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将任务落实到底
48741700000019

第19章 视任务为使命,用行动去落实(1)

复命:视任务为使命,用行动去落实

任务是一种使命

使命感这个词来自拉丁语,它的意思是呼唤。它是一种促使人们积极采取行动,实现自我信仰和人生目标的心理状态。当一个人怀着宗教一般的虔诚去对待生活和工作时,他就能感受到使命感给他带来的无穷力量。

那些具有强烈工作使命感的牧师们,无论是非洲的原始森林,还是南美洲的高山峻岭,他们都敢只身前往。他们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穷乡僻壤、茹毛饮血的土著部落、卫生条件极其恶劣的瘟疫流行地区传教,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甚至老死在那里。他们别无所图,完全是为了自己的神圣使命。在2008年抗震救灾的过程中,许多新闻工作者工作在第一线,坚守职业岗位,都是源于强烈的使命感。

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是对民族精神的庄严洗礼,是对公民情操的升华淬炼,也是对新闻工作者凝聚力、战斗力、先进性的严峻考验。作为一支特殊的队伍,新闻工作者从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便一直活跃在抗震救灾的最前线,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险情,那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以事实澄清传言,用真情稳定人心,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他们用实践诠释“天职”,用新闻呼吁生命,表现出过硬的应急能力、实战能力和高尚情怀;他们在废墟滚石中,用激扬的文字、激荡的声音和激昂的画面,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展现了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壮阔画卷,唱响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主旋律,为党中央、国务院和灾区人民的抗震救灾架起了信息桥梁,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障。

使命感能够激发出一个人内心的责任感和热忱。一个人最大的动力,并不是来自于物质的诱惑,而是来自于精神上执著的追求。我们越忠于内心的使命和追求,就越会全力以赴地去完成它。

迷惑的弟子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苏格拉底回答:“生活就是对力量的追求。真诚的追求战无不胜,哪里有付出,那里就有收获,这也是生活的真理。”

弟子又问:“我也曾经努力付出过,为什么我的生活总是一团糟?”

苏格拉底回答:“不要企图使你的生活一下子变得完美,把精力集中于你的每一次行动,把每一次行动都变成神圣的使命,总有一天你会发现生活就在你手中发生改变。”

一个人能够存在于这个世界,而且能够掌握自己的行动,这是上天对我们的眷顾。然而上天对我们也仅限于此,剩下的路就看我们自己怎么走了。理解上天用意的人,把每一次行动都当成神圣的使命,他们的生命因此而意义非凡。当一个人全神贯注于工作时,他的身心就会构成一种真正的和谐。

工作任务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除去睡眠时间之外,人的一生当中占据时间最长的就是工作了。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些人视为苦役,他们丝毫感受不到工作的意义和成就感;有些人视工作任务为使命,他们钟爱自己的职业、喜欢工作中的挑战,所以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且充分享受由自己的努力换来的成就和喜悦。

很多人慨叹自己的任务有多么艰难、多么枯燥,或者是多么没有意义,如果我们能像唐朝的玄奘法师求取佛经一样对待眼前的任务,又何愁找不到工作的意义呢?玄奘法师求经路上的艰难不可谓不多,日复一日地向西而行也确实枯燥,但这一切在玄奘法师眼中都微不足道,因为他早在出发之前就明确了自己的使命——解救众生于苦难之中。

在伟大的使命面前,所有的艰难都是对我们的考验,只有那些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完成使命。有人说:“把任务看成自己的使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做到这一点的确不容易,可是当你真正认识到工作的意义,并且愿意为工作而负责时,你就会发现,工作已经成了自己的一项使命,而且你已经从完成这一使命的过程中品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具有强烈使命感的人,不但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埋头苦干的决心,还具备极强的探索精神,肯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刻苦钻研、尝试创新。他不是被动地等待着新使命的来临,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目标和任务。在他们眼中,每一次任务都是一次成长的机遇。他们不是被动地适应工作使命的要求,而是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变革所处的环境,尽力作出一些有意义的至关重要的贡献,并从中汲取再一次走向成功的力量。

愿景—使命—行动力

2004年7月31日,驻香港的解放军组织盛大的“八一”大阅兵。许多香港市民和国际人士怀着各种目的,对解放军的阅兵既期待又好奇,其中包括对阅兵时口令的揣测。因为,香港市民从电视上曾看到解放军的阅兵式,见阅兵首长与部队官兵之间有“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的问答。驻港部队的阅兵式是否会因“一国两制”下的香港,而换个口令呢?对此,驻香港解放军三军司令员坚定地表示:“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不会改变。

一句“为人民服务”喊出革命理想高于天,每一名普通士兵的命运注定和这个优秀的组织永远相连。“为人民服务”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解放军建军的根本,是组织愿景的集中体现。愿景为解放军这个组织解决了“我们将到达何方”的问题,为解放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跟解放军这个组织一样,每个组织都应当明确自己的愿景,具体到一个企业中,企业愿景是每一个老板心头最亮丽的图景,它凝聚了企业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代表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比尔·盖茨“让计算机进入每一个家庭”的梦想成就了微软帝国,改变了亿万人的生活。亨利·福特“让汽车进入普通家庭”的愿望使福特汽车成为举世闻名的汽车品牌。

美国著名军事家布莱德利有一句名言:“船只是根据星光而不是过往船只发出的灯光来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的。”

实践证明,落实力强大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公司愿景为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方向和行动指南,为公司员工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奠定了基础。职场上,有些人之所以能进入高层次的职业领域,是因为他们将自己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与公司的愿景融为一体,他们的行为虽然看起来与其他员工并无太大的差别,但是由于公司价值观(愿景)的引领,他们做事的出发点往往会落在公司利益上。

愿景就是工作使命,是每个人行动的动力。

在联想集团发展史上,曾经有一段最困难的时候,可谓“内外交困”。内部,高层管理人员间的矛盾到了白热化程度。外部,一是由于市场环境等问题,香港联想出现亏损;二是国内PC市场被国外几个大的品牌厂商占据了绝对市场份额。面对这种形势,柳传志坚定地高举“振兴民族工业的旗帜”,起用杨元庆等年轻人,大举展开本土战略旗帜,一跃成为中国内地市场份额最大的品牌厂商,进而出击国际市场。如果没有“振兴民族工业”的旗帜,柳传志也不可能在当时的形势之下一举扭转联想在中国市场的态势,并从此奠定了中国PC界龙头企业的地位。

执行公司愿景意味着员工要认同和执行企业的价值观和愿景,一个优秀的员工,是懂得如何使用共同价值观激发自己情感动力的员工。在速度、品质和生产力愈发重要的时代,企业需要自律主动的员工,因为这样的员工能够将他们最好的主意和上司一同分享。

管理学家奥里森·马登注意到这种现象:“如果员工知道他们的公司代表什么,知道他们所拥护的标准是什么,就能做出支持这些标准的决策,也会认为自己是公司内重要的一员,他们会因为在公司工作对他们具有意义而受到激励。”当员工的价值观和公司的价值观保持一致时,个人的生活就会更好,对工作的态度会比较乐观,压力也会减轻。

李维休闲服装公司的总裁执行官汉斯说:“一家公司的价值观——它所代表的,以及它的员工所信仰的——对它的竞争力至为重要。事实上,是价值观在驱动事业。”

公司价值观是公司愿景的核心,它为公司管理提供了衡量凝聚力的尺度,这种共同的规则体系和评判准则决定了公司全体人员共同的行为取向。没有共同价值观的公司必定是松散而没有竞争力的,如同大海中失去航向的船只。公司价值观中还包含价值理想,这种永恒的追求赋予公司员工以神圣感和使命感,并鼓舞公司员工为崇高的信念而奋斗。

每一个创办公司的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很多企业也希望建立健康、向上的组织文化,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然后把企业的核心理念落实到每个管理者和员工的身上,让员工能够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从而使企业形成强大的执行力、落实力和团队战斗力。

员工要认同和执行公司的价值观和愿景,学会使用共同价值观激发自己的情感动力。在速度、品质和生产力愈发重要的时代,公司需要有自律主动的员工,因为这样的员工会把公司的愿景和使命,融入行动中,更好地开展工作、落实工作。

坚决履行“四小时复命制”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家公司的老板和一个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在电话里大声吵了起来,老板气急,“砰”地挂了电话,当即写了封信,要秘书小姐立刻传真过去。秘书小姐接过去,见信里充满谩骂、羞辱之词,秘书知道一定是老板正在气头上,考虑了一下就把这封信压了下来。

一个星期过去了,公司又要进货了。老板市场上跑了个遍,才发现都比原来那个供应商的价格要高,可是一想到自己曾经在信里那样冲人家发火,就怎么也不好意思开这个口。看着公司的成本不断攀升、利润不断下降,老板心里也一直因那封信耿耿于怀。

很长时间之后的一天,老板和秘书谈起这件事,秘书小姐笑着说:“其实这封信根本就没发出去,当时看您也是一时发火吧,就没发这份传真。以后进货还是继续找他吧!”秘书小姐话未落音,老板就怒眼圆睁,大声吼道:“没发你怎么不早说呢?早说公司就不至于遭受这么大的损失!”听到老板的斥责,秘书小姐惊呆了,她还以为自己压下传真会因此得到表扬呢。秘书小姐第二天就被辞退了。

试想一下,如果这位秘书小姐“及时复命”的话,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糟糕的结局了:公司损失、自己被“炒”。如果她在事后这样告诉老板:“昨天工作太忙,这份传真我还一直没有发,您看……”这个时候,老板就可以很冷静地决策了。

这个故事对“及时复命”的阐释已经淋漓尽致了。可见,及时复命的要领就在于双方要保持信息的通畅,对交代给你事情的这个人负责,帮助他有效地理顺头绪,及时高效地解决问题。

对于及时复命,刘光起先生在《A管理模式》中提出了一项重要理念——“四小时复命制”,就是:对任何命令,不管完成与否,受令人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下令人复命;完成任务后,受令人要及时向下令人复命。如果受令人在执行任务时发现有不可克服的困难或阻力,无法按时、按标准完成规定的任务,也要立即向下令者复命,并讲明不能完成任务的困难或原因。下令人根据情况撤销原命令或更改命令的内容而成为新的命令,复命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四小时。

四小时复命制的核心是有命必复,只要这件事布置下去,就必须复命。怎么复呢?有个时间限制,四小时复命,也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复命,也叫及时复命。也就是一件事不能无限制地拖延。四小时复命制并不是指四小时内完成任务,而是领导布置一项工作时,下属若不提出异议,就要按时完成,并在完成工作的四小时内给予领导答复。若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突发、意外事件,应在四小时内汇报;若在做工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也应在四小时内向上级汇报,以便领导及时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协助克服困难,使工作顺利完成,不能在没按时完成工作时再提出种种理由,这时已经违背了四小时复命制。

四小时复命制,反映的是一个职业化员工的修养,也是提高落实责任能力的一种有效工具。如果你过去没有意识到的话,从今天开始,学会利用这把效率的利剑吧,它必将帮你披荆斩棘、顺路开道,必将让你艰难的落实之路变成康庄大道,必将让你的责任变成顺风车,即刻即达,快速复命!

当然,除了“四小时复命制”,还有“八小时复命制”、“24小时复命制”等管理制度。在许多优秀的企业里,优秀的员工根据任务的特质,按照限定的时间进行高效的复命。“四小时复命制”、“八小时复命制”等制度的有效运行,是优秀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员工对复命精神不懈坚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