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走向理想的和谐社会
48638500000018

第18章 南京城市安全体制创新(4)

为了把城市社会安全管理有机地融入国家法律法规体制之中,使政府社会安全管理法制化,使社会安全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南京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应积极运用地方立法权,加紧城市社会安全的法制建设,在宪法和有关的法律框架内,积极制订城市社会安全管理的专项的法律和法规。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快制订“城市社会安全紧急状态管理条例”、“城市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法”、“城市重大社会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要通过比较系统的法律体系,对城市社会安全体系的主体构建、具体运作方向、运作方式和程序、责任机构和人员作出全面、详细的规定,并有切实有效的行政执法和司法执法予以保障,以此规范城市社会安全管理工作,为现已设立的“硬件”(各类城市社会安全管理机构)高效有序地运转提供规范有力的“软件程序”系统。

四、完善城市社会安全的各项保障措施

1.加大对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

城市公共安全体制的建设与完善依赖政府,说到底是依赖财政。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体制迟迟未能实现转型,直接的原因就在于投入不够。人民的生命安全是一个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保证,加大公共安全领域的财政投入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这种投入既具有公益性又具有战略性,因此,要保证持续和超前的投入。由于这种产出的效益是社会性的,并且是滞后的,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在其中有限,因此,城市安全系统的完善与建设迫切需要政府从全民利益出发给以必要的保障。今后,南京要围绕建设公共财政,加大城市对于公共安全体系建构的财政投入,确保保持社会发展的“综合平衡”。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政府这方面的投入应逐步达到GDP的2%3%之间。

2.加强城市社会安全管理的科技支撑建设。

结合“数字城市”的建设,南京市应尽快建立起基于3S技术(遥感、发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公共安全数据库和网络规划,搭建城市公共安全信息管理的技术平台,为公共安全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公共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在功能上应实现“综合信息与辅助决策平台”、“受理与指挥调度平台”、“科学研究网络平台”和“安全信息和咨询服务平台”等四大功能。

(1)综合信息与辅助决策功能。就是在各子系统及其专业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划分并整合共享资源。各专业数据库通过数据网络支撑平台,向综合数据库提供必要的信息存于基于GIS的中心数据库中,以满足应急管理系统的信息查询、统计分析、预警方案、预测制定和辅助决策的应用。应急管理中心通过综合信息平台和专用数据网络,可将政府决策转送到下属各子系统,在应急管理中心的统一协调下,实现快速有效的协同工作。

(2)受理与指挥调度功能。就是在各子系统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通信手段,受理各子系统上传输的多种信息(例如:音频、视频、传真等),在发生突发性重大事件时,构成全方位、立体式的调度中心,实现快速、准确的通讯指挥调度。必要时开通现场移动指挥中心,沟通现场与中心的多种信息通道,为现场和中心的指挥机构提供有效的通讯手段。

(3)科学研究网络功能。就是将各大学和研究部门建立的用于研究的信息网络系统与该系统链接,一方面,可通过网络建立起公共安全专家服务系统,为政府综合信息与决策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各研究机构可利用该系统对城市公共安全问题进行超前研究,使公共安全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4)安全信息和咨询服务功能就是充分发挥网络这一特殊媒体的巨大功能,及时、准确地为公众提供包括灾害预警、安全指导、官方声音、疏散程序、救护指南、生命线状态报告、损失评估等多方面的公共安全信息服务,为社会各有关部门提供所需的咨询服务,建立起数据可靠、功能综合、多通路和智能化的城市公共安全信息服务系统,形成公开、开放、互动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南京市科研院所多,科技力量雄厚,建设高标准的信息技术平台应是有保障的。

五、积极开展社会预警指标体系和社会心态的研究

社会预警机制对社会运行中出现的失调、失序、失范、失误等问题能够及早发出警报,为社会安全工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便及时制订和采取措施、使问题消解于萌芽状态。虽然说社会预警机制的建设存在着一系列的困难,但仍然必须高度重视社会风险监测与评估。社会预警机制有社会预警指标体系与社会心态研究两大内容。在我国,建立社会预警指标体系的工作,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国内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在社会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方面已提出了一些构想。南京可参照国内先进城市的做法,在完整的社会指标体系建立起来前,可以把几个对维护社会稳定关系特别密切的指标作为社会预警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进行先期研究,如物价上涨指数,失业率,居民实际收入下降户比重,重大刑事案件发案率,经济犯罪案件涉案者中的公务员比重,请愿、上访、学潮、工潮发生数等。

社会心态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引起的直接、在社会群体中较为普遍存在、具有一定共同性的社会心理或社会心理态势。社会稳定与人们的心态关系十分密切。人民群众的心态始终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晴雨表”,也是中国社会治理的“温度计”。建议由政府或民间机构使用科学的方法,对若干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快速、准确的民心民意调查,以及时反映社会各阶层对政治、经济现象和社会风气的看法。通过综合社会预警指标和社会心态研究所提供的两方面的信息,及时地判断社会稳定和安全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在不安全因素快速积聚之前,及时做出正确决策,采取有效措施,使某些社会指标远离警戒线。

六、依法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一是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减少政策性失误。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决策前的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对一些涉及面广、牵动群体利益的大的决策采取必要的民主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各项政策的配套和衔接,确保各项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统一性。对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出来的政策性失误和政策漏洞,所涉及部门要及时进行调研并加以调整和完善。各级部门在执行政策时要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原则,按制度办事,减少群众不平衡心理的产生。

二是扎实做好信访工作,进一步强化社会的宣泄、监督机制。群众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是引发群体性治安事件的主要原因,而合理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渠道不畅,则是造成矛盾激化和冲突表现化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预防和妥善处置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众性事件,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正确处理好“疏”与“堵”的关系,畅通和扩展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为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的信访工作,争取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通过对群众上访问题的处理,不仅可以让群众意见得以反映,所涉问题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群众的来信来访,不断总结、反思政府的工作,监督、检查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进而促进政府各项工作的完善。可以顺应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信访与监察部门的沟通与反馈机制,规范各部门的行政行为,改进工作作风,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三是要加强对群众的法制教育,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各执法部门的职责,将涉法信访问题导向司法途径,引导群众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七、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重点,以促进就业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南京市经济条件占优、社会保障工作基础较好,因此,应该着眼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覆盖全体社会成员,机构健全,标准统一,职能明确,管理科学,社会化程度高,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保障功能较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发挥其“社会减震器”的作用,减少社会震荡。

八、构造“社区为根”的城市社会安全管理基层网络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从属于行政组织的“单位人”转成了“社会人”,同时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也正在剥离,交社会来办。这种变化带动了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街道和社区在城市管理与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日趋突出。社区是居民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覆盖面广,社会性强,群众基础雄厚。这些特点决定着维护城市社会安全的工作必须以社区为重点、为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维护社会安全的各项工作如果不能在社区扎根,就经不起大风大浪的考验。

社区的主要功能是动员和组织群众,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开展自助互助活动,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这种特有功能,使它在维护公共安全方面,有着其他职能部门不可代替的优势。社区居民盼稳定,要稳定,蕴藏着极大的维护公共安全的积极性。要帮助社区逐步建立完善的社区安全防范体系,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全天候防控网络,达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要求。

探索和完善社区建设,促进社区生活环境的自然化、人性化。加强社区的文化建设,促进社区内邻里关系的和谐发展。尤其在城市社会,社区内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联系的淡化,不利于和谐温馨的生活环境的营造,因此,城市社区建设的“村落化”,将会促进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增强。

九、建立完善的城市综合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社会安全的应急处理能力

1.在编制专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制订城市社会安全规划纲要和行业社会安全规划。

2.在开放条件下,加大公共沟通机制建设。

一方面,要加大信息披露机制建设,创造媒体公正介入突发事件报道的必要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应对危机时要确保建立一个高效的危机管理信息中心,确立信息沟通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建立起稳定的发言人制度,让谣言止于权威渠道。此外,还必须建立被害人援助制度(包括经济援助、心理干预以及法律救济等方面),增强危机状态下民众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技能,通过得力的防范措施,使危机的社会震荡削减到最低限度。最后,通过信息发布,增强市民的信心。面对灾害时,我们应该沉着应对,应该“smile and retain smile”。

3.针对民众脆弱性,加强培训演练,强化危机意识与情景训练机制。

在危机面前,一般而言,群众是弱势群体。当前民众所普遍体现的脆弱性和能力缺陷状况凸现危机教育的紧迫性。政府要积极有效地通过宣传教育、员工培训、学校教育、社会演习等各种方法和手段,最大可能地动员吸纳社会公众参与危机管理活动,增进社会整体的危机应对能力。依据有关资料,欧美发达国家经常进行抗灾社会演习。美国“9·11”事件中,美国社会整体的内在有序和恢复能力,不仅仅来源于美国专门的危机综合协调部门的法治化程度,也取决于政府对全民危机教育的重视。

南京应当利用其科研教育中心的地位,一方面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开设系统化的危机应对素养教育课程,或在有关学科中增加危机应对素养教育的内容,适时训练,增进他们的危机应对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结合目前正在大力推动的公共管理硕士(MpA)职业教育的推广,尽快开展在公务员中的危机应对情景训练。在全社会的危机教育培育方面,可以将每年具有特定意义的某一周定为南京的“城市安全周”,进行城市安全教育,创建“安全文化”,增强社会整体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对重大事件和热点地区,以多重反馈的形式,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将警源、警兆、警情实行超前模拟和多重方案演示,提供有针对性的危机处理对策。加强实战演练。要从城市社区抓起,建立多层次的城市应急救援体系,结合城市灾害管理特点,要从开展应急预案实战演练等方面狠下工夫。

4.加强国际合作协调,建设开放城市,充分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来应对城市公共危机事件。

在应对重大灾害时,南京市除了在国内进行合作与协调,还要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合作可以吸收并聚集人类克服灾害的最高智慧和能力。处理突发事件应有开放的胸怀,应该鼓励、支持开展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理有关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必要时可以主动寻求国际援助。

5.注意协调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在社会安全管理方面,不管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救助时期,还是在前期的预警监控阶段,都应当大力发挥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会结合紧密、公益性强的特点,协调和吸纳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安全管理。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两者之间的密切配合、协调,对于减缓危害作用是显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