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
48693200000049

第49章 后记

一年半以前那个炎热的夏日午后,当我签下这本书的写作协议时,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一个寒冷透骨的上海的冬天来完成这本书的后记。那天,我匆匆忙忙地跑到传媒大学去找薛燕平老师,一边暗自惭愧着自己的迟到,一边在他的带领下走进了出版社。编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协议让我先看看,我却抓起笔来就签了名。薛老师在旁边说:“你得看看啊!”我没做声,心想:“您交代的事,哪里会有错!”

认识薛老师,纯属巧合。2006年初,他的第一本书《世界动画电影大师》刚刚出版,我就赶紧买了一本来看。那时候我对动画片的兴趣正浓,正在四处搜罗与动画有关的书。这是一本让人看了一定会受感染的书,看完之后我就在博客上写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没想到不久之后竟然看到了薛老师的留言!原来他是在浏览新浪博客时偶然发现我的那篇文字的。除了感叹网络的奇妙之外,我再也找不到别的语言来形容当时的心情了。

薛老师听说我的硕士论文要写中国剪纸片(动画片的一种),十分热情豪爽地欢迎我去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听课。我的专业是儿童文学,虽说和剪纸片有一定的交集,但如果对动画不了解,论文很难深入下去。能去动画学院听课,正是我求之不得的事。于是,2006年的两个学期我都尽量去旁听薛老师的课。这一年的收获,让我享用至今。也正是因为这一年的听课经历,才让我有幸以一个作者的身份进入“动画馆”。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是那种老师喊不出名字的学生,然而薛老师却从来都不吝惜他的溢美之词。他对我的肯定、鼓励和帮助,是我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来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之一。薛老师有一次在课堂上说他很幸运,因为他总能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遇到很好的老师。大概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让自己也成了这样的老师。

然而开始动笔写这本书以后,我常常有不敢跟薛老师说话的感觉,唯恐他问我写得怎么样了。当时我有很多动画片都没看过,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补课”了,写作进展很慢。薛老师根本不用催,只要隔些日子问我一声“写得如何了”就足以让我如坐针毡。而且他还经常在自己阅读和写作的时候,把那些和日本妖怪有关的资料介绍给我看,还不时把他想到的思路与我分享。为了帮助我完成这本书,他还让本书的插图作者李墨谦(他是个日本妖怪专家)给我讲解日本妖怪的来龙去脉,并在初稿完成后请他帮我修改了书中的谬误。

人常常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发现正巧别人也在做这件事——正如我们往往是自己去看牙医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人的牙齿也坏掉了——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一些与日本传统妖怪有关的书也在相继出版。我搜集、阅读着这些书,并和自己的构思作比较,那些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的书,我快速翻过并置之不理;一些别人已经讲得很好的地方,我吸收进来但尽量不在书中重复;而那些能引起我思考的部分,则往往成了我构思时的指向。

我喜欢能看出作者性情的书——这样的书尽管可能有失公允,但至少是活生生的,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我不想把这本书写成“日本妖怪百科全书”,况且我也没有能力将妖怪们“一网打尽”。那么对妖怪和动画片的选择,也肯定会因此而有所偏颇,难免带有很浓的个人色彩。而且,即使是同样的妖怪在不同的人眼里也会有不同的样子,比如有的人认为“酒吞童子”无恶不作,可恶至极,有的人却觉得他很有英雄气概。因此,当大家没有读到自己熟悉并喜爱的妖怪,或者是读到了原本就不重要、自己也不喜欢的妖怪时,能够漠然视之。

这本书的写作,越到后来越是掺杂着惭愧和不安。因为我每一次打开书稿,都能发现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对日本动画和妖怪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发现自己的浅薄。开始时的蠢蠢欲动、兴致勃勃和热情洋溢,随着写作的一天天进行渐如人到中年,一切都归于平淡。再到后来,当我对一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文笔也变得越来越艰涩的时候,就更加觉得这本书是多余的。甚至到了最后,几乎都没有拿出来看的勇气了。如果不是男朋友对我说:“这是你的第一本书,一定会有很多不足。但是你有勇气让自己犯错误,这样才能改正和提高”,我恐怕还会遥遥无期地拖延下去。我很清楚这本书的弱点和缺陷,知道自己的视野还很不开阔,对很多本该是目力所及的东西却不甚了了,这无疑会让这本书显得单薄。但无论如何,我都只能惴惴不安地献丑了。我喜欢的日本学者梅原猛说,他的《地狱的思想》是个月份不足的孩子,或许它应该再吸收几年的养分,才能够出世。然而他之所以把它“生下来”,是因为有些想法会在某个时间产生,如果你不及时抓住,它们就会很快消失掉。这段话,不仅让我知道动笔要勤,也给我增添了交稿的勇气。况且,如果迟迟没有人来抛这块灰头土脸的砖,又怎能引出晶莹剔透的美玉?

如今回头来看这本书,唯一让我觉得问心无愧的是,我在写作时用了很大的力气、投注了很大的热情。我至今还记得自己在看《梦》、《千与千寻》、《河童之夏》等电影时的如痴如醉,还有在写与它们有关的那些章节时的痛快淋漓。

《千与千寻》那一节,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写。宫崎骏电影中的人物,我最喜欢的是千寻。谁都会有自己最喜欢的电影,那个电影也许并不完美,可它却能触动你心底最敏感的弦;谁都会有自己喜欢的角色,那个角色也许非常普通,但却让你感到分外亲切熟悉。很多时候我和刚刚闯入异界的千寻一样,软弱、犹豫、既娇宠又胆小,不愿去面对需要承担的现实。就像过马路时不愿自己看清车来车往,而更想躲在同伴身后。

千寻很幸运。她遇到了知道怎样才能让她长大的小白。这部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镜头,是千寻一边哭一边大口大口地吃着小白给她的饭团的那一幕。那感觉,对我来说是如此熟悉。每当看到这一段,我都会想起跟男友刚刚熟识的情景,当时我正在梅雨季节一般的阴郁中挣扎,是他温暖的安慰使我不至于发霉。也许,只有当一个人告诉你“人这辈子最重要的就是不能为自己的决定后悔,只要自己认为正确,再困难都要坚持下去,眼前的一切都会过去”的时候,他才是真正知道怎么帮你的人。真想让你变得勇敢的人,不会总让你躲在他的背后,而是让你自己去选择,甚至让你去犯一些小错。他会在你向他求助的时候,给你温暖但绝不粘腻的帮助,会有一些近乎冷漠的“规定”,有时还会有一点点严厉,为的是打消你的懒惰与自怜。他会在你犹豫不决时为你鼓劲儿,在你被冲昏头脑时向你泼冷水……

遇见这样一个人,会让你觉得不管曾经遭受过怎样的暗无天日,都是值得的。而当雨过天晴的时候,那些难以释怀的往事都被冲淡了,这份弥足珍贵的情义却还在充盈着你的生命。年龄渐长,渐渐明白了命运的际遇离合就像是海上的风暴,不管怎样坚固的船只,都有可能被它吞没。更为悲哀的是,自我保护的本能会让人学会见风使舵,也许在不知不觉间你就偏离了航向,离约定的港口越来越远。我很庆幸自己能这么幸运,在人生的航程中能与喜欢的人结伴同行。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有些不务正业——在这本书的正文还没有什么着落的时候,我就已经写了好几篇后记。现在回过头来翻看,它们都留有我当时心情波动的痕迹——有的阴沉,有的明亮,有的轻快,有的甚至还有点悲壮。然而如今书真的写完了,才发现那些后记都无法代言现在的心情。呵呵,不管了,让它们都自生自灭吧!生活本来就是瞬息万变的。

现在我得出去了,外面阳光还不错,我要去给自己买一件礼物。

周英

2008年12月12日

于上海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