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走向现代化的南京
48641200000002

第2章 现代城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风向标(1)

第一节城市竞争力的提出和理论价值

一、城市竞争力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城市的集聚力和扩散力正在不断增强,世界正在掀起新的城市发展浪潮。经济全球化使城市发展突破了传统的等级体系框架,正在形成崭新的有机联系的世界城市网络体系。21世纪将是城市发展的世纪,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正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崛起,一些学者指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将是影响21世纪世界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

城市竞争的实践造就了一批研究城市竞争力的专家,他们大多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提出的“国际竞争力理论”和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即“产业竞争力理论”作为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研究框架。如Douglas Webster“城市竞争模型”将城市竞争力要素分为经济结构、区域性禀赋、人力资源和制度环境。经济结构是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焦点,区域性禀赋显示出不可转移的地区性特征,人力资源的价值则越来越依赖于所处的环境,而制度环境则涉及企业的文化、管理框架、政策导向和网络行为倾向等。又如Linnamaa的“城市竞争模型”认为,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是由基础设施、企业、人才资源、生活环境的质量、制度和政策网络、网络中的成员构成的,人们应该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经营,并且有意识地发展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内有关“城市竞争力”(有的学者称之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开始见诸报端。他们以国内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指标评估国内城市竞争力特别是城市经济竞争力的状况,分析影响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提出一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手段和措施。近几年来,我国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如东南大学徐康宁教授等提出了包括环境要素、经济要素、体制要素的较为完整的测度体系,并用这一测度体系评估了我国各大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上海社会科学院周振华教授等从总量、质量、流量三个指标出发,对中国10个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进行了比较研究。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连玉明教授等提出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的五个层面:城市实力系统、城市能力系统、城市活力系统、城市潜力系统和城市魅力系统。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博士提出了“弓弦模型”,他在提出了城市竞争力与城市价值收益正相关的假设之后,将城市竞争力归结为城市的产业竞争力。他认为制约产业增加值的约束条件分为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其中硬竞争力包括劳动竞争力、资本竞争力、设施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软竞争力主要包括文化竞争力、制度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等。城市竞争力的框架由此被确定为:城市竞争力=硬竞争力+软竞争力。其中,硬要素被比作弓,软要素被比作弦,城市产业则被比作箭。弓、弦、箭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的相互作用形成城市竞争力。以倪鹏飞博士为首的城市竞争力课题组,以“弓弦模型”为基础,对中国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全面研究,发布了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作为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报告对全国比较有影响的200座城市进行了竞争力排名,并对其中的50座重点城市作了详细分析。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具有明确直观含义却又不易精确把握的概念。国外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阐述:一是从宏观层面上出发,通过借用国家竞争力的定义,对城市竞争力加以分析;二是从企业这一微观层面出发,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间接地分析城市竞争力。在国内,对城市竞争力的界定有多种意见,一是从城市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能力出发,认为“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能力”(郝寿义、倪鹏飞);二是认为“城市竞争力应注重城市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从而使城市的经济获得持续增长”(宁越敏、唐礼智);三是提出城市竞争力来源于从城市中提取相关要素使城市获得长足发展,认为“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通过提供自然的、经济的、文化和制度的环境,集聚、吸收和利用各种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文明要素的能力,并最终表现为比其他城市具有更强、更为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发展趋势”(徐康宁);四是认为城市竞争力反映城市的生产能力、生活质量、社会的全面进步、对外的服务功能以及城市之间相互协调的重要性,提出“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为满足区域、国家或者国际市场的需要生产商品、创造财富和提供服务的能力,以及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于涛方)。

总之,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其众多的要素与环境子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共同集合构成城市竞争力。

二、提出城市竞争力的理论价值

一是有利于认识城市发展的质量、效率和功能。竞争力的本质是质量、效率和功能,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城市发展质量、效率和功能上的状况,城市发展质量是城市竞争力的前提,只有同质的东西才可以比较,城市发展质量愈高,则城市竞争力愈强;效率是城市竞争力的生命,在同质的条件下,效率愈高,则竞争力愈强;功能是城市竞争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城市的基本功能是集聚和扩散,城市竞争力表现为集聚力和扩散力的强弱。因此,我们研究城市竞争力的目的是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城市功能。

二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城市发展的现状。城市竞争力是在竞争和比较中形成的,通过竞争和比较,能正确认识城市发展的现状。能找到优势,发现劣势,有利于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发挥优势,变劣势为优势;有利于学习先进,缩小与先进城市的差距,不断促进城市发展。

三是有利于优化配置城市发展资源,促进城市发展。城市竞争是以非流动要素吸引流动要素。要不断地提高城市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地改善基础设施、区位、环境等非流动要素状况,以增强对资本、技术、人才等流动要素的吸引力。城市秩序、文化、管理等软要素对提升城市竞争力作用重大。通过城市竞争力的比较能更加重视软要素,培育软要素,改造软要素环境,吸引更多的硬要素,更好地配置城市发展资源,促进城市发展。

四是有利于城市管理者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及其对策,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竞争力利用多个指标去全面考察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对它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因此,有利于城市管理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城市的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城市能级的新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国内外研究比较

一、关于城市竞争力的国内外理论研究

城市竞争的实践造就了一批研究城市竞争力的专家,由于不同的专家视角不同,采用的指标体系不同,因此他们对于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具有不同的判断和认识。目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

1.中国版第一部《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

2006年6月11日,在成都举行的第三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博士与美国巴克内尔大学彼得·卡尔·克拉索教授牵头,美、中、加、意、英、荷、韩、墨等八国学者携手,研究完成的第一部《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正式公开发布。

在“全球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南京位列第97位、苏州位列第89位。

香港进入前20位,中国内地城市排名靠前的是上海、北京,分列第69位和第70位。《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报告,利用75个指标,对全球11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人才本体竞争力、企业本体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商务环境竞争力、创新环境竞争力、社会环境竞争力以及产业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分别计量与评估。

报告对全球11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计量排名显示,名列前20名的城市中,欧洲占10个,美国占8个,亚洲占2个。这与目前全球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合,欧美城市体现出了很强的综合竞争力和明显的竞争优势。亚洲的东京和香港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后也已进入国际城市的第一梯队。

从城市带角度看,大多数名列前20的城市都位于世界着名的城市群和城市带中。例如纽约、费城、华盛顿和波士顿均位于美国东北部城市群,芝加哥位于北美五大湖城市带,洛杉矶、圣弗朗西斯科和圣地亚哥位于美国加州城市带,伦敦、巴黎、法兰克福和布鲁塞尔等位于欧洲中部城市带,东京位于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带,香港位于我国珠江三角洲城市带。由此可见,城市群(带)是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国际城市的摇篮。

2.香港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版

2006年12月28日,香港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公布了“二〇〇六年(第五届)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城市竞争力名列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台北、广州、澳门、天津、杭州、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