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飞天的神话——航空航天
4874000000024

第24章 载人航天(1)

“阿波罗”计划

简单地讲,“阿波罗”计划是由美国制订的一项庞大的空间研究和发展计划,目的是实现人类登月。

这项计划是有史以来人类所制订的最大规模的科学技术计划,从计划开始到最后一次登月结束历时约11年。它先后动员了4.3万名工程师和科学家、2万多家企业、150余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耗资255亿美元。其参加人数之多,耗资之巨举世无双。它所带来的成果之丰难以计数,它不仅开辟了人类通往月球的道路,同时对于天文学研究,对人类探测更广阔的宇宙深空提供了信心和力量,鼓舞人类去探测更遥远的星空。

使用“阿波罗”作为登月计划的名字,是基于这样的缘由: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他掌管诗歌、音乐等方面的职权,代表着光明和希望。他和月亮女神阿尔特米斯是双胞胎。起名“阿波罗”计划表达了美国登月的决心,也包含着虔诚请求太阳神保佑成功的含义。

“阿波罗”计划的确定经过深思熟虑和专家们的充分论证与支持。一方面,当时宇航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火箭技术和载人航天的出现,已具备了登月的条件。另一方面则和当时美苏航天竞争中美国面临苏联“领先”的严峻挑战,促使美国当时的总统肯尼迪果断做出登月决定。

“阿波罗”计划确定后,接下来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登月方案。专家们当初提出了五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直接登月法”,使用超大型运载火箭把宇宙飞船发射到绕月飞行轨道上,然后飞船开动制动火箭,从轨道下降,慢慢地在月面软着陆。

当航天员在月球勘探完成后再点燃飞船上的火箭返回地球。这种方案的优点是简单、直接,但需研制超大型运载火箭,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经费上难度均很大。

另外,宇宙飞船降落时的安全性也是个问题。

第二种方案是“地球轨道交会法”,将登月飞船分成五部分,用较小的火箭把它们分别送入环绕地球的轨道上,再由航天员将沿轨道飞行的五个部分组装成飞船,飞往月球,返回地球时先飞回地球轨道,与等候在那里的另一艘宇宙飞船对接,然后进入大气层返回地面。此方案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使用超大型火箭,但是要求5次分开发射,在时间上不允许有丝毫偏差,才能顺利组装起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种方案是“加油飞机法”,先送一加油飞机进入地球轨道,作为登月飞船的“轨道加油站”。当宇宙飞船进入轨道后,在那里加注所需燃料,再发动火箭飞向月球。这种方案也可以避开超大型火箭的使用,但要在轨道上加注液氢燃料也是非常危险而复杂的。

第四种方案是“月球表面会合法”,先用不载人飞船将部分燃料和供应品送上月球,待航天员登上月球后,在返回地球时,添加已送上月球的燃料等物品。但该方案仍然危险性极大,因为航天员降落地点若离供应品太远则无法使用,还有可能供应品已损坏,如不能使用就无法返回地球。

第五种方案是“月球轨道交会法”,利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将3名航天员乘坐的飞船送入地球轨道,然后飞船和火箭分离,飞船经惯性飞行3天后进入月球轨道,其中两名准备登月的航天员就进入登月舱(飞船由指令舱、服务舱、登月舱3部分组成),并和指令舱分离,靠登月舱上自带的制动火箭降落到月面上,返回时,两名航天员登上登月舱发动火箭与指令舱会合,逐步将登月舱、服务舱抛掉,返回地球。

经过专家们细致、认真、比较后最终选择了第五种方案,它设计巧妙,回程时重量又大大减轻,是最有希望实现的。在攻克了无数个困难后,“阿波罗”11号飞船终于在1969年7月20日成功登上月球,2名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报告“着月了”,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整个“阿波罗”计划共发射了17艘飞船,其中“阿波罗”11~17号都是进行载人登月的,除了“阿波罗”13号“有惊无险”

顺利返回地球外,其余6艘“阿波罗”飞船均成功登陆月球。

最早飞上太空的宇航员

1961年4月12日,在人类航天史上,这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一天。上午9时7分,苏联“东方号”载人飞船在苏联哈萨克中部的拜拜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飞行108分钟后,于萨拉托夫州捷尔诺夫卡区斯梅洛夫村附近着陆,其间共飞行40868.6千米,最大飞行速度28260千米/小时,最大飞行高度327千米。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东方号”的唯一乘员,从此作为第一位飞上太空的人而永载史册。

加加林1934年3月9日出生于苏联斯摩棱斯克州格扎茨克区的一个农民家庭。1951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柳别尔齐职业中学,成为受训”金工人并继续在萨拉托夫工业技术学校学习,业余时间学习飞行。1955年以优异成绩从工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开始在奥伦堡航空军事学校学习飞行,1957年参加原苏联军队,并成为原苏联北方舰队航空军团的一名歼击机飞行员。

1959年,俄罗斯宇航之父科罗廖夫着手进行载人宇宙飞行的研究。莫斯科决心要抢在华盛顿之前,把载人飞船送入太空,宇航员的选拔工作因此变得相当紧迫。数千名符合选拔条件的空军飞行员参加了进入宇航员训练中心的角逐,加加林和其他19名歼击机驾驶员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获取了苏联首批宇航员的光荣身份。加加林以坚实的爱国精神、对飞行成功的坚定信念、优秀的体质、乐观主义精神、随机应变的机智、勤劳、好学、勇敢、果断、认真、镇静、纯朴、谦逊和热忱成功入选。除以上条件外,对于第一名航天员的人选,赫鲁晓夫当时还作过如下指示:必须是纯俄罗斯人。

因而,具备同等条件的乌克兰族的航天员托夫成为首次航天的预备航天员。

加加林提前两小时就进入了飞船,随后就出现了不愉快的事情。先是发现舱门未关,后来又发现加加林忘了打开通信开关,无法与地面联络。马尔杰缅诺夫急中生智,利用一个小电台调出频率,总算恢复了与加加林的联络。“但距点火还有很长时间,为了让加加林别太紧张寂寞,总设计师让我给加加林放点音乐,我给他放了奥库德热维的流行歌曲。”倒计时数秒的最后一瞬,加加林喊出了那个流芳百世的名句:“飞起来了!”当时还没有地面与飞船间的视频系统,基地只听见他的声音,却不见其人。整个飞行全部录音,磁盘的重量就达40千克。磁盘后来都装进箱子。贴在箱口的封条上写着:“绝密永久保存。”

“东方号”宇宙飞船于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零7分发射,在最大高度为301千米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刻:1961年4月12日10时55分,加加林在顺利完成宇宙之行后于萨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村附近着陆。这次飞行之后,世界各国报纸立即对此进行了报道,使加加林的名字在全球家喻户晓。加加林也因此荣获列宁勋章并被授予“苏联英雄”和“苏联宇航员”称号。在这次历史性的飞行之后,加加林曾多次出国,访问过27个国家,22个城市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

首次太空飞行之后,加加林积极参加训练其他宇航员的工作,1961年5月成为宇航员队长,1963年12月荣升为宇航员训练中心副主任。在训练其他宇航员的同时,他自己并没有放弃训练,梦想着能够再次进入太空。1967年4月,他完成了“联盟号”飞船首次飞行的培训准备工作,成为宇航员科马罗夫的替补。他在进行宇航训练之余,并未放弃驾驶歼击机,还专门进入茹科夫斯基航空军事学院继续学习飞行,并于1968年毕业。

1968年3月27日,加加林在驾驶喷气式双座飞机进行训练时坠机身亡,与他同时遇难的还有飞行教官谢廖金。政府当时曾成立专门委员会对坠机事件进行调查,但却一直未公布调查结果。加加林遇难原因也就有了各式各样的说法和版本。据说,事故调查委员会成员都是一流专家,他们调查了从技术设备到飞行员全部操作的每项细节,却未发现任何异常情况,从技术上找不到导致事故的原因。但事故毕竟发生了,于是专家们只好猜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是飞行员在下降时可能把云朵当成了突然出现的障碍;二是出现一群飞鸟;三是飞机陷入另一架飞机的尾迹或上升的纵向气流当中。

加加林死后,其骨灰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墙壁龛里,他的故乡格扎茨克被命名为加加林城,他训练所在的宇航员训练中心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纪念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的壮举,俄罗斯把每年的4月12日定为宇航节,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缅怀这位英雄人物。

人类首次太空行走

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在1965年3月18日乘“上升-2”号飞船遨游太空时,冒险出舱活动24分钟,成为世界上太空行走第一人。

列昂诺夫1934年5月30日出生于克麦罗沃州。1953年参加苏军。毕业于丘古耶夫军事航空学校(1957)和茹科夫斯基军事工程学院(1968)。曾在苏军航空兵部队当飞行员。1960年进入航天队。

1965年3月18日莫斯科时间上午10时,“上升-2”号飞船轰鸣着,载着两名航天员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其中别列亚耶夫为指令长,列昂诺夫是驾驶员。他们乘飞船进入了497.7千米伊173.5千米、倾角64.79毅的预定轨道。飞船入轨后,他们便为太空行走做准备。在别列亚耶夫的帮助下,列昂诺夫将一个生命保障系统背包套在自己的压力服外边,开始吸纯氧,吸了一个多小时后便出舱了。为保持与飞船的联络及安全,列昂诺夫身上系着一根与飞船相连的绳链,绳链长5.35米,内有一根电话线,很像婴儿的脐带。

当飞船飞到第2圈时,列昂诺夫在确认座舱密封完好后打开了向内开的舱门,随着别列亚耶夫的一声“祝你好运”,列昂诺夫浮游进入密封过渡舱,给自己的航天服充压,并检查过渡舱的密封性,调整头盔。此后,列昂诺夫关上座舱盖,于11时34分51秒进入茫茫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太空漫步的人。

事后他说,当我准备好出舱时,轻轻地推了一下舱盖,于是人就像一个软木塞一样呼的一下便冲出了舱口。出舱后列昂诺夫在太空不仅浮游,还翻筋斗,并从舱外卸掉一个相机,移动了几件舱外物体。事实证明,太空并不那么可怕,人只要穿上航天服和带上生保背包,就能在舱外工作和生存。10分钟后,别列亚耶夫提醒列昂诺夫准备返回座舱,可此时却出了麻烦。列昂诺夫报告说取回舱外相机有困难,相机放进过渡舱时,一松手它就漂走,如此反复数次都是徒劳。

最后,列昂诺夫硬把相机推进通道,并用脚踩住,这才将相机放下。可这时列昂诺夫已精疲力竭,出汗量超出了他的航天服所能吸收的量。在他本人进入过渡舱时,又遇到了新问题。为了踩住相机,他的脚先进到过渡舱里,可身子怎么也进不去了,他被卡在了舱门口。这是因为太空是真空的,无法从外部对航天服施压,此时的航天服比想象的要鼓得多,如气球一样。此外,因戴头盔不能擦汗,汗水流到了眼睛上,汗气也使面罩模糊。这时,列昂诺夫除了听到自己的心在咚咚地急促跳动外,什么也看不清,听不见。突然他灵机一动,给航天服放气降压。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将航天服压力降到了极危险的低限,即从40千帕降到25千帕。他终于穿着瘪下来的航天服活着进了舱门。列昂诺夫在太空行走了10分钟,但为了挤进舱门他却拼力花了14分钟。

一返回舱内后,不能重复使用的过渡舱即被抛掉。

列昂诺夫因完成这次飞行,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1975年7月15日~20日,作为船长参加了苏联“联盟-19号”飞船(随航工程师是库巴索夫)和美国“阿波罗号”飞船的联合航天。这是航天史上第一次按照“联盟-阿波罗”计划进行的重大的联合科学实验。它是根据1970年5月24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签订的为和平目的研究和利用宇宙空间的合作协定进行的。在6昼夜飞行过程中,首次检验了靠拢和对接协调吻合设备,实现了苏美航天飞船的对接和两艘飞船乘员的相互换乘,进行了联合科学研究实验。由于胜利地完成了这次飞行,表现英勇,再次荣获“金星”

奖章。

为表彰列昂诺夫在开发宇宙空间方面建立的功勋,苏联科学院授予他“齐奥尔科夫斯基金质奖章”1枚,国际航空联合会授予他“宇宙金质奖章”2枚。

此外,还荣获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劳动英雄称号。获“列宁勋章”2枚,“红星勋章”和三级“在苏联武装力量中为祖国服务勋章”各1枚,奖章及外国勋章多枚。月球背面一环形山以其名字命名。

人类首次月球车行驶

月球车是在月球表面行驶并对月球考察和收集分析样品的专用车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人们便开始了飞向地外天体的准备。然而,在对月球表面探测过程中,采取什么的运输工具才有可能在月面上进行实地考察呢?于是,产生了月球车。为了使月球车在月面上能够顺利行驶,美国、苏联曾发射了一系列的卫星探测,并对月面环境进行了反复的科学实验,为在探测器上携带月球车的成功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月球车分为两类:无人驾驶月球车——由轮式底盘和仪器舱组成,用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联合供电。这类月球车的行驶是靠地面遥控指令。有人驾驶月球车——这是由宇航员驾驶在月面上行走的车。主要用于扩大宇航员的活动范围和减少体力消耗,可随时存放宇航员采集的岩石和土壤标本。

这类月球车的每个轮子各由一台发动机驱动,靠蓄电池提供动力,轮胎在-100益低温下仍可保持弹性,宇航员操纵手柄驾驶月球车,可向前、向后、转弯和爬坡。

1970年11月17日,苏联发射的“月球17号”探测器把世界上第一台无人驾驶的月球车——“月球车1号”送上月球。此车约重1.8吨,在月面上行驶了10.5千米,考察了8万平方米的月面。此后苏联送上月球的“月球车2号”行驶了37千米,并向地球发回了88幅月面全景图。

1971年7月31日,美国“阿波罗15号”宇航员戴维斯.R.斯科特和詹姆斯.B.欧文进行了人类首次有人驾驶月球车行驶,他们驾驶着4轮月球车,在崎岖不平的月球表面上,越过陨石坑和砾石行驶了数千米。斯科特和欧文成为在月球上漫步的第7位和第8位人,而且是第一个在月球上驾车行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