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爱国主义名人事迹选编
48635500000014

第14章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朱执信(1885-1920)

生平简介

朱执信(1885-1920),中国民主革命活动家,理论家。原名大符,字执信,原籍,生于。近代民主革命家。1902年入广州教忠学堂,组织群智社,探求新知识。1904年官费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次年加入同盟会,任评议部评议员兼书记。以蛰伸、县解笔名在《民报》上发表多篇政论文章,批驳保皇论调,阐发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尤其侧重阐发民生主义,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一些内容。

1906年朱执信回国,在广东高等学堂、广东法政学堂和两广方言学堂任教,秘密进行革命活动。1910年参与策划广州新军起义。次年4月参加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逃亡香港。武昌起义后在广东发动民军起义。广东光复后任军政府总参议、广(州)阳(江)军务处督办、广东审计院院长。宋教仁案发生后力主整顿加强军队,武力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坚持反袁斗争,加入中华革命党,任中华革命军广东司令长官。1917年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府军事联络兼掌管机要文书。次年到上海,协助孙办理华侨捐款事宜和撰写《建国方略》等,担任《星期评论》、《建设》杂志编辑撰述工作,参加新文化运动,赞扬布尔什维克精神,攻读俄文准备赴苏俄学习。

1920年朱执信奉命赞助漳州护法区建设,敦促粤军回师驱逐桂系军阀,又赴广东发动各地民军。9月21日在虎门调停丘渭南部和邓钧部的矛盾时被乱枪击中牺牲。

噩耗传到上海,孙中山如失左右手,称赞其为“最好的同志”、“中国有数人才”。1921年2月27日孙参加朱执信追悼大会并撰写挽文。10月1日广州执信学校开学,孙中山亲临致词,称颂其为“革命实行家,又为文学家”。著作编为《朱执信集》。

革命活动

1904年,朱执信参加在广州举办的官费赴日留学考试,在应试的200多名学生中,他以第一的成绩被录取。这年冬天,他首次离别广州,东渡日本。进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攻读经济。他主修法政经济,并攻数学、医学,通英、日两种外语。在东京,朱执信结识了孙中山、廖仲恺等人,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7月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同盟会最早的会员之一和重要骨干,被选任评议部议员兼书记,担任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主要撰稿人,在《民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政论文章,阐发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驳斥保皇党的改良理论,并鼓吹民生主义,肯定社会革命不可避免,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卖国的清政府,创建独立的“中华共和国”。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归国,先后在广东高等学堂、法政学堂及两广方言学堂等校任教。积极从事联络,与新军中的赵声、倪映典等人经常秘密策划反清斗争,发动民军进行武装起义。是年与杨道仪女士结婚。1906年1月,朱执信写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片段。

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先后逝世,人心浮动,朱执信决心发动广州起义。他与赵声、邹鲁等计议:由邹策动防营首先发动,朱即集合民军,赵策动新军响应。预定12月13日前正式发动,不料期前8日邹分发会票给防营同志时消息泄漏,致被迫完全放弃原来计划,同志中有被捕者,幸均未供出朱、邹姓名,故朱等仍安然无事。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之役,朱执信负责发动顺德一带民军支援。1911年4月27日,在举世闻名的黄花岗起义中,他既是黄兴在统帅部的得力助手,又是负责围攻两广总督衙门的“先锋”队(敢死队)的领导成员。该日下午,他匆匆赶到小东营五号参加突击队,操起一把剪刀,拿起两枚炸弹,同黄兴等人一道扑向两广总督衙署。进攻中,炸弹用尽,又从牺牲同志身上捡起短枪,与敌巷战,负伤仍继续战斗,经过一番激战,朱执信带领20余人击毙敌人,但敌军渐多,寡不敌众,弹尽援绝,只得撤退。他带着伤痛,混入清军,镇静地折入横巷,绕至双门底(今北京路)附近的林氏书塾,然后悄悄,地乘船离穗赴香港。此后,又多次参加革命武装行动,每次临行之前都给家人留诀命书,以示义无反顾的决心。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朱执信在广东发动民军会攻省城,迫使清水师提督李准投诚,对于促成广东“兵不血刃”而光复,起了重大作用。之后,担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着手裁撤民军,编练军队,整顿军纪,准备北伐。并帮助姚雨平从民军团体挑选精英,迅速组成一支万余人的精干的“北伐军”开赴前线。南北和议达成后,任广东都督胡汉民的审计院院长兼广(州)阳(江)军务处(后改称绥靖处)督办。在广东审计院长任内,清贫廉洁,一丝不苟,严格执法,不徇私情。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朱执信与廖仲恺前往日本,参与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斗争。1914年9月奉命返粤,在广州及东莞、阳江、雷州等处,参与策划一系列武装斗争,协助邓铿主持广东的讨袁军事,并受邓委派前往新加坡、马来亚等地筹款,继又主持驱逐袁世凯心腹、粤督龙济光的军事活动,由于所联络的各路民军举义时不一致而失败。1915年11月,奉孙中山召请赴日本筹商讨袁军事,正式加入中华革命党;12月受命为中华革命军广东司令长官,负责广东方面军事,得到孙中山拨给的大批经费,由张发奎、薛岳、李扬敬等人协助,在澳门秘密设立讨龙军事指挥机构,同时积极扩展中华革命党组织。次年1月,在惠州等地举兵讨伐袁世凯。

与此同时,朱执信仍坚持理论宣传活动,为《民国》杂志撰写了许多捍卫共和、反对袁世凯专制的政论。在《无内乱之牺牲》、《暴民政治者何?》及《革命与心理》等文中,揭露了袁世凯祸国殃民的罪行,驳斥了当时反动分子把革命者及其主张诋毁为“暴民”和“暴民政治”的谬论,反复指出“民心恶袁”,坚信民主革命必然胜利。

1917年夏,按孙旨意撰写《中国存亡问题》一书,反对参战。1917年7月,朱执信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军事联络及掌管机要文书的职务,随孙中山率北京政府起义海军南下护法。1918年5月,由于滇、桂军阀破坏,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孙辞去大元帅职。朱执信随其离开广州到上海,协助办理海外侨胞捐款事宜,并担任与福军及陈炯明军的联络,准备驱逐窃据广州的桂系军阀。“五?四”运动期间,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发表《革命党应该如何》等文,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同时,奉命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副刊《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担任编辑撰述工作。

1920年夏,孙中山决心驱逐桂系军阀,“统一南方”。为此,朱执信于6月下旬再次被派赴漳洲,敦促驻扎该地的粤军西进讨桂。旋又不避艰险前往广州,联络国民党旧部和民军响应讨伐桂系军阀的行动。1920年8月间,朱执信受孙中山派遣,参与“粤军回粤”之役,对付占据广东的桂系军阀。8月下旬,粤军攻抵东江一带,桂系军阀莫荣新将其主力全部调至前线增援。粤军由于连续作战,十分疲劳,加上兵力还不及桂军,“忽遇强敌,全线为之一阻”。于是双方在东江流域的惠阳、河源、龙门一线呈胶着状态,谁胜谁负,难见分晓。这时,朱执信旧部、虎门要塞的肇军表示愿意脱离桂军,要求他到虎门主持一切。为使粤军摆脱困境,朱执信冒险进入虎门。在他的策动和民军纷起的压力下,虎门要塞司令丘渭南宣布独立。9月21日,朱执信到虎门调停驻军与东莞民军冲突时被桂系军阀杀害。朱执信牺牲的消息传来,孙中山悲痛地说:“执信是革命的圣人”。“执信忽然殉折,使我如失左右手”。1920年12月15日,朱执信烈士灵柩由宝璧兵舰运回广州。1921年1月16日葬于广州东郊东沙马路驷马岗(即今先烈路),孙中山亲自步行执绋,他的墓建于1922年。1936年,因墓地有白蚁,将遗骸迁到墓南的执信中学,原墓则为衣冠冢。军政府公祭大会,孙中山与唐绍仪、伍廷芳、唐继尧联名致祭文,并亲自出席追悼大会。大会决定建立执信学校以为纪念,孙出席执信学校(今广州执信中学)成立会,亲临致词。

朱执信生平著述甚多,以蛰伸、县解、去非、前进等笔名撰写大量政论文章,载诸国外者有仰光、雪梨、新加坡各埠报刊,国内则见之于《民报》、《民国杂志》、《上海晨报》、《星期评论》、《闽星杂志》、《建设》杂志。遗著编有《朱执信集》。朱执信纪念碑在虎门镇海军医院内(现执信公园),1923年立,碑高7.2米,碑座边宽2.6米,用光面花岗石砌成。碑上有胡汉民于1934年手书的碑名和1935年撰书的碑文。文化大革命时被造反派填塞碑铭,1986年修缮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