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爱国主义名人事迹选编
48635500000064

第64章 铁道兵英雄——杨连弟(1919—1952)

生平简介

杨连弟(1919—1952),1919年出生于天津市北仓镇。他家境贫穷,14岁时学鞋匠,以后又当过电工、架子工,给资本家卖了十几年苦力,也练就了一身登高技能。1949年初,天津解放后,杨连弟告别家人,与干过架子工的同伴一起,报名参加了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铁道兵纵队。

1950年9月,他被部队选派到北京,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接见,并在天安门参加了国庆一周年观礼。

1950年11月,杨连弟随铁道兵入朝参战。

1951年3月,杨连弟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1年9月,杨连弟被选为志愿军国庆观礼代表团代表回到北京,并出席了全国铁路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此后,他又随志愿军代表团在华北各地巡回报告英雄事迹。

回到朝鲜前线后,杨连弟升为副连长。1952年5月15日,他在清川江大桥下,被一颗突然爆炸的定时炸弹击中头部,不幸牺牲,年仅33岁。

革命活动

杨连弟入伍前经历过不少磨难,背上还留有工头皮鞭抽打的伤痕。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剥削有着深仇大恨,对共产党的领导有着朴素的阶级感情。在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他的思想觉悟得到了升华。他作为当时难得的技术骨干,发扬忘我的拼命精神,在后勤运输战线上创造出了奇迹。

杨连弟参军时只是个普通战士,在部队里却特别受尊重。他曾当过多年工人,不但技术熟练,又特别善于动脑筋。而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之一又是提倡发扬军事民主,遇到困难往往发动指战员想办法,集中群众智慧,这恰恰为杨连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1949年春,杨连弟在修复石门(今石家庄)到北戴河铁路沿线桥梁的过程中初显身手,为连队解决了不少施工难题,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师傅”。

杨连弟生前使用的三八步枪。

1949年夏,铁道兵部队开往豫西,担负了修复陇海铁路8号桥的任务。这座桥是当时全国第一高桥,桥墩高达45米,上指蓝天,下临深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它几次被炸毁。为了保障进军大西北,需要尽快修复此桥,首要任务是上到高耸的桥墩上,把它们铲平后重新架梁。由于缺乏施工机械,如何爬上桥墩成了难题。团首长把全团同志拉到大桥下,动员大家想办法。杨连弟经仔细观察,发现每个桥墩上每隔三米就有一根修桥时留下的铁夹板,虽然只有几寸宽,却勉强能站一个人,便大胆提出一个方案:用一根带钩的杆子钩住铁夹板上的圆孔,人顺着杆子爬上去,然后把脚手杆绑在铁夹板上,以此方法搭成单面云梯。团领导批准后,杨连弟在全团注视下,手持长杆第一个攀登,冒着随时坠落的危险,经数小时奋战,终于登上桥墩。当时在陇海铁路上工作多年的桥梁专家不禁赞叹:“战士中真有能人啊!”

杨连弟成为了闻名铁道兵的“登高英雄”。

在朝鲜战场抢修沸流江大桥时,由于美机不断轰炸,开始只能利用微弱的星光在夜间施工,效率很低,部队上下十分着急。杨连弟便爬到山头上仔细观察敌机来袭的规律。他发现尽管轰炸频繁,每批敌机之间却总有一段空隙,利用这个空隙干一会儿,比摸黑干一夜效率还高。这个大胆的建议,开创了铁道兵部队白天抢修的先例。沸流江大桥因此提前3天修复通车。

1951年7月,杨连弟被提拔为副排长,不久随部队来到清川江大桥。当时,恰逢朝鲜北部发生特大洪水。为修复江心桥墩,杨连弟提出搭钢轨浮桥,并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

杨连弟牺牲后,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杨连弟“一级英雄”称号,并追记特等功,命名他生前所在连队为“杨连弟连”。他还获得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