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眉
2008年是中国大悲大喜的一年,也是国内新闻界经历考验的一年。党报党刊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不断创新的职业精神,立场坚定、反应迅速,以客观公正、形式多样的报道内容,发挥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引导作用,为中国参与和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抢得了先机,赢得了主动权。
下面以《中国经济周刊》为例,以《中国经济周刊》在2008年多项重大事件中的报道表现为事实,来说明党报党刊在引导社会舆论和掌握话语权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
《中国经济周刊》是中国的官方主流财经媒体,是国务院新闻主管部门指定的中央级重点新闻单位,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每周的周一出版。作为以政经为主的综合经济类期刊,周刊的定位是“领导决策的经济参考”,为中央、地方及企业的领导层提供最有决策借鉴价值的资讯。“做中国经济转型的真实记录者、中国经济国际化的理性观察者、中国经济复兴的历史见证者”是周刊肩负的社会责任和神圣使命。
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提高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宣传的传播力,是我们在采编工作中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和不断探索创新的努力方向;而如何创新政经新闻的报道形式,让政经新闻有故事、有人物、有新意、有深度、有意义,充分满足读者的新闻需求和阅读习惯,是我们实现新闻影响力、传播力和掌握话语权的根本途径。
二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全面展现中国30年所创造的经济奇迹,深刻回顾和总结中国30年间的大胆探索和伟大历程,是党报党刊承担社会责任、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和掌握舆论话语权的职责和任务。但什么样的报道形式和报道途径,才能最大范围和最高效率地实现我们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经过对多种报道宣传方案的分析和对比,我们最终选择了举办一个全国性活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经济百人榜系列评选,即“经济百人榜”。
“经济百人榜”活动从2008年年初启动,评选活动期间,100多家新闻媒体对评选活动进行了报道,近百位专家发回问卷,数以百万计的人民网网友和数十万计的《中国经济周刊》读者踊跃投票,媒体、专家和公众广泛参与。这种全社会、各阶层的参与,不仅保证了评选活动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更重要的是,它引导社会各界正确、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充分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并以30年间涌现出的具有推动力和影响力的中国经济界精英为榜样,更积极地参与到未来的改革开放大潮中。
历经一年的全社会参与,“经济百人榜”终于在2008年12月20日隆重揭晓,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颁奖典礼。包括成思危、厉以宁、倪润峰、王永民、李东生、刘永好、张朝阳、宗庆后、段永基、朱新礼等在内的100多位获奖的国内经济界重量级人物相聚北京,500多名国内各界精英参加颁奖典礼,100多家海内外媒体进行了现场报道。
事实证明,依靠这种创新的报道形式,通过读者喜欢、乐于接受的宣传方式,评选活动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提高了宣传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积极主动地掌握了舆论话语权。同时,通过这一重大社会活动,通过真实、客观、生动、鲜活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实等新闻报道形式,《中国经济周刊》也在读者心目中树立了负责、权威、高端的品牌形象,提高了周刊自身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以及国际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国际舆论战”也愈演愈烈。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报党刊承担着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的职责和重担。
每年一次的“共和国党报论坛”是个非常好的平台,召集全国知名的学者专家和资深媒体人,一起交流和探讨如何创新报道形式、提高报道宣传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探讨如何把党报党刊办得更好更成功。本届论坛将2008年发生的几件新闻大事——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改革开放30周年等,确定为论坛交流的主话题,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
回顾2008年,面对这些重大新闻事件,特别是突发性新闻事件,党报党刊反应快速果断、报道真实客观、影响积极广泛,不仅在国内发挥了舆论的正确引导作用,更在国际舆论话语权方面争得了主动权。
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经济周刊》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分两路赶赴震中,前线记者和后方编辑紧密配合连续作战,当周推出了中国期刊界第一本抗震特刊——《抗震大救援》,其后又连续推出《志愿者》、《灾区新家园》,以及《科学家在灾区》等特刊或封面报道。再如在奥运报道方面,《中国经济周刊》从刊物定位出发,跳出体育和赛事的常规报道思路,着力关注奥运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影响,连续推出了“谁赞助了奥运”、“奥运舞台上政府营销”、“奥运志愿者”、“外媒眼中的奥运”等系列特刊和专题报道,拓宽了体育报道的视野。
《中国经济周刊》对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等的及时全面充分的报道,受到中宣部等部门的表扬和充分肯定;报道所产生的广泛的社会影响,证明了期刊同样能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党报党刊有能力面对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的新挑战。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宣传中,以勇敢面对现实、理性报道现实、建设性解读现实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一流的舆论引导水平,以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赢得国际舆论话语权。
〔杨眉:《中国经济周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