽于一体,是当之无愧的“菡萏金芙蓉”。峰顶为一个中心低凹四周隆起的石槽,名曰石船,实际上是一个了望台,登台远眺,群峰俯首。

由莲花峰返回莲花岭往北行,攀越百余级石磴的“百步云梯”,经过“老僧入定”奇石,穿过惟妙惟肖的鳌鱼洞,就进入位居“四海”之中的“天海”。

光明顶在离天海不远处,海拔1841米,为黄山第二高峰。峰顶曾多次出现与峨眉“宝光”类似的“佛光”现象,因而被命名为光明顶。光明顶地势高旷,所以是看日出、观云海的极佳处所。

光明顶西去,过平天矼,就看到了变幻莫测的西海群峰。每当云雾萦绕,层层叠叠的峰峦时隐时现,酷似浩瀚海洋中的无数岛屿。较着名的山峰有双笋峰、石床峰、尖刀峰和飞来峰等。

排云亭在西海群峰的北侧,亭前有铁索石栏,西临深壑,形势险峻。坐在亭上可以观赏西海的排云叠浪景色,故有排云亭之称。排云亭前面有深直的峡谷,峡谷西侧苍松青翠,绝壁摩天,谷地中间群峰参差,怪石嶙峋。视野所及可以观赏到仙人晒靴、天女散花、武松打虎、仙人踩高跷和猫头鹰、天犬、牌坊峰、手指峰等一系列名神形绝的石景奇观。

西海步仙桥在排云亭看到的西海,现已开发为一个新景区,从天海直下西海,共有6个观景台,10处泉水,51个景点,全长5行米多,5000多级台阶,山、水、松、石、桥、路,步移景换,美不胜收。重要景点有壁桂松、人间天上、天鸡下蛋、镇海威灵、金丝待哺、悟空跳板、琼瑶仙境、仙人双洞、步仙桥、一步桥、佛光普照、龙蛇道、童子戏鸭等。

北海宾馆由排云亭向东可抵北海宾馆。这里海拔1700余米,夏季极为凉爽。

登楼倚窗可以尽情观赏峰峦怪石、花卉奇松、云海日出和晚霞夕照等天然美景。

宾馆对面是雄伟的狮子峰,狮首有丹霞峰,腰上有清凉台,狮尾有曙光亭。

南坡有一古庙称狮林精舍或狮子林。附近森林茂密,古树参天,有麒麟、宝塔等奇松和蒲团、凤凰等古柏,享有“没到狮子峰,不见黄山踪”的盛誉。

北海宾馆右侧有一圆形平台,台前是被誉为“风景橱窗”的散花坞。每当春夏之际,这里繁花似锦,艳丽绝伦。散花坞实际上是个宽谷,谷中峰峦参差,着名的梦笔生花、笔架峰、骆驼石、飞来石和上升峰等错列其间。

北海宾馆为中心的地区,东起始信峰,西至排云亭,南抵飞来石,是全山巧石最集中、造型最奇特的一个石景荟萃区。最着名的是“梦笔生花”。在观景台上可以看见松海中耸立着一根独立的石柱,下部直如笔杆,上端酷似笔尖,笔杆与笔尖之间夹一石缝,“笔尖”的顶端还长出一株奇异的古松,这就是石笔所生的“花”。“梦笔生花”一词出典于“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在笔峰的对面,俨然是一个惟妙惟肖的笔架,故而得名“笔架峰”。其他如“骆驼石”“飞来石”“姜太公钓鱼”“猪八戒吃西瓜”“猴子望太平”(猴子观海)等都是后山较有名气的造型石景。

北海宾馆东方的石笋矼,号称黄山第一奇观。矼上一根根石柱参差林立,如同雨后春笋,称为“十八罗汉朝南海”。

清凉台位于狮子峰脚,海拔1700米,是黄山后山观云海的最佳处,也是看日出的理想场所。

始信峰峰顶被一道巨大的垂直裂隙一分为二,两侧陡壁高约100米,间距3米左右,一座称为仙人桥或称渡仙桥的小桥横跨其上。桥畔石隙间一株古松独“臂”长伸,好像在接引游人过桥,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接引松。过仙人桥再上即至始信峰顶,这是一个弯曲的平台,台上奇松巧石,充满诗情画意。在始信峰顶凭栏环顾,只见对面的上升、石笋二峰前面有一排怪石,它们与奇松搭伴,构成了令人遐想的奇景异观。远眺仙人峰和后山诸峰,更是峰峦重叠、奇石竞巧,松云掩映、层次分明。特别是隔溪相望的石笋矼,石柱林立,形同竹笋,千姿百态,如人似仙,呈现出独树一帜的石林奇观。每当黎明破晓,旭日东升,朝霞遍染群峰,烟云弥漫深壑,远方峰峦微露,胜似蓬莱仙境。“岂有此理,说也不信;真正绝妙,到此方知”的对联,生动说明了始信峰得名的由来。

正由于黄山“三奇”毕聚于此,天然奇景概览无遗,因此始信峰几乎成为黄山的一个缩影。

松谷庵始建于宋代,明代重修,位于一个比较开阔的山间谷地之中,背倚叠嶂峰,面临松谷溪,庵前翠竹如海,诸潭环布,景色清幽。自北海宾馆到松谷庵约10千米的路程中,沿途茂林修竹,植被繁盛。

五龙潭和翡翠池在后山松谷溪旁,星罗棋布着6个着名的池潭,由山洪长年冲蚀形成。依其水色、深浅的差别分别称作赤龙潭、青龙潭、乌龙潭、白龙潭和老龙潭,合称“五龙潭”。另有一个面积较大的潭以水深形美而得名“翡翠池”。这6个各具风姿的池潭中,以乌龙潭、翡翠池和老龙潭的景色尤为佳丽。

九龙瀑位于云谷寺和苦竹溪之间,在香炉、罗汉两峰间的悬崖上九折而下,一折一潭,九瀑九潭,九龙潭即由此得名。每逢大雨之后,瀑水从天而降,流而复折,折而复聚,每折百余尺,悬于千仞绝壁之上,宛如九条白龙腾空飞舞,气势雄伟,姿态美妙,被誉为黄山三大名瀑之冠。

琅琊山

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包括琅琊山、城西湖、姑山湖、三古四大景区,面积115平方千米。

琅琊山主要山峰有摩陀岭、凤凰山、大丰山、小丰山等,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主要景观特色。琅琊山人文景观丰富,有始建于唐代的琅琊寺。

醉翁亭为我国四大名亭之一,它和丰乐亭都因镌有欧阳修文、苏东坡字而着名。

三古景区(古关隘、古驿道、古战场)、卜家墩古遗址留下了大量的古迹和文物。此外着名碑碣有唐代吴道子画观音像,唐代李幼卿等摩崖石刻,元代数百处摩崖石刻等。区内动植物种类繁多,乔木树种有327种。

琅琊山在滁州市区西南5千米处,古称摩陀岭,西晋伐吴时琅琊王司马仙曾经驻兵于此,因而得名。最高峰317米。山中有唐建琅琊寺、宋建醉翁亭等古建筑群,唐、宋以来摩崖、碑刻数百处,以及酿泉、归云洞、雪鸿洞、石上松、无梁殿、南天门诸胜迹。琳官梵宇,隐伏山际,茂林深树,景色清幽,古有“蓬莱之后无别山”之誉,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景区。唐代韦应物,宋代欧阳修、曾巩、苏轼,明代宋濂等名家,均有诗文记其胜。

醉翁亭在琅琊山中。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任滁州知州时,山僧智仙建亭于酿泉旁,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酒,“饮少辄醉”,故此亭被命名为醉翁亭,欧阳修自号“醉翁”,并撰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以记其事。

亭屡经兴废,布局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亭周围有二贤堂、冯公祠、古梅亭、怡亭、意在亭、九曲流觞、醒园等胜迹。醉翁亭中壁上有苏东坡手书《醉翁亭记》全文,笔法遒劲有力,豪气奔放。亭前有酿泉,泉眼旁用石块砌成方池,水池1米见方,池深0.67米。酿泉水温终年保持在17~18益。

泉旁是常流不息的山溪。

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亭台小巧独特,面积不到1000平方米,却有9处互不雷同的景致。

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怡亭、意在亭、古梅台、览余台,风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

琅琊寺依山傍林,建筑雄伟,月洞形山门上书“琅琊胜景”四个大字。寺内最大的建筑是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大雄宝殿高14米,雕梁画栋,殿内塑有如来佛、观世音、十八罗汉,个个栩栩如生。藏经楼建在寺院的最高处,相传唐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曾将一部《贝叶经》藏于此处。寺院大部分是民国初年重修的,除了部分明代建筑外,还有唐碑、宋刻,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寺院东有松、竹、梅三友亭和濯缨泉,泉池约两米见方,3米多深,泉壁上刻有“濯缨”二字,是明代嘉靖年间郑大同所制。“濯缨”,原意为洗涤系帽子的丝带,后用以表示避世隐居或清高自守之意。濯缨泉水晶莹澄澈,甘甜可口,常年喷涌不绝。

藏经楼后半山腰有雪鸿洞,洞口危石为门,危石上有两株古朴多姿的榆树。

洞的正面有一个大“佛”字,另有两块石刻,一块为“丙子面壁处”,另一块有3米多高,上刻“南无释迦牟尼”,字大如斗,相传为宋太祖赵匡胤所写。洞内四壁及顶部皆为巨石,奇险嶙峋,神秘莫测。雪鸿洞上面不远处便是归云洞。

山洞“石峦离立,如斧削刀截。巨石横门,欹危如坠。朝雾暮云,迷离缥缈,故名‘归云爷。”此间一向为游人必到之处,历代有许多骚人墨客赋诗题赞。

庐山

庐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鄱阳湖滨,是座地垒式断块山。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古名叫敷浅原,又叫南彰山、天子彰等。相传在周朝,有个名叫匡俗的人,带着兄弟到山上隐居,盖茅庐数间为舍。周王想请匡氏兄弟下山为官,派人来访,可是,匡氏兄弟已杳如黄鹤,不知去向,只剩下几间空庐,此后,人们就叫这座山为匡山、匡庐或庐山。

另一种传说,也是周朝时,有位叫方辅的人,同老子李耳一道骑白驴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去庐存”,因此称此山为“庐山”。

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的故事,但时间、情节皆不同。时在汉初,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不幸逝世。朝廷为表彰东野王的功绩,便封其子匡俗于阳(今鄱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酷爱道术,弃官入山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有人认为庐山的名称,是因为山岳的形状而命名的。庐,庐舍也,庐山巍然屹立在辽阔的鄱阳湖平原上,恰如“中田有庐”(《诗经·小雅·信南山》)的形状。

晋朝思想家孙放在他的《庐山赋》中说,“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也是这个意思。故庐山名称的来历,应得之于它自身四围峻拔,中间平凹的形状。

也有人认为庐山的命名是有历史依据的。庐山地区的长江北岸,即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古代曾有个“庐子国”。

春秋战国时期,“庐子国”成了楚国的一部分。据《国语·楚语》记载,楚王曾去过庐邑。秦汉时期的庐江县、庐江国、庐江郡以及后来的庐州,都是因庐邑和庐子国而得名的。

后来,庐邑范围逐渐向南扩展,在它境内的山被命名为“庐山”。庐山在汉代已是众所周知的名山,它的得名,不会晚于汉文帝设置庐江国和随后设置庐江郡的时间,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