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爱国主义名人事迹选编
48635500000015

第15章 我党新闻事业的杰出战士——邵飘萍(1886-1926)

生平简介

邵飘萍(1886-1926),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

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市。十四岁中秀才,十八岁(1906年秋)入浙江高等学府(前身)。在校期间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开始为《申报》撰稿,被聘为该报特约通讯员。

1909年毕业后回金华任中学教员。

1912年到杭州与杭辛斋合作主办《汉民日报》,任主编,经常在报上揭露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丑行,对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和卖国罪行,加以抨击。

1914年,袁世凯下令封闭《汉民日报》,邵被捕,后经营救出狱,流亡日本,入法政学校读书,并组织东京通讯社。

1915年,外国报纸:透露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邵立即向国内报道,予以揭露。

1916年春,回国担任《申报》、《时报》、《时事新报》主笔,对袁世凯进行抨击。后任《申报》驻北平特派员,在《申报》的叫北平特别通讯”栏内大胆揭露北洋军间的丑行。

1918年7月,在北平创办新闻编译社。10月又创办《京报》。

1919年“五四”运动时,激于爱国义愤,在《京报》上揭露曹汝霖、陆宗舆、章宗样的卖国罪行,触怒了段棋瑞政府。报纸因而被封?被迫再次流亡日本。

1920年下半年,段棋瑞政府倒台,邵回到北京,恢复《京报》,并与徐宝磺一起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在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并开讲新闻采访课。

1923年,叉在北平平民大学新闻系讲授同一课程。

1924年,在北平政法大学讲授新闻采访以及报纸经营问题。

1925年,孙中山北上准备召开国民会议,邵在《京报》上刊登孙中山在北上途中的照片,冠以“全国景仰之孙中山先生”标题。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邵积极支持反帝反军阀斗争,前此,他支持冯玉祥的国民军和郭松林倒戈反秦系军阀的行动,因而遭到奉系军阀的忌恨。

1926年4月26日凌晨,年仅40岁的著名报人、《京报》创办人邵飘萍被军阀张作霖父子杀害于北京天桥。毛泽东对邵飘萍的评价:“还有邵飘萍。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革命活动

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后人誉之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快笔如刀”等待。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1913年,邵赴日读书时,组织东京通讯社,为京津汉沪著名报纸司东京通讯。1914冬,邵受沪友电召回国,为上海《时事新报》、《时报》、《申报》执笔。1916年6月袁世凯败死,邵飘萍继黄远庸北上,为《申报》驻京特派员。稍后,创新闻编译社(为国人首创之通讯社)。1917年10月5日创设《京报》。此时并在北京大学、法政大学、平民大学任教,讲授新闻学。1918年夏,因抨击安福系内阁,《京报》被封,邵乔装逃沪。1919年2月受《朝日新闻》之聘,为《朝日新闻》顾问,此时邵再度前往日本。1919年直皖战后,安福系瓦解,《京报》复刊,邵辞去《朝日新闻》职务归国。

邵着有《实际应用新闻学》(1922年9月),《新闻学总论》(1923年6月)、《新俄国之研究》,《各国社会主义思潮》等书。此外,他还写了很多通讯、社论,他的著作是十分丰富的。

他在《实际应用新闻学》内提倡新闻记者广交朋友。上至官僚政客,下至舆夫走卒以及听差老妈子等,都要交际,谓对探索新闻有很大帮助。

他探听新闻,具有机警灵敏的特性。记得在北京北洋军阀政府时期,有一次,他乘脚踏车潜入国务院会议室隔壁,窃听国务会议的秘密消息,当夜暗中乘脚踏车出来。第二天,别的报纸都没有这项新闻,只有《京报》上对这项消息全部刊登出来。当时这些军阀政府的官僚,都感到异常惊奇。

他反对当时军阀政府的首要人物,如讽刺浙江省都督朱瑞谄奉袁世凯等为猪(朱猪谐音)、猿(指袁世凯),讽刺浙江省巡按使屈映光文字不通,说他只认识象方箩大的几个字,没有几个稻闸(即稻桶)可装。并说他写一个“打扫天井”的条子,竟误写为“打扫天下”。邵飘萍讽刺袁世凯是猴子,段祺瑞狗屁不通。段祺瑞曾以执政府执政名义,召开善后会议,他称之为“恶后会议”。“三.一八”惨案时,反段更为激烈。又骂张作霖为众叛亲离的奉民公敌,骂吴佩孚除通电以外一无所成。据说:当时吴佩孚案头上写有“邵飘萍”三字,目之为眼中钉。

邵飘萍反对军阀和官僚政客,不怕冒风险,有强烈的正义感。1921至1922年间,《京报》元旦特刊上刊登各军阀照片,并揭露他们的劣迹,十分尖锐。照片上标题是:“奉民公敌张作霖”,“直民公敌李景林”,“鲁民公敌张宗昌”,“冯玉祥将军”、“王承斌将军”、“张福来将军”等。他自己的照片也刊出报上,题“本社社长邵振青”等字样。

1926年3月18日李大钊等领导群众到石狮子胡同执政府请愿并示威游行,执政府卫队枪杀和伤害学生群众多人,飘萍都把这些死伤学生群众拍成照片刊登在《京报》上,称之为某某烈士。

1926年4月间,段祺瑞(自称执政府执政)及奉系军阀张作霖掌握实权,与曾被他们打倒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取得谅解,恢复合作。同时直鲁联军从河北、山东进驻北京。这时北京政局异常混乱。

北京城内军阀机关林立,有各个军阀成立的卫戍司令部、警卫司令部、还有首都警察厅。北京城内各路公共汽车上的乘客,常是肩背皮带、腰挂木壳手枪的军人,他们不买车票,随意上下车。车上经常军人满座,拥挤不堪。百姓买票上车的,反而得不到座位。

这时冯玉祥军队已退出北京、天津一带,开到西北地区,在这种情况之下,当权得势的多是从前被邵飘萍反对或攻击过的人。以前每次北京政局发生变化时,他往往利用军阀间的矛盾灵活机警地获得了安全。

可是这一次就与以前大不相同,因为他倾向革命的色彩较为浓厚,与冯玉祥的关系又较为密切。因此飘萍只得暂时避居北京东交民巷德国医院内“养病”了。

在这种恶劣环境下,军阀走狗,有在汽车上散发传单,讽刺攻击邵飘萍为“卢布党”记者的(指当时冯玉祥军队亲苏)。当时飘萍的堂弟(泛萍)捡到一张传单,拿给飘萍看,他说:没有关系,不要理它。他后来在《京报》上登载一则声明,略谓:本人到现在为止尚无党籍,既非国民党,又非共产党。我平日有何事得罪于你们,你一党,我一派,究竟为何乘机诬蔑而攻击云云。被讽刺打击者见报,恼羞成怒,在报上注销启事反骂说:“我们不指名、不道姓,你何必在自己脸上贴金……”

当冯玉祥的西北军从北京退出时,飘萍曾经撰写一篇文章在报上刊登,颂扬西北军纪律森严,步伐整齐,对人民财物秋毫无犯等。查当时西北军纪律很好,确是事实,但他表扬西北军,无异是批评了其它军阀军纪的败坏,自然要引起反对派散发传单来讽刺打击、阴谋陷害了。

邵飘萍因风声紧张,避居东交民巷德国医院,为日稍久,感到忧闷不舒,又听说外面风声已变得缓和了,很想回到《京报》馆里来看看。四月二十二日这天,在《京报》上发现某一个标题排版有了错误,据说已经有电话打到报馆里叫他们今后要留心,并设法更正。于是他就乘自己的一辆汽车,回到北京魏染胡同《京报》馆里,和他的爱人汤修慧等谈话一个多小时,他还说将来回到家里后,要多请几席客,大家聚会聚会。

他从《京报》馆里出来,准备乘坐自己的汽车回德国医院,讵料此时已有密探等在车中。密探问飘萍道:“你是邵老爷吗”他应声说:“是。”这样,密探认清这人确是邵飘萍。后来这辆汽车开到了北京首都警察厅。警察包围《京报》馆,门口设岗,不准出入,并在报馆内搜查。

据说搜出了冯玉祥聘请他为军事顾问聘书一纸,军事电报密码一本,和冯玉祥合摄的照片等物,作为他犯罪的物证。但军阀阴谋,无所不至,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以上物证,是否实在,值得怀疑。

就这样,邵飘萍失踪了,究竟被何机关抓去也不了解。过了不久,才知道是被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暗探把汽车直接开到警察厅里去了。

第二天北京城约有十三家新闻记者激于义愤,集合在一起,前往请愿,略谓我们是为保障人权而来,请求释放邵飘萍的。对方回答说:你们跟邵飘萍都是知己朋友,今天为他请愿,人事已经尽过了。各新闻记者扫兴而回。

4月24日上午黎明时分,有好几辆汽车开来,多名警察分列两旁,把他押赴天桥刑场执行枪决。当时北京各报刊都有详细报道。枪决以后,就把尸体拍成照片出示布告,张贴各处示众。

被杀的罪状是:“《京报》社长邵振青(飘萍)宣传赤化,贻误青年,毒流全国,罪大恶极”等语。邵死后其尸体装在薄板钉的棺材里,埋在崇文门外义冢墓地上,前面插一根木牌标志,写着“邵飘萍墓”字样。一面通知家属前往收殓,并在《京报》馆门口解除警察武装。

到了第二天(4月25日)我们因为既是同乡,又系务本女大同事关系,所以偕同他的亲属一道到崇文门外二郎庙地方,把埋在泥土里的棺材挖掘出来。开棺后看到飘萍尸体,子弹从后脑进入,向前面左颊部位穿出,成一个小三角形似的。头发蓬乱,血迹斑斑…

邵飘萍被害后不久,又有北京《社会日报》社社长林白水被奉系军阀杀害。当时《社会日报》规模不如《京报》大,经济亦不如飘萍宽裕。但是他的社论主笔,立言正直,立场坚定;思想进步,说话尖锐,与飘萍同样站在人民这一边打击着军阀,致遭杀身之祸。当时有人这样说:前有邵飘萍,后有林白水,他们性情相似,遭遇相同,遥想他们两人,会晤九泉之下,还当含笑。飘萍被难后,冯玉祥对他的评价,有如下两语,“飘萍一枝笔,抵过十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