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华人十大科学家:茅以升
48647000000001

第1章

他从小立下“奋斗”宏愿,到86岁时回顾说:人生之路崎岖多于平坦,忽似深谷,忽似洪涛,好在有桥梁可以渡过,桥梁的名称叫什么呢?叫“奋斗”。

1.镇江茅家

公元1127年,金国军队攻陷宋朝都城开封,虏走钦宗皇帝,北宋被灭。中原官民纷纷逃往江南避难。家住开封鼓楼的宋朝武功大夫茅康全家也加入了逃难行列;辗转流离,终于在镇江定居下来。

茅家到江南后的第769年是公元1896年。这一年的1月9日,一个婴儿的呱呱坠地,在茅家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因为婴儿生下来手心通红,人人都说是大福大贵之兆,昭示着茅家将要发达和显赫。

新生儿的祖父茅谦,去年秋天刚中了举人,正在准备进京考进士,恰在这时又添了一个身带吉兆的孙子,更是喜上加喜。他为婴儿取名“以升”,自然是希望孩子将来前程远大,茅家后继有人,家业昌盛。茅谦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心的读书人,当时中日甲午战争还硝烟未散,他正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孩子取名“以升”,也寓意着希望国家升平的愿望。

以升出生后不久,甲午战争以中国惨败结束,李鸿章代表清政府赴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爱国人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联合全国各地进京会试的新老举人1300多人签名上书,要求朝廷立宪变法。茅谦也积极参加了上书活动,上书的初稿上有他写下的不少意见和建议。然而仅仅3个月,这场变法运动就遭到了血腥镇压,以谭嗣同等“六君子”血染北京菜市口刑场而告终。

茅谦在中举前,已是镇江、扬州一带的著名文士,曾被湖南学使聘为幕僚,与谭嗣同结为至交。变法的失败,尤其是挚友谭嗣同的被害,对茅谦的精神打击极大。他仕进之心大减,回到镇江,在诗酒中寄托愤世嫉俗之心。他的后半生以兴办教育、造福地方为己任。

茅谦于1896年底将全家迁往求学环境更好的南京。当时以升才10个月,在母亲的怀抱中乘船到达南京。茅家在镇江根深叶茂,亲朋故旧众多。茅谦虽迁居南京,根基仍在镇江。他每年都要带家人回镇江祭祖扫墓,参与家族事务。镇江的老宅还在,他家人可以随时回去居住。茅谦身居南京,仍以镇江为家,这对幼小的以升影响很大;以升虽不在镇江长大,却对镇江感情很深,一生以镇江为家。

茅谦在南京,主要从事文化教育活动。1902年,他创办了《南洋官报》,第二年创办养正学堂,后又创办达材师范学堂,晚年还回镇江创办城南学堂,培育家乡学子。

茅谦精通文学,有诗文传世;年轻时还曾跟岳父杨子安先生学习过天文历算。以升从小就喜爱文学和数学,是与祖父的影响分不开的。

茅谦还是一位水利专家。他少年时,正逢太平军起义,镇江曾一度是主要战区,他到苏北兴化避乱数年,在那里又经历了大水灾,他亲眼看到洪水淹没人民生命财产的惨状,开始留心水利事业。壮年时他远游河南、河北、湖南、安徽等省,考察各地水域;曾参与规划治理江苏水患。到晚年,他还参加了广东的治水工作。他一生写了60多篇关于水利工作的文章,汇集成《水利刍议》一书。茅以升后来选定桥梁专业,与祖父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茅谦有三个儿子:乃登、乃封和乃经。以升是乃登之子。乃登自幼受父亲熏陶,学问扎实,思想进步,在镇江进学秀才,到南京后补博士弟子员,曾做过《中外日报》和《申报》记者,任过书局编辑,当过国文教员。后来与弟弟乃封一起参加军队,对辛亥革命做出一定的贡献。

以升的母亲韩石渠,天资聪颖,靠自学读了很多书,能诗善文,见识过人。14岁时,父亲被诬下狱,她忧急万分,奋笔写下一份辩诬状,有理有据,情辞感人,使父亲的冤案得以昭雪。茅谦认为韩石渠真乃奇女子,极力促成了她和乃登的婚姻。婚后,她不仅是乃登持家的贤内助,而且还帮助丈夫出谋划策,评阅文稿。乃登做记者时,她经常能对丈夫将要见报的文章提出很中肯的意见,把文章修改得更加完美。她与乃登生三男(以南、以升、以新)一女(以纯)。她非常钟爱自己的儿女,但决不溺爱放纵。她最关心的是儿女们的读书求知和做人处世。以升成长道路上的几个关键时刻,都得到了母亲的教诲、激励和指导。

2.好奇的幼儿

以升天资聪慧,3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识字,5岁就随哥哥以南到一家私塾读书。课本是《论语》,老师只要求学生一节一节地死记硬背,背不出来就用戒尺打手心。小以升觉得没有一点儿学习的乐趣。

他从小好奇心极强,总是睁大眼睛,歪着小脑袋出神,显出呆头呆脑的样子。家里有的大人不喜欢他这个样子,就开玩笑说他不是茅家人,是从门外的台阶上捡来的。小以升听了半信半疑,就去问妈妈,妈妈叫他不要相信,他还以为妈妈在故意安慰他。“管它姓茅不姓茅,”他想,“只要我长大能读书干活就行。”

上私塾期间,家里有人又对他开这种玩笑。他又想,如果我真不是茅家人,又何必赖在茅家吃饭呢?

有一天,小以升看见门口站着一个讨饭的,心想:“他既能挨家讨饭过活,我何不跟他走呢?”就和讨饭的谈了起来。家里人感到奇怪,问他说些什么,他回答说:“我想跟他走。”大家这才惊慌起来,都认真地对他说,以前是开玩笑的,“你千真万确是茅家人!”小以升这才放了心。

“我至今还记得这个故事。”茅以升82岁时回忆说,“因为它激发了我可以独立的精神。”

小以升七八岁时,开始对“科学”发生了兴趣。

南京有个风俗,过春节时家家玩花灯。以升家有一个走马灯,里面有一个能转动的小轮子,轮子四周粘了许多彩色的纸人纸马;轮子底下有蜡烛,一点着蜡烛,轮子就会转动起来。纸人纸马的影子射到墙上,形象很生动,就好像简单的“影戏”。小以升感到很有趣,但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走马灯的轮子为什么会转呢?”他问爸爸。“小轮子里从中心到四周,有许多叶片,又薄又轻,蜡烛的热气吹到叶片上,小轮子就转起来了。”

听了父亲的讲解,小以升拿起走马灯仔细地研究起来。他反复将蜡烛点着又吹灭,果然叶片受热气一吹,就带动纸人纸马转动起来,吹灭蜡烛,轮子就停了下来。他想到:“如果热气大点儿,轮子不就转得更快吗?”于是就在轮子底下多放了一支蜡烛,果然那轮子就加倍地转动起来了。

小以升对自己这个新发现非常得意。

3.立下“奋斗”宏愿

8岁那年,以升从私塾转到思益学堂读书。学堂是一所效仿欧美教育模式的新式小学,是由一批具有新思想的“江南才子”创办的。思益学堂虽是个小学,但教师都很有水平,一些人还很有名气。著名史学家柳冀谋先生就在这所学校教历史课。以升的父亲茅乃登在江南官书编译局任编辑,也来兼任思益学堂的业余义务国文教师。教师中有些人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坚分子,以升在这里受到了新思想的熏陶。

在思益学堂,以升的科学兴趣大大地发展了。以升特别喜欢数学。放学回家,他常常边吃花生米、边演算数学题,很长时间头也不抬。从数学演算中,他得到了极大的乐趣。对数学的爱好,为他后来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打下了基础。

9岁生日那天,三叔乃经送给他一本没有着色的世界地图,这本书在他面前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原来以为南京城最大,外地也和南京一样;想不到中国还有那么多大城市,中国以外还有那么多国家,各地的地形和风土人情竟是那样千差万别。于是他萌发了要周游中国和世界的愿望。后来这个愿望果然实现了,他的足迹不仅遍及中国,而且他还到过世界上许多国家。他一生都没有忘记这本世界地图。

就在这一年夏天,一个偶然的事件影响了茅以升一生的职业选择。

南京秦淮河自古是热闹繁华之地。每年端午节,河里都要举行赛龙船盛会。河上的几座桥,是观看竞赛的最佳位置,桥上总是挤满了人。

端午节前一天,几个同学来约以升第二天去看赛龙船。妈妈不想让他去,说他太小,怕去后挤丢了。以升再三恳求,妈妈才答应让他去。正巧这天晚上,他突然肚子痛,非常难受,几乎一夜没睡,第二天自然就去不成了。

傍晚,一个同学来到以升家,说:“你幸亏没去,如果去的话,可能掉到河里淹死了。”

以升大吃一惊,急忙问怎么回事。“我和几个同学挤在文德桥上看赛龙船,”同学说,“人太多了!桥栏杆突然被挤断,几块桥面铺板也坍了下去,不少人掉到水里……”“人都救起来没有?”以升打断同学的话,急切地问。“淹死了几个人,”同学回答,“我们学校的一个同学,也差点儿就完了。”

同学走后,以升怔怔地坐在床上,浮想联翩。修桥是让千万人过河的,但是桥要造得不好,就会引起灾难,有桥反而不如无桥了,那些被淹死的人,应由造桥的人负责。他暗暗下定决心:将来我要造桥,一定不会造得像文德桥。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升已不像小时候那样呆头呆脑了,而变得英俊灵秀,性格也越来越要强好胜。

10岁那年暑假的一天,一位客人来访问二叔乃封。以升很懂礼貌地送上一杯茶水。这位客人大概懂相面术,见了以升就对二叔大加赞赏说:“这孩子相貌不凡,将来一定了不起,要给你家光宗耀祖的呀!”

听到客人的话,以升心里很受用。不料二叔却说:“他还是个孩子,样样还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