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
4867800000285

第285章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1],起来慵整纤纤手[2]。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3]。和羞走[4],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1]蹴(cù):踩,踏。[2]慵(yōng)整:懒得动。[3]袜划(chǎn):穿着袜子走路。溜:溜走,滑落。[4]和:含。走:跑,快走。

李清照(1084-?)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她出生于一个文学气氛十分浓厚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李格非,自幼受到熏陶,培养了她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青年时代,作者与丈夫赵明诚过着宁静闲适的书斋生活,其词作多限于离情别绪、闺中生活、写景咏物,风格清丽俊朗。靖康之难后,作者夫妇南下、不久赵明诚染疾病逝。从此,李清照漂泊在杭州、金华一带,在落寞中度过了悲苦孤独的晚年。国破家亡,丧夫寡居,强烈的身世感使作者的创作发生了深刻变化,写出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风格沉郁凄凉。李清照是宋代知名的女作家,她兼擅诗、词、文,而词的成就最大,在词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著有《漱玉词》。

【鉴赏】这首词为李清照的早年作品,描述少女第一次萌动的爱情,真实而生动。上阕描述少女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妙在静中见动。诗人一开始并未写少女荡秋千时的矫健身影和欢乐心情,而是撷取其“蹴罢秋千”以后那一瞬间的镜头。因此少女的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她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大雁在半空中飞来飞去。次句“慵整”二字用得非常适当,令人想到她下秋千时已经极度疲劳,两手有些麻木,也懒得稍微活动一下。“纤纤手”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暗示出人物的年华和身份。第三句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里。第四句说由于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出了晶莹的汗珠。三、四两句在写景的同时也烘托了少女娇美的外貌。在花园娇而瘦的花枝上含有颗颗露珠,不正是象征着花季少女“薄汗轻衣透”的形象吗?整个上阕写了少女的“静”态。

下阕描述少女出见来客的动作情态,妙在曲折多变。首句遂来一转折: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时,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她感到惊诧。二、三句说少女来不及穿上脱在地上的鞋,急忙含羞跑开。脚上仅仅穿着袜子,头上的头发散乱,连金钗也滑落到了地上。这便传神地刻画出了少女匆忙遑遽,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的情态。诗人并未正面描写这位“不速之客”是谁,但从少女的反应中可以印证,这是一位举止不凡、风度潇洒的翩翩少年。刚才还荡毕秋千,懒得动弹,蓦地来了客,她却弃履掉钗,飞快逃走。她哪来的气力?只因羞于给他瞧见自己松松散散的模样,只因她但愿在他心目中永远端庄大方。“和羞走”一句,把少女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世界和外部动作作了精当的描绘。然而更妙的是结尾两句,诗人以极其精湛的笔墨描出了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放胆去见的微妙而又细致的心理。最后,她还是利用尚未走进屋内的机会,伏在门框上以“嗅青梅”的假动作来掩饰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上那少年几眼。“倚门”已是有所准备和期待,“回首嗅青梅”则描尽了矫饰之态,鼻子在“嗅”眼睛却在“看”。整个下阕都是写“动”,与上阕正好形成了对比。由此可见,上阕的“静”不仅静中见动,同时也是为了衬托下阕的“动”。而下阕的“动”所写的几个动作则层次分明,分别将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多情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本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寥寥四十一字便刻画出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初恋少女的姣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