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医补脾胃养生法
48623200000011

第11章 常用补脾胃食物(3)

无花果

无花果又名奶浆果、映日果、蜜果、文仙果。味甘、性平。入脾、大肠经。

【功效】

(1)开胃,止泻痢:泄泻、便秘。本品为平和的滋养润肠药,故可用之。

(2)消肿解毒:喉痛、痈疥癣。取其利咽、解毒、消肿之功效治之。

【应用】

(1)将无花果捣汁半杯,开水冲服,可治疗哮喘。

(2)将无花果切成小粒,炒至半焦,加适量白糖,开水冲泡,代茶饮,可助消化,治疗胃弱,消化不良。

(3)无花果2个,小茴香9克,水煎服,可疗疝气。

(4)无花果鲜品晒干,研末吹喉,可治疗咽喉刺痛。

苹果

苹果又名频婆、奈、奈子。味甘酸,性平。入心、脾、胃、大肠经。

【功效】

(1)补心养气:用于心气不足而致的心悸气短、乏力等病症。

(2)生津止渴:用于胃阴不足而致的口渴烦躁、津伤口干等病症。

(3)健脾和胃:用于脾虚胃弱而致的纳呆、倦怠等病症。

(4)滋肠降脂:常食苹果,可预防胆固醇升高以及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消化道肿瘤等病症。

【用法】每日空腹食1~2个;或绞汁、捣泥、蒸熟服用。

【应用】

(1)每日饭后吃1个苹果,对消化不良、反胃有效。

(2)将苹果洗净,挤汁,每日3次,每次100克,10天为1个疗程,可治疗高血压。

(3)大苹果1个,巴豆1个。将苹果挖洞;巴豆去皮,放入苹果中。蒸半小时,冷后,取出巴豆,吃苹果、饮汁,可治疗喘息、咳嗽。

【注意】胃酸过多,以及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

鲤鱼

鲤鱼味甘、性平。入脾、肾经。

【功效】

(1)健脾利水:适用于脾虚水肿、两睑浮肿、小便短少等病症。

(2)安胎通乳:用于产后体虚、乳汁稀少等病症。

(3)益肺止咳。

【用法】50~100克,煮食。

【应用】

(1)用于脾虚水肿:新鲜鲤鱼1条,杀死,除去鳞及内脏,洗净,赤豆50克(先加水煮熟),同煮,令鱼熟,不加任何调味品,晨起空腹1次服完,连服3~5天。

此法亦于慢性肾炎及肝硬化水肿,以及妊娠水肿。

(2)用于产后体虚、乳汁稀少:鲤鱼(约500克)1条,杀死,除去鳞及内脏,洗净,加葱、姜置于油锅略煎,再加清水适量,旺火煮汤,令汤色乳白,喝汤、食鱼。

黑鱼

黑鱼又名蠡鱼、鳢鱼、乌鱼。味甘、性平。入脾、肾经。

【功效】

(1)补脾利水:适用于病后体虚、脾虚水肿。

(2)活血舒筋:用于湿热困脾、气血阻滞所致的腿膝疼痛、抽筋等。

(3)强阳益阴。

【应用】

(1)用于病后体虚:黑鱼1条,洗净,切段,加火腿片少许,煮成汤。食鱼、喝汤,每天2~3次。

(2)用于脾虚水肿:黑鱼1条,洗净,切段,冬瓜(去皮、子)500克,葱白8~10根,煮汤。食鱼、吃冬瓜、喝汤。每天2~3次。

【注意】

(1)以淡食为佳。

(2)急性肾炎,遍身浮肿,身有发热,小便中尿蛋白含量阳性者忌服。

白鱼

白鱼又名曹白鱼、白鳞鱼。味甘、性平。入脾、胃经。

【功效】益气健脾。适用于脾虚乏力、纳呆便溏、水肿等病症。

【用法】50~100克,煮服。

【应用】

(1)新鲜白鱼1条(洗净),在油锅中略煎,加葱、姜等煮熟,用作菜肴。

(2)将白鱼晒干后,随量加作料蒸服。

(3)用于脾虚便溏:取白鱼1条,用盐腌制,或浸于香糟中。

菱又名芰、菱实。味甘、性凉。入脾、胃经。

【功效】

(1)生津止渴:适用于脾胃津伤口渴烦热、面红目赤、大便干结等病症。

(2)益气健脾:适用于脾虚胃弱而致面色不华、乏力神疲等病症。

【应用】

(1)用于津伤口渴:新鲜菱10~20个,洗净去壳,取肉生食。

(2)用于脾虚泄泻:老菱90克,去壳,蜜枣3~5只,去核,加水磨成糊状,煮熟当饭吃,每日3次。

【注意】

(1)本品多食易致腹胀,故胃弱腹胀者不宜多食。

(2)生食时,务必洗净,以免感染寄生虫。

猴头菇

猴头菇又名猴菇菌。味甘、淡,性平。入脾、胃经。

【功效】

(1)健脾和胃: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缺乏,以及胃窦炎、消化道肿瘤的辅助治疗。

(2)延年抗衰:用于体质不足而致形体早衰、精神疲惫等病症。

【应用】

(1)新鲜猴头菇50克,煮汤,加适量调味品,佐膳经常服食。用于脾胃虚弱、食欲缺乏。

(2)新鲜猴头菇100克,洗净,切开;精瘦肉100克,洗净,切片,加油、酱油等炒熟,佐膳。经常服食。

【注意】本品为平补之品。原为稀有名贵之菌类,今因人工培植,其量已多。在补虚方面,健脾之功殊不足道,而用以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则应予以重视。

平菇

平菇味甘、性平。入脾、胃经。

【功效】

(1)健脾养胃:适用于脾胃虚弱而致食欲缺乏、嗳气干呃、神疲乏力等病症。

(2)养容养生:用于脾胃亏虚而致面容早衰、精神不佳等病症。

【用法】30~60克,煮服。

【应用】用于脾胃虚弱、食欲缺乏:新鲜平菇50克(洗净,切片或丝),鸡蛋1~2只(打散),将清水煮沸后,倒入平菇,再入鸡蛋,搅匀,加调味品,佐餐服用。

番茄

番茄又名西红柿、火柿子。味甘、酸,性微寒。入脾、胃经。

【功效】

(1)健脾降脂: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缺乏,口渴、口苦、高血压和慢性肝炎等病症。

(2)消食降脂:适用于恣食肥甘厚味而致口臭、口苦、吞酸嗳气、便秘、高脂血症等。

【用法】100~200克,生食,或烹作菜肴。

【应用】

(1)将番茄洗净,捣烂,榨取汁,每次饮150毫升,每日2~3次。

(2)将150克番茄洗净,切片,将素油烧旺后倒入番茄片,略加煸炒,再加适量水烧成汤,加盐及调味品少许,佐餐饮用。

(3)将200克番茄去皮后,加50克白糖腌渍,糖溶后即可食用。用于热病或伤暑所致的口苦、口渴。

(4)番茄适量,洗净,切片,煎汤代茶,可加少量盐或糖,此法尤宜于高温防暑。

白萝卜

白萝卜又名莱菔子、萝匐。味辛、甘,性凉。入脾、肺、胃经。

【功效】

(1)健脾运食:适用于脾运失健、食积内停、脘腹胀满等病症。

(2)养胃生津:用于脾胃热盛而致消渴口干、烦躁等病症。

(3)润肺止咳:用于肺燥咳嗽、声嘶音哑等病症。

【应用】

(1)肺燥音哑:白萝卜100克,桔梗10克,水煎,吃萝卜、喝汤。

(2)燥热咽痛:白萝卜125克,橄榄6克,洗净,切碎水煎,每日2次,连服数日;或鲜白萝卜洗净,剥去外皮,频频嚼食。

(3)肺燥咳嗽:白萝卜500克,切片,加冰糖60克,水煎服,每日3次,连服数日;或白萝卜1000克,鸭梨(去核)1000克,洗净,切碎,分别以洁净的纱布绞榨取汁。将梨汁、萝卜汁放入锅中,先以文火煮沸,后以文火煎熬、浓缩如膏状时,加入蜂蜜250克搅匀,继续加热至沸,停火,待冷,储瓶备用。每次1汤匙,以沸水冲化。

【注意】

(1)服人参时,不宜同时服食萝卜。

(2)素有脾胃虚寒者,不可过量服食。

莼菜

莼菜味甘、性寒。入肝、脾经。

【功效】益胃生津。适用于胃阴不足,食少等病症。

【用法】15~30克,煮食。

【应用】

(1)鲜莼菜30~50克,鲫鱼1条。先将鲫鱼洗净,放入油锅略煎,加水1000毫升,旺火煮汤,令色白,倒入莼菜,待水沸,加少量调味品,分2次佐餐。用于胃阴不足,食少。

(2)莼菜30~50克,猪肉50~100克(切丝或薄片),加菱粉、调味品适量,拌和,先将清水放锅中烧沸,再倾入莼菜和猪肉,煮沸2~3分钟,分2次佐餐用。

豇豆子

豇豆子又名羊角、腰豆、长豆、浆豆、裙带豆。味甘、性平。入脾、胃经。

【功效】健脾渗湿。适用于脾虚食积、消化不良、白浊、带下,以及消渴证。

【应用】

(1)豇豆子30克,煮熟,加适量调味品服食。用于脾虚食积、消化不良。

(2)用豇豆子和粳米,比例为1∶4,煮饭为餐。豇豆子30克,煮烂,加少许盐,空腹服用,每日1次。用于白浊、带下。

(3)用于消渴证:带壳豇豆子100~150克,煎服。

荞麦

荞麦又名乌麦、花荞、荞子、甜荞、莜麦。味甘、性凉。入脾、胃、大肠经。

【功效】开胃和中,健脾化湿。适用于脾虚食积、慢性泄泻、男子白浊,或女子赤白带下等病症。

【用法】3~10克,研粉炒黄,开水调服,或入丸、散。

【应用】

(1)用于脾虚食积,慢性泄泻:荞麦面100克,煮饭,每日1~2次,连服3~4天。

(2)用于脾虚泄泻,挛急腹痛:荞麦面30~60克,炒焦,开水冲服,每日2次,连服3~4天。

(3)用于男子白浊,女子赤白带下:荞麦炒焦为末,蛋清缓缓调入,揉成面团,做成梧桐子大的药丸,每次服50丸,盐汤送下。

【注意】

(1)本品食后较难消化,不宜多食。

(2)脾胃虚寒应慎用。

(3)对荞麦有过敏史者忌服。

甘薯

甘薯又名山芋、红薯、番薯、朱薯、番芋、地瓜等。味甘、性平。入脾、胃、肝经。

【功效】

(1)益气健脾:用于脾虚气弱、神疲乏力,以及预防冠心病。

(2)养肝明目:用于肝血亏虚而致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等病症。

【用法】30~100克,煮食,或晒干后研粉,开水调服。

【应用】

(1)将30~100克甘薯洗净,去皮,切成小块,加水煮汤,待甘薯熟烂后起锅,加适量的白糖或糖桂花,当点心服食。用于脾虚气弱,神疲乏力等病症。

(2)将30~100克甘薯洗净,或蒸或烤,每日1次,取代1餐饭,连服数日。

(3)将甘薯研成粉,加适量白糖和冷水,搅匀,置文火上烧成糊状,当点心服用。

【注意】

(1)禁用烂甘薯(黑斑白薯),因其含有黑斑病毒,可使人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甚至死亡。即使高温蒸、煮、烤,亦不能使黑斑病毒破坏死亡。

(2)本品易致壅气,中满者慎用。

绿豆

绿豆味甘、性凉。入心、胃经。

【功效】

(1)益气健脾:用于脾虚水肿、纳少乏力等。

(2)解暑生津:用于暑热伤津烦渴、消渴证。

【用法】15~30克,煎服。

【应用】

(1)脾虚水肿:绿豆30~50克,赤豆30~50克,陈皮10克,煮汤,令豆烂,加适量白糖,分2次当点心服用。

(2)绿豆100克,淘净,加水1000毫升,用大火煮沸2~3分钟后,汤色清澈碧绿,取汤待冷,加适量糖,分次饮服。用于暑热伤津烦渴。

(3)绿豆100克,鲜百合150克,洗净。先将绿豆置于1000毫升清水中,用大火煮沸后,用文火煮至绿豆略酥,再加入百合同煮,待绿豆、百合均熟酥后,加适量糖,分次当点心服食。用于暑热心烦、咳嗽等。

(4)消渴:绿豆500克,淘净,加水2000毫升,将绿豆煮烂,再用干净纱布澄滤取汁,早、晚饭前各服1小碗。

【注意】本品性凉,脾胃虚寒者不宜过量服用。

赤豆

赤豆又名赤小豆、红饭豆、红小豆、红豆。味甘、性平。入心、脾、小肠经。

【功效】

(1)健脾除湿:适用于脾虚水肿、脚气、泄泻等病症。

(2)散血消肿:用于瘀血阻滞而致局部红肿等病症。

(3)解毒排脓:用于热毒内盛而致痈肿、腮腺炎、疡疮肿毒等病症。

【用法】10~15克,煎服。

【应用】

(1)赤豆50克,煮烂,加糖少许,分2次。当作点心服食。也可加生薏苡仁50克,煮烂,分2~3次,当作点心吃。此法亦可用来治疗脚气。用于脾虚水肿。

(2)赤豆50克,鲤鱼1尾(约200克,去鱼鳞、肚杂,洗净),煎汤,不加盐,分2次,饮汤、食鱼,治疗糖尿病。

(3)脾虚泄泻:赤豆50克,莲子50克,加水煮烂,加适量糖,分2~3次,当作点心服食。

【注意】本品多食易致壅气,故食积停滞、脘腹胀闷者,不宜服用。

高粱

高粱又名红高粱米、藿粱、芦粟、荻粱。味甘、涩,性温。入脾、胃、大肠经。

【功效】健脾和胃,收敛止泻。适用于脾虚食积、消化不良之病症。

【用法】10~30克,煎汤。

【应用】

(1)红高粱30克(炒黄),大枣10个(去核,炒焦),共研为细末,拌匀。2岁小儿每次服6克,3~5岁小儿每次服9克,每日2次。用于脾虚食积,消化不良。

(2)取碾高粱的第二遍糠,置于锅中,炒至黄褐色,有香味时取出,待冷却,每日3~4次,每次1.5~3克,用开水调服。

锅焦

锅焦又名锅巴、锅粑、饭秕。味甘、性平。入脾、胃经。

【功效】益气健脾,消食止泻。适用于脾虚食少、泄泻等病症。

【用法】10~30克,煎煮服。

【应用】

(1)用于小儿脾虚食积:锅焦(炒黄)100~150克,炒神曲12克,炒砂仁6克,蒸山药12克,莲子12克,炙鸡内金10克,共研为细末,加白糖,和匀。每次服1~2匙,每日2~3次。

(2)锅巴一块,加水煎煮,至锅焦糜烂后,酌量服食,每日2次。用于脾虚食少、泄泻。

(3)锅焦50克,炒白术6克,莲子12克,薏苡仁12克,陈皮5克,炒糯米50克,共研为末,加适量砂糖,用沸水搅匀服。每日2次,每次3~10克。

【注意】不宜过量服食,以免伤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