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飞天的神话——航空航天
4874000000008

第8章 军事航空器的发展(3)

军用运输机自卫能力较差,战斗中必须由战斗机护航。军用运输机开始是由轰炸机和民用飞机改装而成,后来逐渐发展成独立机种。20世纪60年代中期,采用噪声小、耗油低的涡轮风扇发动机。以后动力装置不断革新,性能大幅度提高。美制C-5A战略运输机,装有4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巡航速度871千米/小时,航程4700千米,载重120吨。可搭乘345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军用运输机还正朝多机身、大功率的方向发展。

C-2A“灰狗”运输机

C-2“灰狗”是海军航空母舰舰载运输飞机,进行海岸设备和海上航母打击大队的人员、后勤物资和邮件的重要运输。

C-2A(R)飞机能够运送重达10000磅的货物飞行超过1000分钟。19架C-2A最初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采购,并于1987年逐步被淘汰。39架新生产型的替代C-2A(R)飞机在20世纪80年代采购,如今现役还保有35架,该型飞机进行重大的机身和航空电子设备的改进。2个舰队后备中队,每个海岸各一个。这2个中队还在每个航空母舰上部署了2架C-2飞机的分队。

C-17“环球空中霸王芋”

C-17“环球空中霸王芋”是麦道公司(现并入波音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制的一种采用上单翼、四发、T形尾、带后卸货板的新型运输机。机身长53米,机高16.8米,翼展503米,外形尺寸与C-141相当。最大起飞重量263吨,最大载荷为150吨。机上带75.8吨载荷时,C-17可从2320米长的跑道起飞,然后在915米长的简易跑道上着陆。该机性能先进,装备部队后在多次局部战争中表现出了极佳的作战能力。由于美军不再订购新的C-17,而外国客户的订购数量不足,C-17的生产线面临关闭的危险。波音公司正努力谋求更多国内外订单,以维持生产线的生存。

C-17采用大型运输机常规布局。机翼为悬臂式上单翼,前缘后掠角25毅,NASA翼梢小翼高2.90米。悬臂式T形尾翼。垂直安定面与机身连接处向前伸有小背鳍,嵌入式方向舵分为上、下两段,升降舵分为两段。液压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可靠重力应急自由放下。前起落架为双轮,主起落架为6轮。前起落架向前收入机身,主起落架旋转90毅向里收入机身两侧整流罩内。可在铺设与未铺设的跑道上使用。起落架装有碳刹车装置。

C-17容战略和战术空运能力于一身。在货舱设计上,尽管C-17外形尺寸和C-141差不多。但其货舱尺寸却与外形尺寸比C-17大的C-5“银河”相当。按能在货舱中两排布置6辆卡车的要求,货舱宽度为5.48米,长26.82米,高3.76米。吉普车可3辆并列,也可装运3架AH-64攻击直升机。各种被空运的车辆可直接开入舱内。机舱中心线和机舱两壁可装折叠式座椅。空投能力包括空投27215~49895千克货物,或空降102名伞兵。为了装载陆军最重的装备——55吨重的M1主战坦克,货舱地板由铝合金纵梁加强,达到了60吨的最高承载能力。

C-130“大力士”

C-130“大力士”中型战术运输机,由美国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制造。1951年开始设计,1954年8月原型机首次试飞,1956年12月生产型开始交付美国空军使用。可以服务于战区内外的空运行动。

C-130可在前线简易机场跑道上起落,向战场运送或空投军事人员和装备,返航时可用于撤退伤员。改型后用于执行各种任务。C-130能够进行昼夜和不良天候下的行动,为作战部队提供快速后勤支援。

货物运输可以通过伞降、低空伞降系统或者着陆来完成。作为一个战术运输平台,它可以装载92名地面部队或者64名伞兵和装备。它也可以作为医疗撤退平台,能够装载74名伤患和服务人员。

C-130是生产时间持续最长的战术运输机。已发展了30多种型别,除用于运输的基本型外,还发展出用于试验研究、南极空运、军援出口、武装攻击、用于发射和控制靶机、电子监视、空中指挥、控制和通信的型别;还有搜索救援和回收型、空中加油型、特种任务型、气象探测型、海上巡逻型;此外还有大量民用型别。

基本数据:4台艾利逊公司的T56-A-15涡桨发动机。单台功率3355千瓦(4500当量马力)。机组人员4名,正副驾驶员、领航员和货物装卸员,机舱可运载92名士兵或64名伞兵或74名担架伤员,以及加油车、155毫米口径重炮及牵引车等重型设备。

尺寸数据:翼展40.41米,机长29.79米,机高11.66米,机翼面积162.12平方米,机舱(不含驾驶舱)长12.6米、宽3.13米、高2.18米,主轮距4.35米,前主轮距9.77米。

重量数据:使用空重34170千克,正常起飞总重70310千克,最大超载起飞总重79380千克,最大载重19870千克,燃油量36300升。

性能数据:最大巡航速度620千米/小时,经济巡航速度556千米/小时,实用升限(起飞重量58970千克)10060米,海平面爬升率9.65米/秒,起飞滑跑距离1090米,着陆滑跑距离(着陆重量58970千克)518米,最大载重航程4000千米。

安-12运输机

安-12,北约代号为“幼狐”,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的一种四发涡桨军用运输机,由安-10民用机发展而来。安-12原型机于1957年3月首飞。定型生产超过900架,军用民用均有涉及,1973年停产。

安-12BP于1959年进入苏军服役。其规格、尺寸、性能与同时期的美国C-130大力神运输机非常相似,被视为其对应版本。1960年代,中国从苏联购买了若干架安-12运输机,并计划在国内设置生产线。但随后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苏联撤出技术援助,计划未能成行。直到1975年,中国在其基础上仿制的运输机首飞成功,改变了这一状况。到1981年,中国已经完全具备独立制造安-12的能力,并已经以“运八”为投产的运输机命名,此后,运八的发展逐渐跳出安-12的框架,并发展出独立的衍生型号和改进型号。

安-22远程重型军用运输机

安-22是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的远程重型军用运输机,是世界上最大的涡轮螺旋桨飞机。主要用于运送部队和大尺寸、大重量的军事装备。可在边远地区的简易机场起落。

1962年安东诺夫设计局开始设计,原型机于1965年2月27日首次试飞,当年首次在航展上公开亮相。1967年末开始交付使用,1974年停产。共生产85架,其中空军50架,民航35架。该机创造了多个飞行世界纪录。

安-22货舱容积640立方米,可运载地空导弹、火箭发射车、导弹运输车、坦克、汽车等。驾驶舱内乘员5~6人,驾驶舱后面有一个与主货舱隔开的可容纳28~29名乘客的机舱。

安-22投入服役时,是苏联唯一可运载T-62坦克的运输机,可载重80吨飞行5000千米。货舱容积639平方米,除可运载T-62坦克外,还可运载“飞毛腿”导弹、火箭发射车、导弹运输车、桥梁、汽车等重型军事装备。苏联曾使用安-22执行战略空运任务,飞往西半球、非洲和中东,在出兵前捷克斯洛伐克及阿富汗时所使用的主要运输机是安-22。

采用4台库兹涅佐夫HK-12MA涡桨发动机,功率4伊15000轴马力,每台发动机驱动一对直径为6.4米的四叶同轴对转螺旋桨,着陆时可反桨,缩短着陆距离。该机具备在野战机场起降的能力。前起落架为双轮,每个主起落架为3组共6轮,轮胎气压可在飞行或停放时进行调节,从而适应不同的跑道条件。

安-22曾多次创造世界飞行纪录。1967年10月26日,创造了14项有效载重-高度飞行纪录。由于安-22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不好,订货不多,只生产85架就停产了。安东诺夫设计局20世纪60年代末曾试图将安-22机身加长,改型成双层客舱的民用客机,载700名乘员,但由于技术难度大,又没有适用的大功率发动机,所以这项计划未能实现。安东诺夫设计局已研制出新型安-124重型运输机来代替安-22。

安-225式重型运输机

安-225是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现为乌克兰安东诺夫航空科学技术联合体)研制的世界上最大的六发涡轮风扇式重型运输机,用于在飞机外部装运航天飞机、火箭发射器部件和其他大型货物。1985年中期开始设计研究,1988年12月21日原型机首次飞行。1989年5月13日首次做了背带“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飞行。至今只生产了1架飞机。

20世纪90年代末,由安东诺夫航空科学技术联合体以及乌克兰Motor-Sych公司共同改装这架飞机,以符合国际航空标准,改装计划耗资2000万美元。于2001年5月试航成功。

北约组织给安-225的绰号是“哥萨克人”,它既可在舱内装运货物,也可背带运载航天飞机、火箭发射器部件或其他大型货物。安-225于1985年开始研制,于1988年12月21日原型机首飞。在1989年3月22日在3.5小时飞行时间内,安-225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由于其每飞行小时的费用高(3.5~4.0万美元),因此销量不佳,截止到1998年底只生产1架。飞机单价为2.5~3.2亿美元(1998年币值)。

安-225运输机机身采用普通半硬壳式轻合金结构。上翘式机头舱门。机翼为后掠式,由中央翼段和安-124机翼组成。两个垂直尾翼安装在带上反角的水平尾翼两端,所有翼面都后掠。

起落架为液压操纵可收放前三点式。

机长84.00米,机高18.20米,翼展88.40米。动力装置为翼下吊挂6台D-18T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229.5千牛,有反推力装置。最大起飞重量600000千克,最大商载(内部载货或外部载货)250000千克,最大载油量超过300000千克。最大巡航速度850千米/时,航程(内部载货200000千克)4500千米,最大燃油量航程15400千米。驾驶舱内6名空勤人员。机翼中央段后底层货舱上方为运载60~70名人员的客舱。底舱从机头至机尾贯通,地板用钛合金制成。货舱长43.00米,宽6.40米,高4.40米。货舱内可装载16个标准集装箱,80辆“拉达”型轿车和各种重型自动卸货卡车,外部挂载所需要的地面试验设备和现场维修设备。在机翼中央翼段上方有两根载货用的纵梁,机背上可负载超长尺寸的货物,如俄罗斯“能源”号航天器运载火箭和“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等。

由于安-225是在安-124基础上加大,很多地方和安-124相似。与安-124相比,安-225加长了翼展,货舱长度增加,取消了后部装货斜板/舱门,使飞机总重和载重能力都增加50%,为避免在机身背部携带外载时产生气流干扰问题,垂直尾翼由单垂尾改成双垂尾。为在机背上运送大型货物,机身上方有两个承力支点。起落架共有32个机轮,每侧主起落架比安-124增加两对机轮。

机翼中央部分增加两台发动机。

伊尔-76中远程大型运输机

伊尔-76“耿直”式中远程大型运输机,是苏联伊柳申设计局研制的一种大型运输机。

伊尔-76于1971年3月试飞,1975年服役。乘员7人,翼展50.45米,机长49.59米,机高14.76米,最大时速850千米,巡航时速750~800千米。巡航高度9000~12000米,实用升限15500米,航程5000千米。最大起飞重量170000千克,载运量40000千克或150名士兵,可载运各种装甲车辆、高炮或防空导弹。

伊尔-76还可执行伞降任务,空投货物或经妥善包装的军用车辆。其最大载重量约40吨,可空投一个连的伞兵,或3辆伞兵战车。

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苏联军事空运主力机型——安-12已经显得载重小和航程不足,苏联为了提高其军事空运能力,决定研制一种近似于美国C-141重型运输机的运输机。第一架伊尔-76原型机于1971年3月25日在莫斯科中央机场首次试飞,同年5月27日在第29届巴黎国际航空博览会上公开展出。1974年由苏联空军航空运输司令部进行鉴定验收,认为飞机达到要求。

截止到1997年,共生产了950多架,年生产量近50架。除俄罗斯空军和民航使用数百架伊尔-76运输机外,还有100多架出口到世界上很多国家,如阿尔及利亚、伊朗、英国、叙利亚、印度、捷克、波兰、伊拉克、利比亚、阿富汗、古巴和中国等。

伊尔-76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结构,截面与安-124不同,基本呈圆形。机头呈尖锥形。机舱后部装有两扇蚌式大型舱门,货舱内有内置的大型伸缩装卸跳板。机头最前部为安装有观察窗的领航舱,其下为圆形雷达天线罩。伊尔-76还采用了全金属多梁破损安全结构悬臂式上单翼。上单翼不阻碍机舱空间,后掠角25毅机翼。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的截面基本呈圆形,前机身有两扇舱门,后机身底部有两扇蚌壳式舱门,向下开的中间壁板可作为货桥。军用型机尾装有炮塔,后期部分改用民用型的机尾。悬臂式全金属T型尾翼的平尾安装角可调,方向舵和每侧升降舵上都有调整片。动力装置为4台索洛维耶夫设计局生产的D-301M涡扇发动机,分别吊装在两侧内翼之下,单台推力117.6千牛。

每台发动机都装有蚌壳式反推力装置。内翼和外翼前后梁之间为整体油箱,总燃油量81830升。军用型机翼下有4个外挂点,每个可挂500千克炸弹、照明弹、标志弹。

机头雷达罩内装有大型气象雷达和地形测绘雷达。货舱可运载150名全副武装士兵,或120名伞兵;还可装运各种军用车辆或设备。货舱后部有蚌壳式舱门和货桥,带有装卸导轨,导轨宽度可调。机舱顶部有2台电动起重机,每台起重5000千克。有2台绞车,每台牵引拉力为3000千克。这些随机装卸系统缩短了机场装卸货物时间,增加了飞机的周转率。货舱为气密式,在10668米高空可保持3000米高度的气压,必要时可给驾驶舱增压。

为适应粗糙的前线机场跑道,伊尔-76采用了低压起落架系统,以及能在起降阶段低速飞行时提供更大升力的前后襟翼。伊尔-76还具有改装成飞行医院的能力。采用液压可收放前三点式多轮低压轮胎起落架,共20个机轮。轮胎装有胎压调节系统,飞行中可调节所需要的胎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