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走向现代化的南京
48641200000033

第33章 持续增长的城市竞争力:从第一个“率先”走向第二个“率先”(2)

与原有的全面建设小康指标相比,我们忽略了森林覆盖率指标,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对于苏南平原地区而言,森林覆盖率很难衡量其生态环境。

在关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四个分指标中,南京和无锡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或达到了基本现代化标准,苏州和常州离45%的标准尚有一定差距;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方面,南京和常州未能达到基本现代化标准;在污水处理率方面,4城市皆达到基本现代化标准;在万元GDP能耗指标上,4城市中仅无锡达到基本现代化要求。

二、南京市与“苏南板块”“十一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从经济发展角度而言,南京与“苏南板块”相比互有优劣。南京的优势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南京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要远远超过“苏南板块”,特别是南京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中心的目标,使南京在产业分布上比“苏南板块”更趋于现代化;其次,南京市在城市化水平方面要比“苏南板块”更加现代化。但南京的劣势也非常明显,一方面在人均GDP指标上,南京低于苏州、无锡两个城市,仅稍高于常州;另一方面,南京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与苏州持平,远远低于无锡和常州。

从市民生活水平角度而言,南京与“苏南板块”相比全面处于落后状态。在我们选择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三个指标上,南京都要落后于“苏南板块”。特别是与无锡相比,南京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落后5000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要相差3000元,即使仅考虑最小规模的三口之家,南京城镇家庭与无锡的相比,每户年收入要少15000元,农村家庭每户收入要少10000元,这个差距应该是相当大的。

就社会事业而言,南京市与“苏南板块”相比并不落后,甚至要稍好一点。比如在R&D经费占GDP比重方面,南京在所比较的城市中是最高的。该结论与我们在有关“率先实现小康”中的分析是一致的,即南京的强项在于社会事业。但必须重点指出的是,苏南社会事业的发展也是非常先进的,在城镇劳动三大保险覆盖面上,苏州、无锡都计划在2010年达到99%,而南京仅为95%。

在生态环境上,南京要稍落后于“苏南板块”,仅有一项建成区绿化率处于第一位,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与常州并列)与万元GDP能耗都处于最后一位,特别在万元GDP能耗上,南京与“苏南板块”相比,至少要落后5年以上。

南京和“苏南板块”在现代化进程中都存在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如果江苏省在考核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时采用加权算分的方式,则南京市可能要稍落后于“苏南板块”中的苏州和无锡,稍领先于常州,但相互之间的差别并不大。但如果江苏省在考核城市现代化水平时仍沿用小康指标的方法,即如上文所示,对每个指标设定具体数值,被考核城市只有在所有指标满足要求时才算达标,则“苏南板块”和南京各自存在短期难以克服的短腿。对于社会事业而言,南京和“苏南板块”发展局面都比较好,应该在2010年达到相关标准。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南京和“苏南板块”都存在短期难以逾越的困难。一般而言,现代化标准的人均GDP设定在80000元人民币(或10000美元)较为合理,服务业占GDP总量的比例在50%左右。南京的问题在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难以达到相关标准,而对于“苏南板块”而言,服务业占GDP比重也很难在短期内超过50%。因为“苏南板块”处于上海和南京两大都市圈之间,所以服务业企业一般往往分布在上海和南京这两座中心城市,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决定了“苏南板块”短期内很难在服务业上有较大的突破。

在生活水平方面,“苏南板块”中的无锡和苏州应可以达到基本现代化的要求,而在该方面困扰南京和常州的是农民的增收问题,与苏州、无锡的郊县都为经济较发达地区不同,南京和常州的部分郊县为欠发达地区,城乡二元经济特征明显,制约了其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在生态环境方面,南京的劣势较为明显,无论从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还是万元GDP能耗指标,南京至少落后苏州和无锡5年。

第五节制约南京现代化进程的因素分析

由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所以我们首先从南京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着眼,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制约南京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深层原因。

一、由全面小康进程分析南京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优劣势

尽管南京市以市为单位可望在2007年实现“全面达小康”的设定目标,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发现南京的优劣势所在,从而扬长避短,为今后南京的发展找出更为合理的路径。

由江苏省政府统一制定的小康指标分为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四个大类共25个指标。对南京市该四大类指标发展的进程分别进行分析。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发现,南京市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大类中率先达到了全面小康标准,而在市民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两个大类中却处于滞后状态。其中生活水平大类共包括10个指标,南京2005年就有4个指标未达到标准,分别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200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了标准。在生态环境3个指标中,2005年南京就有2个没有达到标准,分别为森林覆盖率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2006年森林覆盖率率先达到了小康标准,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在2007年才可以达到小康标准。通过对南京市实现小康进程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南京的优势在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劣势在生态环境和生活水平方面。

二、制约南京市现代化进程的深层原因

无论是在分析小康进程中对南京社会、经济各部分进行相互比较,还是在分析基本现代化进程中对南京和“苏南板块”的比较,我们发现,南京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缺点主要集中以下几点:一是南京市民生活水平不够高,特别是农民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二是南京的生态环境不够好,特别是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和万元GDP能耗两个指标严重制约了南京现代化进程;三是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之间发展不均衡,虽然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较好,但生态环境有所欠缺,同时富民不足。当然,指标层面所反映的不足仅仅是表面现象,关键在于从表面现象发现制约南京实现“两个率先”的因素,以便于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快南京“两个率先”的进程。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制约南京市现代化进程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南京市二元经济特征明显,城乡差别过大制约了其现代化进程

无论在已颁布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或即将颁布的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中,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是一个核心指标,也是制约南京市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性指标。除此之外,由于各指标数据是通过郊区县和城区加权所得,所以南京郊区县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使得绝大部分指标受到影响。我们仅取南京市和苏州市郊县2005年底部分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南京市4区县的人均GDP不及苏州市4个县级市的一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相当于苏州4个县级市的7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苏州的70%左右。南京郊县与苏州郊县之间的差距,是导致南京市全面达小康进程比苏州滞后两年的主要原因(南京主城区已在2005年与苏州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也是未来制约南京市现代化进程的最关键因素。

2.南京市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从生态环境指标而言,南京市与“苏南板块”中的苏州、无锡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其主要原因与南京市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关。南京市的高能耗产业主要集中在工业,且南京市的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偏重于高投入、高消耗的重化工业,例如石油化工、钢铁等行业。其中,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及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金属加工业四个行业2004年终端能源消耗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终端能源消耗量的86.4%。

3.南京市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南京市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而石油加工、金属加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一直呈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也在不断上升,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由1994年的14.5%已经升至2005年的21.8%,是全市各制造业行业中所占份额升幅最高、变化最大的行业。这些都说明南京的工业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阶段转变。

尽管南京市的工业结构正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但从技术含量提高上看并不乐观。根据南京市统计局与南京财经大学的课题《南京市产业结构》分析,南京市工业的经济效益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靠后,即使如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目前所从事的也多为相关产品的组装和销售,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尚不具备从事核心元器件的研发能力。一些关键指标,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等,南京远远落后于苏州、无锡等苏南城市。此外,南京市较高的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之间并不成正比。长期以来,南京市科技投入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局面,但反映科技产出的指标每万人专利申请量却逐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考虑到南京市现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我们认为,南京市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容乐观。

4.南京市民营经济发展不足

尽管从小康指标体系(或现代化指标)中并不能反映出民营经济的重要性,但发展民营经济是富民之本,并切实影响到指标体系中与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相关指标的具体数值,直接关系到现代化的建设进程。

从纵向上比较分析,南京市民营经济近年呈快速发展趋势。2004年南京市民营经济增加值为621.99亿元,比2003年增加27.9%;2005年南京民营经济增加值为820.42亿元,比2004年增加20%,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4.8个百分点,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与无锡并列第一。同时,民营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例逐步增加。

但从横向上与“苏南板块”相比,南京市民营经济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南京市民营经济总量偏小。2005年南京市民营经济总量在全省仅排名第4位,而苏州、无锡、南通三城市的民营经济总量分别为南京的2.13倍、1.72倍和1.08倍。第二,南京市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充分。2005年南京市民营经济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4%,分别比常州、无锡、苏州少27.8个百分点、16.4个百分点和9.4个百分点。第三,南京市民营经济结构尚需优化。2005年南京市民营经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7%,与常州和无锡相比要低36.85个百分点和20.8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6.7%,与常州和无锡相比要低17.83个百分点和9.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