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上来看,南京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16位,居于靠前位置。综合就业机会由2003年度的第7位上升到2004年度的第4位,使南京成为潜在就业机会较大的城市;综合生产率由第45位上升到第38位,上升了7位;综合人均收入由第21位上升到第15位,上升了6位。但是与此同时有两项指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是:综合增长率由2003年度的第19位降到2004年度的第24位,下降了5位;综合市场占有率由过去的第8位降到第11位,下降了3位。其中,综合增长率的降低一方面是南京增长相对滞后的原因,另一方面则可能是考虑到了GDP增长的净收益。由于这些指标的下降影响到了南京综合竞争力的排名。
2.对南京竞争力的优劣势分析
(1)人才竞争力相对强势
南京人才竞争力比较强,居第10位,说明南京在人力资源方面有比较强的优势。众所周知,南京是我国着名的高教集中地,教育体系发达,教育现代化水平高,现共拥有大学38所,他们为南京市培养了大批的人才。2004年南京拥有两院院士71人,各类科研技术人员60万人,在校大学生近50万人,每年向社会输送近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为南京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资料显示,2004年,南京市从业人员素质位居北京、杭州之后,名列第3。
但是南京的人力资源指数在全国的位次却在下降。原因之一是南京的文化教育投入太少,与副省级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相比,成人教育在校生人数和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统计资料表明,2003年全南京市的教育财政拨款仅5.78亿元,即人均公共教育经费仅101元,这与广州的631元相差530元,与大连的407元相差306元。2003年南京市成人教育在校生人数仅2.4万人,而同期的宁波成人教育在校生人数达77.8万人,两者相差75.3万人;大连成人教育在校生人数达66.7万人,比南京多64.3万人,广州有21.8万人,杭州有15.8万人,分别比南京多19.4万人和13.4万人。由此可见,南京要想继续维持其人才竞争力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地位,必须加大教育事业的投入。
(2)文化竞争力后劲十足
南京的文化竞争力高居第7位。作为一个六朝古都,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拥有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是很多城市难以比拟的竞争优势。同时,南京是全国三大科教基地之一,人才优势明显。从南京现实的文化发展看,“九五”以来,南京的文化发展、建设很快,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南京特色的文化品牌,如长江路文化一条街、神韵金陵等。目前这些大文化因素没有被现有指标体系囊括进去,南京的文化竞争力还排在第7的位置,说明南京的文化竞争力后劲十足。
尤其是南京的创业精神指数上升较快,由2002年的第16名、2003年的第49名快速上升至2004年第7名。通常情况下,一个城市的创业精神是相对稳定的。
对南京来讲,其创业、创新指数排名落后于上海、深圳、温州、宁波、苏州等城市是比较正常的,这与南京市民历史上长期形成的“质朴但不精明、稳重但闯劲不足、勤奋但易满足、重文轻商、小富即安、小胜即满”的精神特质较为相符。2004年创业精神指数的迅速上升,说明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南京市民精神正在大力弘扬,南京的创业成效开始显现。2004年被媒体称为南京的“创业之年”,南京市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创业利好政策,通过对注册验资、名称核准、前置审批、登记审查等各环节的创新与简化,使南京走在了全国创业政策改革的前列。
(3)结构竞争力不尽合理
南京的结构竞争力相对靠后,列第41位。南京的经济结构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产业集中度低。南京虽然具有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但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如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摩托、生物工程、制药工业是南京的重点支柱产业,在这些重点产业中,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很多的重点企业“大而不强”,产业分工水平较低,产业前后项联系少,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层次的范围经济、规模经济。以珠江路电子一条街为例,表面看,似乎是南京信息产业集群的标志。
但实际上,它只不过是集中了众多商家而不是厂家的大卖场,各商家销售的产品大致相同,基本不存在研发、制造、销售等整个价值链上的分工。二是中小企业发展滞后,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低,技术设备落后,效益低下。2002年,南京中小企业中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占24%,连续三年亏损的占22%,47%的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小于1%。南京市企业资产负债率较大。据2002年的调查,南京市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于50%的占57%,其中11%的企业负债率大于100%。
(4)管理竞争力上升很快
南京政府管理竞争力排在第20位,与2002年第32位相比呈快速上升趋势;企业管理竞争力一般,排名第35位,与2002年第22位相比呈下降趋势。南京的政府社会凝聚力、政府推销能力、政府执法能力较强,政府社会凝聚力指数居第2位,政府推销能力指数居第8位,政府执法能力指数居第9位,说明南京在推进和谐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中成效显着,政府重视与社会的交流,重视以法治市,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政府管理竞争力近两年来进步很大,由2002年的32名上升至2004年的第20位,这与南京两年来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南京市加快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通过实行政务公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强化政务投诉监督机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措施使得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综上所述,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主要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2004年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指标体系的变化。
2004年增加了“综合环境资源成本节约”这一评估指标,而这一指标恰恰是南京的弱项。要从根本上提升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必须逐步改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二,南京的硬竞争力比较强硬。在人才、资本、科技、基础设施、区位竞争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无论在长三角还是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都处在前列。正是这些指标,奠定了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未来稳步发展的坚实基础。硬竞争力中值得关注的是南京的结构竞争力,它排名十分靠后,反映出了南京的经济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今后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工夫。
第三,南京的软竞争力相对较弱。制度竞争力、管理竞争力等排名偏后,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南京与内地城市相比较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沿海开放城市中处于劣势。在长三角,除文化竞争力尚占有一定的优势外,整体上处于劣势。可喜的是,南京的软竞争力近两年发展很快,尤其是文化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上升幅度较大。
第四,虽然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整套指标体系在一些指标计算中还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参考和咨询的作用还是有的。因为从整体上看这些指标计算和排名相对而言还是符合南京的实际情况的。那些排名靠后的指标也能够反映出南京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它促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力求改进,最终不断提升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
第二节南京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城市综合实力与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趋势分析
1.城市综合实力排名趋势分析
在2003年度中国城市综合实力的排名中,南京位列第6位,综合指数100.5489,反映出了南京较强的城市综合实力。从具体排名上看,排在南京前面的几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综合指数分别为369.6182、290.3547、220.8052、192.0005、137.7197,而排在南京后面的城市为大连、杭州、沈阳等,综合指数分别为99.4911、99.2993、99.249。由此可以看出,南京虽然在2003年的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位列第6,但是与前几位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综合指数得分仅为上海的27%、北京的35%、深圳的46%、广州的52%,和排名第5位的天津综合指数仍有37.2分的差距,南京赶超前几名的困难很大,而排在南京后面的大连、杭州、沈阳这三个城市,与南京综合指数的分值差距微乎其微,综合指数仅差1分左右,南京稍有懈怠,就存在着被赶超的可能。但是各子系统的分析也显示,如果南京今后能重点解决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缩短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差距,相信南京的综合指数得分还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2.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趋势分析
2003年度南京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200个城市中排名第9位,2004年度排名第16位,相对于2003年度的排名下降了7名。造成南京排名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2004年度的竞争力指标中增加了“综合资源环境成本节约”一项,这成为影响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的关键因素。这项指标同平常所指的“三废”处理率、绿化面积这样的指标不同,它考察的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水、电的消耗情况以及对环境的污染情况,实际上属于经济效益的范畴,这同综合实力中反映出的问题是一致的。典型的重化工业特征、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南京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也影响了南京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该指标排在南京前面的城市主要为一些中小型城市、沿海城市以及一些城市产业结构轻型化特征较明显的城市,此外,上海、北京这样资源环境整治投入力度大的城市,也排在南京前面。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产业结构的转变和提升也需要政府不断地正确引导。在近期内这项指标的提高是比较困难的,但随着南京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转变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南京的城市竞争力仍会进一步地提高。
二、“十一五”期间南京城市竞争力的发展趋势
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南京现有的城市优势以及一些方面的迅速发展将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动力。
1.优势与潜力
(1)深厚的文化底蕴仍将是提升南京城市竞争力的基本保证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座城市永葆青春活力的基本条件,也是一座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业时代、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向知识时代、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转变,城市对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产生的对文化的生产、创造以及文化服务等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南京是一座自然资源并不丰厚的城市,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自然资源依赖型战略产业是必需的,可因此造成的资源瓶颈和环境压力对城市发展的制约也越来越大。然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却为南京发展以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产业、高等教育和培训产业等为主体的文化资源依赖型战略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十一五”期间,南京仍将继续深入实施“文化南京”战略,力争将南京建设成世界性历史文化名城。在开发、建设适应城市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文化配套设施的同时,进一步凸显南京的历史文脉,提升文化彰显力,塑造“和平之都”、“博爱之都”的城市形象,这些都将为南京区域性中心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保证。
(2)丰富的人力资源仍将是促进南京城市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人是城市快速发展最重要的保证和促进力量。知识时代的到来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等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也都证实,只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并具有激发人们创造性的有效措施,经济就可能产生巨大的飞跃。南京是一个人才储备相当丰富的地区,众多的高等学府为南京提供了大批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这是南京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由于集中了一批具备相当实力的科技研发部门,为南京的人才提供了锻炼的场所,促进了南京人才整体素质以及研发、创新等能力的提高。2004年南京普通高等学校(不含部队院校)在校生44.2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8.42%,较2003年又上升了1.61个百分点,其中在校研究生达4.94万人;各类科技研究人员6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强。目前南京已将构筑人才高地确定为“十一五”期间的重大工程,通过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加大培养力度等措施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这些都将为南京城市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巨大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