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度中国200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首次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9个城市加入到研究体系中。本次排名前20强依次是:香港、台北、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高雄、澳门、新竹、基隆、杭州、宁波、苏州、台南、天津、厦门、大连、无锡、沈阳、青岛。而南京的排名由2004年度的第16位降至第25位,无缘20强(除去港、澳、台地区则为第18位)。
2005年度南京综合竞争力在200个城市中排名第25位(包括港、澳、台地区),其中,增长指数排名第79位,规模指数排名第10位,效率指数排名第54位,效益指数排名第74位,结构指数排名第17位,质量指数排名第26位,就业指数排名第7位。
从历年排名情况看,2005年度城市显示性竞争力的指标与上年相比,南京除规模指数、就业指数相对较强且变化不大外,其他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与2004年度相比,2005年度南京综合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一是研究体系发生了变化。2005年度首次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9个城市同时加入研究体系,本次排名前20强的城市中,有7个是新增的港、澳、台地区的城市,如果将这几个城市排名剔除,则南京排名第18位,比上年退后2名。二是指标体系发生了变化。
与2004年度相比,2005年度竞争力排名增加了结构指数(即科技创新产业结构水平)这一指标。其中,增长指数(反映一定时期内GDP的综合增长)、效率指数(反映城市的综合生产率)、效益指数(反映城市综合环境成本节约)排名的滞后影响了南京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1)与副省级城市比较
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南京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10位,与上年相比下降一个位次,排名偏后,排在深圳、广州、杭州、宁波、厦门、大连、沈阳、青岛、武汉之后,超过济南、成都、长春、哈尔滨、西安。
2005年度副省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广东、浙江的副省级城市综合竞争力几年来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广州、深圳、杭州、宁波四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在副省级城市中连续三年都处于第一梯队。二是受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影响,东北副省级城市如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市排名上升速度较快。沈阳由2002年度的第27位上升到2005年度的第12位,上升15位;哈尔滨由2002年度的第35位上升到第23名,上升12位;长春由2002年度的第32位上升到第21位,上升11位。三是南京竞争力排名偏后,与上年相比位次下降,先后被沈阳、武汉两城市赶超。从前几年情况看,在副省级城市中,整体的格局是东部沿海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要强于内陆副省级城市,南京在第二梯队中的位置较为稳固,但是到2005年情况有了一些变化,如果南京还算得上是第二梯队的话,也只能是处在垫底的位置了。南京的优势在于规模指数、就业指数,结构指数和质量指数也相对较好。
(2)与长三角城市比较
在长江三角洲16城市中,南京市综合竞争力位居第6,排在上海、杭州、宁波、苏州、无锡之后,排在常州、台州、扬州、绍兴、镇江、南通、湖州、嘉兴、泰州、舟山之前。
第6的排名,使南京有被排除出第二梯队的危险。在长三角城市中,上海继续保持龙头老大的本色,处于第一梯队;而杭州、宁波、苏州三城市在200个城市中排名都在10名以内(分列第5、6、7位),无锡排名第11位,南京排名第18位,与前面城市差距在拉大。
通常意义上的“长三角”,是以上海为龙头,以南京和杭州为两翼的。目前南京的城市竞争力处在第二梯队垫底的位置,如果不争先进位,就可能会滑入长三角第三梯队。
南京和杭州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体南北两翼的区域性城市,是江浙两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但是近年来杭州发展很快,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副省级城市第三。杭州城市综合竞争力近几年持续上升,由2002年度的第9位上升至2005年度的第5位,将排在第18位的南京远远甩开,这与南京几年来城市竞争力不断下降的趋势形成鲜明的对比。南京的优势指标如规模指数、就业指数、结构指数与杭州差不多,但南京在增长指数、效率指数等指标上远远落后于杭州。
与同属江苏省的苏州、无锡相比,苏州排名第7位,无锡排名第11位,南京才排名第18位。南京虽然在规模指数、就业指数、结构指数上优于苏州和无锡,但是在增长指数、效率指数和效益指数上大大落后了。我们认为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不应继续把自己放在老大的位置上,而应积极融入长三角,在上海的带领下,在苏州、无锡、杭州的夹击中,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新的思考和新的定位。
2.对显示性指标的分析
(1)增长指数
即综合经济增长速度,它反映一定时期内GDP的增长速度。2005年度南京的增长指数在200个城市中排名第79位,与2004年度相比,这一指标下降了55位。增长指数排名的严重滞后,是影响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GDP总量来看,近10年来南京的GDP增长速度相对较快,“九五”以来的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九五”期间南京的平均增幅为12.2%;2005年南京GDP为24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0年增长94.7%,“十五”期间年均增幅达14.2%。这在长三角城市中是增长较快的。
但是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仍较为粗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京GDP增长的净收益。南京依赖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和粗放型增长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
一是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特征比较明显,“十五”期间,南京市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600亿元,2005年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58%,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比2000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二是能源消耗较多,“十五”期间,全市GDP增长一个百分点,电量消耗增长0.75个百分点,比“九五”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耗费量由1985年的600多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1400多万吨。
关于城市增长指数排名,我们认为,不同的城市所处发展阶段不同,特别是工业化发展阶段不同,其增长的速度与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受国家政策(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中部崛起政策等)的影响也很大。如上海可能与沈阳处在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前者已经接近工业化的后期,而后者处在工业化的中期,这可能使得两城市的增长速度完全不同,前者是建立在高基数基础上的缓慢增长,后者是建立在低基数基础上的快速增长,上海的增长指数低并不能表明它的综合竞争力比沈阳差,因此我们对增长指数(占很高权重)这一指标能否完全反映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出质疑。
(2)规模指数
即综合经济规模,它主要反映城市贸易的绩效。南京的规模指数较为出色,排名居第10位。
(3)效率指数
即综合生产率,它是城市创造价值的投入产出效率的一个集中体现。效率指数通过人均GDP和地均GDP两项子指标计算得出。南京的效率指数较差,排名居第54位。从人均GDP来看,“十五”期间,南京自身的人均GDP增长较为迅速,但是从长三角16城市的人均GDP及增长速度来看,南京的人均GDP及增长速度都相对较低;从地均GDP来看,相对较大的土地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京地均GDP的排名。
(4)效益指数
即综合环境资源成本节约,它反映了城市创造价值时所节约的能源量以及环境的保护。这一指标主要包括单位GDP用电量、用水量、环境污染指数三个逆向指标。南京在该项指标上排名十分落后,在200个城市中仅为第74位,是南京的弱项。
南京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这是一个消耗资源强度加大的阶段,由于传统的低效率资源利用方式很难在较短时间得到改变,更加剧了南京资源短缺的矛盾。加上南京又属于典型的资源输入型城市,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业结构又是以重工业为主,资源、能源、原材料消耗量大,废弃物排放也大。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已经十分突出,环境压力正在逐步加大,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5)结构指数
即科技创新产业结构水平,它反映了一个城市创造价值的潜能。南京的结构指数较好,排名居第17位,是南京的优势之一。
(6)质量指数
即综合人均收入,它大体反映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而居民的生活水平一部分体现为自己的收入水平,一部分体现在享受公共服务的质量上。质量指数的计算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市人均财政收入。南京的质量指数较好,排名居第26位。其中南京的人均财政收入近些年增长较快,但是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拖了这项指标的后腿。
2000年南京的财政收入为164.6亿元,2005年上升至510亿元,“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率为23.5%。从2005年长三角1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位来看,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排在第11位。但是近年来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较快,2005年在长三角城市中南京以19.9%的增幅排在第1位(无锡增速17.8%排在第2位),这说明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未来几年中有持续上升的趋势。
(7)就业指数
即综合就业机会,它反映城市综合经济竞争绩效,也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状况。
2005年南京市就业指数在全国200个城市排名第7位,仅次于上海、北京、杭州;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南京位居第2,仅次于杭州;在江苏省内排名第1位。综合就业机会是南京城市竞争力的优势之一。
3.对解释性指标的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南京的解释性指标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人才本体竞争力相对较强。南京人才本体竞争力的主要优势在于从业人员受教育的程度较高,知识与技术基础良好。
——产业本体竞争力具有相对优势。尤其是其中的社会性与分配性服务业发展较为迅速(分别排第6和第11名)。
——南京医疗机构竞争力较强。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南京的医疗机构设施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的评价不一致。
——南京的保健娱乐环境需要进一步提高与改善。
——科技资源丰富是南京的优势。
——南京的社会环境竞争力相对较弱。这主要表现为社会协调与城乡协调度不够等。社会协调度不够主要表现为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财富和社会优势资源有向高收入阶层集中的发展趋势;南京的城乡协调不够好,主要表现为农村的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二元对比系数低、城乡差距拉大等。
4.小结
综上所述,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主要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2005年度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下降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研究体系发生了变化。2005年度首次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9个城市同时加入研究体系。二是指标体系发生了变化。与2004年度相比,2005年度竞争力增加了结构指数这一指标。其中,增长指数、效率指数和效益指数的排名滞后影响了南京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在近几年对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倪鹏飞主编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存在着非科学性的一面:一是指标体系变化很大,2005年度比2002年度增加了三个指标;二是存在不可比性,样本的其他城市与港、澳、台地区城市有很多不可比因素;三是研究路径不够科学,主观指标用当年数据,客观指标用的是上年数据;四是调查模式不够严谨;五是只强调一般性,忽视了城市的个性;六是评比用的多是经济指标,忽视了城市发展的社会、文化等很多因素。所以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对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排名不一定准确,一定要正确地看待南京的排名。
第三,虽然《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一整套指标体系在一些指标计算中还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因为同一整套指标体系针对是所有的城市,所以报告的参考咨询作用还是有的,而且从整体上看,这些指标计算和排名相对而言还是较为符合南京的实际情况的。那些排名靠后的指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南京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它促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力求改进,最终有利于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第四,通过竞争力研究,我们分析出了南京城市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所在。
竞争强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大方面:一是南京自身的规模优势;二是南京的综合就业机会;三是南京的产业本体竞争力较好;四是南京的人才科技资源较为丰富;五是南京的整体商务环境相对较好等。竞争弱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大方面:一是南京的人均GDP增长相对缓慢;二是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三是南京的综合环境成本节约较差;四是南京的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五是南京城市文化精神中的负面因素影响较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