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选编
48636000000148

第148章 香港海防博物馆

香港海防博物馆位于港岛筲箕湾,全馆面积约34 200平方米,是由具有百年历史的旧鲤鱼门炮台修建而成。

香港海防博物馆的前身旧鲤鱼门炮台,是一百多年前香港最具规模的防御工事,亦是1941年香港保卫战的一个重要战场。今天,炮台已改建为博物馆,保存和展示香港六百年的海防历史。

鲤鱼门地区控制维多利亚港东面入口,位居要冲。英军早在1844年便在水道南岸的西湾地区修筑兵营,但由于疫症流行,不少驻兵病死,该兵营遂被弃置。在其后的40年间,军部虽多次计划在鲤鱼门兴建炮台,但迟迟没有落实。

及至1885年,为防御法国及俄罗斯的威胁,英军乃决定在鲤鱼门水道南面的岬角修筑鲤鱼门炮台。堡垒是整个防卫体系的核心,由英国皇家工程兵设计和建造。他们首先从鲤鱼门岬角的最高点移走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泥土,然后建造18间地下室,辟作士兵营房、弹药库、炮弹装配室及煤仓等,最后再填回泥土,将堡垒完全隐闭起来。所有工程在1887年完成。

堡垒中央建有露天广场,供士兵集散之用。堡垒内配备两门六英寸后装“隐没式”大炮,四周并建有壕沟。英军另于堡垒附近修筑多座炮台,包括反向炮台、中央炮台、西炮台及渡口炮台,依山势由东至西分布于岬角上。各炮射程不一,可完全覆盖整个鲤鱼门水道。1890年,英军更在岬角海边建成布伦南鱼雷发射站,是当时世界上最具威力的水下武器。

可是,在随后的三十多年间,香港并没受到攻击,鲤鱼门的海防武器一直无用武之地。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武器技术的改进以及其他新炮台相继落成,鲤鱼门炮台在香港海防上的重要性遂逐渐减退。

1941年12月8日,日军入侵香港。在占领新界及九龙后,英军即加强鲤鱼门的防卫,防止日军从对岸的魔鬼山渡海登陆。守军虽曾多次击退日军的偷袭,但由于双方实力悬殊,炮台最后于12月19日被攻陷。战后,炮台已失去防卫作用,但仍被英军用作训练基地,至1987年始全部撤走。

前市政局鉴于鲤鱼门炮台的历史价值及建筑特色,于1993年决定将之修复,并改建成一所以香港海防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整项计划耗资约3亿港元,由建筑署设计及兴建,其建筑设计曾于2000年荣获香港建筑师学会周年大奖银奖,其绿化效果获得“绿化都市显才华”银奖。

香港海防博物馆于2000年7月25日正式开放,展出了香港历史博物馆的精选藏品共400多件,另有20多件向国内及本港文博单位借展的珍贵文物,均与香港的海防历史有关。

香港海防博物馆为鲤鱼门炮台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