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朱秉宜肛肠病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48626800000021

第21章 传承成果(2)

为了观察了解痔的载脂蛋白E(ApoE)多态性分布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探索脂质代谢在痔发病学中的意义,为中医痔病因学说中的“脏腑本虚”提供现代医学依据。采用Roche公司石蜡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方法和血清ApoE基因检测法,设计了由痔核组织检测ApoE基因的多态性,与由血清ApoE受检者中痔患者的ApoE基因的多态性分析两种途径来进行研究。结果:痔核组24例中有4例(16.67%)为E3/E4型,1例(4.17%)为E2/E3型,其余19例(79.17%)为E3/E3型。痔核患者与非痔肛肠病患者,其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上虽有差异,但无显着性(P>0.05),但在等位基因的分频率上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以E4型明显增多为特点;和健康人群相比较其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有显着性差异(P>0.05),呈E4/E3增多的亚型偏态性分布(P<0.05)。44例血清ApoE受检者中有痔者的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为:E3/E3型10例(55.55%),E3/E4型5例(27.7%),E2/E3型1例与E4/E2型1例及E4/E4型各1例(5.5%)。较江苏地区汉族健康人群在ApoE多态性分布方面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显示有E3/E4型增多的亚型偏态性分布,E4型在痔患者增高非常明显(P<0.001)。

结论:ApoE基因多态性与痔的发病相关,痔患者的ApoE有明显的亚型偏态性分布,E4类型与痔核的发病有关。提示痔的发病有基因方面的基础因素,E4型人群易患痔,印证了中医“脏腑本虚”的痔病因学说。

(六)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的引进开展(肛肠科)

传统的痔切除手术会引起严重的术后疼痛,为减轻手术后疼痛,多种技术方法被应用到痔治疗。1998年意大利学者Longo等报道了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该技术具有疗效确切、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的优点。美国FDA于2003年批准PPH作为痔治疗的手术方法之一,国内由上海瑞金医院于2001年首先应用。我科于2004年3月开始在临床应用该技术治疗Ⅲ、Ⅳ度脱垂性痔,目前科室主治以上医师均能熟练掌握该手术方式。迄今为止,共施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400余例,年手术人次约为100余例。

该技术主要适用Ⅲ、Ⅳ度脱垂性痔,对脱垂性痔的脱垂及出血具有较好的疗效。观察70例病例的近期治愈率为100%。

其中有59例(84.2%)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3(6~18)个月,失访11例(15.8%)。完全满意51例(86.4%)。术后仍有便血症状1例;脱出未明显改善1例;急便感(有排便感时不能控制15分钟)3例,其中2例稀便不易控制并污染内裤;2例有严重的肛门坠胀,在复查时发现吻合口有钉针暴露于肠腔,拔除钉针后症状消失。排便困难1例,需服用泻药。

二、有关肛瘘的医疗研究成果高位复杂性肛瘘诊治是中医肛肠最有特色的优势的项目。

复杂性肛瘘是外科领域难治性疾病之一,该病在治疗中存在的手术复发率高、创伤大、愈合时间长、术后易导致肛门功能障碍等问题是研究的重点。为解决目前该病在诊断和治疗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在临床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科研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一些成果。

(一)肛瘘和肛瘘的经肛超声波检查研究(史仁杰、谷云飞)

以前肛瘘的诊断主要靠指诊和经验,经肛超声波检查可为临床诊断肛瘘和肛周脓肿提供较客观依据。近十多年来经肛门的超声波检查法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肛瘘和肛周脓肿的诊断和研究中,但国内同类诊疗研究则是刚刚起步,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开展了本研究,使经肛超声波检查技术在本院得到了开展和推广,为深化和扩大经肛超声波检查在肛瘘和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方面的应用和研究,提高研究水平,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经肛超声波检查技术适用于肛瘘和肛周脓肿和检查,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经肛超声波检查对肛瘘和肛周脓肿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和100%,普通专科检查对肛瘘和肛周脓肿的诊断准确率约分别为70%和90%,经肛超声波检查在显示病灶位置、形态,保存图像作对照研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可为肛周感染性疾病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二)保留括约肌挂线法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技术规范化研究(谷云飞、史仁杰)

保留括约肌挂线法,是依据现代医学关于肛瘘病因病理学新理论和肛肠压力变化规律,在继承发扬中医传统挂线疗法的基础上设计的。

保留括约肌挂线法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技术规范化研究。通过挂线而不勒断肛门括约肌,克服传统挂线疗法因勒断肛门括约肌,导致肛门功能损伤、术后疼痛剧烈和疗程长的缺点,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肛门功能;手术中既重视对内口的处理,又重视对支管和死腔的处理,同时依据肛管直肠压力变化的规律,通过内口转移,减低内口处压力,从而提高了复杂性肛瘘的治愈率。经过临床多中心、分层区组随机阳性治疗对照试验方法对该法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该法临床疗效满意,复发率低,术后后遗症发生率低,对肛门功能保护显着优于目前临床常用的切开挂线疗法,顺应了现代外科微创化的发展趋势,又继承发扬了中医传统特色疗法的优势。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挂线而不勒断肛门括约肌,通过内口移位、减低内口压力、重视支管和死腔的处理,可以提高复杂性肛瘘的治愈率、增加肛门功能的保护,具有科学性、创新性,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本研究技术适用于复杂性肛瘘的治疗,能较好地保护肛门括约肌及其功能。近期治愈率均达100%,疗程平均21.0天,治疗组后遗症发生率为9.09%较对照组(切开挂线法)后遗症发生率60.60%显着降低;治疗组手术前后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肛管静息压有明显差异(P<0.05),肛管最大收缩压有显着差异(P<0.01)。提示保留括约肌挂线法是治疗复杂性肛瘘较为理想的方法。

(三)低位切开高位虚挂引流术在高位肛瘘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的高位挂线术优点是简便、经济、安全,对肛门括约肌功能影响较小,不会造成肛门完全性失禁,但亦有其不足之处,如组织被挂线结扎在内,疼痛较重,且每次紧线均造成患者恐惧,有明显异物感,创面愈合时间长,且挂线处可遗留明显的凹陷,大部分患者会后遗轻度肛门失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传统挂线术中的异物刺激作用、引流作用、标志作用,而舍弃了其慢性勒割作用,提出了可以保护肛门括约功能的高位虚挂引流术。所谓虚挂即所挂橡皮筋不将瘘道及括约肌勒断,而是待瘘道及感染间隙内肉芽填满后再抽去橡皮筋,达到治疗目的。

通过低位切开,充分清除感染病灶前提下,齿线以上高位部分采用虚挂引流术。对橡皮筋内所挂组织不进行勒断,仅用橡皮筋作引流和刺激作用,使肛瘘的高位部分炎症逐步消退,肉芽逐渐生长,填满瘘道间隙,直至愈合,这一方法不仅保持了传统挂线疗法的优点,又顺应现代外科微创化的趋势,又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经过近几年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证实该方法在理论上是先进的,实践中有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国内首先提出了高位虚挂引流的新观点、新方法。

本法适用于病灶部位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上的高位肛瘘的治疗。能较好地保护肛门功能。治疗59例高位肛瘘的治愈率达100%,无锁眼畸形,无轻度肛门失禁病例。

(四)推移黏膜瓣或皮瓣技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研究(邵万金)

近年来,运用推移黏膜瓣或皮瓣技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及直肠阴道瘘已逐步成为国外保留括约肌治疗肛瘘的主要技术,由于该技术具有愈合快、成功率高、不损伤括约肌、不会引起肛门畸形等优点,受到国内外肛肠专科医生的肯定。我们自2001年开始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经过这几年的应用和发展,逐步掌握了该技术的核心要点,目前已治愈10余例直肠阴道瘘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该技术的适应证为单纯性直肠阴道瘘:中低位直肠阴道膈,瘘口直径小于2.5cm,产伤、创伤或感染性。禁忌证为:急性炎症期,缺损大于2.5cm(缝合张力过大),放疗、新生物或活动性直肠Crohn's病引起的直肠阴道瘘。治疗9例病人,平均住院日19.9天(13~36天),无术后死亡或重大并发症,平均随访16个月(1~30个月)。在随访期间,未发现复发病例,成功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