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华人十大科学家:吴健雄
48645600000004

第4章

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之语,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为历代仁人志士所敬仰,所继承,此语也激励着吴健雄为“天下”而读书。

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学习境界,不仅为少年的吴健雄所追求,而且也化为她一生的行动。

还有儒家的伦理思想,曾奠定了中华民族道德品质的形成,讲授做人、待人的道理,吴健雄从中感受到了它的亲情和温馨,也深深为之鼓舞。“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些至理名言,不仅深深地烙印在吴健雄的脑海里,而且对她的人格成长和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至于她漂泊海外多年还恪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并以此律己。

吴仲裔在教育上主张兼容并蓄,要学生全面发展。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又特别维护,注重引导学生们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吴健雄更是如此。

一天,放学回来的吴健雄向做校长的爸爸问道:“爸爸,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很有才气,也很有名气是吗?”

吴仲裔答道:“是的,她不因自己是个女人而甘于落在男人的后面。她敢发挥自己的才华,很了不起啊。”

吴仲裔接着又说道:

“薇薇,你应该向她学习。知道吗?她不仅词写得好,而且诗写得也不逊色,其中有一首更是脍炙人口。”“哪首诗呢?能告诉我吗?”吴健雄渴望知道。“是一首七绝。我诵给你听。”于是,吴仲裔便清了清嗓子,吟道: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吴仲裔吟罢,只见吴健雄拍手叫道:“的确是首好诗。”“薇薇,她虽为女流,却是位巾帼英雄,四句诗,会有如此大的气魄,真是气吞山河。”听了爸爸的话,吴健雄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此次谈诗以后,父亲的男女平等,女孩子照样可以做大事的思想,再次启迪了吴健雄,使之久留于心中而不散,最终成为一种信念,直至她成长为一名世界级的科学家。

在那个旧时代,在一个偏僻小镇里,却有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为,足见吴仲裔的开明,不仅吴健雄的成长得益于这位开明父亲的教诲与影响,而且女子学校的那些女孩子,也都受益匪浅。

8.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在浏河镇的镇中心有座天妃庙,庙门前有个广场,吴健雄的家在广场的右侧,离这里很近。小时候,吴健雄与哥哥、弟弟经常在那里玩耍,留下了童年的笑声和欢乐。

一天,他们兄妹三人又在天妃庙的院落里玩耍,慈爱的父亲来到了院门前,欣赏他们的快乐。眼尖的吴健雄一眼就看到了,欢呼起来:“爸爸来了!”

哥哥和弟弟闻声,脸上也绽出了笑容。爸爸很快就加入到他们的游戏中。玩着玩着,爸爸忽然说道:“这里有块石碑,很有纪念意义,你们想不想看?”“我们想看!”三个孩子异口同声地道出童年那种好奇与渴望的心情。“好,跟我来!”在爸爸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了一块石碑前。“这是一个事迹碑,记述的是三宝太监郑和航海的事儿。”

“郑和是谁呀?为什么要航海?”“说来话长,让我慢慢给你们道来。”

三个孩子屏声静气地听着爸爸的讲述:

“郑和原本姓马,小字三宝,出生于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的一个回族家庭里。”

“姓马好好的,干吗要改姓呢?”弟弟不解地问。

哥哥打断弟弟的话:“听爸爸说呗。”吴仲裔充满爱意地看着孩子们,抚摸了一下弟弟健豪的脑袋,继续说道:“明代洪武年间,他被收入宫内,做了一名小太监。

后来,在燕王朱棣争夺皇位的战争中立下了军功,因而得到了朱棣的赏识。朱棣当了皇帝后,就赐给他姓名为郑和,还让他做了内官监太监。打那以后,他原来的姓氏,慢慢地就被人遗忘了。

“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信奉回教。1403年,他又得到朱棣的亲信、著名的和尚道衍的指引,接受菩萨戒,又成了佛门弟子,法名福善。因此,人们称他为三宝太监。”

“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呀!”弟弟像是很懂事地说道。

“还在他小时候,他的爷爷和爸爸都曾到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去朝圣,与阿拉伯商人有过接触,得知那里的风土人情和商务状况。回来后,他们常常向家人讲述他们的所见所闻。异域的风光、习俗、衣着和饮食,与中国人大不相同,郑和听了很开心。

“所以,当朝廷想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时,就想到了他。还有个原因,就是郑和身兼回教徒与佛教徒两种身份,有与西洋各国的回教或佛教相互交往的便利条件。

“1405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水手、官兵约27800余人,乘坐‘宝船’63艘,浩浩荡荡,远航西洋。”“那天,送行的人一定很多吧。”弟弟还是忍不住,又插嘴说道。

“是很多。知道他们是从哪里出发的吗?”“哪里呀?”

“就是我们这里。他们是从我们这个镇上出发的,到占城、爪哇、苏门答腊、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最后到了印度西岸才返回,回国时已是两年之后。以后又六次出海远航。前后经历28年,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曾到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

“他们所乘的船,最大的长44丈零4尺,宽18丈,可容四五百人。”哥哥听到这里,赞叹道:“乖乖,那时候我们国家就造有这么大的船!”“是的,宋元以来我们国家的造船与航海事业已经相当发达,这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吴仲裔很骄傲地说。

“就说郑和他们的航行吧,比西方哥伦布、华斯哥·达伽马等的航行早半个多世纪以上,船队规模与船只之大,都是西方无法相比的。

“由于郑和他们要远行许多国家,所以船上除了装礼品和商品外,还备有充足的粮食、淡水、盐、酱、茶、酒、油、烛、柴、炭等多种生活日用品。最大的船上,还装有九桅、十二帆,航行起来,蔚为壮观,气势磅礴。”

弟弟又插嘴问道:

“船结实吗?走到半路坏了怎么办?”

爸爸说:

“船结实着呢!不仅篷、帆、锚、舵结实牢靠,而且非常符合科学原理。”

“夜晚他们怎样航行呢?”这回轮到吴健雄沉不住气了。

“当时就利用人们的天文知识进行夜航,观看星斗,用水罗盘定航向。关于船上如何储积淡水,对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都作了合理的解决,所以才保证船只一次次地畅通无阻。”

吴健雄由衷地赞叹道:“真了不起。”

“是了不起。更了不起的是郑和为拓展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所做的贡献。

“作为明王朝的政治使节和商务代表,郑和每到一国,就向该国国王、酋长等赠送珍贵礼品,表示愿意通好的诚意。在双方的协议下,进行了彼此互利的贸易。比如,用瓷器、丝绸、铜铁器和金银等换取了当地的特产。因此赢得了所到国家的欢迎,促进了明王朝与邻近各国的友谊。”

“这是值得特书的一笔。”哥哥在一旁很肯定地说道。

“是的,不仅我们国家为他树碑立传,他所经过的地方也有人纪念他。例如,在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垄,泰国有三宝港,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城。这些名称都是对郑和出使该地的纪念。我国西沙群岛中的永乐群岛,南沙群岛中的郑和群岛,也是为了纪念郑和的航行事业而命名的。

“郑和七次下西洋,还有一个贡献,就是他曾经绘制了《郑和航海图》,图中对于航向、停泊港口、暗礁、浅滩的分布等,都作了比较可靠的记录,是我国早期有关海洋地理的珍贵地图。还有伴随郑和下西洋的通事马欢,著有《瀛涯胜览》,费信著有《星槎胜览》,巩珍著有《西洋番国志》等,这三本书,各自记录了海外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道里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等情况,是研究当时各国历史的珍贵史料。”

那天,父亲为三个孩子讲了很多很多,他那激动的语调久久回荡在广场上。

从那以后,郑和下西洋的事迹便牢牢地铭记在吴健雄的心中,她立志也要像郑和那样,做出一番大事业来。多年后,当她从家乡远航异域读书时,内心依然想着“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直至晚年,重返故土,她又来到镇上的郑和纪念馆,瞻仰郑和的塑像,她充满着崇敬之情对身旁人说:“我很崇拜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