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动画文化学
48717700000049

第49章 愉悦与变革:动画的文化生态(8)

(三)甄别:本土化与全球化

中国动画的美术风格俨然继承了中国绘画的思想,并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她独到的美学风格。在中国画家的血管里面,总是涌动着一种儒家或是道家的豁达,他们继承了传统文化对于美的认识,在认识美的基础上彰显着美。中国动画也不例外。从1926年中国第一部动画开始,这种源自中国绘画审美意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就已经逐渐渗透到作品当中了。

笔墨迹化的东方意象给中国动画带来神秘和高深莫测的感觉,水墨动画,成为独具东方意味的视觉意象。斑驳墨迹中,中国美术的审美思想得以淋漓尽致的表达,水墨为上的观念是老子美学“大音希声,大象希形”思想的体现。格调清新、洒脱、空灵、飘逸的水墨动画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把中国水墨动画这朵艺术奇葩推向新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中国动画注入了新鲜而又厚重的血液。中国美术风格的多样性也促成了动画形式的多样性。来自民间的剪纸艺术促成了剪纸动画,当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诞生时,我们欣喜地看到美术风格对于动画的重大意义。万古蟾在其自述中曾谈到:“剪纸片令我满意的是它浓郁的民族风格。我国早期动画片是我和兄弟们在外国片的启发下研制的。许多年后,还或多或少地带有外国片的影响。剪纸片则不然。它根植于民间艺术,一开始就显示出鲜明的民族风格,使我国的美术电影艺术在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中国的民间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潍县的杨家埠,生于斯长于斯的广大民间艺人创造出无数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每一个形象的背后有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些都是中国动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而惠山的泥人等民间工艺品又使中国的泥偶动画独具特色。民族工艺美术的发展使中国动画拥有深厚的民族积淀和文化源泉。

2008年有许多动画作品引发人们的热议。《功夫熊猫》的热映让中国人不断进行自我反省,而动画人更是从中受到触动。据英国媒体报道,《功夫熊猫》在中国的票房一路攀升,中国的电影文化主管部门已经讨论了为什么这样一部拥有众多中国元素和背景的影片由好莱坞来制作会更成功等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国内对动漫电影控制较严,而且1.23亿美元的电影投资存在巨大风险。

报道称,《功夫熊猫》把高科技、明星的召唤力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所涉及的中国元素包括山水画、建筑、古典神话、针灸、流行语,以及鹤、蛇、猴子、螳螂、老虎等象征不同武术流派的角色。而法国《世界报》却以《〈功夫熊猫〉伤中国自尊心》为题发表文章,称美国梦工厂以中国国宝熊猫为主角的新片《功夫熊猫》,给一道地道的中国菜调进世界口味的调味料。这一报道同样引起人们的反思。

《功夫熊猫》带给中国动画产业的,是文化的激励与挖掘文化资源背后的自省。与此相似的例子还有关于“三国”题材的开发。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部八十多集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一次大规模地把这部文学名著搬上了荧屏,那时人们欣喜地以为,古典文学名著在当今焕发了新生。其实,“三国”题材在包括古典绘画等在内的许多艺术领域中都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丰厚的文化遗产一度给我们带来独特的艺术资源。在中国画、木版年画、风筝图案以及戏曲艺术中,“三国”系列人物和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在传统艺术的演绎发展中,只需要用简单的色彩就可以勾点出三国人物的区别了。例如在京剧艺术中,关羽被勾以“红色整脸”,形象庄重威严;又如曹操,生性奸疑、善用心计,但又不失军事家、政治家的双重性格,因此脸上抹一层白粉,遮掩了真实面目,然后勾细长的三角眼,眼角画出奸纹以表现曹操的奸诈。

然而除了电视剧之外,以其他形态反映这一民族元素的艺术类型便式微了。但近十年之后的2004年初,日本光荣游戏公司推出了第十代“三国志”游戏。日本的游戏公司牢牢占据了中国的“三国游戏”市场。这款取材于中国文化的系列网络游戏风靡日本并蔓延至全球,为日本的网络游戏产业赢得了巨大的利润。

而美国迪士尼公司以中国传统故事“木兰”开发的动画《花木兰》也早已经风靡世界,这部由600多位迪士尼动画师历时四年悉心制作的动画长片,将传说内容幻化为令人目不暇接的动画场面,而华裔女演员温明娜,及喜剧谐星艾迪·墨菲等著名好莱坞演员配音,百老汇作词家大卫·吉波与马修·怀德所制作的配乐,以及略带“美国式”的台词,让这个来自中国的聪明伶俐、志气高昂的女孩有了“迪士尼式”的诠释。

在动画片《花木兰》中,有引人入胜的中国风景,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色彩方案,对黑、红、黄等色彩的运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本片在制作上融入许多中国风味的画风,例如中国画中讲究的简约,跟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的精致风格大不相同,《花木兰》一片中的背景,就如同一幅幅中国泼墨山水画,若是把前面的人物角色拿掉,背景感觉就是一片雾蒙蒙的画作,不求精致写实,但求意境悠远,此样的风格在迪士尼动画中也是从来没有过的。另外,在线条上,《花木兰》也融入中国绘画的圆融笔触,人物造型、背景建筑,就连烟雾的线条形状,都有浓浓的中国风。现在,名为“花木兰传奇”的手机游戏也已开发完成,游戏内容仍旧以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为蓝本。2005年迪士尼还推出了动画影音产品《花木兰2》。在《花木兰2》中,这个东方女孩进行了一次“美国式”的爱情。影片开始时水墨画效果的动画在银幕上开出一朵朵嫣红的木兰花,跟随着流畅而又灵动的墨迹,时光倒转到了中国的古代。影片的一个卖点就是借助了中国这个家喻户晓的女子并融入了许多的东方元素,如中国的武术、太极、占卜、传统的婚嫁习俗等。这些古老的文明之中孕育的文化符号带给西方的是新鲜感和神秘感,但是从线条到结构,从对白到插曲,从生产到发行,它仍旧保留了“迪士尼”的特色,因而,完全就是“熟悉的陌生人”。而对于中国观众,依然是同样的感觉,熟悉的人物、不同的阐释和美国式的幽默很快让许多人喜欢上了这个眼角向上的女孩,在影片最后那场众望所归的婚典里,那个中国女孩依然让你感动于她的真诚与自然。以真情动人,中间穿插喜剧的情节是迪士尼一贯的表述方式,尽管如此,这些充满魅力的东方文化却成了让人回味和留恋的筹码。

2009年春节前后热映的国产电影《梅兰芳》同样引起了电影人高度的关注。在电影《梅兰芳》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艺术与商业的结合,同时也看到了人性的伟大,对于京剧这一国粹的诠释和中国艺人高尚品格的展现则是电影走向成功的关键。而对于这一题材,日本漫画已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借力”。早在2006年,日本漫画作家上田宏就发布了他的漫画作品《武神戏曲》,梅兰芳成为书中的灵魂人物,他和他的京剧科班成为故事的中心。从精致华美的人物舞台造型,到虎虎生风的武打动作,上田宏都做了认真的研究。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深思:一位日本作家用读图时代最流行的方式,诠释了地道的中国文化。而京剧作为国粹,却是中国原创动漫尚未涉及的领域,在运用现代手段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方面,日本同行已捷足先登。

如果从“文化转移”的角度看像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日本网络游戏《三国志》等诸如此类的文化现象,我们会得到更多的启示。文化移转是不同文化相遇时,一个文化为了自己的需要而改造其他文化、据为己用的过程。文化的确在全球化,并且这种进程会缔造一种全球化文化。民族化与全球化并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个取向都应当把握适度原则。对于“民族主义”的提法,有时候是一种文化相对处于弱势时,以民族的名义抵御外来势力压迫的动员和应急的手段,此时,不能盲目抵制外来文化,而更应该致力于本土文化的保护。

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是文化移转的表现形式。文化的海纳百川为动画艺术创作提供了机会又使其面临着挑战。肯定文化差异性,强化动画艺术的新鲜感是一剂良方,每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不同之处都是一个闪光点,也是动画创作的一个来源。但是在充分利用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将其置于全球化的文化系统中才能走向世界。要考虑到其他文化对这种文化的认同度和接受度,否则,剔除了文化差异的新鲜感之后,所剩的也就只有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对其他文化的诧异和困惑了。动画电影《花木兰》的成功至少可以说明,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使其更好地被大部分人所接受,当然也包括中国观众。在将中国故事美国化的过程中,迪士尼首先剔除了中国故事的情境,确定其核心要素,然后才加以重构和重新情境化。对迪士尼来说,美国化之后的故事是否偏离原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吸引观众。但是,迪士尼仍然希望《花木兰》保留一定的中国风味,因此,在被去情境化之后,这个故事又被放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重新加以情境化。例如,创作者选取了一系列的代表中国的符号,像长城、中国住宅、太极图、武术和天安门等,在这些文化符号所构成的文化情境之中,将两种文化进行了融合,中国的故事融合了美国式的幽默,而非简单的“拿来主义”。“坚定本民族的文化立场,在题材上,坚持表现中华民族的生活特色、民族习惯、审美方式、语言思维、心理结构等内容,必须在文化精神、文化本体的认同方面确立坚定的本土意识,不要为了满足西方人猎奇的审美视野而歪曲民风民俗和民族精神,或搬用西方的模式来套用中国文化的内容。”[41]

在这里并非反对外来动画以及其所渗透的异国文化,而是在本土化语境中,更希望动画艺术家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文化环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自己民族化的想法。而这些,与动画需要的深刻的思想以及厚重的文化是不相矛盾的,我们应当深刻地意识到,民族化的精神内核为我们走向世界架构起了桥梁,本土文化走向世界,必须以民族文化为源泉。以《功夫熊猫》和《花木兰》为例,外国人之所以走到了我们前面,除了简单的技术问题外,还有体制层面的差距,但是最根本的是思想理念上的差距。

因此,一种不卑不亢的文化观念遂应当体现在动画文化的艺术呈像中。除了对发达国家优秀的文化传统、观念、技术、方式大胆借鉴、积极学习以外,更应当在文化的吐故纳新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宽容、博大的胸怀。于是,全球化3.0时代的意义更是一种观念上的意义。在这个趋于扁平的时代里,本土化是一面镜子,全球化是一种声音,在全球化3.0时代我们依然不安,因为世界科技发展太快;我们依然焦虑,因为担心自己观念更新得太慢;我们依然躁动,因为展现在人类面前的机遇实在太多;我们依然思考,对待跨文化交流的态度将决定文化产业在竞争中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