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选编
48636000000088

第88章 厦门·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馆

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馆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由故居、陈嘉庚生平事业陈列馆、集美学校校史展览馆、陈敬贤生平事迹陈列馆、归来堂、归来园、集美鳌园、嘉庚公园组成。

故居展示先生简朴的生活风貌,生平事业陈列馆展示先生光辉的一生,校史展览馆展示先生教育报国的业绩。归来堂是根据周恩来指示,为实施先生遗愿而建。归来园中有先生铜像,建于1983年。嘉庚公园内有解放纪念碑、先生陵墓和尊师重教荣誉碑(燃烧蜡烛造型)。纪念胜地内有众多精美的青石浮雕,展示历史,呈现百业,堪称石雕博物馆。

全馆利用丰富的史料和实物,突出介绍了陈嘉庚“经商南洋,情深乡国”、“倾资兴学、百折不挠”、“赤诚爱国、鞠躬尽瘁”的光辉一生,充分展示了陈嘉庚先生作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高贵品质。

陈嘉庚(1874-1961),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教育家、爱国华侨领袖、华侨实业家。1874年10月21日(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镇(今属厦门市)。其父陈杞柏(字如松)为南洋新加坡侨商。1890年秋,陈嘉庚随其父去新加坡经商,1892年任顺昌米号经理。1904年起自立门户,开办罐头厂及谦益米店。1906年开始经营橡胶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又经营航运业和房地产,到1925年时已成为拥有橡胶园和黄梨园1500英亩、各种工厂30余所、国内外分店100余家的大企业家。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他经营的企业,由于橡胶价格猛跌,企业连年负债,1931年亏损失320万元。1935年,陈嘉庚因不愿屈服于帝国主义银行团的压力,宣告公司停业。

陈嘉庚毕生致力于兴办教育事业。他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20岁时,他就在家乡出资建惕斋学塾。1913年,他创办集美高初两等小学校,其后增办、扩充成为包括小学、中学、师范、商业、水产、航海、农林等校、科、部以及幼儿园、医院、科学馆、图书馆的集美学校,并成立教育推广部,前后资助福建省20余县、市70多所中小学的办学经费。1921年4月6日创办厦门大学。在新加坡创办道南、华侨等五所华文中小学和水产航海、南侨师范等学校。他所创办的学校经费比当时公立学校充裕,又不惜重金礼聘名师,这些学校多数成为中外知名的学校。陈嘉庚兴学有远大目光和整体规划,建筑校舍,亲自擘画;教学仪器、生活设备力求充实。他尤其重视选择校长和培养教师。他重视国内外的华侨子弟教育,为鼓励华侨子弟回祖国升学,他倡办了集美华侨补习学校。他重视社会教育,赞助各种群众文教活动,晚年还创办了厦门华侨博物馆,也重视女子教育,率先创办女子小学、女子中学、女子师范多所。毕生用于办学费用达1亿美元以上。几十年来,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陈嘉庚一生热爱祖国。1910年在新加坡参加中国同盟会,募集巨款赞助孙中山革命活动。1924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商报》,高举反日斗争旗帜。济南惨案发生后,他任新加坡“山东惨祸筹赈会”会长,募捐救济这一惨案的受难家属,并号召华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他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他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筹款支援祖国。1938年倡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任主席,每年募款达1亿6千多万元,并组织司机和机工3000多人回国为抗战服务。1940年3月,他亲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劳、考察,并冲破国民党政府种种障碍到达延安,对抗日根据地干部廉洁奉公、军民团结抗战热情称颂,从此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组织“新加坡抗敌动员总会”,动员华侨从各方面积极抗敌,曾屡遭敌人迫害,脱险后,各界人士在重庆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毛泽东题“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以褒赠。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嘉庚积极投身反蒋反美的民主运动,支持解放战争。创办《南侨日报》,继续进行爱国民主运动。

1949年9月,陈嘉庚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二届常委与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副主席等职,为团结广大侨胞、为祖国建设和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1950年回国,定居在厦门集美,继续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奔忙。倡议修建厦门海堤、鹰厦铁路、厦门纺织厂、华侨博物院、扩建集美和厦大校舍。个人生活俭朴,教育子女严格。临终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和台湾回归。1961年8月12日零时15分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主要著作有《南侨回忆录》、《陈嘉庚言论集》、《新中国感观集》、《住屋与卫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