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远古的霸主——恐龙
4874200000026

第26章 摇甲龙类恐龙(3)

多剌甲龙有一个大型荐骨护甲,是由臀部(荐骨部位)的真皮骨所形成的单一固定甲壳,该护甲并未连接至下面的骨头,布有许多结节。这是多剌甲龙亚科恐龙所共有的特征,例如加斯顿龙、迈摩尔甲龙。

多刺甲龙属有两个种,都来自于欧洲:

福氏多刺甲龙:是在1865年,由威特岛神职人员威廉·达尔文·福克斯所发现,并由理察·欧文在同一年命名。该标本是不完整的骨骸,缺少头部、颈部、装甲前部,以及前肢。已发现另外2个部分骨骸化石。第二个标本是由William T.Blows博士在1979年所发现、挖掘,目前在伦敦自然史博物馆。该标本是本种第一个显示颈椎与装甲前部的标本。

P.rudgwickensis:由William T.Blows博士在1996年所命名,在1985年发现时被认为是禽龙,现在于萨塞克斯霍舍姆博物馆展出。本种的化石零碎不全,包括数个不完整脊椎骨、部分肩胛乌喙骨、肱骨末端、一个接近完整的右胫骨、肋骨碎片以及2个皮内成骨。P.rudgwickensis体型似乎大于模式种P.foxii约30),两者的差别在于脊椎与真皮装甲的许多特征。种名是以西萨赛克斯郡的Rudgwick村为名,化石是在Rudgwick村的一个砖瓦公司采石场发现,该采石场的底部是萨赛克斯组的泥灰岩层,地质年代是巴列姆阶,约1亿3200万年前到1亿2400万年前。

敏迷龙

敏迷龙是种小型甲龙下目恐龙,生存于早白垩纪,约1亿1900万年前到1亿1300万年前。敏迷龙是第一种发现于南半球的甲龙类恐龙。

敏迷龙是在1980年由RalphMolnar命名。属名是以澳大利亚Minmi渡口为名,该地也是敏迷龙的发现处。敏迷龙曾拥有恐龙中最短的属名,直到2004年,中国发现的肉食性恐龙寐龙所继承。敏迷龙目前已发现2个完整骨骸以及其他化石。

敏迷龙的化石发现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罗马镇附近的邦吉尔组,接近Minmi渡口。敏迷龙是由拉弗·莫纳儿在1980年首次叙述、命名。敏迷龙属目前仅有一个种,椎旁敏迷龙。

敏迷龙拥有长四肢、后肢长于前肢、宽头颅短颈部以及非常小的脑部。它们身长约2米,肩膀高度约1米。敏迷龙可能以四肢缓慢行动!这是科学家测量足迹化石与腿部长度后的计算结果。

敏迷龙是种小型装甲恐龙,属于甲龙下目,它们因过于原始而不能归类于结节龙科或甲龙科。它们是四足恐龙,且具有长尾巴。如同其他甲龙类,它们是草食性动物。曾在敏米龙标本的左趾骨前方,发现生前食物的完整化石,提供敏迷龙进食内容的完整证据。这个食物化石包含:维管组织或纤维的碎片、子实体、球状种子、囊泡(可能来自于蕨类的孢子囊)。最主要的内容物是维管组织或纤维的碎片,大小多为0.6—2.7厘米,末端有清楚的段面,与纤维主干呈直角。由于这些纤维很4、,科学家认为敏迷龙将食物从植物咬下,在嘴巴中仔细地咀嚼。这些纤维可能来自树枝或茎的维管束。清楚的段面与缺乏胃石,显示敏迷龙主要依靠嘴部的咀嚼来磨碎食物,而非借由胃石。种子的直径约0.3厘米,子实体的直径约4.5厘米。与草食性的蜥蜴、火鸡、鹅相比,敏迷龙的进食过程较复杂。

敏迷龙有骨质突出物,覆盖着头部、背部、腹部、腿部以及尾巴,臀部与尾巴有较大型鱗甲。一个被标名为MinmiSp.的标本,已发现数种形态的骨甲,包含小型小骨、中间有棱脊的身体鱗甲、无棱脊的口鼻部鱗甲、覆盖颈部与肩膀的有棱脊麟甲、臀部的长剌、覆盖尾巴的三角形有棱脊鱗甲。颈部的鱗甲环绕者颈部。尾巴的鱗甲排列方式未明,两侧可能是三角形鱗甲,上侧则是长形的鱗甲。然而,不像其他甲龙类恐龙,敏迷龙有垂直的骨板,沿者脊椎骨两侧分布。

萨尔塔龙

萨尔塔龙(属名:Saltasaurus)又名索他龙,意为“萨尔塔省的蜥蜴”,是种蜥脚下目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萨尔塔龙在蜥脚类恐龙当中相当小,但对人类而言还是很巨大。它们拥有类似梁龙科的头部,牙齿仅位于嘴部的后方,而且牙齿是钝的。萨尔塔龙的皮肤上嵌有小型骨版,这些骨板由Osteoderms(皮内成骨、骨化皮肤)构成,大型骨板四处散布,如人的手掌大小,小型骨板紧凑排列!只有豌豆大小;其他泰坦巨龙类恐龙身上也发现了骨板,

某些梁龙科恐龙的背上也曾发现一排鳞甲。当萨尔塔龙类的骨板首次被发现时,因为是独立于骨骸被发现的,

所以被推论属于甲龙类恐龙。

萨尔塔龙的属名(Saltasmrus)取自于阿根廷西北部的萨尔塔省,也是首次发现它们化石的地点。萨尔塔龙的化石也发现于乌拉圭。萨尔塔龙的属名有时会与三叠纪的跳龙(Saltopus)产生混淆,然而这两个属非常的不相似。

叙述

萨尔塔龙是由约瑟·波拿巴(Jos6 Bonaparte)与杰米·鲍威尔(Jaime E.Powell)在1980年首次叙述的,它们被估计身长为12米,而体重有7吨。如同所有蜥脚类恐龙,萨尔塔龙也是草食性动物。乌拉圭也发现部分化石。它们颈部结构显示它无法将头部高抬过肩膀。

萨尔塔龙属目前仅有一个种护甲萨尔塔龙(S.loricatus)。强壮萨尔塔龙(S.robustus)不再认为是个独立的种,而南方萨尔塔龙(S.australis)现在被认为是独立的内乌肯龙属。

目前所发现的萨尔塔龙化石包含:脊椎、四肢骨头、数个领部骨头以及不同的骨板。南极龙与银龙的骨骸相似,它们也可能拥有骨板。

萨尔塔龙的其他特征包含:每节颈椎都有1个骨质棘、髋带多出1节脊椎骨、尾椎拥有互相交锁球窝关节。曾有理论认为!它们可能以后肢站起!并将尾巴当做第三支柱,以接触到较高的树枝。

不断改变的叙述在白垩纪时期,北美洲的蜥脚类恐龙失去优势草食性恐龙地位,这个时期的北美洲优势草食性动物是鸭嘴龙类,例如,艾德蒙顿龙。然而,澳大利亚与南美洲在当时是岛屿大陆,从未出现过鸭嘴龙类恐龙,而蜥脚类持续在南方大陆继续它的演化途径。

新思考蜥脚类恐龙的定义,因为萨尔塔龙的确是种蜥脚类恐龙,但身上却有骨板,直径为0.5—11厘米。在这之前,蜥脚类恐龙被认为以它们巨大的体型作为防御手段。之后,古生物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其他的蜥脚类恐龙可能也拥有骨板,例如,阿根廷的拉布拉达龙。

1997年,路易斯·齐亚比(LuisChiappe)与他的团队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的Auca Mahuevo附近,发现了一个大型的泰坦巨龙类蛋巢。这些小型恐龙蛋,长11—12厘米,内部有化石化的胚胎,这些完整胚胎拥有皮肤痕迹,但无法显示是否有任何真皮组织或是羽毛。这些恐龙蛋被认为属于萨尔塔龙。

这个遗迹很明显的是数百只雌性个体挖掘洞穴,产下它们的蛋,并用泥土或植被覆盖恐龙蛋。这显示出它们是群居动物,它们可能就由群体行动以及骨板,来抵抗大型掠食者的攻击,如阿贝力龙。

萨尔塔龙是高度演化的蜥脚类恐龙之一,它们生存于7500万—6500万前。当1980年首次发现萨尔塔龙的化石时,古生物学家开始。

恐龙蛋

在早期恐龙发展变化的同时,些早期爬行类、早期哺乳类等动物也同时出现和发展。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所见到的化石都是牙齿和颌骨的碎片。爬行动物在侏罗纪时期迅速发展。

但在白垩纪时期许多动物都经历了次大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