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佛陀的下午茶:佛经中的人生絮语
48734400000010

第10章 戒律:云在青天水在瓶

东云禅师茶语:自由源自约束,约束派生自由

歌德说:“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人如果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可供其发挥的空间往往超乎想象,他所能成就的事业也绝不简单。倘若放任自己做一些违背社会生存原则的事情,那么整个社会将会与你为敌,你又能如何自由自在呢?约束与自由的相对性和复杂性正在于此。

佛法中之所以存在十分严格的“持戒”,是因为任何事物都需要一定的约束。“戒”的意义就是不侵犯,其精神就是自由。倘若只是挂个名或者明知故犯那还不如不去受戒。“戒”的含义就是约束自身并且不去侵犯别人的权益,如此一来自己才能活得心安理得,活得自在。“约束”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一定要认真对待。

车轮对方向盘说:“你总是限制我的自由。”

方向盘说:“我若不限制你的自由,你就会跌到深渊中去。”

由此,可以悟出一个道理:汽车不能离开方向盘的限制,而在方向盘限制的范围内,汽车才可以自由驰骋。人和社会的关系就是汽车和方向盘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离不开社会的约束。虽然生活中,很多人都崇尚自由,反对约束,但这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绝对自由一说。

约束和自由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约束才会有自由,因为自由存在的前提是束缚,没有约束,自由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没有自由,约束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具有的意义和作用。所以,自由和约束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统一。

不仅是人,自然界亦是如此。“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话阐述的是生物链,而生物链就是自然界中自由与约束的关系。没有一种生物是没有天敌的,它们在和同类生活的同时,也必然要提防天敌的袭击。假设哪天狮子不吃羊了,豹不吃兔子了,所有动物都安乐地繁殖,那么终有一天,世界上的动物会越来越多,那么除了“人口危机”外,还会出现“牲口危机”,到时候动物们是不是也需要找一个星球来移民呢?

又如,当我们陶醉于硕果满枝的果园时,迷恋于赏心悦目的花草时,折服于巧夺天工的盆景时,我们可曾思考:如果没有人们的精心修剪和养护,没有人们对它们的“约束”,它们将会是一副什么样子?我们大概只会看到没有果实的纷繁枝叶,杂乱无序的花草,更不可想象那盆景又是副什么尊容。

盏茶铭心

东云禅师语:“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旨在教化众生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自由和约束看似矛盾,却又息息相关。很多人都崇尚自由、反对约束,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有约束的自由才是常态,没有无约束的自由,只有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自由。

庆诸禅师茶语:方圆之本,在守规矩

禅宗有五戒,五戒是佛戒之中最简单的项目,但也是一切佛戒的根本,故称五戒为根本戒,其他一切戒律无一不由五戒衍生而成,也无一不将五戒作为重戒。五戒包括杀、盗、淫、妄、酒。圣严法师在《佛教入门》一书中对其做了详细的解释:

第一,不杀生,主要是不杀人;

第二,不偷盗,主要是不取非分之物,不收不义之财;

第三,不邪淫,主要是不违社会秩序,不背人间伦理,不妨害他人的家庭,不损害健康;

第四,不妄语,主要是不以语言使得他人受到损害;

第五,不饮酒,应包括麻药在内,以不饮用酒及麻药为主,不因喝酒失去自制能力而做出杀、盗、淫、妄的犯罪行为。

禅宗的“持戒”,是为了在戒律中寻求一种有约束的自由。守五戒,于佛家来讲是自利自保,利乐众生。

表面上看来,五戒似乎是极为简单的事情,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并不多。很多时候,即使形式上遵守了这五戒的要求,却并不能从内心里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

一天,两个学禅的和尚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上。走到一处浅滩前,他们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踟蹰不前。是因为她穿着丝绸的衣服,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大和尚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与小和尚继续前进。

小和尚跟在大和尚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默不做声。

晚上,回到寺院后,他忍不住了,对大和尚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小姑娘过河呢?”

“呀!你说的是那个小姑娘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怎么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大和尚笑着答道。

在小和尚的理解中,大和尚“亲近女色”,违反了佛门清规,但大和尚怀中有美女心中却没有男女的概念。在他眼中,少女只是一位需要帮助的人,所以过河之后,他就已经真正放下了;而执著于戒律的小和尚反而对此耿耿于怀,可见其并没有真正领会禅门戒律的内涵。

禅宗也有自由,但他们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没有痛苦,没有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但仍然要以不损害他人并救济他人为原则。把握住自由的方向,只有握紧手中的线,风筝才能够在高空中自由飞翔。丝线束缚着风筝,这是常理,更是规矩。

盏茶铭心

庆诸禅师讲,“国有国法,寺有寺规,没有规矩就修不成佛法”。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所谓的约束,就是我们生活中的规矩。在人世间存在的万事万物,都受着一定的约束,如此才能有序且有益地运行。没有一个事物是绝对自由的,但只要在规矩之内运行,它就享有自由运动和自在存活的权利。

圆瑛法师茶语:君子之行,须以戒人之心戒己

中国人向来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之说,说明人的天性大都希望领导别人,而不喜欢被人领导。但是,一个本身无能力又不肯接受别人领导的人,这将成为团体进步的绊脚石。做人既要懂得领导别人,也要乐于被人领导。身为领导者,能够时时心系大众,怀着“为大众”的心情,才能深刻体会到大众需要什么,才能不断端正自己的行为,行事才能使大众心悦诚服,这样自然就能得到众人的爱戴和信服。

孔子认为,假如本身公正,去从政,不必讲,当然是好的。“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政者正也,要正己才能正人。假使自己不能端正做榜样,那怎么可以辅正别人呢?星云大师虽修佛道,对此亦深感信服。中国古代的能臣将士,历来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深知身正令从的道理。

曹操被人称为“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古今向来褒贬不一。然而,值得肯定的是,他深谙管理之道,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在治国治军方面深得将士尊重。

麦熟时节,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沿途的百姓因害怕士兵,躲到村外,无人敢回家收割小麦。曹操得知后,立即派人挨家挨户告诉百姓和各处看守边境的官吏,他是奉旨出兵讨伐逆贼、为民除害的,现在正是麦收时节,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以儆效尤。百姓心存疑虑,都躲在暗处观察曹操军队的行动。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有一个敢践踏麦子。百姓看见了,无不称颂。

然而,曹操骑马经过麦田之时,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坐骑受惊,一下子蹿入麦地,踏坏了一片麦田。曹操为服众,立即唤来随行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之罪。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言:“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阻。此时,大臣郭嘉走上前说:“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

曹操沉思了好久说:“既然古书《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付的重任,那就暂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犯了错误就应该受罚。”于是,他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曹操割发代首,严于律己,实属难能可贵。曹操深知要正人,先正己,自己以身作则才能约束他人。如果他未能赏罚分明,草草了事,必定会在三军之中失去威信,士兵们又如何能放心将自己的生命交给这样不负责任的领导?

一个人以身作则,作出表率,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他人信服。只有营造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氛围,才能形成凝聚一心的强大战斗力。

有人说:即使你没有一流的能力,但只要用心去工作,同样能获得人们的尊重;反过来讲,即使你能力无人比及,若没有基本的以身作则的精神,也一定会遭到社会的遗弃。

盏茶铭心

圆瑛法师提倡对人对己都要一视同仁,在要求别人的同时,自己先得能做好。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无论是身为领导者,还是作为普通民众,都要言行一致。如果只知要求别人,自己所行却与所言相违背,则他人必不信服。做人必须言出必行,以德行服人,以身教服众。

晦堂法师茶语:持戒之香,众人景仰

佛陀于菩提树下得道证果后,于罗阅只国弘法教化,后来又前往舍卫国度化众生,深得波斯王与百官的敬仰。

当时,舍卫国内有位大商主,名叫波利,带领五百位商人出海寻宝,正当船只航行于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海神突然现身于众人之前。波利向海神讲授佛法,得到了海神馈赠的一副香璎。

波利回到舍卫国,想到这么稀有珍贵的香璎,绝不是自己这种平民百姓所适合佩戴的,于是前往皇宫将这宝物献给波斯王。国王非常欢喜,马上派人去请诸位夫人出来,并且言明将把香璎赏赐给其中最美丽的一位。

消息布达后,宫中的每一位夫人无不竭尽全力将自己装扮得美艳动人,希望自己会是得到香璎的幸运者,唯独末利夫人没有来。国王询问侍者,侍者回答:“今天是十五日,夫人正在持守八关斋戒,因为身着素服,没有装扮,所以没有来。”

国王听了很不高兴,派侍者转告末利夫人:“难道你今天持斋受戒,就可违抗国王之命不出来吗?”

就这样传达了三次王命后,末利夫人终于出现于众人之前,质朴的衣着上未添任何装饰,素净的面容上没有一丝脂粉,全身散发耀眼光彩,比平常更加庄严。国王见了非常惊讶,心存敬意地问道:“是什么样的修为,让你看起来如此与众不同?”

夫人回答:“我想到自己累劫以来少修福德,今世得为女人,情深业重,秽垢堆积如山。况且,人命短促,若不精勤修行,稍有不慎,便会堕入三涂恶道。所以至诚发心每月持守斋戒,割舍世间种种贪爱,遵从佛陀教法,希望世世皆能蒙受法益,增长福德。”

国王看到修行使夫人如此美丽,深感佛法的力量深大,决定将香璎送给末利夫人。夫人拒绝了,并提议将香璎敬献给佛陀。

波斯王一行人来到精舍,向佛陀至诚顶礼,诚恳地奉上了香璎。世尊接受了国王的供养,说偈云:

多作宝华,结步摇绮,

广积德香,所生转好;

琦草芳华,不逆风熏,

近道敷开,德人逼香;

栴檀多香,青莲芳花,

虽曰是真,不如戒香;

华香气微,不可谓真,

持戒之香,到天殊胜,

戒具成就,行无放逸。

佛陀告诉波斯王:“斋戒的福德广大长久,能够使人得到好的名声与大众的敬爱。即使有人将遍满天下十六大国的珍宝,拿来布施修福,所得的福报,也不及末利夫人一日一夜持守斋戒的功德。与末利夫人的福德相比,须弥山不过如一粒豆子罢了!所以斋戒是福慧双修之法,可以解脱烦恼,证得涅槃,不是世间福报可以比拟的。”

末利夫人一日一夜持戒的功德,竟使须弥山相形见绌,持戒对佛教徒的意义可见一斑。佛经中有一种说法:佛在世以佛为师,佛不在世以戒为师。戒是如来的法杖,是解脱生死的根本。

持戒不一定是为了修行到菩萨或佛的境界,其最朴实的目的就是来生再做人。所以,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

众生畏惧因果,就是因为大家疏于自律,如犯法入狱的罪犯一样,在最大的自由来临之前追求了不该有的自由,反而使自己身陷困境。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所以有人说:何必受戒,自找束缚。其实,凡是遭受牢狱之灾失去自由的人,基本上都是由于触犯了五戒。譬如:贪污、窃盗、勒索、抢劫,是犯了偷盗戒;杀人、毁容、伤害,是犯了杀生戒;强奸、嫖妓、拐骗,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恐吓,是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受戒在某种程度上说与守法同意,能够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

盏茶铭心

晦堂法师说:“现在受戒的人虽多,但只是挂个名而已,切切实实能持戒的很少”。要知道,受戒之后,若不持戒,所犯的罪将倍增于不受戒的人。所以弘一法师时常劝人不要随便受戒,即使受戒也要随自己的力量去受戒,万不可敷衍门面,自寻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