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爱国主义名人事迹选编
48635500000025

第25章 爱国艺术大师——梅兰芳(1894—1961)

生平简介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世界人民熟知的戏曲艺术大师,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江苏泰州人。1894年诞生于北京的一个戏曲世家。九岁(1902年)开始学京剧青衣,十一岁(1904年)登台,十四岁(1907年)搭“喜连成”科班演出。1912年之后,他一面学习传统,一面努力革新,曾编演了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进行了舞台艺术上的改革尝试,经过多方面的实践,创造了京剧旦行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他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梅兰芳居“四大名旦”之首。

在1919年至1935年期间,梅兰芳曾多次赴日本、美国和苏联演出,使我国戏曲艺术在国外有了很大的影响。通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使京剧艺术跻身于世界戏剧之林,高居巅峰。同时,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在上海蓄须辍演,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梅兰芳经常在全国各地为工农兵群众演出,对我国社会主义戏曲事业、国内外文化交流和保卫世界和平,作了重大的贡献。1959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建国以来,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并历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的职务。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在北京因病逝世。

革命活动

梅兰芳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创作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他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国内外,梅兰芳先生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因此,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大主要表演体系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在我国东北阴谋筹建傀儡满洲国,曾多次派人请梅兰芳前去演戏,以示“庆祝”,他每次都严辞拒绝了。

1932年,梅兰芳全家迁居上海。为鼓舞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斗志,梅兰芳与叶恭绰等一起编演了《抗金兵》。他又把《易鞋记》改编为《生死恨》演出。

1952年,梅兰芳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上。

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兰芳身居沦陷区,不为敌伪的威胁利诱,毅然蓄须明志,8年不曾登台演出。由于长期停演,梅家经济陷入困境,他只好把北京的住宅卖掉。后来又靠卖画甚至典当度日。这段时间,他曾作“达摩面壁图”,上面题了双关的跋语:“穴居面壁,不畏魍魉;壁破飞去,一苇横江。”

1938年,梅兰芳蜇居香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很快沦陷了。当时梅兰芳未及撤离。一天,日军侵港司令酒井派人强行将梅接去,当时梅兰芳蓄须已久,酒井惊讶地问他为何留须,他回答说:“我是唱旦角的,年岁大了,扮相、嗓子都不如以前,应该退出舞台了。”酒井无奈,终于没有提出什么要求。又有一次,在酒井举行的茶会上,许多新闻记者想把梅兰芳和酒井握手的镜头抢拍下来,用作宣传。梅兰芳都机智地避开了。以后,日军几次请梅兰芳唱一出京剧,他又以牙痛为由回绝了。

抗战时期的梅兰芳:蓄须明志,罢歌罢舞。

1942年秋,大汉奸褚民谊突然来访,提出请梅兰芳轮回演出,以庆祝所谓“大东亚圣战”一周年纪念。梅立芳立刻拒绝了。日伪见软的不行,就出面胁迫,勒令梅兰芳必须参加演出,否则军法从事。后来在朋友献计下,请医生打了一针预防伤寒病针,顿时使体温升高到40度以上,经日军军医检查确是“病重”,才算作罢。

1945年8月8日,抗战胜利的消息一传出,梅兰芳高兴得当天就剃掉了唇髭。没出两个月,他就在上海美琪大戏院重登舞台了。那时,他已经52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