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走向现代化的南京
48641200000021

第21章 加大创新力度,建设全面小康新南京(1)

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一体化现象日趋明显,包括金融、人力在内的各种资本加快了其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过程。发达国家不但将其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同时也将部分服务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新的合作模式不断涌现。在新的环境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而言,关键在于能否与时俱进,应时而变;在于能否通过创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南京是世界历史名城,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相对处于内陆的南京却放慢了发展的步伐。南京原有的优势正逐步消失,在华东地区的地位早已被上海超越,甚至在经济上也已经落后于苏州、无锡等省内城市。我们必须认识到,近二、三十年来,南京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有着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一些非人力所能控制的现实客观原因,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新的时代又赋予了南京新的机遇。南京能否把握住机遇,实现“两个率先”,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创新,打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南京。

第一节南京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排名情况分析

一、南京城市综合实力分析

1.南京城市综合实力现状分析

2005年12月2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4年度“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榜单,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大连、南京、杭州、沈阳、哈尔滨排名前10位。

评比依据国家统计局翔实可靠的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根据全国城市经济快报信息,就城市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等5个一级大指标综合评定。评比结果可以全面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为城市客观认识自己并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数据支持。

(1)综合实力总体排名分析

2004年度南京市城市综合实力有所增强,总分为103.0420,高于2003年度(总分为100.5489)。从排名情况看,南京在2004年度综合实力评比中排名第7位,比2003年度后退一位,被大连赶超,杭州、沈阳、哈尔滨和青岛与南京的总分差距也仅在10分左右。从排名及得分情况看,我们依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南京是一个综合实力很强的城市”。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综合实力评比中,南京虽然排名靠前,但面临严峻形势,城市之间竞争十分激烈。

(2)综合实力分指标分析

2004年度南京市的人口与劳动力分指标在全国排名为第15位;经济发展分指标在全国排名为第12位;社会发展分指标在全国排名为第23位;基础设施分指标在全国排名为第14位;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分指标在全国排名为第5位。

总的来看,在城市综合实力的5个分指标中,2004年度南京排名最前的是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指标;排名与上年相比前移最多的是社会发展指标,说明南京市在社会发展方面作出了较大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排名仍然是5个指标中最后的一个;经济发展指标前移1位,分值增加最多,说明南京市在这一年里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人口与劳动力指标排名后退较多,说明南京市虽然长期以来这一指标具有优势,但人口与劳动力结构也有待调整,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也应不断提升,如应提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优化就业结构等。

(3)综合实力比较分析

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南京显示出很强的综合实力,但与遥遥领先的上海差距很大,位居第3的杭州也紧随其后。

在江苏进入综合实力百强的10个城市中,南京位居第1。可见,在省内城市中,南京综合实力最强,但南京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却显示出相对弱势。

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南京位于深圳、广州和大连之后;进位最快的是青岛,排名前移10位,跃居第11位。在副省级城市中,南京要赶超的对象很明确,就是大连。同时,南京要在杭州、沈阳、哈尔滨、青岛和成都这些城市面前保持长久比较优势也非易事,因为这些城市在一些分项指标上优于南京,并且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2.关于南京城市综合实力的几点思考

(1)经济持续增长是提升南京市综合实力的关键

2004年度南京市综合实力综合指数保持稳定上升,5个分指标中得分上升最快的就是经济发展指标,说明经济发展在保持城市综合实力上起了关键作用。

2005年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2%;2005年完成的GDP是1990年的13.7倍,比1990年增长679.6%,年均增长13.7%。“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年均增幅达14.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同期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高于改革开放以来12%的平均增速和“十五”计划10%的增长预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南京市的经济总量在副省级城市的排名由2000年的第9位上升至2005年的第6位。这些数据意味着南京经济增长势头连续较快向上,意味着南京综合经济实力更为稳固,意味着南京经济增长的产业基础得以进一步巩固。

在保持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南京市在近年认识到经济效益和质量比经济增长速度更为重要,坚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努力把实现经济增长与综合能耗“逆向运动”作为目标。2005年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达95%,环保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1.35吨标准煤,重点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1.3吨标准煤。围绕“十一五”期间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南京市把节能降耗作为约束性考核指标,从2006年起,南京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要比上年下降4%左右。南京市制定的《南京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全国城市所做的第一个循环经济规划。

但是我们应清楚地看到,长期以来,南京市是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在今后发展中面临着很严峻的资源形势:如由于经济规模扩大带来的资源保障压力加大,环境压力加大,产业结构偏重带来的压力,发展成本持续上升带来的压力等等。因此应该积极探索一种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利用互动双赢的创新模式,这也是保证南京综合经济实力持续上升的关键。

(2)社会发展是南京市综合实力中的“软肋”,但也是未来提升实力最大的潜力所在

在综合实力的5个指标中,2004年度南京市的社会发展指标排名仍在前20名之外,这与现状相符,也是南京市综合实力中最弱的指标。但是应该欣喜地看到,经过努力,南京市社会发展指标排名上升速度很快,在5个指标中提速最快。

虽然南京排名第7的综合实力与排名第23的社会发展之间还存在较大的落差,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南京市社会发展的空间很大,这也正是南京市未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最大潜力所在。

近年来,南京市以实施富民工程为切入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但社会发展的“短腿”依然制约着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仍有一些关系市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解决,如偏高的房价收入比、上好学难、看病难、看病贵等。以学生上学为例,虽然目前全市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但是优质教育资源大多集中于重点学校,这是导致高额择校费的重要原因。

在实现学生能有学上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上好学,这就需要不断扩大优质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份额。再如南京市集中了全省最好的卫生资源,但主要集中在城区的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虽得到大力发展,但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南京市目前医疗卫生资源在全市的配置不平衡,优质资源基本都集中在城市的三级医院,城区的卫生资源配置水平明显高于郊区和二县,城区的卫生力量也明显强于郊区和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不能满足需要。同时,南京市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应加快发展。此外,就业与保障的压力日益凸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等。

综合实力很强的城市必然是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城市,跛腿式的发展不是健康有序的发展。从总体上看,目前南京市已进入了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并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阶段,但社会事业发展还没有取得相应的进步,经济增长了,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并不协调,由此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既会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会阻碍南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失衡,会增加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会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城市综合实力评比中,不仅需要单项指标排名的提升,更需要所有指标平衡地向前进位。要改变“经济建设是硬任务、社会事业是软要求,因而重经济发展轻社会事业”的错误观点和做法,需要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来重新看待发展的问题,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重视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平衡发展。围绕社会事业发展领域的薄弱环节和制约瓶颈,加强南京市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人口与劳动力指标是南京市综合实力中的传统优势,但也有薄弱环节

在城市综合实力的几个分指标中,南京人口与劳动力指标的排名一直以来都较靠前,说明这一指标是南京城市综合实力中的比较优势,但这一指标中也有一些薄弱环节,人口与劳动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结构也有待优化。

经济结构决定人才结构,为与目前结构调整的需要相匹配,人才分布的产业结构、部门结构、专业结构都需要调整。当前的问题在于:传统学科的专业人才多,新兴学科的专业人才少;理论型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单一领域、行业、学科的人才多,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少;机关及事业单位的科技人才多,企业科技人才少。尽管南京有大批人才支持产业升级,但南京市人口素质、人才结构难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还是日益突出。

国际经验表明,第三产业是就业潜力最大、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目前的情况是,第一和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已逐渐减弱,第三产业的吸纳能力则不断增强。问题是,由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所以限制了社会就业容量的扩大。

在总量不足的同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金融、保险、通讯、房地产、信息服务和社区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政府应从战略高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挖掘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第三产业中不少行业,如商业零售、交通运输、旅游信息咨询、物业管理、社区和个人服务业等,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使相当部分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4)城乡全面发展,提升南京市综合竞争力

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在对城市进行各种评价时,历来是按照“市区”、“县域”两块进行的,南京市在全国城市综合实力评比中名列前茅所依据的就是市区的相关指标数据。目前南京市将13个区县分为6个城区、5个郊区和2个县,市区包括6个城区和5个郊区。

总的来看,南京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市区,市区强,县域弱。无论从二元对比系数、城乡经济融合度、城乡人口融合度、城乡空间融合度和城乡生态融合度来判断,还是从工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值、城乡居民收入比值、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差异及农村社会经济和产业构成进行分析,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都十分明显。南京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不仅制约了南京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南京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从而限制了南京综合实力的提高。

城乡统筹内涵很广,最主要的是要实现思想观念上的城乡统筹,这就要求切实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摆脱城市偏向的南京主城意识,放弃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发展模式,不能使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流于形式,最终实现市民农民真正意义上的同城同策。

发挥城市的主体作用,形成城乡有机互动的机制。南京是一个有形要素相对短缺的城市,城区的发展受制于资源配置的局限,这一局限也受制于二元经济结构。因此,为突破这种制约,南京的发展战略主旨应在于从经济增长空间结构关系上协调资源配置格局,提高区域资源总体配置效率和配置水平,提升城乡资源的共享程度。城乡资源的良性互动和互相开发,可以提高南京的农业发展水平,而且有助于提高城市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