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分析
(一)训练意图
1.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形象。
2.培养学生对自己形象正面积极的认知。
(二)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欣赏自我,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观念。
2.让学生体验到自我认同带来的积极情感。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诱发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学生能够真切地体验自我认同带来的积极情感。
2.难点
让学生通过认识自己的形象,达到感情上的自我认同,自我欣赏。
二、板块剖析
(一)诊断评价
1.目标
(1)在心中形成对自我形象的清楚认识。
(2)明确正确评价自我形象的重要性。
2.操作程序
(1)导入新课。通过“测一测”环节,让学生对自己的形象有初步的认识。在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我做出一个全面认识,以用一些词语形容自己。
(2)“自我介绍”活动环节中,为了使学生对自己的形象更明确清晰,使用上一环节中选出的词语,教师组织同学们用这些词语造句,让全班同学分享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识,活动结束后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
(二)观点意识
1.目标
形成对自我形象的积极认识。
2.操作程序
(1)“专家印象”环节,主要是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客观了解自己的形象,接纳自我形象,进而达到情感认同的心理变化。使学生正确看待自我的形象,并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想一想”环节中,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采用不同的方式接纳自己的形象。
(三)策略训练
1.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同学眼中的形象,正确评价自我形象。
(2)角色扮演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我形象的特点,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
(3)掌握自我积极暗示的策略,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应用。
2.操作程序
(1)根据诊断评价部分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选择1~2个策略进行重点训练。
(2)训练策略的时候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比如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角色扮演和现场练习等多种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及活动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到更深刻的情绪。
(3)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同学们对活动的收获进行分享,并对活动进行一个总体的评价。
(四)反思内化
1.目标
(1)引导学生对自我的形象做出正确积极的描述。
(2)回顾本课内容,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2.操作程序
(1)通过“画一画”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自我形象的直观认识,引起情感的共鸣。
(2)通过“填一填”环节,进行及时的知识回顾加深对本课内容的印象,达到本课教学目标。
三、策略操作
(一)“在同伴交往中认识和评价自己”策略教学建议
小学生自我形象往往是根据身边人的评价和判断形成的。在与同伴交往当中,能促进小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同伴团体中的小学生会按照某种行为和规则评价和认识自己的形象。
1.角色扮演活动中,根据班级情况,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建议6~8人一组,在角色扮演时也采用本次分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卡片上的同学具有哪些形象上的特点?
(2)这位同学可能会是谁?
将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写下来,在班级内交流分享。由某一个小组分享自己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补充。教师将学生讨论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二)“自我暗示法”策略教学建议
自我暗示是指透过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给予自己心理暗示或刺激。是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意识思想的发生部分与潜意识的行动部分之间的沟通媒介。自我暗示可以默不作声地进行,也可以大声地说出来,还可以在纸上写下来,更可以歌唱或吟诵,每天只要养成自我积极暗示的练习,就能抵消我们许多消极的想法或观点。
1.根据“自我暗示法”的策略。老师给全班同学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大家每天早上起床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2.根据班级情况,把全班同学分为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每组成员在本组内介绍自己的优点,作为积极的心理暗示,其他成员只作倾听,无需回应。活动结束后,老师可根据时间安排,各个小组依次分享活动心得,教师分别对每组的发言作总结。
四、活动设计建议
1.建议教师将学生发言内容分别简要记录在黑板上,便于进行归纳总结。
2.本课的教学活动包括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这些活动除了能起到促进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外,还很好地结合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师积极的反馈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利于更好地掌握本课教学目标。
五、参考资料和问题思考
(一)参考资料
小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它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婴儿最初缺乏自我与非我的概念。在大约6~8个月开始,儿童开始产生对自己身体、动作的感受,尤其是对自己的连续性感受,他开始认识到每天进进出出、穿不同衣服的母亲是同一个人,开始把自己的存在也当做一个连续的事件,这是自我概念形成的初步发展。许多研究都证实,儿童在18个月时达到自我认识,如果在他们鼻子上点一个红点,让他们站在镜子面前时,他们会多次去摸自己的鼻子,表明他们已能认识镜子中的自我了。在学前期,儿童开始了一种绝对自我的发展过程,开始从具体的外部特征来认识自己。大约在3岁时,儿童已开始能按外部特征来认识自己,如自己住在哪里,在做什么,自己的相貌如何等。但直到小学时期,小学儿童才能从更复杂的内部特征如信仰、与别人的关系、个性品质方面来区分自我和他人,开始从具体的、直观的自我概念向比较抽象的自我概念发展。
研究者还发现,自我概念内容因年级高低不同而有所不同。小学高年级学生选用人数较多的形容词都是一般人认为好的形容词,选用人数较少的形容词则都是一般人认为坏的形容词,这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社会化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他们的自我概念内容很受社会称许性的影响。如他们自认为最常具有的10种特质是,爱国的、欢乐的、快乐的、友善的、正常的、整洁的、守法的、讲理的、孝顺的、合作的;最少具有的几种特质是丑恶的、下流的、狠心的、笨拙的、残忍的、可恶的、呆板的、无耻的、讨厌的、可怜的。
(摘自:《小学教育心理学》,章志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小学生形象建设研究
小学生形象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学生的校园形象、家庭形象、社会形象,说得再透彻点就是: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一直以来,学校教育始终以小学生形象建设为中心射出三条主线,即:学校是学生形象建设的主阵地,家庭是学生形象建设的摇篮,社会是学生展示形象的舞台。从学生形象建设方面来说,适应学生形成良好自我形象的道路就是:给学生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剖析的空间,一个舒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在小学阶段铸就良好的自我形象。
(摘自教育手拉手论坛)
(二)问题思考
1.如何因材施教,帮助每位学生对自我形象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2.如何做到在情感上对自我形象的积极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