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发现标志着人类对于微生物的认识又深入了一大步。病毒比一般的微生物特别是细菌要小很多,是微生物的一种。病毒,顾名思义,听着都觉得吓人。它肯定是一个一心一意制造疾病的家伙。
简单理解,病毒就是一类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不具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病毒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它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
入侵到动物细胞内的病毒叫做动物病毒,防止动物病毒入侵人体是关系到人类健康的关键。动物病毒进入到细胞是利用细胞的吞噬作用,随后它会潜伏一段时间,待到周围的警戒解除以后,便开始增殖。被病毒侵入的细胞一般不进行再分裂,它们持续地释放出病毒颗粒。
动物病毒能引起人和动物的许多疾病,狂犬病就是其中的一种。人被疯狗咬伤后,病毒就会随着疯狗的唾液由伤口侵入人体,使人患上狂犬病,危害人的神经系统,得病者的死亡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病毒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危害,引起神经组织的疾病有狂犬病、脑膜炎和小儿麻痹症;侵染皮肤而引起的疾病有水痘、天花、麻疹等;还有最常见的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这类引起内部器官病变的疾病;它还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引起农副产品的减产。
由于病毒的个头太小,以至于在发现它的存在后又过了几十年,直到20世纪40年代,人们才用新发明的显微镜真正看清楚了它的本来面目。
第一节人类常见的几种病毒
1.病毒中的煞星——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并不陌生,相信差不多每个人都跟它打过交道。电视里经常会播放治疗病毒感冒的药物广告,可以说流感病毒是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的,堪称是病毒中的明星。科学家和医学家们想尽了办法要将它置于死地,医院药房里对付它的药就有上百种。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是一种造成人类及动物患流行性感冒的RNA病毒.在分类学上,流感病毒属于正黏液病毒科。
它由空气迅速地传播,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在世界各地常会有周期性的大流行。流行性感冒病毒在免疫力较弱的老人或小孩及一些免疫力失调的病人身上会引起较严重的症状,如肺炎或是心肺衰竭等。
流感病毒呈球形,直径在80纳米~120纳米。新分离的毒株则多呈丝状,丝状流感病毒的长度可达400纳米。
由于流感病毒感染会降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清除和黏附异物的能力,所以大大降低了人体抵御呼吸道感染的能力,因此流感经常会造成继发性感染。
由流感造成的继发性肺炎是流感致死的主要死因之一。
防治流感病毒一方面要尽量作出准确的预报,加强流感病毒变异的检测,以便进行有针对性地疫苗接种;另一方面要切断流感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流感病毒依靠飞沫传染。尽早发现流感患者,对公共场所使用化学消毒剂熏蒸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抑制流感病毒的传播;对于流感患者,可以使用干扰素、奥司他韦、金刚烷胺等药物进行治疗。干扰素是一种可以抑制病毒复制的细胞因子。
奥司他韦可以抑制神经氨酸酶活性,阻止成熟的病毒离开宿主细胞。金刚烷胺可以作用于流感病毒膜蛋白和血凝素蛋白,阻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还有迹象显示板蓝根、大青叶等中药可能有抑制流感病毒的活性,但是未获实验事实的证实。除了针对流感病毒的治疗,更多的治疗是针对流感病毒引起的症状的,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等。这些药物能够缓解流感症状,但是并不能缩短病程。
2.21世纪的瘟疫——艾滋病毒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是在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
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
“艾滋”是英语缩写AIDS的音译,曾译为“爱滋病”“爱死病”。它分为HIV-1型和HIV-2型,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HIV所攻击的正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细胞——T4淋巴细胞,致使人体抵抗能力过剩,从而产生疫苗,以供他人使用。艾滋病病毒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抵抗各种疾病的载体。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剩,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从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13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他们外表看上去正常。
在室温下,液体环境中的HIV可以存活15天,被HIV污染的物品至少在3天内有传染性。
近年来,一些研究机构证明,离体血液中病毒含量的多少决定离体血液中HIV病毒的存活时间,病毒含量高的血液,在未干的情况下,即使在室温中放置96小时,仍然具有活力。即使是针尖大小的一滴血,如果遇到新鲜的淋巴细胞,艾滋病毒仍然可以在其中不断复制,仍然可以传播。病毒含量低的血液,经过自然干涸2小时后,活力才丧失;而病毒含量高的血液,即使干涸2~4小时,一旦放入培养液中,遇到淋巴细胞,仍然可以进入其中,继续复制。所以,含有HIV的离体血液可以造成感染。但是HIV非常脆弱,液体中的HIV加热到56℃10分钟即可灭活。如果煮沸,可以迅速灭活;37℃时,用70%的酒精、10%的漂白粉、2%的戊二醛、4%的福尔马林、35%的异丙醇、0.5%的来苏水和0.3%的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处理10分钟,即可灭活HIV。
艾滋病毒也并不是完全无懈可击。它们不能在空气中、水中和食物中存活,只能在血液和体液中活的细胞中生存,离开了这些血液和体液,这些病毒就会很快死亡。只有带病毒的血液或体液从一个人体内直接进入到另一个人体内时才能传播。它也和乙肝病毒一样,进入消化道后就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所破坏。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接触,如共餐、握手、接吻,生活在同一房间或办公室,接触电话、门把、便具,接触汗液或泪液等,都不会感染艾滋病。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到21世纪初中国艾滋病的感染者数量将达到100万,到2010年感染者数量有可能达到1000万。”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专家和熟悉中国艾滋病疫情的国内专家估计,“若现在采取有效措施,则有可能把艾滋病的流行控制在较低水平,在2010年时感染者数量可能不会超过150万。”
卫生部部长张文康说:“如果现在不有效地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泰国和印度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泰国报告的艾滋病病例数仅次于美国、巴西和坦桑尼亚。而印度由于前几年放松警惕而导致艾滋病大规模流行,感染数字是目前全世界最高的。
在国务院印发的《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中提出,艾滋病防治工作总目标及近期和远期防治工作目标是: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相结合的机制,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与传播。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的年增长率到2002年控制在15%以内,2010年感染人数控制在150万以内。
3.最使人尴尬的顽固病毒——乙肝病毒
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为60%~70%,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7.18%。以此计算,全国约有9300万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
对于肝病患者来说,对亲情、婚情、社交、入学、就业、出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甚至歧视,使生命无可避免地蒙上了悲哀的色彩。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非常重要,对于这一群弱势群体来讲更为重要。他们对于治病、对于健康无所适从,到处求医,什么新的方法都尝试过了,到头来都是以无奈和失落而告终,广泛地认同“乙肝无治论”。因为这样,无数人失去了治疗的信心,就是“乙肝无治论”这句话使好多患者丧失了治疗时机。但是,受害的都是患者,由于长期以来得不到治疗,工作的繁忙,心理的压力,病毒不断地发展,延误了治疗时间,发展到肝硬化、肝腹水、肝癌。最后形势越来越严重,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乙肝病毒可存在于人的血液、汗液、唾液、尿液、眼泪、精液、阴道分泌物、月经排出物、母乳、腹水关节液、脑脊液中。传播方式有多种,如通过血液传播、血液制品传播、医源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交叉感染传播、密切接触传播等。得了乙肝,坚持正规、正确的治疗是可以治好的。
防患于未然才是对付乙肝的最好的方法。乙肝病毒非常顽固,下面是预防乙肝的几点建议。
1.接种乙肝疫苗;2.不去卫生条件差的地方餐饮;3.乙肝病人的日常生活用具应与家人分开使用,并定期消毒;4.不去非正规医疗机构看病;5.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配偶及密切接触者应查肝功和乙肝病毒感染指标,如果乙肝病毒感染指标阴性,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4.手足口病的罪魁祸首——肠道病毒EV71
肠道病毒71型,英文名为Humanenterovirus71,简称EV71。
是引起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的罪魁祸首。它是一种肠道病毒。肠道病毒一般是以数字命名的,排列顺序代表着它们被发现的先后次序。按顺序,这种病毒被命名为肠道病毒71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了EV71疫情。它的特点是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为主要特征。仅保加利亚就有超过750例的病例,44人死亡,149人致瘫。英国1994年第4季度暴发了一起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疫情遍布英格兰威尔士,患者大多1~4岁,大部分病人症状平和。该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资料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由柯萨奇、EV71引起的大规模流行。
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在东亚地区传播。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发生2628例病例,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病程仅两天。
柯萨奇是人们最早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后来发现的柯萨奇病毒A组4型、5型、9型、10型以及B组2型和5型等肠道病毒也可引起手足口病。自1969年首次分离出EV71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EV71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
此病常见全家发病,并可造成局部暴发流行,传染性强。成人也可患病,但病情多较轻,患者以4~5岁以下小儿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5、6月份为多发。潜伏期2~5日。传播途径不仅是粪——口传播,病毒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人群密集处易发生病毒的流行,幼托机构内的学龄前儿童是感染EV71的高危人群。
感染初期患者表现为低热、流涕、口痛、食欲下降、呕吐、腹泻等;口腔黏膜出现小疱疹,常分布于舌、硬腭、颊黏膜,也可以出现在扁桃体、咽部及牙龈等处,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在口腔病变的同时,皮肤可以出现斑丘疹,以手足为多见。皮疹主要分布于手背、指间,偶见于躯干、臀部、大腿、上臂等处,呈离心性分布。斑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直径3毫米~7毫米,质地稍硬,几个至数十个不等,2~3日自行吸收,不留痂。大多数为良性过程,多自愈,但可复发,有时伴发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等。在马来西亚、我国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暴发的手足口病中,均出现与EV71感染有关的严重中枢感染,甚至发生致死性脑病、肺出血和心肌炎猝死。EV71累及神经系统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1~2岁幼儿发病率最高。
防治肠病毒必须从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着手,做好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