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分析
(一)训练意图
本课的训练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想象力训练,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可以对事物产生丰富的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二)训练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想象在创造性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想象产生兴趣。
2.帮助学生运用想象的技巧创造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赋予事物无限的创造性想象。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并让其感受想象带来的奇妙体验。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帮助学生掌握提高想象力训练的方法,可以运用想象技巧来丰富想象空间,进行创造性想象。
2.难点
培养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引导学生想象的创造性与现实性相融合。
二、板块剖析
(一)诊断评价
1.目标
(1)使学生对想象力有初步的理解。
(2)帮助学生分析和了解自己的想象力水平。
(3)激发学生对想象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操作程序
(1)新课导入
教师课前准备一段阅读材料,内容越神奇有趣越好。
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教师阅读材料内容,跟随教师的阅读在头脑中描绘文字所讲述的场景、人物的形象及表情动作等,头脑中的事物越详尽越好,就像在脑中播放了一小段电影一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想象力。
想象完毕,教师以提问形式询问学生对想象的理解,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想象的含义。
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第一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想象的含义与意义,特别突出强调想象在创造性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想象力测试”环节
通过想象力测试,使学生对自己现有想象力情况有个初步的认识。
第一个题目,教师应注意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与反馈,对想象力丰富的学生给予夸奖,而对那些想象力尚不够丰富的学生更应予以鼓励,并使学生明白,想象力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高,引导其树立对提高自身想象力的信心。
第二个题目是个开放式问题,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回答。活动设计建议: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4~5组,每组一名小组长。首先是组内讨论,限时3分钟,学生将自己想象出的结果集合到一处。3分钟后,各组的小组长把结果交到教师手中,教师分别向学生展示各组的想象结果,数量最多的组为优胜组。然后,以全班讨论交流的形式在众多想象结果中选出大家认为最新颖、最具创造性的几个结果,请想象出这些结果的学生与大家分享他的想象过程,说说他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想象结果,从而给其他学生带来更多启发。
(二)观点意识
本版块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该环节主要使学生了解想象的真正含义和奇妙作用,激发学生产生提高自身想象力的迫切要求。
“科学研究”环节旨在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想象的含义与作用。“科学研究”环节强调突出想象力的奇妙之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积极性。
(三)策略训练
1.目标
(1)教会学生三种提高想象力的策略。
(2)掌握本课所教的三种方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练习,随时发挥想象力。
(3)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想象的神奇之处,将创造性想象与现实联系在一起,为发明创造提供可能。
(4)体验想象天马行空的神奇世界的过程,感受想象带来的乐趣。
2.操作程序
(1)策略1:想象性呼吸练习
教师可在课前准备一段轻松舒缓的音乐,在进行想象性呼吸练习的时候播放给学生听。
请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学生以舒服的姿态坐在座位上,肢体放松,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声音上,跟随教师的引导。教师根据课本中给出的指导语,以和缓、轻柔、放松的语调念给学生听,请注意引导过程中的语速,不可过快,让学生充分想象和沉浸在教师所描述的世界中。
训练完毕,请学生发言交流,说一下在训练过程中自己的感受。头脑中的画面是否清晰、完整?画面的色彩是怎样的?你所看到的画面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形态是否完全一样?有怎样的差别?当教师说“体内的烈火喷出,像火焰喷射器……”时,你是否感觉到了体温的上升?
教师总结(可结合第二板块“观点意识”的内容再次对想象予以说明,以帮助学生做进一步理解):想象总是以现实的事物为依据,但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想象却千差万别,这些想象出的结果都具有其独特性,这就是创造的源泉。学生可以通过这种练习反复想象同一事物,让自己的想象越来越丰富多彩,达到拓展想象空间、不断创造新形象的目的。
(2)策略2:角色扮演
想象的起点是模仿,角色扮演可以从模仿出发,加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不断丰富我们的已有认识。
活动设计建议:
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内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并最终选择几组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演。选择表演最生动活泼、新颖有趣的小组给予奖励。
1.请学生模仿他所喜欢的动画角色:如果现在你就是他了,请模仿出他走路、说话等样子。
2.这个动画角色来到了我们的教室中,面对陌生而新奇的环境,他会如何反应呢?学生可以适当夸张地进行表演。
3.如果有喜欢同一动画片的学生,可根据他们喜欢的不同角色,共同表演。
教师总结:为什么同一个角色不同的学生去扮演就会有不同的特点呢?这就是因为我们是在已有角色上加入了自己的想象成分,这样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新形象,实际就是你们自己创造出的新的角色了。
教师对想象丰富、表演出色的小组给予奖励,同时,请他们谈一谈是如何赋予这个角色新的特点的,在学生的想象中,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另外,对参加表演的学生都应给予鼓励,同样让他们感受到想象的过程其乐无穷。
(3)策略3:编故事
课本中给出了7个词,要求学生编一个小故事,故事中必须包含这7个词。这种题目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把本不相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同时要形成一个既有趣又合情理的故事情节。
活动设计建议:
老师将学生分组,6人一组,围坐一起,第一个人先编一段故事,故事中必须包含事先给出的7个词语。这个人发言结束之后,再给出7个词,第二个人再编一段故事,故事中包含第一个人给出的7个词语,而且所编的故事要与第一个人所编的故事有衔接……如此循环。
教师总结:教师应对所学的训练策略进行简要的概括和归纳,要求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经常运用这些方法来练习提高自己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
(四)反思内化
1.目标
使学生回顾本课中所学的提高想象力的训练方法,并通过“课后拓展练习”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这些方法,认识到想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挥创造性想象来解决实际问题。
2.程序
(1)“课后拓展练习”环节有两道题目,分别是针对策略1和策略3所给出的题目,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想象力的训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物都是可以用来想象的材料,引导学生培养自我训练的习惯,并将创造性想象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提高想象力的现实需要。
(2)“想一想”环节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体验,感受想象带来的乐趣。
三、活动设计建议
1.本课程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对想象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想象过程。想象需要集中注意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其内部动机,最大限度发挥其想象力。
2.活动操作方式和调控:
(1)新课导入过程中,教师应该选择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阅读材料,以科幻、虚构的神奇内容为好。
(2)策略2的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掌握和引导学生表演的方向和目的,避免有些学生哗众取宠地胡乱演出,不断提醒学生在表演中向所扮演的角色引入创造性想象,从模仿到打破常规,再到创造新形象。
(3)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给予积极的正面反馈与评价,奖励想象力丰富的学生,鼓励需要提高的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想象带给他们的喜悦与神奇体验。
四、教与学的反馈评价
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行为、态度变化进行反馈评价:
1.学生能认识到想象力对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性。
2.学生对想象有浓厚的兴趣,并愿意在生活实践中自觉训练,以提高自身想象力。
3.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本课所讲授的培养想象力的方法,并有意识地将创造性想象运用到生活中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自觉尝试新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并乐在其中。
五、参考资料和问题思考
(一)参考资料
创新与想象
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着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
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长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认识到它跟数学的关系。”(《杨振宁文集》)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是一名画家。1832年10月,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地通过。”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这些都是在“无意识”的想象中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既不是着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
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对辛弃疾的《木兰花慢》里“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究,认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1964年8月,毛泽东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思”。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称为“自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审美与科学殊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与求美、具体的社会分工上。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公司的机器,每周要读诗、赏画、学音乐。工程院院士许国志诗云:“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献身。”由于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又由于生活、实践是整体的、不能分割的,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的强强联盟,消化着消极的弊病,使二者互补成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态势。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而美育学科的建立,则意味着我国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启示我们,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艺术品位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摘自:《创新与想象》,王生平,当代学生,2008年第Z2期)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随着世界范围内军事变革的日新月异,人类的战争行为越来越倚重科学技术,在此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强弱已成为影响科技发展速度的关键。
法国生物学家克劳德·贝尔纳曾说过:“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报载某少儿艺术中心创办想象力绘画班,一段时间后,该中心举办了一次绘画展,当家长们看到马被画成五颜六色、甚至长上翅膀时,他们纷纷指责绘画班误人子弟。主办方解释这是为了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可大多数家长还是选择带着孩子离开。在生活中,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人们常常因为已有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束缚,难以接受新的思维观念,因此也难以依靠想象力唤醒生命深处的巨大潜力。
我们怎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挖掘想象力呢?据说,着名作家歌德在幼年时,母亲每次给他讲故事讲到中途就会停下,让歌德自己想象故事结局,并靠自己的想象力继续说下去,依靠这种对于想象力的激发,歌德获得了走上写作道路的良好基础。
当然,发挥想象力并不是凭空臆想,而是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古人在论及想象力时就曾提出“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的见解,强调一切想象力都是建立在日常积累和生活体验之上,从而将想象力纳入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科学实验表明,如果让小孩子想象人类祖先的形象,大部分孩子都会把老爷爷的样子当成人类祖先的形象。这就说明一旦缺乏生活储备,就难以形成正确的想象力。可见,只有具备丰富知识,增加表象储备,才能为想象力的自由驰骋打下基础。换句话说,想象力也需要后天培养。
但是,想象力在后天培养过程中必须跳出思维定势的窠臼。这就涉及教育和引导问题。爱因斯坦说:“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忘掉,剩下的便是教育。”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教育的目标就是让知识成为人类思考问题的工具,而不是束缚思维的枷锁。今天,培养好官兵的想象力,对于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军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离不开创新精神,而想象力正是创新的源头活水。由此可见,保护官兵的想象力也就是保护军队建设的软实力,培养官兵的想象力也就是增强了创新的原动力。
和想象力有关的名言
强大的美国来自于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是最懂创造力的人物》
这类对可能的未来的想象性探索……将为社会的时间视野大幅度向前伸展奠定基础……
——[美]阿尔文·托夫勒
想入非非是通向科学探索的必需的和首要的步骤。
——[美]查尔斯
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
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
——[法]维克多·雨果
想象力是能动的知识,是创造力和智慧的必要背景。
——《哲学与当代世界》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二)问题思考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想象的兴趣?
2.如何给予学生反馈与评价?什么样的想象是有创新性的,什么样的想象是缺乏创意的?
3.如何引导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同时注重想象的现实意义?