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飞天的神话——航空航天
4874000000014

第14章 军事航空器的发展(9)

这架V-8安装了一台发动机,被北约称为河马-A。1962年8月2日,装有2个发动机的V-8A(北约代号河马-B)改进型进行了首飞,并成为后来量产的米-8的原型。1965年,喀山直升机公司开始批量生产米-8河马-B直升机,这种直升机主要用于人员运输。

紧随其后,米-8的第一种军用型M-8TV也于1968年进入苏联军队服役。米-8TV可装载2个或4个16管57毫米火箭发射巢或是2000千克重的航空炸弹。

1973年,米里设计局又设计成功米-8TV的改进型,北约称为河马-E,和米-8TV相比,河马-E的火力更加强大,它可以装在6个32管57毫米火箭发射巢,2000千克的航空炸弹和4枚9M17P(AT-4)反坦克导弹。在随后的几年里,米里设计局又以米-8TV为基础,陆续推出了多种特殊用途的直升机,诸如电子侦察、通信侦察、电子干扰和战场指挥直升机。

米-24武装直升机

米-24是苏联米里设计局莫斯科直升机厂研制的武装直升机,是苏联的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于20世纪上个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研制,1969年首飞,1973年装备部队。约有1250架在独联体服役,并装备包括阿富汗、越南、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古巴、印度等国家军队。

现有型别:米-24A,早期型别;米-24D,武装型,用于空对空及空对地攻击,座舱重装甲,武器系统有USUP-24机炮,机头装12.7毫米机枪,KPS-53A光电瞄准具;米-24V,类似米-24D,改进翼尖发射巢及4个翼下挂架,最多可携带8枚AT-6“螺旋”无线电制导的反坦克导弹,翼下挂架可选装AA-8“蚜虫”空对空导弹,类似米-24,但机头换装双管30毫米机炮;米-24R,每次可采集6个土壤样本,以供NBC战分析(原子战、生物战、化学战);米-24K,在机舱装更大照相机;米-24BMT,扫雷型;米-24生物勘查型,用于探索水面上油污染及季节性水位变化;米-25,米-24D的出口型;米-35,米-24V的非武装出口型;米-35P,米-24P的出口型,米-35M,为满足俄罗斯军方最新机动性要求而升级,装米-28直升机的旋翼、尾桨和传动系统,减轻了重量,装备新的电子设备。

米-24装有2台卡里莫夫TV3-117涡轴发动机,每台功率为1633千瓦。武器系统包括一挺遥控4管“卡特林”12.7毫米机枪,储弹量1470发,4枚AT-2“蝇拍”式反坦克导弹,多种火箭、炸弹、布雷器,最多可装1500千克常规炸弹,试装AA-8“蚜虫”、AA-11“射手”空空导弹。

米-24P空重82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12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200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335千米/小时,巡航速度27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4500米,作战半径(最大军用载荷)160千米,航程(标准内部燃油)500千米,最大续航时间4小时。

米-26直升机

米-26是苏联米里设计局(现改名为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厂股份公司)研制的双发多用途重型运输直升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的绰号为“光环”。这种直升机是继米-6和米-10以后发展的重型运输直升机,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重的直升机。为开发西伯利亚及北方沼泽和冻土地带,前苏联决定发展一种全天候重型运输直升机。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方案论证,目标是其装载能力要达到以前生产直升机的1.5~2倍以上,正式研制工作大约持续了3年,原型机于1977年12月14日首次试飞。1981年6月,米-26的预生产型在34届法国巴黎航空展览会上首次公开展出,1982年开始研制军用型,1983年米-26交付使用,1986年6月开始出口印度。总计制造了约300架。目前仍在生产。米-26已发展有米-26A、米-26T、米-26P及米-26M等多种型别。

米-26直升机具有极其明显的军事用途,这种直升机最大内载和外挂载荷为20吨,相当于美国洛克希德公司C-130“大力士”的载荷能力。米-26直升机主要用于没有道路和其他地面交通工具不能到达的边远地区,为石油钻井、油田开发和水电站建筑工地运送大型设备和人员。米-26往往需要远离基地到完全没有地勤和导航保障条件的地区独立作业,因此,要求直升机必须具备全天候飞行能力。

旋翼系统为传统的铰接式旋翼,桨毂是钛合金制成的,有挥舞铰和摆振铰,带有阻尼器,没有弹性轴承或轴向铰。这种旋翼由8片等弦长桨叶组成,是世界采用桨叶片数最多的单旋翼。每片桨叶由一根管状钢质桨叶大梁和26个玻璃钢翼型段件组成。段件内部用翼肋和加强构件加固,中间填以蜂窝填料,前缘有不可拆卸的钛合金防蚀条。桨叶具有中等程度的扭转角,桨叶厚度沿展向向桨尖方向变薄,后缘装有调整片,可在地面上按飞行状态的需要进行调整。尾桨由5片玻璃钢制桨叶组成,位于尾梁右侧,钛合金尾桨毂。为适应高寒地区使用,旋翼和尾桨桨叶均装有电加热防冰装置。旋翼转数为132转/分。传动系统包括V-26风扇冷却的主传动系统。主减速器传动功率为14710千瓦。单发工作时传动功率8500千瓦。尾传动轴位于座舱顶。机身传统的全金属铆接的半硬壳式吊舱尾梁结构。蛤壳式后舱门,备有折叠式装卸跳板。尾梁下表面平直。

为了防火发动机舱用钛合金制成。垂直尾面向左偏置。尾桨安装在垂直尾面右侧。水平尾面位于垂直尾面与尾梁的交接处。

卡-50武装直升机

卡-50,原编号为卡-136,是苏联卡莫夫设计局研制的新型共轴反转旋翼武装直升机。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噱头”,俄军将其命名为“黑鲨”或“狼人”。卡-50于1977年完成设计,原型机于1982年7月27日进行首次飞行,1984年首次公布,1991年开始交付使用,1992年底获得初步作战能力。

卡-50主要用于完成反坦克任务,此外还可用来执行反舰/反潜、搜索和救援、电子侦察等任务。卡-50采用了很多先进技术,如红外抑制技术、红外诱饵撒布装置和装甲、先进的火控技术。1996年,卡莫夫设计局公开了卡-50的双座型卡-52,俄军将其命名为“短吻鳄”。卡-50与卡-52协同作战,形成黄金搭档。

AH-1武装攻击直升机

AH-1“眼镜蛇”是贝尔公司为美国陆军专门研制的世界上第一种“专门设计的专用的”武装攻击直升机。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陆军根据越南战场上的实际需要,迫切要求迅速提供一种高速的重装甲重火力武装直升机,用来为运兵直升机提供沿途护航或为步兵预先提供空中压制火力。因为当时用普通运输直升机临时加机枪改装的火力支援直升机不仅速度慢,而且无装甲保护,火力也不强。

AH-1“眼镜蛇”直升机由于其飞行与作战性能好,火力强,被许多国家广泛使用,并几经改型。AH-W“超眼镜蛇”直升机是新近推出的最新型反坦克直升机。该机更突出了高温高原性能,具有全天候昼夜作战能力和一定的空战/自卫能力。贝尔公司1989年又发展了4桨叶的AH-1(4B)W“毒蛇”直升机,采用了先进无轴承旋翼,载运能力将提高1倍,飞行性能也将有较大提高。

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

AH-64“阿帕奇”直升机是美国最先进的具有全天候昼夜作战能力的武装直升机,由美国原休斯直升机公司研制,编号休斯77型。AH-64直升机于1975年开始研制,主要用于反坦克作战。与其他直升机相比,“阿帕奇”的突出特点是:一是火力强,它以反坦克导弹为主要武器,另外还有机炮和火箭等;二是装甲防护和弹伤容限及抗坠性能好;三是飞行速度快;四是作战半径大,可达200千米左右;五是机载电子及火控设备齐全,具有较高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和较完善的火控、通信、导航及夜视系统;六是具有“一机多用”能力。

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实施大规模空袭前22分钟,8架“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从750千米外的基地起飞,发射了3枚“海尔法”导弹,导弹沿着波束飞向伊拉克西部两个地面雷达站,不到2分钟,就彻底摧毁了它,从而为空袭部队提供了安全走廊,保证了空袭成功。

其后,AH-64“阿帕奇”直升机又以单机摧毁23辆坦克的纪录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