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动画文化学
48717700000021

第21章 开放的系统:动画文化本体探索(9)

“审美体验,是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所获得的对人类活动的有限中的无限、刹那中的永恒的体验,或者说,是对人类活动的永恒动荡中的暂时安宁、无限失落中的有限超越的体验”。[24]在动画片《天空之城》中,怀揣着“飞行石”的少女希塔在躲避军方与空贼的追捕过程中邂逅了矿工少年帕斯,接着两人为了探寻是否真有天空之城的存在而踏上了冒险历程。宫崎骏以最浓烈的笔墨描绘的事物是那株植根于天空之城中心的宇宙树,它不仅是伟大生命的象征,同时也是昔日孕育天空之城中人们赖以生存的飞行石结晶的母体。对天空之城的这种向往,正是对“刹那中的永恒”的一种精神体验。

而在动画片《龙猫》中,入夏的季节,坐在颠簸的小车上,开过绿野花香的乡间田园,望着天空流云点缀的蔚蓝,忽被一阵风将车内蒸腾的空气一扫而净,于是两个女孩小梅和五月兴奋地开怀大笑起来。在这样一番自然田园风光的开场下,宫崎骏以鲜明淳朴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构筑了一部旨在寻找日本风土的人文电影,而更加凸现了自然与人交流的美好。或许,在《龙猫》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审美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审美经验,是审美经验强烈而深刻、丰富而高妙、充分而激烈的动态形式,并以其设身处地,情感激烈,想象丰富,灵感突现,物我两忘,浑化同一为其鲜明特征”。[25]动画片透过孩子们独特的心灵视角所观察到的微观世界,使精灵、信仰、快乐与希望等等这些人类懵懂时期最初的怀念再次涌现出来,这种对人与自然的生命体验正是一种“物我两忘、浑化同一”的境界。

审美体验对时空的超越性还表现在审美体验的同一性上,所谓同一性体验是指人在体验中主体和客体合一的状态,主体的经验与客体的表象在体验过程中融为一体,所有的矛盾消失在这种天人合一的状态之中。人在审美体验中比其他任何时候的感觉更为自由,更为和谐。此时,体验者达到忘我、忘物的境界,感觉和整个宇宙融为一体,超越时空的限制,世界和历史在这种迷醉的状态下从记忆中消失。时间在体验过程中失去原有的概念,生命达到了真正的自由和无限,历史的起点和终点已完全对接。人本身也成为自由的存在物,超越了生理的、经验的、美的存在。就像席勒说的那样:“美可以成为一种手段,使人由素材达到形式,又由感觉达到规律,由有限存在达到绝对存在。”[26]在这个过程中,美的意义释放了出来。

画家康定斯基说:“色彩是琴上的黑白键,眼睛是打键的锤。心灵是一架具有许多琴弦的钢琴。艺术家用手通过这一或那一琴键,把心灵带进颤动里去。”[27]创作者在生命的罅隙中记录点滴瞬间,通过对生命的观察,用心灵体验自然,产生了无穷的源泉,这些灵感注入到动画艺术中,与这种奇妙的艺术形式擦出了火花,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些美丽的动画。因此,只有艺术家以真实的心灵与自然同步呼吸,运用敏锐的观察和独特的感受,捕捉到常人难以察觉的视听形象和情绪,物我交融,生出丰富的情感,才能创造出闲逸幽深的如诗意境,如画生活。这是诗人、画家和艺术家们共同的本领。由此,绘画以独特的语言方式向观众传达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层次、节奏、明暗、对比、色彩、线条、墨色,就能以符合美学规律的方式重新创造和组合,借景抒情,含蓄传神,给人带来诗意的美感。

动画艺术正是这样一种释放的过程。动画文化的体验是一种生命活动的过程,体现为人的能动意识在体验的过程中,主客体融为一体,人的外在现实主体化,人的内在精神客体化。在人类的多种体验当中,对动画的审美体验展示了人们对于自由空间的追逐、对梦想的追求和对理想境界的追寻。从这种体验中获得的不仅是生命的飞扬、生活的充实,而且还有对于自身价值的肯定,对于客体世界的认知和把握,以及对于“不可能事件”的策划。

其实,对于动画来说,之所以能够构建一个梦想的空间,正是因为其海纳百川的艺术品格。动画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动画所创造的文化空间中,以动画形象为核心的动画文化产业创造着丰厚的利润,在一些国家,它们甚至超越了钢铁、汽车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以动画思维为核心的动画创作创造着精神消费的乌托邦,在许多人的心中,动画能够表达失落的理想、不复存在的童年以及心底最真实的愿景,动画成为一扇窗口;与此同时,以动画为艺术的影像传递让生活流光溢彩,以动画技术为手段的表达方式让科技变得直观,以动画为媒介的传播方式让生活变得充满生机。

动画以独特的形象角色和情节向观众传达了作者的生活体验,通过梦幻的故事,生活的瞬间,灵动的色彩,配合完好的声音和生活在非真实世界里的动画角色,给人带来了对童年的追忆、梦想的膜拜和未来的遐想。

[1] 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2] 同上,第7页。

[3] 刘来:《从电影〈花木兰〉谈文化转换理论: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电影艺术》2001年第2期,第117页。

[4] 刑丹:《全球化坚守与本土化繁荣》,《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119页。

[5] 刑丹:《全球化坚守与本土化繁荣》,《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119页。

[6] 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7] 戴锦华:《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8] 田本相:《电视文化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9] Declaration of Mondiacult,World Conference on Cultural Policy,organiz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UNESCO in 1982 at Mexico City.转引自李庆本、吴慧勇:《欧盟各国文化产业政策咨询报告》,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10] Public Law 209 of the 89th United States Congress. 转引自李庆本、吴慧勇:《欧盟各国文化产业政策咨询报告》,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11] 李庆本、吴慧勇:《欧盟各国文化产业政策咨询报告》,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12] 孙聪:《材料即形式——论动画材料与材料动画的形式风格》,《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3] 王林:《当代绘画的观念性问题》,《文艺研究》2006年第7期,第99—107页。

[14] 王林:《当代绘画的观念性问题》,《文艺研究》2006年第7期,第99-107页。

[15] 胡智锋:《影视文化论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 彭玲:《动画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17] 田本相:《电视文化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18] 互联网上的网站(Xday.com)将1976年以后出生的人群作为他们的服务对象,并且沿袭美国现成的概念(即X generation,它指美国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出生的一个人群),把中国1976年以后出生,伴着网络长大的新新人类称为“Xday”一代,这引起社会多方面的关注。1976年是中国当代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中国人在地理和精神上都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大地震,因此将这一年作为一个特殊的分水岭来划分一代人。Xday的特征包括:1.人口学特征:独生子女,小太阳,甜水中泡大。2.生活的社会政治氛围:政治观念淡漠。3.价值观:知识英雄崇拜,金钱价值观。4.他们的主要生活场景在现代都市。5.电脑和互联网成为生活的主要部分。6.消费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文化生活:连环画、洋品牌和进口大片以及港台搞笑片;日韩文化影响;读网络,看VCD,漠视经典。7.爱情上的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渴望真爱,害怕伤害(典型症候:一个人怕孤独,两个人怕辜负)。8.吃“娃哈哈”长大,思想和身体都偏于早熟,独立的个性特征,过早的反叛意识;文化偶像:美女文学,网络作家。9.自我崇拜。自我中心,较少畏惧的一代,坦率,不掩饰欲望,勇于表达的一代。10.广告文化培育出来的一代,成长的大环境充斥着物质主义。买房、买车、生活旅游成为主题词。11.娱乐工业生产物。麦当劳、好莱坞、魂斗罗、游戏机、快餐、歌坛影视、流行乐、可口可乐、酒吧、演唱会等等。12.环境污染的直接承受者:农药、大气污染、土壤沙漠化。13.地球村公民意识浓厚,最少等级观念,言语中夹杂英文单词。14.由于人口政策和中国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这一代人进入婚姻市场后,男女比例不协调,可能导致相当部分男青年在婚姻市场上缺少合适的婚姻对象。15.可能晚景十分凄凉。由于人口政策原因,他们小时候生活在6比1(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优越环境中,拥有最多的社会资源,但是他们成长以后可能处在两夫妻比十的沉重责任之下,前景并不十分乐观。

[19] 孙宜君:《影视艺术鉴赏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20] 豪赛尔:《艺术史的哲学》,陈超南、刘天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6页。

[21] 游皓智:《宫崎骏奇幻世界初旅行》,《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2]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卷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56页。

[23]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3页。

[24] 王一川:《审美体验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页。

[25] 王岳川:《艺术本体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60页。

[26] 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02页。

[27] 蔡松琦、蔡幸子:《钢琴宝典》,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