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选编
48636000000005

第5章 临江·“四保临江”烈士陵园

“四保临江”:解放战争史上一幕波澜壮阔,灿烂绚丽的热血诗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1946年冬,国民党军继续向“南满”(注:日俄战争后,《朴茨茅斯和约》以长春为界分为“南满”和“北满”,“北满”是俄国的势力范围,“南满”是日本的势力范围)东北民主联军第3、第4纵队等部进攻,将其逼到长白山下的临江、抚松、长白等县的狭小区域内,企图在消灭“南满”东北民主联军以后,再集中兵力大举向松花江以北推进。

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心坚持“南满”,巩固“北满”(注:“北满”,指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北安等地区),密切配合,粉碎国民党军进攻。12月17日,国民党军以新一军、新六军、第七十一军、第六十军、第五十二军各一部共六个师的部队,向临江发起进攻,企图将民主联军第三、第四纵队困绝于冰天雪地的长白山中。正当国民党军步步进逼时,1947年1月5日,民主联军“北满”部队第一、第二、第六纵队另3个独立师共12个师,冒着零下40℃的严寒,从松花江冰封的江面上横越南下,向长春、吉林以北要点进攻,出其不意地歼灭国民党军一部,迫使国民党军停止对临江的进攻,抽出两个师北援。民主联军“北满”部队在达到调动国民党军的目的后,于1月19日返回江北。1月30日,国民党军以所余4个师的兵力,对临江发起第二次进攻,民主联军以第三纵队进行机动防御,以第四纵队插入国民党军后方进行袭扰。国民党军感觉兵力不够,暂时停止进攻,又从北面调1个师南下,于2月13日向临江发起第三次进攻。正当南面作战激烈进行时,“北满”民主联军于2月21日第二次越过松花江,又在德惠、九台等地歼灭国民党军一部,再次迫使国民党军停止进攻临江,抽兵北援。3月8日,“北满”民主联军乘松花江开冻前第三次越江南下,在郭山屯、靠山屯地区以突然动作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多师,又返回江北。3月27日,国民党军向临江发起第四次进攻,但因来回拉锯,部队疲惫,信心不足,反被民主联军歼灭一个师,只得停止进攻,转入防御。东北民主联军则由被动转入主动,赢得“四保临江”战役的最后胜利。这一胜利扭转了东北战局,改变了敌进我退的态势,使东北战场上出现了战略性转折,为我军随后进行的全面反攻和辽沈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即将开始的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四保临江”烈士陵园位于吉林省临江市猫耳山南坡、鸭绿江的北岸,始建于1947年,由纪念馆、纪念广场和墓区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3170平方米。198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国家民政部门命名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陵园内安息着“四保临江”战役中牺牲的最高将领杜光华师长、温士友团长和著名战士英雄李安仁烈士以及“四保临江”、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483位,其中8位是日本籍烈士。他们大多数是在“四保临江”战役中牺牲的。

1949年7月15日,陵园建成烈士纪念塔,原辽东省政府主席刘澜波为纪念塔题词:“为人民解放事业死难烈士永垂不朽”。1991年开始建立了“四保临江”陈列馆,面积320平方米,展馆现有实物展品约326件,展出历史图片178幅,展示了我党我军“坚持‘南满’斗争”的艰苦历程和“四保临江”战役的壮烈场面。

1992年投资10万元修建的“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建筑面积412平方米,馆内珍藏着烈士遗物、图片等革命资料。1994年以来又相继投资112万元,社会各界捐资12万元,修建了通往墓区的“长青门”石牌楼、凉亭、花墙和108阶花岗岩踏步,108阶象征着艰苦卓绝的“四保临江”战役历时108天,四阶缓步台象征着“四保临江”和四个建设,每个缓步台宽3米,象征“北满”部队配合“南满”部队“三下江南”,又象征临江市“开路、开边、开源”三开战略。2000年投资65万元重新修建了烈士纪念碑,铺设了园区地面。

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为“四保临江”烈士陵园题词:“人民烈士浩气长存”。“四保临江”纪念馆1994年被国家民政部列为全国100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四保临江”纪念馆被国家列为全国红色旅游100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