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医教您防治便秘
48623700000017

第17章 便秘的治疗原则与方法(8)

2.出口阻塞型便秘 由于肛门直肠附近的组织或器官发生生理性改变,导致排便困难。其因也有三:一是直肠无力性便秘,指直肠及盆底非解剖原因、非器质性变化、生理功能退行性改变引起的出口阻塞型便秘,可见于分娩产伤、不合理饮食结构、久蹲强努排便、营养不良、中气不足者。二是盆底肌功能不良性便秘,其因盆底肌痉挛性功能亢进导致顽固性便秘,常见于长期忽视便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尤其多发于75岁以上、常服泻药以协助排便者,其排便动力存在严重不足。三是直肠外梗阻性便秘,因直肠毗邻组织器官压迫或阻塞直肠所致,常见于子宫后倾位压迫直肠前壁、盆底疝等。

3.混合型便秘 即既有慢传输型便秘,又有出口阻塞型便秘。

二、功能性便秘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以辨证施治、治病求本为原则来施方用药。

实者清热通下或行气导滞;虚者益气养血或生津润燥,或温通开闭。

主要有如下原则和方法:

1.慢传输型便秘 中医讲究同病异治,同样是慢传输型便秘,根据全身症状不同表现,便秘的特点不同而辨证论治。

(1)因正气不足所致,又称阴结。表现为便次减少或便意缺乏,肠鸣音减少,饮食量少或口干,小腹胀满,粪便干燥如球或量少、排出困难,舌质淡红,苔白欠津,脉沉细。此为气阴不足,腑气不通,治宜平补气阴,润肠通便。药用:太子参30g,生黄芪20g,升麻10g,全栝楼30g,肉苁蓉30g,当归10g,杭白芍30g,草决明30g,火麻仁10g。方中太子参、生黄芪、升麻平补气阴,全栝楼开肺润肠,肉苁蓉益肾润肠,当归养血润肠,杭白芍敛阴润肠,草决明清肝润肠,火麻仁健脾润肠。

(2)若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见体弱头晕,面色苍白,气短倦怠,神疲懒言,大便不干但努挣难下,便后乏力,舌淡嫩少苔,脉细弱者,属气虚便秘,可加柴胡10g,生白术12g,太子参改党参10g,或用黄芪汤益气润肠;久咳短气者加紫菀10g,白前10g,杏仁10g;脱肛者黄芪、升麻加量,柴胡用10g。

(3)如产后或手术后大便干燥如球,便次数虽然正常,但排便不畅,伴有头眩心悸、面色少华者为阴血不足,属血虚便秘。治宜养血润燥。如兼有腰脊酸软,经少色淡者加制何首乌、肉苁蓉等。舌质欠津,加何首乌15g,元参30g,熟地黄30g。方选润肠丸(当归、生地黄、桃仁、火麻仁、枳壳)。

(4)若形体消瘦,心烦口干,咽喉肿痛,尿短少,或见潮热颧红,眩晕耳鸣,心悸健忘,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数,大便干,此为阴亏肠燥,属阴虚便秘,治以滋阴生津、润肠通便,加沙参30g,麦冬10g,天花粉30g,或增液承气汤补泻兼施,或五仁丸养阴润燥。

(5)若大便艰涩而喜暖,难以排出,便质或干或不干,畏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多,腹中冷气攻痛或腰脊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者,为寒凝腑闭之寒结冷秘,多见于老年人,治以温运通便,加补骨脂30g,锁阳15g,肉桂3g(冲),或用半硫丸、苁蓉润肠丸。伴夜尿多或尿后余者加乌药6g,龙骨30g,益智仁10g;兼阳痿者加鹿茸6g,海狗肾10g;肢冷畏寒、腰膝酸软伴便秘者为肾阳虚,属阳虚便秘,治以补肾壮阳,加何首乌10g,胡桃肉10g,黑芝麻10g,黑木耳10g,熟地黄15g。

2.出口阻塞型便秘 同是出口阻塞型便秘,根据全身症状不同表现,便秘的特点不同而辨证论治,可分为虚、实两大类。出口弛缓性便秘属虚秘,出口失弛缓性便秘属实秘。

(1)如年高体弱、或久病之人,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乏力,排便艰涩不畅,便质并不干结,自觉粪便不能排空,有便后未尽感,小腹胀满或会阴堵胀感。便后出汗气短者舌质淡苔白,脉虚属气虚便秘。辨证为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治宜健脾益气,升提中气,润肠通便。药用:党参、柴胡、升麻、当归、麻仁各10g,炙黄芪、全栝楼、杭白芍、草决明各30g。

(2)实秘者,如出现大便干结如球,排便困难,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伴有口臭口苦,腹胀心烦易怒,腹胀纳呆,小便短赤者属于热秘。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者,治以清热通腑,润肠通便,上方加生军6g,厚朴10g,元明粉6g(冲),或用大、小承气汤加减以急下存阴,或用麻子仁丸、更衣丸等清润苦泻;兼津液亏损者加生地黄15g,玄参15g,麦冬10g;痔疮便血者加槐花10g,地榆10g。

(3)如出现大便干结或不干结,欲便不得,排出不畅,每于情绪不好时便秘加重,伴有胸胁痞满,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腹中胀痛欲便,舌苔薄腻,脉弦者属于气秘。此为腑气淤滞,治以顺气导滞,加槟榔10g,莱菔子15g,枳实10g,沉香3g(冲服),或六磨汤顺气行滞,其中化火者加栀子10g,胆草10g,芦荟6g,兼肝郁者加柴胡10g,合欢花10g,兼虫积者加雷丸或榧子6g,使君子10g,兼痰湿阻滞者加皂荚10g,牵牛子10g;若咳嗽、哮喘,加葶苈子30g(包煎),莱菔子30g,苏子10g,百合10g,阿胶10g(烊化)。

各种类型的功能性便秘常是混合并存,混合型便秘占相当比率,造成了功能性便秘的复杂性和疗效的不确定性,因此,在治疗中要特别注意查清患者的病因。

三、对功能性便秘的辨证施护,即在中医辨证的思路下,如何对便秘患者进行护理?

1.热秘 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心烦或口干、口臭,腹满胀痛。此型患者应忌食辛辣厚味,因为此类食物多能“助火邪”、“耗真阴”,使津液亏少,大便燥结。

(1)实证便秘者居住的病室应凉爽通风,湿度偏高。因患者热结于内,大便数日不通,心情急躁,烦恼易怒,故需保持病室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和噪音的刺激。

(2)饮食宜清淡,偏凉润滑之物为主,如蜂蜜、雪梨、番茄、西瓜、扁豆、苦瓜、田螺、芝麻、核桃、松子、香蕉等。

(3)禁忌辛辣厚味,烟酒油腻。

(4)鼓励患者多饮白开水或果汁,以泻热而通利小便。

(5)热邪熏蒸于上,口臭、口舌生疮者,应注意做好口腔护理,可用金银花甘草水、2%黄芩水、2%双氧水或五倍子、地骨皮煎水漱口,患处涂锡类散、冰硼散或消炎膏。

(6)如辣椒、姜、羊肉、狗肉、鸡、鱼、酒等均应少用。

(7)针刺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龟尾等穴(强刺激),可以调节胃肠功能而通便。

(8)服泻药后应注意患者排便的次数及量,观察有无腹痛和泻下不止的情况,如有腹痛难忍,腹泻严重时应立即停药,并请医师处理。

(9)用肥皂水灌肠通便时,应注意患者有无胸闷、腹痛、腹胀等反应,必要时中止灌肠。

2.气秘 表现为排便困难,嗳气频作,胁腹痞闷,甚则胀痛,大便或干或不干。

(1)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是致病原因,故调理气机,使七情和合是本证护理的关键,要对患者关心体贴,了解其心理活动,予以劝导;并应做好家属工作,避免不良环境的恶性刺激,尽量使之心情舒畅。

(2)指导患者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不论有无便意,均按时去厕所作排便动作。

(3)鼓励患者在病情和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运动,如散步、作操、打太极拳等,促进气机通畅。

(4)宜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和有疏利作用的食品,能行气软坚润肠。气行则腑气通,肠润则大便畅。如橘子、香蕉、海带、竹笋等可适当多用。《食医金鉴》中郁李仁粥,适于气秘者,颇有效验。可用郁李仁10~15g,粳米100g,将郁李仁捣碎,同粳米煮粥,代早餐服食。如香菇、大蒜、洋葱、芦根、竹笋、萝卜等,禁忌甜黏生冷油腻不易消化之品。

(5)可在便前热敷腹部或艾灸天枢、关元、气海等穴。

(6)腹胀时可用肛管排气,腹中胀痛时不可盲目用大量肥皂水灌肠。

此型患者应忌收敛固涩之品,因为收敛易使气滞不畅,固涩能加重便秘,如白果、莲子、芡实、栗子、石榴等皆应少用。

3.血虚便秘 血虚者表现为面白神疲,虽有便意而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血虚者,大便干燥,面色无华,心悸眩晕;阴虚者,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或见颧红盗汗。

(1)血虚患者应注意保暖,充分休息,以养心血。需注意病室温暖、安静,勿使受到突然刺激,如巨响、惊吓、震动等,以免加重患者心悸、眩晕。

(2)虚证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作腹部肌肉锻炼,以加强腹肌,有助于排便。

(3)血虚阴虚者,忌辛辣香燥之品。因其多能伤阴助火,加重便秘。辣椒、羊肉、五香调料等应忌食。

(4)饮食以易消化,补益为主,如饴糖、大枣、花生、莲子、羊肉、甲鱼、海参、芝麻、桑椹、荔枝等。芝麻、花生捣碎,与小米做粥服食,既增加了稀粥之香味,又达到了养血润燥的目的。并尽可能地补充一些油脂。

(5)大便时应选用坐便,不宜用力过猛,防止因大便不下而引起虚脱;病情严重者,应有人陪同,预防跌伤。

(6)指导患者饮用有通便作用的饮料,如蜂蜜水,或用番泻叶3~6g泡水饮。

4.气虚便秘 气虚者忌用有行气作用之品,因行气多能耗气散气,宜于气滞而不利于气虚,如佛手、萝卜、杏仁、芥菜、橘子等应当少用。而宜多用能健脾益气又润肠之物,使脾肺气足则可增强大肠的传导功能。如山药、扁豆、无花果、胡桃、芋头等。用胡萝卜、甘薯煮粥,既是香甜可口之饭食,又是益气润肠之佳品。

(1)排便无力时可按摩腹部,在腹壁由右下腹顺结肠方向,向上、向下推,反复按摩10~15min。

(2)可用温热疗法,如腹部热敷、艾灸、熨帖等。

(3)鼓励适当锻炼,如做扩胸运动等,促使气血运行。

(4)保持心情愉快,防止因气滞而加重病情。

(5)大便难下时,勿蹲之过久,以预防中气下陷,必要时用开塞露或甘油栓注入肛门,或用液状石蜡30~50ml保留灌肠,以润肠通便。

5.寒结冷秘

(1)病室应温暖向阳,注意防寒保暖。

(2)本证多年老体虚患者,应限制活动量,勿使过劳。

(3)注意保持肛门部位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

(4)饮食应营养丰富、高热量的补益之物,如牛羊肉、鸡蛋、牛奶、胡萝卜、鲫鱼、鲜虾等。

(5)鼓励患者多晒太阳,适当运动。

四、中医治疗便秘的其他传统疗法有哪些?

(1)针灸疗法及耳穴贴压疗法(直肠下段、大肠、便秘点、皮质下、交感)。

(2)敷脐法:取皮硝9g,加水溶解,与皂角末1.5g调和敷脐,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热秘。

五、中医养生治疗便秘有哪些?

(1)不要忽视便意,一旦有便意应及时排便,不要忍便。

(2)养成定时排便习惯。生活和排便要有规律,要养成每日定时蹲厕所的习惯,不管当时有无便意(能不能排出大便),这样有利于形成正常排便的条件反射,建立排便条件反射。

(3)对于办公室工作的人士,要避免久坐,应该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加强结肠活力,促进肠蠕动。

(4)环境改变,如出差旅行、卫生条件差等易引起便秘,可以自带些水果、润肠通便药。

(5)饮食应该增加含植物纤维素较多的粗质蔬菜和水果,适量食用粗糙多渣的杂粮,如糙米、薯类、玉米、燕麦片等,香蕉、苹果、苦瓜、芹菜等;适当吃一些富含油脂类的干果,如松子、芝麻、核桃仁、花生等,蜂蜜等也有助于排便。

(6)多饮水。纤维需吸收水分才能在肠腔中起到通便作用,故每日可饮水3000~5000ml。

(7)保持规律的生活、充足的睡眠和开朗乐观的心情,尽可能舒缓精神压力。

(8)便秘若积极治疗,并结合饮食、情志、运动等调护,多能在短期内治愈,年老体弱及产后病后等体虚便秘,多为气血不足,阴寒凝聚,治疗宜缓缓图之,难求速效。

(9)保持大便通畅是许多疾病整体治疗的一部分,由于腑气不通,浊气不降,便秘常可引起腹胀,腹痛,头晕头胀,食欲减退及睡眠不安等症,便秘日久,可引起肛裂、痔疮。有时甚至引起脑卒中、重症高血压、心肌梗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